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六

  卷之六

  ~P 361

  八月二十七日講

  庚二、明後世樂之方便分二

  辛初、皈依爲入佛教之勝門 辛二、生決定信爲諸善之根本

  宗喀大師特列此科判者,因佛道多門,而皈依爲佛教之總門,內外道之判別即

  在此,學者須注意。

  辛初、皈依爲入佛教之勝門分四

  壬初、依何者爲皈依之因 壬二、依于彼因明皈依境 壬叁、皈依之法如何 壬四

  、皈依後應學之次第

  能具此四,是爲已得皈依。

  壬初、皈依之因

  「總論皈依之因,雖有多種,然此中則據上所述,今世不能久住須速死,死後

  隨業流轉,不能自在。」

  皈依有種,有下士發心皈依,有中士發心皈依,上士發心皈依。又有依密依顯

  ~P 362

  之皈依。此處就下士道說明下士共道之共通皈依,其因分二:一、怖畏。即爲今世

  既不能久住,而隨業流轉,又不能自在,墮入叁途,極爲容易,回思自己,又複惡

  多善少,由此怖畏,生起皈依,此爲第一因,亦即善念之初萌。

  「如入行論雲:『如于昏夜黑雲中,電光蕈那才一現,如是設以佛陀力,世間

  福慧少許生。以是唯有微弱善,常時罪力極暴惡。』」

  此偈,謂黑業多如昏夜之黑雲,善業僅刹那之電光,趁此皈依,攝以佛力,可

  生少許福慧。二、信仰。

  「白業力弱,黑業力強,思惟由是墮入惡趣之理,既于惡趣生起怖畏,又唯深

  信叁寶能救。」

  如此之皈依,乃由信仰而生,以此爲因,亦如因寒求衣,因雨求蓋;因善業薄

  弱、惡業重大、怖叁途苦,乃求叁寶加持。欲求叁寶加持,必須具有深切信仰,而

  後皈依乃能生起,此爲第二因。

  「以是二心而行皈依。但若徒有言者,則皈依之效亦僅爾,若彼二種殷重堅固

  者,則其皈依必能變更心境,故應勵力修此二因。」

  ~P 363

  如上所說之二因,若僅具有第一因,猶爲不足,必有第二因始能堅固,否則多

  起邪皈依,而求救于天神外道等。但是二因雖具,若徒言說,對于叁途苦況,與叁

  寶救護功能,心中無真實感動、真實認識,則皈依之力亦屬甚微。宗喀大師于此特

  別提出,使行人于此二因注意,知所勵力,然後能得變動心境之皈依。

  八月二十八日講

  壬二、依于彼因明皈依境此中分二 一、應皈之境 二、可皈之相。

  初、正明其境雲何應皈之境:

  「如(功德君)百五十頌贊雲:『誰于一切惡,從本悉皆無,誰于一切中,住

  一切功德。設若有心(智)者,于彼應皈依,贊彼恭敬彼,住彼教應理。』謂若自

  有能分別可皈非可皈之慧者,理應于佛薄伽梵前,而行無欺诳之皈依。法及僧衆,

  比例類推。皈依七十頌雲:『佛法及僧伽,求解脫所依。』」

  此即指明唯佛爲皈依境,因其惡淨德圓,堪爲皈依。行人如具足辯別善惡邪正

  皈依智慧,自能于佛生起無谄诳之皈依。法與僧,亦由此可以類推。月稱菩薩皈依

  七十頌二語,含有應行應止之二義。應行者,佛法僧應皈依;應止者,佛法僧以外

  ~P 364

  不應皈依。

  次、明應可皈依之相:

  「須自己解脫一切怖畏,又有令他解脫怖畏之方便善巧,對一切行大悲無親疏

  之分,于一切有恩無恩作義利者,是則所應皈依。然此唯佛爲能,自在天等皆無斯

  德,故唯佛是所皈依處。又彼教法及聲聞僧衆,亦是應皈依者。」

  以佛爲斷一切惡,證一切德者,法爲斷證之工具,僧爲斷證之助伴故,此爲可

  皈之相,亦即可皈之因,其中有四:一、自離怖畏。二、能令他離怖畏,具足方便

  善巧。叁、以大悲對一切有情,無冤親憎愛。四、不重財供,唯重法供。(此一因

  見于廣論,爲略論所無。)凡自有恐怖者,絕不能救人,亦如自出汙泥,始能救人

  于泥中。佛自斷二障盡淨,證得無怖畏果位,故雲自離怖畏。然有人雖自離怖畏,

  而于令他離怖或不善巧,佛對于解脫方便,無所不具,且能于上中下有情,悉令離

  怖。又有雖自能離怖,且具足利他方便,然無大悲心,而心有偏黨憎愛,仍不能使

  一切平等離怖,唯佛則無此過失。至于供養,不論有無厚薄,一體攝受,而尤以法

  供養重于財供。如經雲:「以財供者,不如依教奉行者功德之大。」具此四種功德

  ~P 365

  ,始堪爲皈依處,而佛皆兼之,迥非外道大自在天等所能比擬。大自在天等于業力

  因緣,生顛倒見,謬謂山河大地、一切有情,悉彼所造。以此邪見,不特身爲凡夫

  ,死且不能免于惡趣,自未離怖,遑論對他使之離怖。至于大悲功德,更無論矣。

  由是之故,知唯一具救護功能者,除佛外無余。既知佛爲唯一救護者,則佛所說一

  切經教,悉爲正法,即應皈依。即聲緣僧衆,亦皆屬助伴,故亦應皈依。彼聲緣僧

  衆,自離怖畏,其對有恩無恩,亦均能作利益,僅于大悲普攝未具,衡之四德固缺

  ,然對于成佛之法,能作饒益助伴及看守者,舍僧衆莫屬。此義在拉薩常與辯論及

  之。

  「(依戒經)攝抉擇(分)雲:『于此等引生決定專一之心,而能求(凡求)

  作依怙者,無不救護,是故應起決定之心。』」

  能以決定心發起真切皈依,希求救怙,決無不得其救護者。故皈依分內外二因

  :外因,爲叁寶功德,決無欺诳。內因,爲行人決定認識與真切信仰之心力。

  「于二因中,雖外因無缺,然以內因至誠皈依之心不生,則唯是其苦矣。」

  故二因中,不在外因方面,唯在內因方面。內因不具,外因雖長在目前,仍不

  ~P 366

  免于流轉。藏語常雲:佛鈎不能引無環之錘。即此謂也。

  壬叁、皈依之法如何分四

  癸初、知功德 癸二、知差別 癸叁、自誓願受 癸四、不說有余皈依處

  癸初、知功德分叁 子初、佛功德 子二法功德 子叁、僧功德

  子初、佛功德分四 醜初、身功德 醜二語功德 醜叁、意功德 醜四、事業功德

  醜初、身功德

  「念佛相好、如(阿□黎麻的止遮所造)譬喻贊(相好贊)雲:『佛身相莊嚴

  ,端妙眼甘露,如秋空無雲,衆星而嚴飾。』」

  叁十二相,十地菩薩、轉輪聖王、辟支佛皆有之,唯瑩潔不及佛身,故此偈特

  以秋空星嚴爲比。

  「『能仁具金色,法衣以嚴身,似于金山頂,彩雲而圍繞。佛雖不莊飾面輪自

  圓滿,彼以滿月雖雲,亦所不能及。佛口如蓮花,日照而開敷,蜂見以爲蓮,不猶

  豫而住。佛面具金色,珂白(瑩玉)齒端姝(素),猶如金山峽,無垢月光入。應

  供右手中,輪相妙嚴飾。』」

  ~P 367

  佛指紋爲輪相,高出于掌。

  「『于世恐怖者,以手拔令出。(以手爲安慰生死恐怖人。)能仁遊行時,雙

  足如妙蓮,印畫于地上,真蓮無此美。』」

  佛足有吉祥紋如蓮。

  「略贊如是,當憶念之。」

  謂應照此思惟,佛身相好,皆由叁大阿僧只劫福德資糧之所成。據入行論說,

  一毛孔功德勝過五全世間福德(包轉輪王、聲緣功德在內。)總全身毛孔功德百萬

  倍之,不及一相好功德。白毫相以下,共有叁十相好,總功德之百萬倍,方及白毫

  相功德。肉頂相功德,又過白毫相功德百千萬倍。故佛相令觀者無厭足,如觀澄海

  ,能滌除煩熱,心生清淨。佛足掌平,凡所經行,不傷蟲蟻。如有蟲類爲佛足所加

  ,其後命盡,即可脫離傍生苦,生諸天上,其事可引證者甚多。聲緣功德,能現十

  八種神通變化。初地菩薩身功德,能見百佛,到百世界聞法度生。遞至十地,能見

  百千萬億佛,化身叁千世界,聞法度生。然皆須先作意,佛則任運度生。

  ~P 368

  八月二十九日講

  醜二、語功德

  「盡世界中所有有情,于一時中,名以異義而見質問。佛以一刹那心相應之慧

  而領攝已,即以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各領知爲答自語。于茲甚奇希有之德,當思

  念之。如谛者品雲:『此諸有情了義語,多種一時來問難,心一刹那遍了知,即以

  一音各答覆,如是當知佛于世,以妙梵音而宣演,度出人天諸苦厄,極善轉于妙法

  輪。』」

  佛以一圓音,能答解各世界有情同時異義之問難,使盡得滿所欲聞,隨類得解

  。如佛說無常,在問無常者,固知其答己之問。而在問出離心者,亦能解其所問之

  疑。乃至各別國土,各別方言,異類旁生,一切語言,聞佛之音,無不了解通達,

  即如谛者品(爲寶積經中之一品),本爲加持牟底外道而說,其余聞者,亦皆得滿

  意。了義經謂具足理論之語,例如佛在靈鹫山說般若時,一音說法,隨聽者心量,

  分廣中略,即由當時聞法根器利鈍不同。利根者,攝炎八千頌,即通達無余;中根

  者,攝爲二萬五千頌;下根者,則須盡大般若,始能了解。但在末世,則又反比,

  ~P 369

  利根者,須廣爲開示,鈍根則總略而說。廣論引百五十頌雲;「觀尊面可愛,從彼

  聞此等,極如美言音,如月注甘露,息貪如雨雲,拔鎮如金翅,破疑如日光,摧慢

  如金剛,見谛故無欺,無倒故隨順,善綴故易解。」故聞佛語,隨類皆得滿足歡喜

  ,思時能除煩惱,普被叁根,同得利益。

  醜叁、意功德者

  「有智德非德二種,智德者,于一切所知境,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如觀掌中庵

  摩羅果,悉能了知,無礙而轉。一切所知,佛智能遍,除佛而外,余者則所知寬廣

  ,智狹而莫能遍也。」

  悲智二者,皆屬佛之意功德。佛之智遍一切境,是爲智德。佛爲一切衆生,令

  得解脫,是爲悲德。智德中凡如所有性,藏文爲如所觀性,亦即真谛。盡所有性,

  藏文爲如所得性,即俗谛。二者皆爲心所知之境。藏德有謂如所有性,非所知境者

  ,其說根據入行論,真谛非心所行境。心所行境,乃俗谛。但此不能截然分真俗谛

  爲二。倘真谛若非所知境,佛智即不能遍知。若謂遍知專指…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