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五▪P6

  ..續本文上一頁所積),縱微少惡行,亦應盡其

  功力,勉勵莫使有染。又即彼書(親友書)雲:『如是諸惡果(種種地獄苦),種

  由身語意,汝勤隨力護,輕塵惡勿侵(染)』。」

  從叁業根門,對于過去大惡業努力忏悔,未來惡業,絲毫不造,則叁惡趣門即

  行關閉矣。

  ~P 343

  壬二、思傍生苦者

  「諸傍生中,其力強者而淩其弱,且爲天人之資具,自無主權,惟隨他力,任

  其殺打損害。本地分說,與人天同住,別無住處。俱舍釋則雲,彼等之根本住處爲

  大海,諸余者乃彼之所流出耳。複次,有生于暗中或水中者,皆老死于其中,與負

  重疲勞,及以耕耘、剪毛、驅使等。而殺害之法,亦有多種不同所迫惱。又由于饑

  渴風日所困,及獵者等于多門中而爲損害。隨于何時,惟念恐懼。于其諸苦惱法,

  當思而厭患,生起出離心。」

  傍生中,弱肉強食,如畜生之類,爲人天資具不能自主,任其宰殺。五地品雲

  :「畜生無別住處,即與人天共住」。又俱舍雲:「水陸空皆爲畜類住處,而根本

  住處爲海」(此處所引五地品與俱舍,皆上師口授,與原文句異而義同,故仍用「

  」。)親友書雲:「畜生所受鞭撻損害等苦,此由離愛盡樂因而得,爲對于愛盡樂

  因絲毫不知作。由此種愚疑所得之苦,詳細分之,有角骨皮毛爲人所取用等苦,及

  供人天資具,受驅策等苦。其生于暗中者,無見無聞,昏昏而死。或生于水中,有

  身極大,不能動撣,就其生處而死。或身極微小,無眼耳四肢,但以口承食,昏昏

  ~P 344

  而死等苦。且水中亦有極熱極寒等苦。眼見世間牛馬等,除馱負馳軀鞭撻等外,尚

  有種種被殺害等苦,或斷頸、或刺血、或烹或煮,經多種殺害方法而死。其他由風

  日饑渴,弋獵等逼迫,無時無地不在恐怖中住。如是諸苦,不應僅認爲禽獸自身之

  苦,應思此由惡業而來,吾人過去現在既造有惡業,此等苦相,即未來當受之果,

  生起厭離,遮止惡業,預爲滌除。

  「其壽量者,,俱舍雲:『諸傍生(畜壽無定),勝者長一劫。(長者可至一

  中劫)。』謂壽長者,可至一劫,短則無定耳。」

  壽長,此如經雲,噶阿龍王是;其短,旋生旋滅亦有之。畜道業因,爲對于法

  及說法者不敬,或于具僧伽相等,妄立惡名。

  八月二十一日講

  壬叁、思餓鬼苦者

  「諸上品悭吝者,生餓鬼中,彼等皆感饑渴之苦,皮肉血脈枯如株杌,以發覆

  面,口甚乾焦,以舌舐之。其中有叁:一、于飲食有外障者,彼等若馳至井泉池海

  諸處,爲余有情手執劍矛輪等,行列守護,令不得趣,或強趣之,便見其衆變爲膿

  ~P 345

  血,自不欲飲也。二、于飲食有內障者,謂口如針孔,或口如炬,或複頸瘿,或腹

  寬大,縱無其他有情爲遮,自得飲食,亦不能飲□也。叁、于飲食自體爲障者,有

  名猛□□者,一切飲食皆爲火然而燒之。名食糞穢者,飲□糞溺與不淨臭惡,及惟

  能于損害下劣等物而飲□也。又有一類割自肉食,縱得香美而不能食。」

  總之,餓鬼皆由上品悭吝,毫□不舍爲因,故食其果,其苦爲饑渴等。墮此道

  中,有說爲化生,有說爲胎生。其皮肉血脈枯如株杌,以發覆面,口中乾焦,常以

  舌舐之。依經部說,餓鬼有叁十六種,此依五地品分叁:一、外障,如渴時見水泉

  ,皆有獄卒守護,不得便飲;即強就之,則見井泉變爲膿血,使不能飲;或遙見池

  沼井泉,至則水忽枯竭;或遙見林中有果,至則樹忽乾枯,此外障也。二、內障,

  或因口細如針孔,不容飲食;或因口燃如炬,發出饑□,飲食入口即焦;或頸細如

  馬尾,腹闊如山邱,飲食不能下咽;或腳細如枯槁,行動極難;複有九節喉者,喉

  有九節,即糞溺亦不得食。施食者咒力加持,節(結)亦可開,但所得食者,不過

  一二滴,又以腹大內燒之故,故飲食入腹,亦不受用,此內障也。又有飲食障,一

  類名猛□□,美食到口辄燃,或變成炭,既不能食,反燒其口。一類名糞穢兒,所

  ~P 346

  飲食爲糞濁,或殺牲所余血穢諸物。複有一種鬼,割自肉以食,食亦不下咽。

  「彼等(餓鬼)住處,俱舍謂于王舍城下,隔五百逾繕那有之,余者皆彼中所

  分出。」

  親友書雲:「鬼以深悭因,其苦不堪言,饑渴飲食障,寒熱獄卒害。」又雲:

  「餓鬼,或皮枯如焦葉,或夜間腹中燃燒發焰。」常于夜中偶見野火,大率爲此屬

  也,又鬼因尋食,常叁聚居,爭食互毆。或將頸瘤擊破,膿出,爭以爲飲。鬼在夏

  季,以內身發熱故,不但畏日光,即月光亦不堪受。入冬則日月光,皆變爲寒風,

  身不能堪。

  「其(鬼之)壽量,據本地分及俱舍雲:『人間一月,爲其一日,可至其自年

  五百歲。』親友書雲:『惡行之業以爲索,堅固纏縛諸餓鬼,其間受苦無中斷,五

  千及萬亦不死。』其疏釋雲:餓鬼一類壽五千歲,一類爲萬歲。」

  吾人當亟思其苦,而生起厭離心,以斷此業因。

  「本地分說,叁惡趣之身量無定,以不善業力有大小種種故也。」

  ~P 347

  叁惡趣之身量,以業力大小而分,地獄身大,天道身亦大。天道身大則益善,

  惡趣身大則益苦。

  「如是,若思彼諸苦者,試以身手入于熱灰,置一晝夜。或于嚴冬風吹冰窟,

  不著衣裙,于中而住。又或一日二日斷絕飲食,或于身上蜂虻螫噬,若此微事猶難

  忍者,念我雲何能于熱寒地獄,鬼畜諸苦而堪忍受。以今推比,乃至未生至極怖畏

  之間,應勤思惟。以現前賢善之身如是思者,應忏洗從前所集罪惡,止息後流。先

  所集善,則以猛利欲樂發願令其增長,于新作者以多門而爲趣入。又于日日中,皆

  使有暇之身作有義利。若現在不思彼者,墮惡趣時,雖欲求一能從彼等怖畏中作救

  護皈依者,亦不可得。爾時于所應作及不應作,取舍之處心無力矣。(……應不應

  作之取舍,已力不從心矣。)」

  依上所說之叁途苦,聞之有不能變動心境者,則試以身手投入熱灰中一晝夜,

  其痙爲何如,以此而比之熱地獄苦又爲何如。又試于冰雪中不著衣裙,其痛爲何如

  ,比之寒冰地獄又爲何如。又試以一、二日不食不飲,其痛苦爲何如,比之餓鬼苦

  又爲何如。又試于芒刺著身,其痛爲何如,比之畜生苦又爲何如。逐類思惟,乃至

  ~P 348

  心未生起感動時,均應勤習,始能于正法發勤精進,亦始可于叁途不入。叁途苦相

  ,不能以未見爲虛,世間目不見而實有之事甚多。再則叁途苦相皆出經論,佛不妄

  語,斷無無而謂有,欺诳有情之理。因此,知過去現在所受諸苦,無一不由惡業而

  業,努力從惡業上遮止,則可決定不入叁途。昔阿難有二甥出家,于讀經懈怠,因

  目犍連達神通,囑其教導。目犍連先示以地獄苦,繼示以天道樂。後彼誦經,至從

  善趣生惡趣者,如大地土,從惡趣入善趣者,如爪上塵。因悟即生天道亦不堅實,

  遂發求出離心。入行論雲:「以此賢身,升沈可主,如尚作惡,業成難救。」譬如

  田中,種毒則毒,種禾則禾,對于夙愆,應忏令盡,對于夙善,應作令長,對于新

  善,多門勵作,于日日中,使此暇身作有意義事。若現不思,墜惡趣後,在猛苦中

  ,求救護處,必不可得,彼時心力,亦無暇及此也。

  

  

  〖八月二十二日講〗

  

  思二趣苦樂馬車

  

  思二趣苦樂馬車,依班禅洛桑卻吉降村所著叁途次第,與廣略朗忍不同,朗忍

  以智慧程度分,以餓鬼、畜生、地爲次第。此以痛苦程度分,故以地獄、餓鬼、畜

  生爲次序。修此時,應先修六加行、叁事求加、觀師即佛于頂上,向之祈禱:我與

  如母有情,輾轉輪回,皆由對叁途苦未生怖畏故,敬請上師加持我與有情,于此迅

  速深生通達。複觀想上師放光降甘露,淨障已。思己賢善身,不能久住,滅時不定

  。滅後非如燈息,必受後有。後有所趨,不外苦樂二趣,自無主權,憑業力支配,

  善入樂趣,惡入苦趣,此佛所說。細思自己過去、現在,因習染深重所造:一、以

  時間論,一日之中,無一刻不在叁毒包圍之中,而對于慈悲心念,絕難生起。二、

  就意樂論,于叁毒中,發起時其力常猛,例如對人,隨口即成惡語,尤其于仇敵诋

  毀,不惜增盛其詞,必盡其極而後快。至于誦上師傳授之啓請文,率多口不應心。

  叁、以對治論,于惡行不知忏悔者多,即使知犯,亦常以已經作訖,恒藉口成事不

  說,遂事不谏以自解,甚或飾非自文。即偶萌善念,不惟不能保持、擴充,且不旋

  踵鎮心隨起,立被消滅無余。四、以對境論,即于自己父母前,亦常以猥近故,不

  免時有口觸心惱之事。由是而推之,對叁寶上師,亦複如是。境大則惡亦大。就上

  述種種方面觀察,則惡力極強,自不待言。依入行論雲:「刹那鎮心,便種無間業

  因。」何況長劫流轉,所種惡業,豈堪設想,不入惡趣,決無是處。故應趁未墮之

  前,思不墮之法,惟一具救怙能力者,惟有叁寶,于此發起皈依心。然若不先生起

  惡趣怖畏,則皈依之念亦難懇切,故應設身處地,作自病至醫藥罔效想,如目倦入

  睡,作轉成中有想,由睡入夢夢中覺冷或熱極時,此即地獄現前,或爲寒冰,或爲

  赤鐵,此境即等于中有受生,驟見此地,當生一念悔心,念過去曾得暇身,不自作

  善,而至于此,此念甫萌,苦立來逼,自是之後,惟有苦痛,不複能念。

  

  〖八月二十叁日講〗

  

  凡生熱獄,必先感冷,心希暖熱,一覺熱境,已入地獄。先思一刹那即下墜二

  萬二千由旬等活獄中,四周銅牆鐵壁,均系熾然紅鐵,自身又複廣大異常,在熾熱

  鐵上。就世間火力言,草木火力不及檀香,檀香火力又不及藥物,藥之火力又不及

  劫火,…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