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五▪P7

  ..續本文上一頁劫火之力又不及地獄火力。以世間火置地獄中,有情當之,反覺清涼。行者

  觀想自身在此種紅鐵火力上,悶絕複蘇,見諸有情皆系仇敵,持刀相殺,斷諸肢體

  ,墮熱鐵上。悶而絕,絕而蘇,蘇而鬥,輾轉不已。如是思惟,有如火焰刀劍觸身

  感覺,是爲心生變動之象徵,對于以下諸獄之苦,一念即生。

  

  二爲黑繩地獄。先想自身在怖畏奔逃中,見諸猙獰獄卒,以熾然鐵械逼捕。以

  熱鐵繩在我之廣大身軀上,如匠人之用繩墨,作種種紋,然後依紋而鋸解之。解已

  複生,生已複解,循環受苦。

  

  叁爲衆合獄。仍先思怖畏踉跄奔逃狀,爲獄卒逼入山中,山亦赤熱,四山驟合

  壓迫,溺髓迸裂。或墮山凹,獄卒複以杵搗,成爲粉碎。或爲獄卒捕置鐵輪機械,

  正如歐洲人之屠宰房,以機器爲屠具,所屠豬牛,前以生者入,後即以罐頭出。宰

  殺烹製,成于轉瞬間,衆合獄亦複如是。

  

  四爲號叫獄。仍先思惟怖畏踉跄逃奔狀,瞥見房屋,思欲投避,門忽自啓,甫

  入,門即閉。室皆赤然鐵,火光熊熊,苦甚,惟有叫號。絕而複蘇,複見一門,逃

  出,又轉入一室,所受如前,輾轉受苦。

  

  五爲大號叫獄。亦與前同,不過此室爲複室,由外而內,痛苦益劇。

  

  六爲熱燒獄。仍先思怖逃狀,被獄卒阻執,置熱鐵鏊上,反複烹炙如魚,複以

  鐵串串身,諸竅漲出火焰。

  

  七爲大熱燒獄。與熱燒相似,且加入沸鼎,身肢糜爛。

  

  八爲無間獄。仍思如前怖逃,不覺已入無間獄,初見火著身,既而全身皆燃如

  薪,惟有識性存在,知有號叫而已。人間業報,能一痛而絕,地獄有情,雖屢經大

  苦,亦不能死,此屬業力不可思議,亦等于佛之神通不可思議。于上述諸獄苦中,

  再加拔舌、烊銅灌口等劇苦,務令心生起變動。又凡思地獄苦,不論心生變動與否

  ,均須思惟此等痛苦,惟有叁寶能救。叁惡道苦,以地獄爲最,餓鬼次之,畜生又

  次之。而種地獄因者最多、最易,如對發菩提心者,一生鎮惱,或對上師、父母不

  敬,或不信業果而生邪見,乃至犯菩薩戒、金剛乘戒,均屬地獄業因,准是檢討自

  己,則吾人所種地獄業者,不知凡幾,不過不自覺察耳。實則一息雖存,一腳已踏

  入地獄中,呼吸一斷,全身即淪陷矣,故應從速忏悔。

  

  次思近邊獄。仍先思從無間怖逃,瞥見沙灘,境似較好,至則爲[火+唐]煨塹

  。在[火+唐]煨中備受諸苦,稍間,複逃,入糞泥坑,又在彼受諸苦。稍間,複逃

  ,見草原,至則爲刀劍道,在彼又備受諸苦。稍間,複逃,見廣大河,即無極河,

  在彼又備受諸苦。稍間,複逃,又爲獄卒所執,灌以烊銅等苦。

  

  次思寒冰地獄。照書所述而思惟之,凡思寒獄苦,先由身熱思涼,由思涼一念

  ,入于中有,如夢覺涼睜眼一視,身在四圍寒冰中,暖熱因緣,絲毫無有,初寒再

  寒,尚能轉動,叁寒則身縮成[皮+包],四寒則[皮+包]益加重,五寒惟有齒戰聲

  ,六則齒亦不能動,惟喉中有寒呼響,七則身已成冰,寒風威逼,身裂如蓮花,由

  青而紅而大紅。月居士雲:「寒獄之寒,世無可比擬,身已成冰雪,寒風複割裂。

  」在此時惟有冰風徹骨,皮肉破裂作聲。頗公雲:修地獄時,亦如修本尊然,不過

  易宮殿爲苦境耳。思惟赤腳立冰雪中,其情爲何若,何況長處寒獄。當力忏除。

  

  〖八月二十四日講〗

  

  次思孤獨獄。如季娃惹傳所載,有商人入海采寶歸,舟維沙上,登岸閑步,同

  伴先行,彼在後,旋迷失途。偶至一處,見宮殿,中有天子,天女圍繞,頗極莊嚴

  ,留一宿而別。行未遠,回頭見宮殿火起,天子天女變成獰惡相,群聚沙上,互相

  殘殺。異之,日夕複往探,則宮殿如故。複入,诘以所見,天子告以我原住勒伯城

  ,以屠爲業,有噶答亞耶尊者,來此乞食,勸我改業,我不能從,複勸我受夜間不

  殺戒,信受奉行,以此得天報身。又以晝仍操殺業,故得孤獨地獄報。現印度尚有

  吾子孫業屠者,可訪得之,並請轉語彼等,勿再操殺業。如其不信,則屋之某隅,

  尚埋有吾屠刀及藏金若幹在,可掘出並爲我忏除。複至一處,亦見宮殿,內有麗人

  五,宮中複有天王。商擬投宿,拒之。出,行不遠,見天女皆變爲蛇蠍,纏其王而

  吮其腦。翌日複訪之,一切仍如故。诘之,雲:昔在印度爲娼,有尊者過,我發心

  供養,尊者勸我從良,不能。因勸受白日不淫戒,以戒故得天報,入夜,以業未息

  故,受孤獨獄苦。因托商歸,勸其舊時同伴改業皈依。現藏中海子內,常有大蛙,

  附多數細蟲齧之,蛙亦聽其齧而不動,據大德雲:此亦孤獨獄類。

  

  次思餓鬼苦。一、饑渴苦,二、怖畏苦,叁、寒熱苦。在印度王舍城下五百由

  旬,即彼世界,亦如沙漠地,全無水草。有鬼王,彼因善惡趣雜業,故雖在鬼趣,

  其報似天,亦稱法王,能爲地獄有情,示以作何業者,得何報之因果。至生此趣之

  因,悉爲悭吝,阻自他財施,或對僧伽以鎮恨心詈之爲餓鬼,其爲盜業者,亦同墮

  此鬼趣。方其將墮,斷呼吸時,對飲食生鎮,呼吸斷後,即生鬼趣。腹大頸小,腳

  不勝力,或長短大小不齊,行動顛跛,饑火中燒,呼吸生焰,甚至骨髁相摩,動辄

  發火,奇形詭狀,不能殚述。以外障故,見江湖皆涸,無所獲飲。以內障故,雖有

  飲食,亦能入口。又有飲食障,如親友書所雲:或化爲熱燒,或化不淨。桑皆耶喜

  傳載,有一次至菩提道場,見一鬼婦,謂其夫亦餓鬼,請寄言,自離家後,已生鬼

  子四五百,十八年不得粒食,饑渴難當。尊者诘其夫狀,告以一目眇,一足跛。尊

  者至菩提道場,設供後,以神通力,果見此鬼,爲致婦語,此鬼亦稱十八年不得食

  ,僅一次受清淨比丘所施口沫一滴,將何以饷彼耶。又有惡劣苦,如頸不能承頭,

  足不能承身等。又有怖畏苦,每至池沼,辄有獄卒鞭撻。又有寒熱苦,見冬日之日

  如冰,夏夜之月亦如火。又有猛焰曼鬼,得食辄變爲紅炭,亦屬此類。又季娃惹傳

  載,曾見一處有宮殿,有天子天女,亦有狀極可怖者,諸天囑尊者勿以飲食施彼等

  。後可怖者來乞食,尊者不忍,竟與之,殊一入口變爲糠。又一乞者,入手變爲赤

  炭。又一乞者,入口變爲自身肉,咬之極現痛楚。尊者異之,問所由,天女雲,吾

  悲心非不如汝,此等皆吾眷屬,彼變糠者,昔爲吾夫,余爲吾子女。吾昔爲婆羅門

  種,一次供僧,夫心不善,謂不如予之以糠;子謂不如予炭;又女工竊食不承認,

  反言如竊食,等食自肉。吾亦生鎮,願將來親見汝等食報,以吾之福力,本應生叁

  十叁天,以此業緣,故成此報雲雲。又餓鬼亦分海陸空,一種名喀拖,在陸上能爲

  人崇,遇僧作法壓伏,迫之入[(上)雍+(下)瓦],埋之,有受苦至一中劫者。或以

  芥子驅逐,受崩崖墜谷苦。或被以護摩法降伏,入于火壇,受燃燒苦。故地獄諸苦

  ,餓鬼趣中亦皆具有,不過不如地獄之甚耳。依上所說內外飲食諸障,再以人間饑

  渴一二日所得痛苦,相比較思惟,生起厭離、怖畏,而發起皈依,求遠離心。

  

  〖八月二十五日講〗

  

  思傍生苦。一、強弱相食苦,二、愚疑苦,叁、寒熱苦,四、饑渴苦,五、鞭

  撻負載驅使苦。修時繼續思惟死決定,死無定期。畜生道業因,爲十惡之輕者,如

  輕毀正法,即感此道,得愚疑苦。此種業極易造成,不知已造成多少,思惟決定,

  絕難幸免。再設身處地,作畜生想。畜類分水陸空,水中有一種畜,如麻噶那(鯨

  屬),長沈伏水底。張口一吸,吞小蟲魚無算,其附身齧彼之蟲,亦不可數計,至

  痛癢不可耐時,就崖石觸擦,小蟲死者無算,水爲之赤。其腹中亦有小蟲齧其髒腑

  。如浮水面,多被漁人刺捕。又空中如鷹如□,陸上如貓如狼,類多擇弱而食。試

  思自墮畜類,其苦又何如。次思愚疑苦,噶當大德雲:畜類愚疑,口耳諸根特別不

  利,穿鼻系頸、銜枚、拘腳,皆俯首貼耳,飼殺由人,臨死尚弗能知,即靈敏如猴

  ,亦不能自解其繩。次思寒熱苦,則隨時隨地皆有之。次思饑渴苦,如野犬,饑鼠

  與山中虎豹,亦盡人能知。複有盤山羊,其角盤極長,而向下飲辄爲礙,尤受渴苦

  。次思負重鞭策苦,更人所所常見。大德雲:「吾人與犬相易,僅刹那間事。」昔

  印度有信大自在天者,常殺牛以祭。其歲經商獲利,信爲祭祀所致,臨終遺囑,命

  勿改其道。殊死後,自即墮入畜生道,被其子殺者六次。畜中福大苦輕者惟龍,其

  族亦分黑白二種,白常依于天,黑常依阿修羅,常被驅使鬥爭,口噴毒汁,血流玄

  黃,且時有畏大鵬啄食之苦。達賴格桑降錯雲:「爲飲食喪命,是畜生苦;不能分

  別利害,是畜生苦;披毛戴角,名惡形穢,是畜生苦。」吾人倘被加以畜生名,皆

  不樂受。吾人于叁惡趣,常存秦越、肥瘦,漠不相關之念,不知轉變僅隔刹那,呼

  吸一斷,即侪彼中,明年今年,明日今日,孰能自保。試思一入叁途,苦甯能堪,

  應趁一息尚存,急思不入叁途方便,則知惟有叁寶具此救怙功能。如不設身處地,

  真實體會此苦,即不能發生怖畏厭離心,即不能發生皈依叁寶求救心。入行論雲:

  「一人叁途,即失救怙處。」頗公釋雲:「生惡趣者,如夢乍覺,已墮惡趣,舉目

  四望,無複有能救我者,惟有蜷伏悔恨,忍受而已。」故一入叁途,即離救怙,雖

  悔無及,宜趁今日,立刻生起真誠皈依。藏中有正巴列峽經(譯清淨思惟經),言

  叁途苦極詳,可資參考。若心生起通達,其象徵當如舍利弗二甥,食不下咽,坐臥

  不甯。行者須將叁世聯想,觀過去、現在已否曾作此惡業,將來能否免于叁途,觀

  想若真,必毛發俱豎,不寒而栗,在座上有不能自持之勢。常人心極堅硬,如有鐵

  彀裹之,得不到此種感覺者,非其資質不堪,亦非無人爲引,亦非無法可習,實由

  死無常與叁途苦未深思惟之故。如從此二者思維,立即入于善士之列矣。馬車竟。

  

  卷五終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