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卷之五

  

  念死无常马车

  

  兹讲马车,分析文中广义,以为座上修习方便。科判略如朗忍,受持心要分三

  士道。下士道分二:一、发生希求后世义利心。此又分二:一、以此世不久住起念

  死之心。此又分三:一、不修之过患,二、修之胜利,三、正修念死之心。(即第

  三发何种念死心)

  

  座间分初中后三行,供曼遮、三事求加等加行,如前。向顶上上师启白:我同

  一切如母有情,长劫流转,久处生死苦海中,皆由未了死无常故,愿上师加持,降

  光明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

  

  二、正修死无常法

  

  第一、先思不修之六过患:(一)忘失正法,(二)虽未忘失而不修习,(三

  )虽修而不清净,(四)虽修而不殷重(失精进力),(五)自不应理(自谋不善

  ),(六)悔恨而死。(临死方悔)

  

  (一)思忘失正法之过患

  

  何以不能于法生起缘念?由于死执名闻利养、财物、眷属之贪著,为现世打算

  ,疑虑防范,尽其心力之所能到,悉汇萃于此,故不遑思及后世义利为何如。死执

  二字,即指临终于其所爱坚执不舍之状。亦如商人在外经商,醉心厚利,则治装返

  里之心,不易生起,纵偶思及,亦不易遽尔成行。

  

  (二)思虽未忘失而不修习(虽思不修)之过患

  

  若但闻法知法,而无念死心,则视后世为轻,把握现世不肯放松,故不能即刻

  修行。即命名名闻利养满其所欲,而又得陇望蜀,了无止境。倘生起念死瑜伽,视

  现世甚轻,如弥勒日巴衣不蔽体,偶思补绽,甫拈针线,转念此身将死,衣于何有

  ,置之。如是而修,则任何法皆可修矣。

  

  (三)思虽修而不清净(虽修不净)之过患

  

  此支难修易犯,以其所习心念,无非回向于此生之圆满,于后世养利毫未接近

  。脱墨常补有云:「于闻思修作障者,即现世利乐。于闻思修正法善行,染此现世

  利乐恶心,则如美食而杂恶臭,难入口矣。」又先德云:「为求现世圆满,不惜谮

  谤伤害,如何能打破此种恶心,惟死无常可以对治。」又,「观人入道与否,即以

  其能否舍弃现世之心为衡。」此言初闻似觉过激,如在未闻道者,势必以吾人将不

  食以存活耶等语相诘难。然此理至浅,实不难解答。以上皆依颇公教授语气而说。

  昔阿底峡将示寂时,其弟子洽泽却云:尊者示寂,我当闭户修。尊者云:此恶行也

  ,应速舍。洽泽却又云:我且说法且修行。尊者曰:此恶行应速舍。洽泽却因请问

  :如何为修。尊者曰:舍执此生之心,斯可矣。洽泽却闻此,乃往热振寺后山中,

  取师袈裟置牛角中,以为供养。一日挚友访之,仅一举手示礼而已,一面仍绕行不

  辍,口诵舍世间八风一词,其友守候终日,不作一语,若不知其友之在旁者,其心

  之专一如是。又,仲登巴住热振寺时,有僧绕寺修行,仲谓之曰:沙门,何不以绕

  寺之心而修法?此僧乃闭户诵经。仲复在窗外谓之曰:汝何不以诵经之心而修法?

  僧又作礼佛等修。仲皆诫之。僧因请问,问何谓修法(问修何法)。仲乃告之曰:

  「舍此世心。」吾人虽现不能作到,感此嘉言懿行,亦应景仰,发愿作到。

  

  〖八月初八日讲〗

  

  噶当格西有云:「修法人有无所得,先视其有无舍现世心,有则入于修法类。

  故法本无咎,而咎在于行人之能否转变其心。」又云:「舍现世心,亦非徒具外形

  ,而重在内心,内心之所应舍者,总而言之,不过世间八风而已。」颇公云:「世

  间八风,总摄为名闻、衣、食三者,亦非必须远拒,不过心不应贪执追逐耳。假如

  身为东方国王,具足荣威,而心无贪著追求,视若未有,亦即为舍此世心。反之,

  穷乏者,一无所有,而心恒追求于异日之富饶,亦即为不舍现世心。故虽富饶,而

  心能舍现世,谓之舍世,虽极贫而不能舍,谓之不舍世。又富者不汲汲于衣食,其

  事尚易,不贪名闻者则难。」昔大善知识佐威贡波有云:「有修行者榜其门曰:闭

  关若干年。此其动机乃在沽名,故其修行即不清净。」故学佛所忌者,即在藉法为

  衣食名等之贸易工具,每见许多号称善巧者、讲说者、著述者,皆不免流为此生之

  善巧、此生之讲说、此生之著述,以心为名利系缚,而入于彼权威之下,为其所操

  纵。推之布施等善法,亦莫不如是。藏谚有云:「为名闻而作善法,如于水上撒糌

  粑,仅浮于表面,而不能入于自心。」如是修行,何能对治烦恼。即以供佛而论,

  亦往往念及当有人见我知我在供佛,如此实非为自己及众生积福也。先德有云:「

  此种差别、执著,一切善法,皆趋于现世,故虽勤行善法,而实趋于恶道。」故对

  于此差别、执著,若不刺以对治之矛,则虽号称善巧者、持戒者、大修行者,实毫

  无利益。而真善巧,持律,大修行者,必闭三恶道之门,而开善趣之路。闭恶道门

  ,开善趣路,即在舍此世之心,则不随烦恼所行,方为正法。昔博多瓦有弟子问法

  与非法之差别,以何为量。答曰:「能去烦恼者为法,否则为非法。」故观人之学

  佛法者,如其烦恼日益增长,即未入法门之象,以所学未入心中变为药石故;故修

  法者,应先辨此法究竟能变我心否。又须观心行是否合于经教,合即为法,否则非

  法。以故合于世俗者,非法人(非学法人),不合于世俗者,乃法人。颇公于此,

  反复叮咛。即我昔于此亦未加意,闻师说后心生感动。先欲学一甚深广稀有之法,

  闻此后,始知所谓深广稀有者非他,即在此也。学法至密集金刚,深广稀有,蔑以

  加矣,然若未生起舍此世心,则亦不能谓为深广稀有,因其发心仅为此生名闻利养

  。故佐威贡波曰:「虽修至密部之王(密集金刚),而未生起死无常观,即为浅,

  若已生起,虽仅修学法之行(三皈依)即为深。」又云:「未生起死无常心,而好

  高骛远者,必堕险处。」阳滚巴云:「一般人皆好高骛远,不乐学低下者,闻空、

  空法、非、非法,则喜。但此诸法,每与有情器量不合,虽圆满次第亦无义利也。

  故所修不在法之深广,而在能修者须有圆满次第之根器也。于所修法虽如千金价马

  ,而在不能修之人修之,则值等于死狗矣。故吾所修,仅为死无常,业果诸法而已

  。」马车修法不必如是繁,然此根据上师教授而言。要之,能念死无常,则可生起

  舍此世心。噶当格西云:「应依究竟十种宝而修,十宝者,即四依、三金刚、三德

  ,是也。」四依者,谓心至极须依法,法至极依于穷,穷至极依于死,死至极依于

  旷野。言推其至极,不过如此。所谓至穷无非讨口,不死总要修心,是也。故推心

  至极,唯依法,推穷至极,亦唯知修法。而世人则不如是,心依于世,世依于荣华

  ,荣华依于长寿,至死仍依于家也。颇公云:「真修行人亦无穷者」。噶当大德白

  贡吉云:「修世间法以求名利,反不如修正法所获之多。我(大德自称)昔在俗时

  ,有麦田种二石,怨敌环视,昼劫于山,夜盗于室,迄未得安饱,虽励力戒备,而

  怨敌仍伺不休。现既于世间一无所求而衣食自至,身不佩寸铁,而怨敌反变为亲近

  眷属。今之住地用哇,较昔住之康弄把为快乐,今之聋须全境,又比昔之洽杂及瓦

  为快乐,此皆在法内修行之所得者。故知即为现世著想者,亦唯以修法为胜。」经

  云:「欲得一切乐,应舍此世贪,能舍此世贪,悉地亦能得。」故先能舍此世贪著

  ,则此世与究竟安乐皆能得。若能舍一切贪执,则殊胜悉地亦能得。佛曾授记云:

  「后世众生能入我法者,绝不至穷,虽值饥馑凶年,亦可得饱。」佛成道时,其福

  报等转轮圣王六十万倍,佛当时即以此回向后世学法众生故。颇公云:「学法者虽

  不致穷,亦应下穷且益坚之修法心,更应下极穷不过至死之决心,再应下穷死之后

  ,虽不能殓埋,抛置空野,亦不懈修法之决心,方为清净。」昔弥勒日巴在崖洞中

  修行,有歌云:「死不愿亲来,病不愿魔喜,死于此空洞,圆满我此心。」

  

  〖八月初九日讲〗

  

  行人修心不能感动,多诿为未闻无上深法,如风息脉络等所致,实则未生起念

  死心耳。如无念死心,虽有深法亦不能感动,有念死心,则任修何法皆易感动。颇

  公曰:「能渐次劝导吾人入于佛法者,舍念死外无他法」。噶当格西普穷瓦云:「

  晨不念死,则昼空过,晚不念死,则夜空过。」亦以无常一念,如锋利牛角,能刺

  入人心。世之修行者,虽亦偶有由闻思故,而心生感动者,然不能持久,未几即怠

  。就西藏言,此类人所在多有,故有时往北方习静者,或往喜马拉雅山习静者,住

  不数月即返,皆由于未生起念死心,不能舍现世故。博多瓦常举拴犊为喻,谓如系

  犊于桩,任其巡回,不离故处,直至缠绕不能转动而止。能解此贪绳者,唯念死心

  ,而此心之生起,即首在四种依法,以净治不净之过患。

  

  三金刚者,即(一)无杂金刚,(二)智慧金刚,(三)无愧金刚。将修时,

  以无杂金刚为前导,纵遇违缘,如父母眷属以世法相缠搅,须毅然决然处之,不为

  所动。犹如关外乘马渡河,选定一可涉处,鞭策直前,若稍犹豫,则马惧不能复渡

  矣。此亦博多瓦所举喻也。(二)正修时,以智慧金刚为助伴,即先以己之智慧,

  依理依教善为抉择而行。(三)修皆时,以无愧金刚为证明,谓欲下座时,回省所

  修,尚无所歉愧,以金刚作证(即自证无愧)。

  

  三德者,(一)越俗,谓超越世俗一般见行。世间一般见行,视之犹如疯狂,

  故当远之。(二)类犬。犬性常处卑下,行者心性应卑以自牧,远离我慢。古德云

  :「卑为胜者之所居,惟心能卑,其行始高。」(三)预于圣…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