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P2

  ..续本文上一页俗谛而言,则又与经相

  违,以经中明言遍知二谛故,如掌上观奄摩罗果。此果为透明体,置于掌中,核络

  ~P 370

  毕现,内外明彻,无所隐遁,佛智观见二谛无所障碍,亦复如是。以真谛论,十地

  菩萨所证空性,与佛有别,十地菩萨所见,不过如对岸景物,悉在面前,非能如佛

  之掌上观纹。以俗谛论,粗显行止,人固易知。此处所说,乃指微细业果之类,由

  此因有此果,因果之间,一切交互情形,十地菩萨如观水流,丝毫不紊,至佛如掌

  上观纹。又十地菩萨之不如佛者,尤以了达真谛时不能同时了达俗谛,亦如人之见

  其前者不能见其后。因菩萨众,住空性等持时,心与空无别,如水中注水,惟空显

  现而已,再无安立俗谛之余地。必须从空定起后,再观俗谛。佛则常在真空等持于

  一时间真俗并现,一切众生业染习气,无不具知,譬如圆明大镜,一切山河大地悉

  现其中。除佛以外,则所知之境大,能知之慧小,不能遍知。

  「如彼赞(麻的止遮赞应赞)云:『唯有以佛智,遍一切所知(佛智遍所知)

  除佛余一切,唯所知增上。』又云:『三时所摄法,一切种相者(于一切种相),

  如持庵摩罗,佛心所行境。诸法动非动,一及种种别,(谓一与异)如风行空中,

  佛心无滞碍。』」动,谓有情世间。非动,谓器世间。一及种种别,谓一与异。六

  ~P 371

  通及三十七菩提分,皆属智德。声闻虽具四正念、四神足,然非究竟。又四无畏等

  共二十一种,亦智德所摄,故总称为一切。

  八月三十日讲

  「悲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则无自在。能仁为大悲系缚,亦无自在。若见

  众生有苦恼者,大悲无间相续而生。」

  众生之苦无尽,佛之大悲亦无尽,众生无时不有苦,故佛亦无时不有悲。

  「百五十颂云:『一切众生类,惑缚无差别,为解众生缚,常为大悲系。虽知

  世过患,悲愿处生死,为当先礼佛,抑先礼大悲。』」

  佛之悲心如虚空,了无穷尽。声缘之悲心有间,如未见众生苦时,则不生悲。

  菩萨众住空性定时,心亦有间。惟佛见众生无始生死流转,苦相无间。众生二字,

  藏文为去者,谓除二乘无有不往中有中去者。惑缚无差别,谓皆无自在之意。依显

  教经说,佛先于色究竟天天成正等正觉,乃清净刹土,菩萨众围绕。佛不常住,不

  唯降生此土,八相成道,示现应化事迹,且化身无量,于五浊恶世化度众生,皆为

  ~P 372

  大悲心所驱使。且在此世界涅槃后,复于他世界示现成佛度生事业,如是化身千亿

  ,虚空无尽,化现亦无尽,此亦大悲之所驱使,故应先礼大悲。

  「又如谛者品云:『众生处疑暗,无明常覆心,系世间牢狱,佛见生悲愍。』

  应如是思惟之。」

  此偈意谓由二执暗云,覆盖众生能通达空性之心,以此长陷生死狱中,故佛生

  悲。又入行论云:「众生心求乐,而不依乐因,辄从惑业求,佛见生悲悯。」

  丑四、事业功德者

  「以身语意业(任运)无间而饶益一切有情,此亦就所化方面堪引度者,能仁

  无不令其得乐离苦,凡所应作,决定为之。」

  佛之事业功德,有二殊胜:一、任运,二、无间。如弥勒上师(生)品云:「

  梵王天所居,以吠流璃为地,其身影常映地中,下界天众见之,心生景仰胜解,益

  造善业,因此转生上界。」梵王身影,任运映地,即令下界得益,佛身四威仪,亦

  复如是。不必作意,众生见之,自然获益,乃至成佛,此为佛身俱生事业。又如天

  ~P 373

  鼓(此乃天界福报所感,亦如世间林泉,为无情物),常任运发无常苦空无我之音

  ,以警觉天人,劝入善法。佛语亦复如是,并不作意特为某众生说某法,而语音所

  至,自然随类应机,各得满足。如药投方,各各得解,此为佛语俱生事业。又如虚

  空行云,任运降雨,而为大地禾稼广作饶益,无论熟与未熟,各得增长;佛意功德

  亦复如是,并不作意分别,即能应机利生,因佛具大圆镜智,及十力功德,凡众生

  业力根器一切差别,咸在佛大圆镜智中朗然显现,又由大悲成熟关系,对于度生事

  业,不待内心动念催促,即能如是,此为佛不共之意功德。如十地菩萨,则均须作

  意分别与动念催促,故不及佛。又佛三业,在时间上无有间断。一、因佛事业不须

  分别作意,故无间断。二、因佛在因位中三大阿僧只劫,所作积资度生功德,至成

  佛时,已经圆满,无边际故。故无间断。三、因佛最初誓愿为利众生,尽虚空界(

  见普贤行愿品),虚空无尽,众生界无尽,此愿亦无尽,故无间断。四、因佛成正

  等觉时,观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体清净无染,不过为无明愚疑所覆盖,以致不

  能证得,故佛之三业皆为去众生疑盖,故无间断。

  ~P 374

  总之,佛事业不外使众生得暂时与究竟二种利益,但亦必须众生方面具有堪度

  因缘方可。譬如正午日光,能使莲花开敷,但非普遍能开,必其花瓣成熟者始开,

  众生堪度因缘具与不具,熟与不熟,亦复如是。百五十颂云:「只要具因缘,无不

  得度者。」盖能仁对于离苦方便,无不尽说也。关于佛三业功德,经论所说甚多,

  尚须详观,乃能生起念恩之心。念恩生信,不特对佛为然,对法对僧,亦复如是。

  须常思惟,乃生敬重,使身心清净,容易见佛,入于法要,乃至临死,神不昏昧。

  三昧王经所说尤详。

  九月初一日讲

  「如博多瓦云:『若数数思惟(常念三宝),信心渐增长,身心渐清净,能得

  加持。』故得定见(后,再)诚意皈依修学学处者,其一切所作,皆成佛法。然我

  等对佛之智(通常人对佛信念,每)不及信一灵验卜卦者。卦者若云,某知汝今年

  无忌,则心安而去。若云今年有大灾祸,此当作、此莫作者,则必励力而为。倘未

  能办,则思彼说我未能作,心必忧郁。佛云此及此应行,此及此不应作之制,其心

  依耶?若未能作,心生不安否?而反云,法中虽如彼说,但以今日地方时代之关系

  ,彼不能作,当须如是如是作,轻舍佛语,尽自所知而为前行耳。反心内察,可知

  ~P 375

  上言,洵非诬也。」

  宗喀大师云:「博多瓦此段教授,为最切中行人通病,真一字不虚。因常人务

  喜新奇,不思在经教中求得受用,而反不如信一卖卜者之真切也。」

  「以是于佛功德,数数思惟,必须励力令心引起决定。彼若生起则于法及僧,

  亦起如彼之决定。是为皈依之要处。彼若无者,况云余道(否则不但其余之出离心

  ,菩提心等生不起」,即(最初)能改变意念之皈依,亦必无来处矣。」

  所谓改变意念者:一、在下士道怖三途苦而皈依,二、在中士道怖生死苦而皈

  依,三、在上士道悯众生苦而皈依。此三种,皆须由深信三宝功德,始能生起。

  子二、法功德

  「法功德者(思惟法功德),应敬佛之因相(当从佛功德之因相著想」。此具

  有无边功德之佛者,从教证之法(皆由教证之法)灭道之谛,断除过失,修行功德

  ,由修及现证而出生也。当如是念,此摄正法经之义也。」

  ~P 376

  法分教、证。教,谓经、律、论,乃相似法宝;证,乃真实法宝。依三藏教法

  ,闻思之后,而得通达之法即是证法,亦即是灭谛与道谛。灭,谓断除一切过失;

  道,谓修证一切功德。灭由道来,故云由修道谛而生灭谛,三乘人道谛各有不同,

  须依资、加、见修诸位,长时修习,将染法之一分,应断者悉断后,所余之清净一

  分(此属无为法),而安名为灭谛。见道位分三:(一)离习气道位,(二)清净

  解脱道位,(三)后得智道位。其中一至二两道位之净分,即灭谛。三乘圣者,自

  清净解脱道以上,即具道灭二谛。在离习道位,但有道谛,未具灭谛。若离习道尚

  未得者,则道灭二谛皆不能通,即未具真实法宝。加行道分四位,其第三甚深加行

  ,亦有灭谛之名,但此仅灭三途粗分之苦,尚非真实灭谛,详见经中道品,可多参

  阅。广论引摄正法经,谓佛一切功德,皆由灭道二谛断证而生。其意盖谓圆满佛德

  。唯由法生,余不能生,且惟无漏法生,亦非余法能生。

  子三、僧功德

  「主要者,是诸圣补特伽罗,彼亦由念法功德(而生,应)于彼如理修习门中

  而为忆念,是摄正法经义。」

  ~P 377

  僧而云宝,乃指圣僧而言,即稀有超越之义,与徒言僧者不同。此中如何分别

  ,必在见道位上分,入见道位者为圣,未入者为凡。依摄正法经,谓僧由念法功德

  而生。所谓念法者,即依殊胜法如理修习,应断者断、应行者行,心生通达是也。

  吾人念僧亦应如是。但此属略念,照经说,如将声缘菩萨各别功德,一一思惟,是

  为详念。声闻在僧宝中,多以小乘卑之,实则彼之功德甚大,三十七道品已尽得,

  六通亦完全成就,五眼除佛眼外,余四悉得。如经云舍利弗,能置须弥于掌上,能

  令地狱血海枯竭,皆属惊人之事业。再阅庄严经论,则知菩萨功德,更自不同。摄

  正法经谓僧宝以身语意表示教法功德。

  癸二、知差别者

  「如摄抉择中所言,由知三宝互差别已而皈依之。」

  此谓知差别而皈依,如摄抉分中所说,广论引此甚详,其中分六:(一)因相

  差别,(二)事业差别,(三)信解差别,(四)修行差别,(五)随念差别,(

  六)生福差别。(一)因相差别者,佛为真实菩提相,以能真实了知一切法,如观

  奄摩罗果,而且圆满一切功德。合而言之,应断应证,一切究竟圆满。菩提二字,

  藏文为「绛翳」,博多瓦译为「绛注」。绛有研究义,注有圆满义,即应修应证者

  ~P 378

  ,皆已圆满之谓。法为佛之果相,如初转*轮,顿列牙尊者闻四谛法忽通达,证入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