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P5

  ..续本文上一页不可心离三宝,及循世俗法或黑教等祈祷法。循俗从邪(教),是为抛弃三宝,

  当知心依三宝及行供养,是福报之根本。福力盛者,无论世出世法皆易成就,否则

  不惟不能成,而反多灾难,或虽成亦不能究竟。

  子五、既知胜利勤修皈依

  由知胜利,昼三夜三勤修皈依,此中有两种传承:一、依摄抉择分,二、依上

  师教授。本论系依后者(此依上师口授,与原文略异。)但前者亦须了知,兹先述

  摄抉择分,分八:(1)获广大福,因三宝不可思议,皈依所生之福,三界亦不能

  容。(2)获大欢喜,因皈依三宝,获得善归宿处,如是作意思惟,增长欢喜。(

  3)获殊胜三摩地。(4)获大清净,即由定得慧,乃至解脱。(5)获大守护,

  藏文为「送汪」,即护持力,此与(4)皆由加持而得。(6)一切邪见障难轻微

  ~P 396

  。(7)得入正士数。(8)得上师及同梵行者,与诸天净信圣教者欢喜。如经云

  :「诸天见人世有皈依者,彼念自己昔由皈依而获此报,此人不久亦当与我等为友

  。」以上依摄抉择分所说如是。

  九月初八日讲

  依上师教授,复有八聚,有入佛子数,诸戒之本,昔集诸障,皆得轻微,或永

  灭尽,集广大福,不堕恶趣,人与非人不能为灾,随愿皆成,速得成佛。八者:「

  一、入佛子数。总建立内外道之理,虽有多种,然依阿底峡及馨底巴等,则以皈依

  为判别,是当属于得皈依体,而未舍未失者也。若尔,则最初入佛子数者,是以三

  宝、以至诚心认为大师、正法、良伴。此心若无,则任作何种善业,皆非佛弟子也

  。」

  此明内外道之判别,即在皈依,此为阿底峡尊者与静命论师所许,宗喀大师宗

  之。但须由内心真诚认识佛为堪皈依者,法为正所皈依,僧为皈依助伴。如徒口诵

  ~P 397

  皈依,心无认识,不生决定,不知一切法依三宝,均为未得皈依,不得入内道数。

  如是心生决定,三皈依未曾抛舍,乃为入内道数。若未得如是决定,诚心皈依,则

  虽通经论,修习生圆二次,乃至生定,或生空见,亦不得为入内道数。

  「二、诸戒之本。俱舍论注云,诸皈依者,乃进受一切律仪之门是也。内外道

  之别在戒,而皈依又为诸戒之本,亦如禾稼之依于地土然。三聚戒皆依于皈依,例

  如别解脱戒八种,即七众戒加一日一夜戒,为八种,须先皈依,乃可为授。

  「(月称)皈依七十颂去云:『近事皈依于三宝,彼是八种戒之根。』意谓以

  皈依而坚固涅槃之心,从此感发戒体也。」

  皈依之因,本为畏三途苦,而因皈依知佛为堪皈依大师,法为正所皈依,僧为

  皈依助伴,故趋向涅槃,涅槃以出离心为主,怖畏三途,虽非全部出离心,然已是

  相似出离心。

  「三、减灭诸障。集学论中,为示皈依能净罪垢故,曾引一猪之缘起为逾。谓

  昔有将转生为猪之天子,由皈依故,未生猪中。颂曰:『若皈依佛陀,则不堕恶趣

  ,舍此人身后,彼当获天身。』于法及僧,亦如是说。」

  ~P 398

  集学论中所引此段缘起,谓三十三天昔有一天子,福报已尽,五衰相现,彼以

  通力,自知当堕畜生道变猪,悲不自已,帝释闻之,劝令皈依三宝,天子诚心信向

  ,七日夜不舍,一心皈依。死后,帝释遍观下界,不见彼生处,以问佛,佛云,已

  生兜率,帝释因作赞赞佛,如前颂云云。又复赞法及僧,亦如其文,但易佛为法僧

  。

  「四、集广大福。如摄波罗密多论云:『皈依福有色,三界器嫌小,如大海水

  藏,瓢所不能量。』」

  此即前文所说皈依之福德,三界不能容,复如大海之水,不可以量。

  「五、不堕恶趣。」

  如前集学论所引故事。

  「六、人与非人不能为灾,均如前应知。」

  每见诸有情遭怖畏时,往往投依山川土木神鬼,不知彼等自未离苦,何能庇人

  。惟三宝已离怖畏,始能为人救怙。如果依于能救怙者,则人非人即不能加害。昔

  ~P 399

  有谟底外道,习一种风绳,能以逼致人死,一方尽为所伏,惟有一童子未为所伏,

  外道怒甚,以其绳施之,屹不为动。外道自疑绳法失灵,以试犬,犬立毙。因诘童

  子有何术,童谓我皈依三宝。外道因此尽弃所学而敬佛。

  「七、(随愿皆成)。随作何种如法之事,若能先于三宝供养皈依请白者,当

  易得成办。」

  如经说,谁有福业,随所作皆成。故凡合法之事,一心向三宝供养启请,自福

  即增,以福增故,所作皆成。

  「八、速得成佛。如狮子请问经云:『以信断无暇。』由得闲暇,遇皈依境,

  入殊胜道,不久便当作佛。以念如是等胜利,须于昼三夜三而行皈依。」

  以上所述各种功德,认识三宝,生起诚信皈依,即可不堕恶趣,以欲亲证三宝

  功德信心,即可除去邪见,以清净信心,即不堕边地下贱,以此三种信心,远离八

  无暇,即常遇皈依境,不起颠倒直入殊胜道,故不久便当作佛,以此八种功德,故

  当昼三夜三不断皈依三宝。

  子六、守护不舍者

  ~P 440

  「身命受用,终须舍离,若因彼故,而舍三宝者,则一切生中常为苦逼。故当

  立誓自决,任遇何缘,乃至失命,皆不舍离皈依。虽为戏笑,亦不说舍三宝之言也

  。」

  此谓虽至舍命,乃至谈笑,不舍皈依。盖生命财物,终有舍时,若为命财而舍

  皈依,皈依体失,救护力量亦随之而失,一切生中,受苦无救,故当发生决定,任

  遇何缘,不舍皈依。

  「或谓行趣何方,便当皈依何方之佛。此学处出自何经,未见其所据也。」

  此在当其时有作是言者,故附及之。

  「上述共同学处六条,出道炬论注释。其各别学处中,初之三条出自经藏。后

  之三者,则为六支皈依所说。」

  六支皈依,乃印度大阿□黎毕麻礼所著。

  「违越学处,遂成退失皈依之因者,谓违于虽遇命难亦不舍离三宝一条,以是

  正舍皈依故。又于三宝虽未作弃舍,然若妄执与三宝相背之外道大师等与三宝功德

  无异者,亦即违犯不说有余皈依处一条。既于皈依不能坚决信解,故亦成弃舍。除

  此二事,若犯余条,则但违越学处,非舍离三宝之因也。」

  ~P 401

  此中退与失,尚有区别。失皈依,一说有释为应遮之三条,及常不忘三宝一条

  ,常勤供养一条,及遇舍命因缘不舍皈依一条,此六条如有违犯,即失皈依。又有

  于上六条,加入应行三条,如不行时,即失皈依。依据宗喀大师规律,一对共学处

  犯遇命难不离皈依一条,即失皈依。二对共学处犯不应皈依而皈依一条,如皈天神

  外道等,即失皈依,非正法而认为正法亦同。遇命难舍皈依,是为失皈依正因。妄

  执与三宝相违之大师与法,即犯二许过患(刘衡如记,二许,如许孔学与佛法并美

  是。)虽未舍皈依,而对三宝认识不坚决,亦失皈依。除此二者,余条但为违越学

  处,属于退皈依因,而不遽为失皈依。

  「皈依者(如是所讲皈依因、皈依境、皈依学处),是入佛法之胜门,若有非

  仅口头皈依之真诚心。以依止如是最胜力故,内外灾障皆不能侵,诸胜功德,易生

  难坏,辗转向上增长。故当如前所说,畏苦及念德门中,努力皈依,并不违越所受

  学处,斯为最要也。」

  此谓若内心真诚皈依,非仅口说,由于依止三宝殊胜力故,有三种大意义:一

  、入佛法胜门,二、内外灾障不能为害,三、所生功德辗转增上。是为皈依所得福

  ~P 402

  力,与三宝加持力,故使一切疾病魔难消除,一切才能善业,旧有者日益增长,未

  有者新增,故当从知苦念德两方勤行皈依,特别于学处勿稍违犯,此就能皈依方面

  言。至所皈依方面,所作救护事业相如何,如集句经云:「我已为汝作大师,我已

  示汝断苦道,我已与汝作助伴。」皈依对三士道皆属一贯,在下士道开示粗分四谛

  法者,是下士佛宝,依粗分四谛,闭三恶门,是下士法宝,粗分四谛助伴,是下士

  僧宝。在中士道三宝,以细分四谛法生死苦分之。上士双畏轮回寂灭,开示双离轮

  回寂灭者,是上士佛宝。余类推。

  

  

  皈依三宝马车

  

  皈依之分析修习法,即依道次科目:一、皈依因,二、皈依境,三、皈依法,

  四、皈依后学处。先修六加行,三事求加;观想顶上上师即佛,向之启白:我与一

  切如母有情,所以久陷苦海者,因对于皈依法门,未能真实生起,故恳求上师加持

  我与如母有情,对于皈依法,使速真实生起。复观想上师放光,除净后,从死无常

  及三途苦思惟一遍。否则亦当从怖畏三途苦修起,最低限亦当略念三途苦,方转入

  皈依法门。

  

  初修皈依因。思此生现造恶业,及夙世恶业,无量无边,未加对治。对于三恶

  趣苦,漠然不动,放逸而过。亦未能如诸阿罗汉之一切善行而有所作为,此绝对堕

  落相。死来无定期,来月今月,来日今日,便在畜生道不可知,在饿鬼道亦不可知

  ,在地狱亦不可知。彼时,远离依怙,无可挽救,趁此一息尚存,惟一能具救护功

  能,只有三宝,故虔诚皈依。班禅却吉降泽云:「清净皈依,以怖畏业果、专信三

  宝二法为主因。」推之中士清净皈依因,为怖畏轮回,与信三宝有救护解脱功德。

  上士皈依清净因,为怜悯众生轮回,与信三宝有救护功德。但上中士皈依因,仍赖

  五士皈依因为基础,如禾苗之根,故于下士皈依因应当努力。

  

  二、皈依境:一为佛,二为灭道教证二法,三为僧。思惟上师即佛,佛为说法

  者,师亦如之。法即指道次第。皈依法,又分文字皈依与义理皈依,二中以义理皈

  依为主。僧即指能依朗忍修行之良伴。此乃上师所教授者。修此时,对于天神外道

  不堪皈依处,亦须加以思惟,因彼辈未离怖,…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