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亦無悲心,有時作利,有時作害。如
藏俗往往向大鬼祈禱救護,是無異向彼皈依,漢人方面,或無此習。頗邦喀大師每
講皈依時,必引故事提警行人。茲略述數則如下,藏地暇日地方,有大力鬼,名紮
倉者,能爲厲,人多伏之,並爲建祠。有一行人經過其處,值雨,天晚,因留宿祠
下,禱之,夜夢大力鬼與群鬼分食人肉,內一鬼向隅,紮倉乃取行路寄宿者之頸瘿
與之。翌日其頸瘿若失,喜。歸述于村,鹹驚異之。後,複有患瘿者,專誠備物往
祭求救,如法臥祠下,夜仍夢群鬼分人肉,分已,余一份,紮倉以之投彼頂後,翌
日歸,不惟前瘿未愈,而頂後反增一瘿。鬼神與人,往往如是。不獨鬼神不可皈依
,即諸天亦不可皈依,以彼自未離有漏,其所有功德,合而計之,尚不及一聖僧侶
,故彼等皆非堪皈依處,惟有佛陀,爲解脫一切怖畏者。例如佛成道時,魔軍四至
(波旬率無量魔軍欲害佛),佛入慈悲叁昧耶,魔杖悉化爲吉祥瑞供。其他如降伏
狂象,佛掌一伸,狂象即伏。(印度麻尊劄有象群,瘋狂,佛以手撫之,象馴如初
。)又如提婆達多,妒佛聲譽,先坑地蓄火而掩覆之,又于食中預置毒,僞爲迎佛
供養。佛至庭中,火坑自露,化爲清池,現出蓮花,其家人漸愧,不敢複以毒食進
,欲另易之,佛謂之曰,沙門內毒已去,外毒無害,受而食之,如常,其自離怖畏
及令他解脫怖畏如是。經論中所載此類事迹甚多,如貪心最重之阿難,疑心最重之
周利盤陀伽,及罪過最重之梭麥閻羅(即前說須殺足千人者),食人之羅刹錯馬拔
(鎮大力亦大),均經調伏而證阿羅漢果。乃至老檀越白節,年八旬余,將死,諸
阿羅漢均無法攝受,佛令其出家受戒而度脫之。以佛大悲,不分親怨,一切平等,
親如羅侯羅(佛之子),仇如提婆達多,等無異視。一次,提婆達多以服藥過量腹
痛,佛往視之,雲:我心視汝與羅侯羅無異,此心若實,語已當應手而愈,撫之,
果然。佛于有恩無恩,均作利義,非如凡夫,心分彼此。如經說佛度惡相女故事,
及度十八種惡相子故事,乃至絕無福報之勒嗡乞丐,均被救拔。勒嗡家本富有,自
彼生後,父母雙亡,家敗無歸,依戚戚敗,依友友敗,入乞丐群,則群丐終日乞不
得食,由是人皆絕之,無與俱者。孓身饑臥路側,佛見憐之,與錢二枚,令市花遍
供僧伽,佛複令僧伽全體受供,爲之回向,由此漸有所獲,卒得出家成道。以上所
舉佛之離怖具悲殊勝方便,雖二乘及菩薩皆有未逮。然二乘菩薩亦堪爲皈依境者,
以聲緣亦具解脫方便,自能解脫,即具有經驗,于有恩無恩,亦具有慈心,能同作
義利,不過無佛之大悲耳。一說,二乘菩薩亦具有大悲。總之,有悲心方堪爲皈依
,聲緣如是,菩薩更不待言。又,果能生起一種怖畏,但皈依一境則可解脫,昔有
商人入海采旃檀,歸舟遇風,猛憶其弟爲僧,因呼念之,風頓息。不過欲解脫叁途
苦,則非虔依叁寶不可,亦猶重病,非良醫良方良侍疾者,不能愈也。
〖九月十一日講〗
叁、皈依法(一稱皈依量)分四 一、知功德 二、知差別 叁、自誓願受 四、
不說余皈依處
一、知功德:(初)念佛身功德,叁十二相,八十隨好,紫磨金色,光明爲性
,常光數丈,使人瞻仰無厭,見佛相者,能止惡生善,種成佛因。又佛能普及十方
,隨類現身,在南洲現十二種事業差別不同,無有窮盡,于他方世界,亦複如是。
又能隨有情根器,或現佛身、或現菩薩身、或現聲緣身、或現梵天王轉輪王等身,
應機施教,不一其相。其爲凡夫雖現丈六金身,而實廣大無量。昔有菩薩以神通力
,欲測佛相,曾自化身四萬由旬,尚不能見佛頂,又飛身超過百千萬億佛土(世界
),仍不能見佛頂,佛身之廣大無邊,即此可想。複次,佛身功德,又可作語意功
德,如現臂放光說法,毛孔放光說法,肉頂放光說法,各在無量世界示現十二種事
業,一一毛孔能現無量佛刹,一一佛刹能示無量教化,又能使無量佛刹納于一芥,
俱不可思議也。又佛衣離身常距四指,足不踐地,常離地四指,而蓮印加持地上所
經微蟲,七日受樂,終脫旁生苦。入浴,水不沾身,血肉筋骨皮膚,無有垢穢,以
智爲性,佛光所至,熱獄化涼,寒獄化溫,六道諸苦,無不頓息,以上爲佛身神通
。(二)六十妙音,爲佛語神通,一音能說衆法,故佛事業,以語事業爲第一,以
開示解脫道,語業具特殊故,佛語無遠弗屆,昔目犍連尊者曾測佛音遠近,乃由百
步外百由旬乃至越一世界,迨至九十九世界蓮花佛國,聞佛說法音,等無差別。(
叁)禅定,爲佛意神通,世人修定,或能知宿命等,皆受佛禅定力之所加持。佛意
功德,總爲悲智二分,與聲緣共者叁十四種,與菩薩共者叁十七種,其不共者叁十
九種,共一百一十余種。如八聖道分,聲緣僅得佛之相似一分,不能得真實一分。
又如八解脫門,菩薩與佛共者,亦僅得其相似一分。至相似亦不能共者,如十力、
如四無畏、十八不共佛法。詳見莊嚴經論。阿底峽雲:「佛智于一刹那能遍了知一
切境界。」但此說經部有部不盡承受,以爲佛智固屬遍知,而一刹那亦不能遍一切
所知,須經過分別,乃能遍于一切,否則所知爲有邊際。此處所謂一刹那遍一切者
,謂佛一念遍深廣真俗二谛,如瓶屬于俗谛方面,瓶之因相、果相、性相、質料、
自色、他色等異門種種,佛一刹那遍知,同時于瓶之真谛方面,其甚深不可量者,
如法性體與真空性體,等無有異,如滴水與海水之法性無二之甚深義、亦清晰顯現
。故佛與聲緣智有共不共之分,非智體各別,乃同一智,程度有分別耳,如一寶放
各種光,隨用異名然。就十力論,如(1)知處非處力,系就佛心于緣起法不顛倒
澈底遍知立名。處,謂如布施得何種果,悭吝得何種果等爲處。非處,謂如善業得
苦果,即屬非處。佛悉遍知、以佛無倒知故。又(2)知業非業力,系就佛心于造
業受果不顛倒,澈底遍知立名。又(3)一切勝解力亦同,佛于一切有情十方叁世
業果,差別交互影響,具足一切勝解,遍知一切有情心色二法種性差別,故能使一
切有情,皆得調伏解脫。至一般聖者,于此有情所生意樂,則起勝解,而于不意樂
法,則不生勝解。又(4)知器非器力,即知其根器或利或鈍,如具足信、念、進
、定、慧五根者爲器,余爲非器,佛心遍知。又(5)知一切趣入道力,如何趣入
叁途人天,如何趣入解脫道,佛心遍知。又(6)知一切禅定力,禅定中有種種異
門,佛心遍知。如四禅、四空、滅盡定能于一刹那遍入諸定。又(7)知一切過去
力,任一有情,過去一切生中事,佛心遍知。(8)知未來究竟力,任一有情,未
來受生至于究竟,佛心遍知。又(9)知漏盡力,即滅盡煩惱力,煩惱如何滅盡,
盡斷後,法身本體如何(清淨涅槃),佛心遍知。此皆佛意所顯智力差別,聲緣雖
亦有此智,但不遍不圓,不能于一刹那了知一切,故經部等不能忍受此說也,故惟
佛遍知。(10)余所知增上。以上明佛之智德。修此時,當觀想頂上上師即佛,
心中放光,照見對面虛空中佛、菩薩、本尊、上師、聲、緣、空行、護法等。
〖九月十二日講〗
再就佛意之悲德言,若有有情以旃檀塗佛左臂,至誠供養,又一有情以刀斧砍
佛右臂,佛對二人同一悲憫,猶如一子。經中有謂佛愛有情較母愛獨子,勝百千萬
倍,不可爲量。彼母之于獨子,愛之固切,然猶不如自愛其身。佛愛有情,視凡夫
之自愛其身,猶勝千萬億倍。佛憫有情心力,一切平等,超過一切境,一切時,無
有任何一境有情,出乎佛悲憫之外,亦無任何一時有情,不在佛悲憫之中。
複次,佛之事業功德,譬如明淨寶石,置于白處則白,置于黃處則黃,隨緣而
異,與緣相應。佛之俱生事業功德,亦複如是,遇菩薩衆,則現報身而爲說法,遇
菩薩以下,則現化身而爲說法,遇凡夫則現帝釋、梵天、人非人等,隨緣而起,皆
不作意。任遇何人,現報、現化、現說何法,任運應機,如寶之變色,使各得益。
總佛意語身功德,如經所雲,不可說,不可說,猶如鵬鳥欲盡虛空,鵬力有盡,虛
空無盡。凡夫欲測佛德,亦惟己力有盡,佛德無盡也。
佛之無邊功德,皆由教證二法而生。能生佛功德之法功德,其無邊際自不待言
。如是具足無邊功德之法寶,能如理以修以行者,乃聖賢僧伽,故賢聖功德亦屬無
邊。略言如是,詳閱經藏自知。
二、知差別功德,可照攝抉擇分所說六種思之。
叁、自誓皈依,(一)須自認佛爲皈依大師,如人在重病中渴望良醫。(二)
須自認法爲正所皈依,如重病人渴望良藥。(叁)須自認僧爲助伴,如商人載寶自
海運歸,渴望舟人協助安全到家。
四、不說有余皈依處,此爲堅固正信之皈依,故對于內外大師、內外教法、內
外助伴,應先監別,加以決定。然後正所皈依,得以清淨無染而不搖動。所謂內外
差別者,亦如前說;佛,垢淨德圓,余師不能如是。法,正淨無诳(由善因決得樂
果,至于究竟),余法不能如是。再說內外教法之不同,佛法對于善惡之分析,無
絲毫或紊,外道則反是,欲求樂果而所行則爲苦因,如拔發外道、懸樹外道、墜岩
外道等修法,是爲不同處。如是對于內道大師與教法,既有認識,一心皈依,因是
不得與外道伴侶共住,是爲不說余皈依處。
總上四種知功德、知差別、自誓願受、不說余皈依處。觀想前面所顯皈依境在
上,叁途苦在下。次思如何脫此苦,惟有皈依叁寶,叁…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