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P6

  ..续本文上一页所积),纵微少恶行,亦应尽其

  功力,勉励莫使有染。又即彼书(亲友书)云:『如是诸恶果(种种地狱苦),种

  由身语意,汝勤随力护,轻尘恶勿侵(染)』。」

  从三业根门,对于过去大恶业努力忏悔,未来恶业,丝毫不造,则三恶趣门即

  行关闭矣。

  ~P 343

  壬二、思傍生苦者

  「诸傍生中,其力强者而凌其弱,且为天人之资具,自无主权,惟随他力,任

  其杀打损害。本地分说,与人天同住,别无住处。俱舍释则云,彼等之根本住处为

  大海,诸余者乃彼之所流出耳。复次,有生于暗中或水中者,皆老死于其中,与负

  重疲劳,及以耕耘、剪毛、驱使等。而杀害之法,亦有多种不同所迫恼。又由于饥

  渴风日所困,及猎者等于多门中而为损害。随于何时,惟念恐惧。于其诸苦恼法,

  当思而厌患,生起出离心。」

  傍生中,弱肉强食,如畜生之类,为人天资具不能自主,任其宰杀。五地品云

  :「畜生无别住处,即与人天共住」。又俱舍云:「水陆空皆为畜类住处,而根本

  住处为海」(此处所引五地品与俱舍,皆上师口授,与原文句异而义同,故仍用「

  」。)亲友书云:「畜生所受鞭挞损害等苦,此由离爱尽乐因而得,为对于爱尽乐

  因丝毫不知作。由此种愚疑所得之苦,详细分之,有角骨皮毛为人所取用等苦,及

  供人天资具,受驱策等苦。其生于暗中者,无见无闻,昏昏而死。或生于水中,有

  身极大,不能动掸,就其生处而死。或身极微小,无眼耳四肢,但以口承食,昏昏

  ~P 344

  而死等苦。且水中亦有极热极寒等苦。眼见世间牛马等,除驮负驰躯鞭挞等外,尚

  有种种被杀害等苦,或断颈、或刺血、或烹或煮,经多种杀害方法而死。其他由风

  日饥渴,弋猎等逼迫,无时无地不在恐怖中住。如是诸苦,不应仅认为禽兽自身之

  苦,应思此由恶业而来,吾人过去现在既造有恶业,此等苦相,即未来当受之果,

  生起厌离,遮止恶业,预为涤除。

  「其寿量者,,俱舍云:『诸傍生(畜寿无定),胜者长一劫。(长者可至一

  中劫)。』谓寿长者,可至一劫,短则无定耳。」

  寿长,此如经云,噶阿龙王是;其短,旋生旋灭亦有之。畜道业因,为对于法

  及说法者不敬,或于具僧伽相等,妄立恶名。

  八月二十一日讲

  壬三、思饿鬼苦者

  「诸上品悭吝者,生饿鬼中,彼等皆感饥渴之苦,皮肉血脉枯如株杌,以发覆

  面,口甚乾焦,以舌舐之。其中有三:一、于饮食有外障者,彼等若驰至井泉池海

  诸处,为余有情手执剑矛轮等,行列守护,令不得趣,或强趣之,便见其众变为脓

  ~P 345

  血,自不欲饮也。二、于饮食有内障者,谓口如针孔,或口如炬,或复颈瘿,或腹

  宽大,纵无其他有情为遮,自得饮食,亦不能饮□也。三、于饮食自体为障者,有

  名猛□□者,一切饮食皆为火然而烧之。名食粪秽者,饮□粪溺与不净臭恶,及惟

  能于损害下劣等物而饮□也。又有一类割自肉食,纵得香美而不能食。」

  总之,饿鬼皆由上品悭吝,毫□不舍为因,故食其果,其苦为饥渴等。堕此道

  中,有说为化生,有说为胎生。其皮肉血脉枯如株杌,以发覆面,口中乾焦,常以

  舌舐之。依经部说,饿鬼有三十六种,此依五地品分三:一、外障,如渴时见水泉

  ,皆有狱卒守护,不得便饮;即强就之,则见井泉变为脓血,使不能饮;或遥见池

  沼井泉,至则水忽枯竭;或遥见林中有果,至则树忽乾枯,此外障也。二、内障,

  或因口细如针孔,不容饮食;或因口燃如炬,发出饥□,饮食入口即焦;或颈细如

  马尾,腹阔如山邱,饮食不能下咽;或脚细如枯槁,行动极难;复有九节喉者,喉

  有九节,即粪溺亦不得食。施食者咒力加持,节(结)亦可开,但所得食者,不过

  一二滴,又以腹大内烧之故,故饮食入腹,亦不受用,此内障也。又有饮食障,一

  类名猛□□,美食到口辄燃,或变成炭,既不能食,反烧其口。一类名粪秽儿,所

  ~P 346

  饮食为粪浊,或杀牲所余血秽诸物。复有一种鬼,割自肉以食,食亦不下咽。

  「彼等(饿鬼)住处,俱舍谓于王舍城下,隔五百逾缮那有之,余者皆彼中所

  分出。」

  亲友书云:「鬼以深悭因,其苦不堪言,饥渴饮食障,寒热狱卒害。」又云:

  「饿鬼,或皮枯如焦叶,或夜间腹中燃烧发焰。」常于夜中偶见野火,大率为此属

  也,又鬼因寻食,常三聚居,争食互殴。或将颈瘤击破,脓出,争以为饮。鬼在夏

  季,以内身发热故,不但畏日光,即月光亦不堪受。入冬则日月光,皆变为寒风,

  身不能堪。

  「其(鬼之)寿量,据本地分及俱舍云:『人间一月,为其一日,可至其自年

  五百岁。』亲友书云:『恶行之业以为索,坚固缠缚诸饿鬼,其间受苦无中断,五

  千及万亦不死。』其疏释云:饿鬼一类寿五千岁,一类为万岁。」

  吾人当亟思其苦,而生起厌离心,以断此业因。

  「本地分说,三恶趣之身量无定,以不善业力有大小种种故也。」

  ~P 347

  三恶趣之身量,以业力大小而分,地狱身大,天道身亦大。天道身大则益善,

  恶趣身大则益苦。

  「如是,若思彼诸苦者,试以身手入于热灰,置一昼夜。或于严冬风吹冰窟,

  不著衣裙,于中而住。又或一日二日断绝饮食,或于身上蜂虻螫噬,若此微事犹难

  忍者,念我云何能于热寒地狱,鬼畜诸苦而堪忍受。以今推比,乃至未生至极怖畏

  之间,应勤思惟。以现前贤善之身如是思者,应忏洗从前所集罪恶,止息后流。先

  所集善,则以猛利欲乐发愿令其增长,于新作者以多门而为趣入。又于日日中,皆

  使有暇之身作有义利。若现在不思彼者,堕恶趣时,虽欲求一能从彼等怖畏中作救

  护皈依者,亦不可得。尔时于所应作及不应作,取舍之处心无力矣。(……应不应

  作之取舍,已力不从心矣。)」

  依上所说之三途苦,闻之有不能变动心境者,则试以身手投入热灰中一昼夜,

  其痉为何如,以此而比之热地狱苦又为何如。又试于冰雪中不著衣裙,其痛为何如

  ,比之寒冰地狱又为何如。又试以一、二日不食不饮,其痛苦为何如,比之饿鬼苦

  又为何如。又试于芒刺著身,其痛为何如,比之畜生苦又为何如。逐类思惟,乃至

  ~P 348

  心未生起感动时,均应勤习,始能于正法发勤精进,亦始可于三途不入。三途苦相

  ,不能以未见为虚,世间目不见而实有之事甚多。再则三途苦相皆出经论,佛不妄

  语,断无无而谓有,欺诳有情之理。因此,知过去现在所受诸苦,无一不由恶业而

  业,努力从恶业上遮止,则可决定不入三途。昔阿难有二甥出家,于读经懈怠,因

  目犍连达神通,嘱其教导。目犍连先示以地狱苦,继示以天道乐。后彼诵经,至从

  善趣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恶趣入善趣者,如爪上尘。因悟即生天道亦不坚实,

  遂发求出离心。入行论云:「以此贤身,升沉可主,如尚作恶,业成难救。」譬如

  田中,种毒则毒,种禾则禾,对于夙愆,应忏令尽,对于夙善,应作令长,对于新

  善,多门励作,于日日中,使此暇身作有意义事。若现不思,坠恶趣后,在猛苦中

  ,求救护处,必不可得,彼时心力,亦无暇及此也。

  

  

  〖八月二十二日讲〗

  

  思二趣苦乐马车

  

  思二趣苦乐马车,依班禅洛桑却吉降村所著三途次第,与广略朗忍不同,朗忍

  以智慧程度分,以饿鬼、畜生、地为次第。此以痛苦程度分,故以地狱、饿鬼、畜

  生为次序。修此时,应先修六加行、三事求加、观师即佛于顶上,向之祈祷:我与

  如母有情,辗转轮回,皆由对三途苦未生怖畏故,敬请上师加持我与有情,于此迅

  速深生通达。复观想上师放光降甘露,净障已。思己贤善身,不能久住,灭时不定

  。灭后非如灯息,必受后有。后有所趋,不外苦乐二趣,自无主权,凭业力支配,

  善入乐趣,恶入苦趣,此佛所说。细思自己过去、现在,因习染深重所造:一、以

  时间论,一日之中,无一刻不在三毒包围之中,而对于慈悲心念,绝难生起。二、

  就意乐论,于三毒中,发起时其力常猛,例如对人,随口即成恶语,尤其于仇敌诋

  毁,不惜增盛其词,必尽其极而后快。至于诵上师传授之启请文,率多口不应心。

  三、以对治论,于恶行不知忏悔者多,即使知犯,亦常以已经作讫,恒藉口成事不

  说,遂事不谏以自解,甚或饰非自文。即偶萌善念,不惟不能保持、扩充,且不旋

  踵镇心随起,立被消灭无余。四、以对境论,即于自己父母前,亦常以猥近故,不

  免时有口触心恼之事。由是而推之,对三宝上师,亦复如是。境大则恶亦大。就上

  述种种方面观察,则恶力极强,自不待言。依入行论云:「刹那镇心,便种无间业

  因。」何况长劫流转,所种恶业,岂堪设想,不入恶趣,决无是处。故应趁未堕之

  前,思不堕之法,惟一具救怙能力者,惟有三宝,于此发起皈依心。然若不先生起

  恶趣怖畏,则皈依之念亦难恳切,故应设身处地,作自病至医药罔效想,如目倦入

  睡,作转成中有想,由睡入梦梦中觉冷或热极时,此即地狱现前,或为寒冰,或为

  赤铁,此境即等于中有受生,骤见此地,当生一念悔心,念过去曾得暇身,不自作

  善,而至于此,此念甫萌,苦立来逼,自是之后,惟有苦痛,不复能念。

  

  〖八月二十三日讲〗

  

  凡生热狱,必先感冷,心希暖热,一觉热境,已入地狱。先思一刹那即下坠二

  万二千由旬等活狱中,四周铜墙铁壁,均系炽然红铁,自身又复广大异常,在炽热

  铁上。就世间火力言,草木火力不及檀香,檀香火力又不及药物,药之火力又不及

  劫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