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P4

  ..续本文上一页无不好者,工稍次耳。语毕置顶。」

  此即示人对于佛像发言生心,应当敬慎如是。

  (二)敬佛经

  「凡于四句偈以上之法,皆当恭敬,不应质当经典,作为货物,搁置露地及污

  秽处,或与鞋合持及跨越等,悉当断除,如法宝而敬焉。」

  ~P 387

  如上所说,悉应遵奉。佛经之上,不可搁置他物,即佛像亦不能置经上。如以

  哈带置经上作供则可,若于经上堆积哈带铃杵等则不可。何以佛像亦不能置经上,

  盖佛在世,亦敬法供法故。昔吉康巴因售八千颂一部,以充日食,后得狂疾。汉地

  流通经典,亦近于贩卖,须当注意。又置经露地,或与鞋袜并持及跨越等,感智慧

  日渐低下。皆极易犯,尤当注意。

  「如善知识仅□瓦,但见佛经,必合掌起立,后年老不能起立,亦必合掌。」

  又竹弄巴请得道炬论释时,宗喀大师著袈裟迎上,安置高处,竟顶礼供养。

  「又如阿底峡尊者,初抵藏卫时,有一持密咒者,不从彼听法,一日见一写经

  人,以齿垢补经,尊者意良不忍曰:噫,不可,不可。其持咒者叹为希有,因生信

  心,即从尊者闻法。又夏惹瓦云:吾等于法,任何游戏亦作,然对佛法及说法人,

  不生恭敬,是坏智慧之因,以今之愚,亦云足矣。若较此尤愚,当何至哉。(以今

  之愚,已属至极,再愚增上,其何以堪。)」

  以上为皈依法后之学处。

  (三)敬僧宝

  ~P 388

  「或是僧众,或仅具出家相,亦不应呵毁及妄分彼我派别而兴仇视,应敬僧如

  宝焉。如劝发增上意乐经云:『乐功德者住林下,他人过失不须视,亦不生心计我

  胜,及念自己为第一。此□是诸放逸本,慎勿轻视劣□刍,一劫不能得解脱,斯乃

  圣教之次第。』」

  僧众二字之解释,如系圣僧,一人即表僧众,如非圣僧,有四人以上,即表僧

  众。又比丘纵下劣,亦不应轻视,否则能障一劫得解脱,应思下劣比丘依闻思修,

  仍能成佛故。

  「又格西敦巴(仲登巴)及大瑜伽者,但见黄布碎片于所行地,则不跨越,拾

  取抖净,置之净处。如此行仪,应当随学。自能于三宝有尔许恭敬,则当感得众生

  对己,亦起尔许恭敬故。三昧王经云:『造作如是业,当得如是果。』」

  对三宝有尔许恭敬,即能感得众生对己生尔许恭敬。

  九月初六日讲

  癸二、共同学处有六 子初、随念三宝功德数数皈依 子二、随念三宝大恩 子三、

  随念大悲 子四、启白三宝 子五、既知胜利勤修皈依 子六、守护不舍

  ~P 389

  子一、随念三宝功德数数皈依

  「随念三宝功德者,如前所说内外及三宝相互之差别,与彼等之功德,数数思

  之。」此事尤重在数数不断。

  子二、随念大恩而勤供养

  「随念三宝大恩者,随自所生乐善,当知皆是三宝之恩。故当以报恩意乐而行

  供养。若供饮食而不间断者,则少用功力而圆满众多资粮。于水以上者,任何受用

  之先,悉应至心而供养之。」

  凡吾人一切受用圆满,皆由布施等善业而来,亦即由三宝功德所致。以人身论

  ,由前生之善业始得;以衣食论,由前生之布施始得,无不源于佛之事业而来。因

  佛事业生善法意乐,以意乐行善,然后有世间一切圆满受用,以此生念恩,故应行

  供养。又供养分不间断供养与圆满供养。竹弄巴道炬论释,解圆供养有十:一、身

  供养,如佛在世时,国王亲迎供养。二、塔供养,远佛之地、或请佛爪、袈裟等,

  修塔供养。三、现前供养,谓于前二,亲身供养。四、不现前供养,十方诸佛以意

  ~P 390

  念观想而供。五、所供之境,无论真与非真,一法性即一切法性,知此法性皆为一

  体,而行供养。如是法性供养时,供现前一佛,即供十方一切佛。故亲供境不及意

  念供境广大。意念供境,又不及法性供境广大。六、无怠供养,即亲手自供,不假

  手他人。七、教他作供,见人穷困不能供佛者,以供品授之令供,或劝其行供。八

  、财食供养,即以物供养。内分恭敬供养与广大供养。恭敬供养,即以礼拜赞叹供

  养;所供之物,即财物衣食资具等,随顺而设供养。广大供养,所供品物,当以美

  妙精多,如自不能,见人作广大供养,生起喜心,所得功德亦与之同。九,无染污

  供养,亦称如理供养,谓离矜骄放逸,贪染等烦恼,而行供养。又如浴佛身,必须

  净水,不净不可供,花之有臭有毒者不可供。黑香中之有血者不可供。余可类推。

  十,修行供养,如修无常、无我空慧、持戒、菩提心等,虽暂时为之,亦属最殊胜

  供养。总上十种,不外三差别:一、供境差别,二、能供差别,三、所供差别。前

  五属供境差别,中二自作教他,属于能供差别;后三,属于所供之差别。如是十种

  ,于一座间即可尽作,能如此者,是菩萨圆满供养。又以心念力感大果供养,如菩

  萨地说有六种,如供佛时,同时认识佛为大功德田,以此心念行供,感果极大。又

  ~P 391

  有少用功力,而能圆满众多资粮供养,即于饮食时作供,行之不断,虽无嘉旨,一

  饮水之微,亦行供养,如是则用力无多,感果极大。仲登巴观见一修密者饮水,举

  杯即饮,因诘之云,汝不念三宝恩乎。依戒律中制,凡作新衣,应先搁置一日,以

  供三宝;即不然,著时亦应先作供,能如是念恩作供不断,所感福报亦不断。

  「夏惹瓦云:『非以糕之青者、叶之黄者,当择精美者供之。』」

  糕之青者,指奶渣所作已发酵者而言。叶黄,谓已萎败者。凡作供时,如自受

  用精美,而以劣物行供,反为减福之因。据上师口授,食供非佳者不可,灯供油稍

  劣无妨。

  「茶亦不宜弹指漉空而供。逾如有田肥美,常应播种时而不播种,任其荒废。

  于此能生现后一切利乐之胜田,四季一切时无有间断,常可播利乐之种,当以信犁

  耕种福田,如经所说。若不作者,殊为可惜。于殊胜田,反不如农田之见贵,此乃

  我辈之不智。」

  藏中昔有染宋代(即中国宋朝时)恶习,以指蘸茶弹供,或拈糌粑撒供,噶当

  ~P 392

  善知识谓如此则为仅以尘许行供,极当断除。三宝福田,是为胜田,能生现前后世

  利乐,不分四时皆可下种,如不以信犁及时耕种,所失甚大,反视世间田土不如,

  宁非颠倒乎。

  「故于三宝供养,一切时中当精进行之。如是作者,由胜妙田生长善根之力,

  于诸道之次第,心力渐能开广。故于闻不能持其文,思不能解其义,修于身心不能

  生起,心力最微之时,但依田力,是即教授口决也。」

  若能于三宝胜田,勤行念恩生信,无间供养,则由善根所感三宝加持力,对于

  诸道次第,渐能开广。凡闻思修而不能入法者,但依田力,即能入法,是为一种要

  决,即是心力依于田力也。

  「又供不拘物,惟在自之信心,若有信者,即以坛供及水与无主物供之亦得。

  」

  此谓能具信心,则用曼遮或无主之山水,林园花木,或市廛所陈,以心念力观

  想而供,如诵供养云咒更佳。凡眼所见他人善妙之品,亦可观想而供,此不犯不与

  取戒,以吾人能见此物之眼福,亦由业力因缘而来,以之兴供无过。

  「无余财物,当如是作,倘自有物而不能舍,但云我以无福极贫穷,余可供物

  我悉无。则将如博多瓦云,若以有垢螺碗,稍置草香,而云□檀冰片之香水者,乃

  ~P 393

  以盲欺明也。」

  故有财力者,宜以财供,无财力者,宜以信心修行供。如有谓无,悭而不供,

  则感见物不能受用报。若财力缺少,供物微薄,亦勿以自嫌,盖以微物殷供,得三

  宝加持,自能渐臻于丰,否则丰供无由而致。

  「如普穷瓦云,我初时惟有辣味之香草供养,次有四种香甜之香和合而供,今

  则有紫丁香兜罗脂等上妙薰香可供矣。」

  紫丁香黑色,兜罗脂白色,有说在北香巴拉边境,出此二种香,其香最妙。

  「若嫌微而不供者,则一生之中终无增进之时。若先由微细,殷重引发,渐臻

  胜妙,如彼所行,当修学之。后彼配香每次以二十两金办之。」

  登巴饶吉,初贫不能兴供,其师圆寂,仅以少许红花为供,嗣后一生所得,以

  红花一物为最多,常自谓为供师所感,即此可见念恩供养之重要。

  「于资具获得自在诸大菩萨,犹化身多亿,一一身中化百千手等,往一切刹,

  于诸佛所,经历多劫而行供养。则诸略有相似功德,便生喜足,而云我不求如是菩

  提者,是乃于法无知之漫言耳。」

  ~P 394

  相似功德,谓凡夫稍得心无分别,便妄自满足,自以为得空性定,辄以悭吝心

  而发漫言,谬谓我以刹那定心,胜过有为功德,不须修世间有为善法,是乃于法因

  相全未窥见所致。宗喀大师殷重说此,以其时有轻视供养者,故云。

  「宝云经云:于诸嗉怛罗中(经部),闻其所说广大供养承事,生决定后,当

  以殊胜增上意乐,于诸佛菩萨而回向之。」

  此亦属一种供养。

  九月初七日讲

  子三、随念大悲(自皈依后,劝他皈依。)

  「随念大悲者,应以悲心安立诸余有情,各令随其所能,令受皈依。」

  此为对三宝深切认识后,悯他有情未得皈依之利益,劝其同皈,是为一种法施

  。

  子四、启白三宝

  「启白三宝者,凡所作事,及有所需,皆应仰赖三宝,以行其与彼等相合之供

  养。而于与彼不顺之黑教等,及其他世俗法,则不当依从。惟宜一切时中,心依三

  ~P 395

  宝耳。」

  凡所作事,皆当供养启白三宝,此谓随作何业,乃至生命紧急关头,总以一心

  依赖三宝,而行相顺于三宝之供养。昔仲登巴遇有急事,则行五种供养:一、供三

  宝,二、承事僧众,三、供朵马,四、造泥塔,五、诵经。行者处境,无论顺逆,

  切…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