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P6

  ..续本文上一页亦无悲心,有时作利,有时作害。如

  藏俗往往向大鬼祈祷救护,是无异向彼皈依,汉人方面,或无此习。颇邦喀大师每

  讲皈依时,必引故事提警行人。兹略述数则如下,藏地暇日地方,有大力鬼,名扎

  仓者,能为厉,人多伏之,并为建祠。有一行人经过其处,值雨,天晚,因留宿祠

  下,祷之,夜梦大力鬼与群鬼分食人肉,内一鬼向隅,扎仓乃取行路寄宿者之颈瘿

  与之。翌日其颈瘿若失,喜。归述于村,咸惊异之。后,复有患瘿者,专诚备物往

  祭求救,如法卧祠下,夜仍梦群鬼分人肉,分已,余一份,扎仓以之投彼顶后,翌

  日归,不惟前瘿未愈,而顶后反增一瘿。鬼神与人,往往如是。不独鬼神不可皈依

  ,即诸天亦不可皈依,以彼自未离有漏,其所有功德,合而计之,尚不及一圣僧侣

  ,故彼等皆非堪皈依处,惟有佛陀,为解脱一切怖畏者。例如佛成道时,魔军四至

  (波旬率无量魔军欲害佛),佛入慈悲三昧耶,魔杖悉化为吉祥瑞供。其他如降伏

  狂象,佛掌一伸,狂象即伏。(印度麻尊札有象群,疯狂,佛以手抚之,象驯如初

  。)又如提婆达多,妒佛声誉,先坑地蓄火而掩覆之,又于食中预置毒,伪为迎佛

  供养。佛至庭中,火坑自露,化为清池,现出莲花,其家人渐愧,不敢复以毒食进

  ,欲另易之,佛谓之曰,沙门内毒已去,外毒无害,受而食之,如常,其自离怖畏

  及令他解脱怖畏如是。经论中所载此类事迹甚多,如贪心最重之阿难,疑心最重之

  周利盘陀伽,及罪过最重之梭麦阎罗(即前说须杀足千人者),食人之罗刹错马拔

  (镇大力亦大),均经调伏而证阿罗汉果。乃至老檀越白节,年八旬余,将死,诸

  阿罗汉均无法摄受,佛令其出家受戒而度脱之。以佛大悲,不分亲怨,一切平等,

  亲如罗侯罗(佛之子),仇如提婆达多,等无异视。一次,提婆达多以服药过量腹

  痛,佛往视之,云:我心视汝与罗侯罗无异,此心若实,语已当应手而愈,抚之,

  果然。佛于有恩无恩,均作利义,非如凡夫,心分彼此。如经说佛度恶相女故事,

  及度十八种恶相子故事,乃至绝无福报之勒嗡乞丐,均被救拔。勒嗡家本富有,自

  彼生后,父母双亡,家败无归,依戚戚败,依友友败,入乞丐群,则群丐终日乞不

  得食,由是人皆绝之,无与俱者。孓身饥卧路侧,佛见怜之,与钱二枚,令市花遍

  供僧伽,佛复令僧伽全体受供,为之回向,由此渐有所获,卒得出家成道。以上所

  举佛之离怖具悲殊胜方便,虽二乘及菩萨皆有未逮。然二乘菩萨亦堪为皈依境者,

  以声缘亦具解脱方便,自能解脱,即具有经验,于有恩无恩,亦具有慈心,能同作

  义利,不过无佛之大悲耳。一说,二乘菩萨亦具有大悲。总之,有悲心方堪为皈依

  ,声缘如是,菩萨更不待言。又,果能生起一种怖畏,但皈依一境则可解脱,昔有

  商人入海采旃檀,归舟遇风,猛忆其弟为僧,因呼念之,风顿息。不过欲解脱三途

  苦,则非虔依三宝不可,亦犹重病,非良医良方良侍疾者,不能愈也。

  

  〖九月十一日讲〗

  

  三、皈依法(一称皈依量)分四 一、知功德 二、知差别 三、自誓愿受 四、

  不说余皈依处

  

  一、知功德:(初)念佛身功德,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紫磨金色,光明为性

  ,常光数丈,使人瞻仰无厌,见佛相者,能止恶生善,种成佛因。又佛能普及十方

  ,随类现身,在南洲现十二种事业差别不同,无有穷尽,于他方世界,亦复如是。

  又能随有情根器,或现佛身、或现菩萨身、或现声缘身、或现梵天王转轮王等身,

  应机施教,不一其相。其为凡夫虽现丈六金身,而实广大无量。昔有菩萨以神通力

  ,欲测佛相,曾自化身四万由旬,尚不能见佛顶,又飞身超过百千万亿佛土(世界

  ),仍不能见佛顶,佛身之广大无边,即此可想。复次,佛身功德,又可作语意功

  德,如现臂放光说法,毛孔放光说法,肉顶放光说法,各在无量世界示现十二种事

  业,一一毛孔能现无量佛刹,一一佛刹能示无量教化,又能使无量佛刹纳于一芥,

  俱不可思议也。又佛衣离身常距四指,足不践地,常离地四指,而莲印加持地上所

  经微虫,七日受乐,终脱旁生苦。入浴,水不沾身,血肉筋骨皮肤,无有垢秽,以

  智为性,佛光所至,热狱化凉,寒狱化温,六道诸苦,无不顿息,以上为佛身神通

  。(二)六十妙音,为佛语神通,一音能说众法,故佛事业,以语事业为第一,以

  开示解脱道,语业具特殊故,佛语无远弗届,昔目犍连尊者曾测佛音远近,乃由百

  步外百由旬乃至越一世界,迨至九十九世界莲花佛国,闻佛说法音,等无差别。(

  三)禅定,为佛意神通,世人修定,或能知宿命等,皆受佛禅定力之所加持。佛意

  功德,总为悲智二分,与声缘共者三十四种,与菩萨共者三十七种,其不共者三十

  九种,共一百一十余种。如八圣道分,声缘仅得佛之相似一分,不能得真实一分。

  又如八解脱门,菩萨与佛共者,亦仅得其相似一分。至相似亦不能共者,如十力、

  如四无畏、十八不共佛法。详见庄严经论。阿底峡云:「佛智于一刹那能遍了知一

  切境界。」但此说经部有部不尽承受,以为佛智固属遍知,而一刹那亦不能遍一切

  所知,须经过分别,乃能遍于一切,否则所知为有边际。此处所谓一刹那遍一切者

  ,谓佛一念遍深广真俗二谛,如瓶属于俗谛方面,瓶之因相、果相、性相、质料、

  自色、他色等异门种种,佛一刹那遍知,同时于瓶之真谛方面,其甚深不可量者,

  如法性体与真空性体,等无有异,如滴水与海水之法性无二之甚深义、亦清晰显现

  。故佛与声缘智有共不共之分,非智体各别,乃同一智,程度有分别耳,如一宝放

  各种光,随用异名然。就十力论,如(1)知处非处力,系就佛心于缘起法不颠倒

  澈底遍知立名。处,谓如布施得何种果,悭吝得何种果等为处。非处,谓如善业得

  苦果,即属非处。佛悉遍知、以佛无倒知故。又(2)知业非业力,系就佛心于造

  业受果不颠倒,澈底遍知立名。又(3)一切胜解力亦同,佛于一切有情十方三世

  业果,差别交互影响,具足一切胜解,遍知一切有情心色二法种性差别,故能使一

  切有情,皆得调伏解脱。至一般圣者,于此有情所生意乐,则起胜解,而于不意乐

  法,则不生胜解。又(4)知器非器力,即知其根器或利或钝,如具足信、念、进

  、定、慧五根者为器,余为非器,佛心遍知。又(5)知一切趣入道力,如何趣入

  三途人天,如何趣入解脱道,佛心遍知。又(6)知一切禅定力,禅定中有种种异

  门,佛心遍知。如四禅、四空、灭尽定能于一刹那遍入诸定。又(7)知一切过去

  力,任一有情,过去一切生中事,佛心遍知。(8)知未来究竟力,任一有情,未

  来受生至于究竟,佛心遍知。又(9)知漏尽力,即灭尽烦恼力,烦恼如何灭尽,

  尽断后,法身本体如何(清净涅槃),佛心遍知。此皆佛意所显智力差别,声缘虽

  亦有此智,但不遍不圆,不能于一刹那了知一切,故经部等不能忍受此说也,故惟

  佛遍知。(10)余所知增上。以上明佛之智德。修此时,当观想顶上上师即佛,

  心中放光,照见对面虚空中佛、菩萨、本尊、上师、声、缘、空行、护法等。

  

  〖九月十二日讲〗

  

  再就佛意之悲德言,若有有情以旃檀涂佛左臂,至诚供养,又一有情以刀斧砍

  佛右臂,佛对二人同一悲悯,犹如一子。经中有谓佛爱有情较母爱独子,胜百千万

  倍,不可为量。彼母之于独子,爱之固切,然犹不如自爱其身。佛爱有情,视凡夫

  之自爱其身,犹胜千万亿倍。佛悯有情心力,一切平等,超过一切境,一切时,无

  有任何一境有情,出乎佛悲悯之外,亦无任何一时有情,不在佛悲悯之中。

  

  复次,佛之事业功德,譬如明净宝石,置于白处则白,置于黄处则黄,随缘而

  异,与缘相应。佛之俱生事业功德,亦复如是,遇菩萨众,则现报身而为说法,遇

  菩萨以下,则现化身而为说法,遇凡夫则现帝释、梵天、人非人等,随缘而起,皆

  不作意。任遇何人,现报、现化、现说何法,任运应机,如宝之变色,使各得益。

  总佛意语身功德,如经所云,不可说,不可说,犹如鹏鸟欲尽虚空,鹏力有尽,虚

  空无尽。凡夫欲测佛德,亦惟己力有尽,佛德无尽也。

  

  佛之无边功德,皆由教证二法而生。能生佛功德之法功德,其无边际自不待言

  。如是具足无边功德之法宝,能如理以修以行者,乃圣贤僧伽,故贤圣功德亦属无

  边。略言如是,详阅经藏自知。

  

  二、知差别功德,可照摄抉择分所说六种思之。

  

  三、自誓皈依,(一)须自认佛为皈依大师,如人在重病中渴望良医。(二)

  须自认法为正所皈依,如重病人渴望良药。(三)须自认僧为助伴,如商人载宝自

  海运归,渴望舟人协助安全到家。

  

  四、不说有余皈依处,此为坚固正信之皈依,故对于内外大师、内外教法、内

  外助伴,应先监别,加以决定。然后正所皈依,得以清净无染而不摇动。所谓内外

  差别者,亦如前说;佛,垢净德圆,余师不能如是。法,正净无诳(由善因决得乐

  果,至于究竟),余法不能如是。再说内外教法之不同,佛法对于善恶之分析,无

  丝毫或紊,外道则反是,欲求乐果而所行则为苦因,如拔发外道、悬树外道、坠岩

  外道等修法,是为不同处。如是对于内道大师与教法,既有认识,一心皈依,因是

  不得与外道伴侣共住,是为不说余皈依处。

  

  总上四种知功德、知差别、自誓愿受、不说余皈依处。观想前面所显皈依境在

  上,三途苦在下。次思如何脱此苦,惟有皈依三宝,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