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念死無常馬車
茲講馬車,分析文中廣義,以爲座上修習方便。科判略如朗忍,受持心要分叁
士道。下士道分二:一、發生希求後世義利心。此又分二:一、以此世不久住起念
死之心。此又分叁:一、不修之過患,二、修之勝利,叁、正修念死之心。(即第
叁發何種念死心)
座間分初中後叁行,供曼遮、叁事求加等加行,如前。向頂上上師啓白:我同
一切如母有情,長劫流轉,久處生死苦海中,皆由未了死無常故,願上師加持,降
光明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
二、正修死無常法
第一、先思不修之六過患:(一)忘失正法,(二)雖未忘失而不修習,(叁
)雖修而不清淨,(四)雖修而不殷重(失精進力),(五)自不應理(自謀不善
),(六)悔恨而死。(臨死方悔)
(一)思忘失正法之過患
何以不能于法生起緣念?由于死執名聞利養、財物、眷屬之貪著,爲現世打算
,疑慮防範,盡其心力之所能到,悉彙萃于此,故不遑思及後世義利爲何如。死執
二字,即指臨終于其所愛堅執不舍之狀。亦如商人在外經商,醉心厚利,則治裝返
裏之心,不易生起,縱偶思及,亦不易遽爾成行。
(二)思雖未忘失而不修習(雖思不修)之過患
若但聞法知法,而無念死心,則視後世爲輕,把握現世不肯放松,故不能即刻
修行。即命名名聞利養滿其所欲,而又得隴望蜀,了無止境。倘生起念死瑜伽,視
現世甚輕,如彌勒日巴衣不蔽體,偶思補綻,甫拈針線,轉念此身將死,衣于何有
,置之。如是而修,則任何法皆可修矣。
(叁)思雖修而不清淨(雖修不淨)之過患
此支難修易犯,以其所習心念,無非回向于此生之圓滿,于後世養利毫未接近
。脫墨常補有雲:「于聞思修作障者,即現世利樂。于聞思修正法善行,染此現世
利樂惡心,則如美食而雜惡臭,難入口矣。」又先德雲:「爲求現世圓滿,不惜谮
謗傷害,如何能打破此種惡心,惟死無常可以對治。」又,「觀人入道與否,即以
其能否舍棄現世之心爲衡。」此言初聞似覺過激,如在未聞道者,勢必以吾人將不
食以存活耶等語相诘難。然此理至淺,實不難解答。以上皆依頗公教授語氣而說。
昔阿底峽將示寂時,其弟子洽澤卻雲:尊者示寂,我當閉戶修。尊者雲:此惡行也
,應速舍。洽澤卻又雲:我且說法且修行。尊者曰:此惡行應速舍。洽澤卻因請問
:如何爲修。尊者曰:舍執此生之心,斯可矣。洽澤卻聞此,乃往熱振寺後山中,
取師袈裟置牛角中,以爲供養。一日摯友訪之,僅一舉手示禮而已,一面仍繞行不
辍,口誦舍世間八風一詞,其友守候終日,不作一語,若不知其友之在旁者,其心
之專一如是。又,仲登巴住熱振寺時,有僧繞寺修行,仲謂之曰:沙門,何不以繞
寺之心而修法?此僧乃閉戶誦經。仲複在窗外謂之曰:汝何不以誦經之心而修法?
僧又作禮佛等修。仲皆誡之。僧因請問,問何謂修法(問修何法)。仲乃告之曰:
「舍此世心。」吾人雖現不能作到,感此嘉言懿行,亦應景仰,發願作到。
〖八月初八日講〗
噶當格西有雲:「修法人有無所得,先視其有無舍現世心,有則入于修法類。
故法本無咎,而咎在于行人之能否轉變其心。」又雲:「舍現世心,亦非徒具外形
,而重在內心,內心之所應舍者,總而言之,不過世間八風而已。」頗公雲:「世
間八風,總攝爲名聞、衣、食叁者,亦非必須遠拒,不過心不應貪執追逐耳。假如
身爲東方國王,具足榮威,而心無貪著追求,視若未有,亦即爲舍此世心。反之,
窮乏者,一無所有,而心恒追求于異日之富饒,亦即爲不舍現世心。故雖富饒,而
心能舍現世,謂之舍世,雖極貧而不能舍,謂之不舍世。又富者不汲汲于衣食,其
事尚易,不貪名聞者則難。」昔大善知識佐威貢波有雲:「有修行者榜其門曰:閉
關若幹年。此其動機乃在沽名,故其修行即不清淨。」故學佛所忌者,即在藉法爲
衣食名等之貿易工具,每見許多號稱善巧者、講說者、著述者,皆不免流爲此生之
善巧、此生之講說、此生之著述,以心爲名利系縛,而入于彼權威之下,爲其所操
縱。推之布施等善法,亦莫不如是。藏諺有雲:「爲名聞而作善法,如于水上撒糌
粑,僅浮于表面,而不能入于自心。」如是修行,何能對治煩惱。即以供佛而論,
亦往往念及當有人見我知我在供佛,如此實非爲自己及衆生積福也。先德有雲:「
此種差別、執著,一切善法,皆趨于現世,故雖勤行善法,而實趨于惡道。」故對
于此差別、執著,若不刺以對治之矛,則雖號稱善巧者、持戒者、大修行者,實毫
無利益。而真善巧,持律,大修行者,必閉叁惡道之門,而開善趣之路。閉惡道門
,開善趣路,即在舍此世之心,則不隨煩惱所行,方爲正法。昔博多瓦有弟子問法
與非法之差別,以何爲量。答曰:「能去煩惱者爲法,否則爲非法。」故觀人之學
佛法者,如其煩惱日益增長,即未入法門之象,以所學未入心中變爲藥石故;故修
法者,應先辨此法究竟能變我心否。又須觀心行是否合于經教,合即爲法,否則非
法。以故合于世俗者,非法人(非學法人),不合于世俗者,乃法人。頗公于此,
反複叮咛。即我昔于此亦未加意,聞師說後心生感動。先欲學一甚深廣稀有之法,
聞此後,始知所謂深廣稀有者非他,即在此也。學法至密集金剛,深廣稀有,蔑以
加矣,然若未生起舍此世心,則亦不能謂爲深廣稀有,因其發心僅爲此生名聞利養
。故佐威貢波曰:「雖修至密部之王(密集金剛),而未生起死無常觀,即爲淺,
若已生起,雖僅修學法之行(叁皈依)即爲深。」又雲:「未生起死無常心,而好
高骛遠者,必墮險處。」陽滾巴雲:「一般人皆好高骛遠,不樂學低下者,聞空、
空法、非、非法,則喜。但此諸法,每與有情器量不合,雖圓滿次第亦無義利也。
故所修不在法之深廣,而在能修者須有圓滿次第之根器也。于所修法雖如千金價馬
,而在不能修之人修之,則值等于死狗矣。故吾所修,僅爲死無常,業果諸法而已
。」馬車修法不必如是繁,然此根據上師教授而言。要之,能念死無常,則可生起
舍此世心。噶當格西雲:「應依究竟十種寶而修,十寶者,即四依、叁金剛、叁德
,是也。」四依者,謂心至極須依法,法至極依于窮,窮至極依于死,死至極依于
曠野。言推其至極,不過如此。所謂至窮無非討口,不死總要修心,是也。故推心
至極,唯依法,推窮至極,亦唯知修法。而世人則不如是,心依于世,世依于榮華
,榮華依于長壽,至死仍依于家也。頗公雲:「真修行人亦無窮者」。噶當大德白
貢吉雲:「修世間法以求名利,反不如修正法所獲之多。我(大德自稱)昔在俗時
,有麥田種二石,怨敵環視,晝劫于山,夜盜于室,迄未得安飽,雖勵力戒備,而
怨敵仍伺不休。現既于世間一無所求而衣食自至,身不佩寸鐵,而怨敵反變爲親近
眷屬。今之住地用哇,較昔住之康弄把爲快樂,今之聾須全境,又比昔之洽雜及瓦
爲快樂,此皆在法內修行之所得者。故知即爲現世著想者,亦唯以修法爲勝。」經
雲:「欲得一切樂,應舍此世貪,能舍此世貪,悉地亦能得。」故先能舍此世貪著
,則此世與究竟安樂皆能得。若能舍一切貪執,則殊勝悉地亦能得。佛曾授記雲:
「後世衆生能入我法者,絕不至窮,雖值饑馑凶年,亦可得飽。」佛成道時,其福
報等轉輪聖王六十萬倍,佛當時即以此回向後世學法衆生故。頗公雲:「學法者雖
不致窮,亦應下窮且益堅之修法心,更應下極窮不過至死之決心,再應下窮死之後
,雖不能殓埋,抛置空野,亦不懈修法之決心,方爲清淨。」昔彌勒日巴在崖洞中
修行,有歌雲:「死不願親來,病不願魔喜,死于此空洞,圓滿我此心。」
〖八月初九日講〗
行人修心不能感動,多诿爲未聞無上深法,如風息脈絡等所致,實則未生起念
死心耳。如無念死心,雖有深法亦不能感動,有念死心,則任修何法皆易感動。頗
公曰:「能漸次勸導吾人入于佛法者,舍念死外無他法」。噶當格西普窮瓦雲:「
晨不念死,則晝空過,晚不念死,則夜空過。」亦以無常一念,如鋒利牛角,能刺
入人心。世之修行者,雖亦偶有由聞思故,而心生感動者,然不能持久,未幾即怠
。就西藏言,此類人所在多有,故有時往北方習靜者,或往喜馬拉雅山習靜者,住
不數月即返,皆由于未生起念死心,不能舍現世故。博多瓦常舉拴犢爲喻,謂如系
犢于樁,任其巡回,不離故處,直至纏繞不能轉動而止。能解此貪繩者,唯念死心
,而此心之生起,即首在四種依法,以淨治不淨之過患。
叁金剛者,即(一)無雜金剛,(二)智慧金剛,(叁)無愧金剛。將修時,
以無雜金剛爲前導,縱遇違緣,如父母眷屬以世法相纏攪,須毅然決然處之,不爲
所動。猶如關外乘馬渡河,選定一可涉處,鞭策直前,若稍猶豫,則馬懼不能複渡
矣。此亦博多瓦所舉喻也。(二)正修時,以智慧金剛爲助伴,即先以己之智慧,
依理依教善爲抉擇而行。(叁)修皆時,以無愧金剛爲證明,謂欲下座時,回省所
修,尚無所歉愧,以金剛作證(即自證無愧)。
叁德者,(一)越俗,謂超越世俗一般見行。世間一般見行,視之猶如瘋狂,
故當遠之。(二)類犬。犬性常處卑下,行者心性應卑以自牧,遠離我慢。古德雲
:「卑爲勝者之所居,惟心能卑,其行始高。」(叁)預于聖…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