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不好者,工稍次耳。語畢置頂。」
此即示人對于佛像發言生心,應當敬慎如是。
(二)敬佛經
「凡于四句偈以上之法,皆當恭敬,不應質當經典,作爲貨物,擱置露地及汙
穢處,或與鞋合持及跨越等,悉當斷除,如法寶而敬焉。」
~P 387
如上所說,悉應遵奉。佛經之上,不可擱置他物,即佛像亦不能置經上。如以
哈帶置經上作供則可,若于經上堆積哈帶鈴杵等則不可。何以佛像亦不能置經上,
蓋佛在世,亦敬法供法故。昔吉康巴因售八千頌一部,以充日食,後得狂疾。漢地
流通經典,亦近于販賣,須當注意。又置經露地,或與鞋襪並持及跨越等,感智慧
日漸低下。皆極易犯,尤當注意。
「如善知識僅□瓦,但見佛經,必合掌起立,後年老不能起立,亦必合掌。」
又竹弄巴請得道炬論釋時,宗喀大師著袈裟迎上,安置高處,竟頂禮供養。
「又如阿底峽尊者,初抵藏衛時,有一持密咒者,不從彼聽法,一日見一寫經
人,以齒垢補經,尊者意良不忍曰:噫,不可,不可。其持咒者歎爲希有,因生信
心,即從尊者聞法。又夏惹瓦雲:吾等于法,任何遊戲亦作,然對佛法及說法人,
不生恭敬,是壞智慧之因,以今之愚,亦雲足矣。若較此尤愚,當何至哉。(以今
之愚,已屬至極,再愚增上,其何以堪。)」
以上爲皈依法後之學處。
(叁)敬僧寶
~P 388
「或是僧衆,或僅具出家相,亦不應呵毀及妄分彼我派別而興仇視,應敬僧如
寶焉。如勸發增上意樂經雲:『樂功德者住林下,他人過失不須視,亦不生心計我
勝,及念自己爲第一。此□是諸放逸本,慎勿輕視劣□刍,一劫不能得解脫,斯乃
聖教之次第。』」
僧衆二字之解釋,如系聖僧,一人即表僧衆,如非聖僧,有四人以上,即表僧
衆。又比丘縱下劣,亦不應輕視,否則能障一劫得解脫,應思下劣比丘依聞思修,
仍能成佛故。
「又格西敦巴(仲登巴)及大瑜伽者,但見黃布碎片于所行地,則不跨越,拾
取抖淨,置之淨處。如此行儀,應當隨學。自能于叁寶有爾許恭敬,則當感得衆生
對己,亦起爾許恭敬故。叁昧王經雲:『造作如是業,當得如是果。』」
對叁寶有爾許恭敬,即能感得衆生對己生爾許恭敬。
九月初六日講
癸二、共同學處有六 子初、隨念叁寶功德數數皈依 子二、隨念叁寶大恩 子叁、
隨念大悲 子四、啓白叁寶 子五、既知勝利勤修皈依 子六、守護不舍
~P 389
子一、隨念叁寶功德數數皈依
「隨念叁寶功德者,如前所說內外及叁寶相互之差別,與彼等之功德,數數思
之。」此事尤重在數數不斷。
子二、隨念大恩而勤供養
「隨念叁寶大恩者,隨自所生樂善,當知皆是叁寶之恩。故當以報恩意樂而行
供養。若供飲食而不間斷者,則少用功力而圓滿衆多資糧。于水以上者,任何受用
之先,悉應至心而供養之。」
凡吾人一切受用圓滿,皆由布施等善業而來,亦即由叁寶功德所致。以人身論
,由前生之善業始得;以衣食論,由前生之布施始得,無不源于佛之事業而來。因
佛事業生善法意樂,以意樂行善,然後有世間一切圓滿受用,以此生念恩,故應行
供養。又供養分不間斷供養與圓滿供養。竹弄巴道炬論釋,解圓供養有十:一、身
供養,如佛在世時,國王親迎供養。二、塔供養,遠佛之地、或請佛爪、袈裟等,
修塔供養。叁、現前供養,謂于前二,親身供養。四、不現前供養,十方諸佛以意
~P 390
念觀想而供。五、所供之境,無論真與非真,一法性即一切法性,知此法性皆爲一
體,而行供養。如是法性供養時,供現前一佛,即供十方一切佛。故親供境不及意
念供境廣大。意念供境,又不及法性供境廣大。六、無怠供養,即親手自供,不假
手他人。七、教他作供,見人窮困不能供佛者,以供品授之令供,或勸其行供。八
、財食供養,即以物供養。內分恭敬供養與廣大供養。恭敬供養,即以禮拜贊歎供
養;所供之物,即財物衣食資具等,隨順而設供養。廣大供養,所供品物,當以美
妙精多,如自不能,見人作廣大供養,生起喜心,所得功德亦與之同。九,無染汙
供養,亦稱如理供養,謂離矜驕放逸,貪染等煩惱,而行供養。又如浴佛身,必須
淨水,不淨不可供,花之有臭有毒者不可供。黑香中之有血者不可供。余可類推。
十,修行供養,如修無常、無我空慧、持戒、菩提心等,雖暫時爲之,亦屬最殊勝
供養。總上十種,不外叁差別:一、供境差別,二、能供差別,叁、所供差別。前
五屬供境差別,中二自作教他,屬于能供差別;後叁,屬于所供之差別。如是十種
,于一座間即可盡作,能如此者,是菩薩圓滿供養。又以心念力感大果供養,如菩
薩地說有六種,如供佛時,同時認識佛爲大功德田,以此心念行供,感果極大。又
~P 391
有少用功力,而能圓滿衆多資糧供養,即于飲食時作供,行之不斷,雖無嘉旨,一
飲水之微,亦行供養,如是則用力無多,感果極大。仲登巴觀見一修密者飲水,舉
杯即飲,因诘之雲,汝不念叁寶恩乎。依戒律中製,凡作新衣,應先擱置一日,以
供叁寶;即不然,著時亦應先作供,能如是念恩作供不斷,所感福報亦不斷。
「夏惹瓦雲:『非以糕之青者、葉之黃者,當擇精美者供之。』」
糕之青者,指奶渣所作已發酵者而言。葉黃,謂已萎敗者。凡作供時,如自受
用精美,而以劣物行供,反爲減福之因。據上師口授,食供非佳者不可,燈供油稍
劣無妨。
「茶亦不宜彈指漉空而供。逾如有田肥美,常應播種時而不播種,任其荒廢。
于此能生現後一切利樂之勝田,四季一切時無有間斷,常可播利樂之種,當以信犁
耕種福田,如經所說。若不作者,殊爲可惜。于殊勝田,反不如農田之見貴,此乃
我輩之不智。」
藏中昔有染宋代(即中國宋朝時)惡習,以指蘸茶彈供,或拈糌粑撒供,噶當
~P 392
善知識謂如此則爲僅以塵許行供,極當斷除。叁寶福田,是爲勝田,能生現前後世
利樂,不分四時皆可下種,如不以信犁及時耕種,所失甚大,反視世間田土不如,
甯非顛倒乎。
「故于叁寶供養,一切時中當精進行之。如是作者,由勝妙田生長善根之力,
于諸道之次第,心力漸能開廣。故于聞不能持其文,思不能解其義,修于身心不能
生起,心力最微之時,但依田力,是即教授口決也。」
若能于叁寶勝田,勤行念恩生信,無間供養,則由善根所感叁寶加持力,對于
諸道次第,漸能開廣。凡聞思修而不能入法者,但依田力,即能入法,是爲一種要
決,即是心力依于田力也。
「又供不拘物,惟在自之信心,若有信者,即以壇供及水與無主物供之亦得。
」
此謂能具信心,則用曼遮或無主之山水,林園花木,或市廛所陳,以心念力觀
想而供,如誦供養雲咒更佳。凡眼所見他人善妙之品,亦可觀想而供,此不犯不與
取戒,以吾人能見此物之眼福,亦由業力因緣而來,以之興供無過。
「無余財物,當如是作,倘自有物而不能舍,但雲我以無福極貧窮,余可供物
我悉無。則將如博多瓦雲,若以有垢螺碗,稍置草香,而雲□檀冰片之香水者,乃
~P 393
以盲欺明也。」
故有財力者,宜以財供,無財力者,宜以信心修行供。如有謂無,悭而不供,
則感見物不能受用報。若財力缺少,供物微薄,亦勿以自嫌,蓋以微物殷供,得叁
寶加持,自能漸臻于豐,否則豐供無由而致。
「如普窮瓦雲,我初時惟有辣味之香草供養,次有四種香甜之香和合而供,今
則有紫丁香兜羅脂等上妙薰香可供矣。」
紫丁香黑色,兜羅脂白色,有說在北香巴拉邊境,出此二種香,其香最妙。
「若嫌微而不供者,則一生之中終無增進之時。若先由微細,殷重引發,漸臻
勝妙,如彼所行,當修學之。後彼配香每次以二十兩金辦之。」
登巴饒吉,初貧不能興供,其師圓寂,僅以少許紅花爲供,嗣後一生所得,以
紅花一物爲最多,常自謂爲供師所感,即此可見念恩供養之重要。
「于資具獲得自在諸大菩薩,猶化身多億,一一身中化百千手等,往一切刹,
于諸佛所,經曆多劫而行供養。則諸略有相似功德,便生喜足,而雲我不求如是菩
提者,是乃于法無知之漫言耳。」
~P 394
相似功德,謂凡夫稍得心無分別,便妄自滿足,自以爲得空性定,辄以悭吝心
而發漫言,謬謂我以刹那定心,勝過有爲功德,不須修世間有爲善法,是乃于法因
相全未窺見所致。宗喀大師殷重說此,以其時有輕視供養者,故雲。
「寶雲經雲:于諸嗉怛羅中(經部),聞其所說廣大供養承事,生決定後,當
以殊勝增上意樂,于諸佛菩薩而回向之。」
此亦屬一種供養。
九月初七日講
子叁、隨念大悲(自皈依後,勸他皈依。)
「隨念大悲者,應以悲心安立諸余有情,各令隨其所能,令受皈依。」
此爲對叁寶深切認識後,憫他有情未得皈依之利益,勸其同皈,是爲一種法施
。
子四、啓白叁寶
「啓白叁寶者,凡所作事,及有所需,皆應仰賴叁寶,以行其與彼等相合之供
養。而于與彼不順之黑教等,及其他世俗法,則不當依從。惟宜一切時中,心依叁
~P 395
寶耳。」
凡所作事,皆當供養啓白叁寶,此謂隨作何業,乃至生命緊急關頭,總以一心
依賴叁寶,而行相順于叁寶之供養。昔仲登巴遇有急事,則行五種供養:一、供叁
寶,二、承事僧衆,叁、供朵馬,四、造泥塔,五、誦經。行者處境,無論順逆,
切…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