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叁▪P8

  ..續本文上一頁惡,則思明日早起益爲忏除,此于善法利益極大,當多注意引起意樂,以

  意樂故,屆時自然早起。例如常人,尤其是小孩,每遇次日逢佳節,有欣有賞,先

  夜渴思,未明即醒,行者亦當如是。果能依上所說而行,庶此生不致空過。

  「如上所言之一切修法,唯除正行中之少分不共者外,余之加行、正行、完結

  及座隙等中當如何作者。自此段起,乃至修觀,勿論修習何種所緣行相,于一切處

  皆應加入焉。」

  此明無論何法,除正行少分各各不同者外,其加行結行及坐隙等,皆是一樣。

  以上正修法竟。

  六月二十九日講

  丁二、明二種修,破妄分別。雲何二種修,即一觀察,藏文爲夏剛,二決斷,

  亦名專注,藏文爲覺剛,合二者及爲修習。藏中在宗喀大師以前,類皆但知後一種

  決斷修,其源起于支那堪布,流毒至今,猶有未淨。支那堪布以爲修心應不起分別

  ~P 215

  ,故不用夏剛,以夏剛重在觀察,不屬于修時之事。俟講中觀時再釋破。茲講本論

  ,如:

  「莊嚴經論雲:『初依聞起如理思,從如理思淨慧生。』言從于所聞諸義,如

  理作意中,而生顯現通達真實谛理之修所成慧也。」

  由從他聞法,生起聞所成慧。由聞所成慧,如理抉擇,而生起思所成慧。複由

  思所成慧,如理無間熏修,乃能生起真實通達之修所成慧。雲何爲慧,如聞人講空

  性,而覺其所講合理,對他生起認識,此認識力,是爲聞慧。由所聞空性,于自心

  依教依理思惟抉擇,對己生起一種抉擇認識,此種認識力,是名思慧。聞慧,不過

  最初之作意。藏文爲「耶舉」,謂粗分了解。思慧,乃于已知之理,再加思惟其合

  理與否,而加抉擇,藏文爲「擇馬」,謂比量智,乃由比量而得。依經依教,聞思

  修實爲一貫,而支那堪布以修與聞思截然爲二,是正相反處。又須知由資糧道聞慧

  ,乃能生起加行道思慧,由加行道思慧,乃能生起見道位之修慧。

  「現觀莊嚴論雲:『隨順抉擇分,于見道修道,數數而思惟,現及比修道。』

  此言大乘聖者所修道,有數數思惟,現量比知也。」

  ~P 216

  上明聞思皆爲修之意,抉擇是見道事,抉擇之支分,是加行道事。于加行道、

  見道、修道叁,所有聞思修,皆爲修行之道路。數數二字,內包涵有依數數聞慧生

  數數思慧,依數數思慧而所思之理忽然顯現。由顯現後生起決定是爲修慧。故聞思

  修皆屬大乘道,亦即聞思修皆屬于修也。

  七月初一日講

  博多瓦犢瓶集有雲:「有許多認爲聞思皆外境,至內心所修,須注重無分別。

  此說由支那堪布而來,實則不善解聞思修之故」。修所成慧,應重讀所字,謂修慧

  之所由成,由于思時所得之抉擇。思慧之所由成,由于聞時所得之了解。藏文所字

  ,含有來字意。如修時不依聞思之所抉擇,猶馳馬者,放棄已經擇定之馳道,而任

  馬足奔逸,欲不落荒而走,得乎。昔大德噶嗎拿西拿有雲:「有謂不聞不思之修,

  與由聞思而修二無差別,作是言者,大不應理。行者當知,聞多則思廣,思廣則修

  大也。即以去惡而論,不多聞與思,于應斷應證方便,了知詳盡,則至實行去惡時

  ,亦必不能迅速而徹底也。」修字,藏文爲「貢」,貢之義,爲心境相合。如修悲

  ~P 217

  ,必能悲之心,與所悲之境相合,乃爲修悲,修慈亦然,推之其他,亦莫不然。大

  乘經教,明言資糧位,須聞思修叁慧,推之加行位、見道位,亦各須具叁慧(見寶

  積經)。如修道位不須聞與思,則連能修之人,亦將不須而後可。大乘聞思修叁慧

  ,其量如何,以空性而論,由聞講大乘般若義,心中如所聞而了解。此了解生時,

  聞慧即生。由此聞慧直至未依所聞觀察思惟,而生決定知時,皆爲聞慧之範圍。迨

  至上述決定知生時,即思慧生時。由此思慧直至未依所思,數數修習,生起現量通

  達,皆屬思慧之範圍。迨至上述現量通達生時,即爲修慧生時。但修亦非易言,如

  解脫生死輪回,固無論矣,即身蘊所受之福德,亦須修舍護淨長四法。如:

  「集菩薩學論雲:『如是身及受用福德,常無間斷,于舍護淨長,如其所應,

  均應常修。』此言身及受用善根叁者,于一一中,須修舍護淨長四法。所言修中,

  有以分別慧觀察而修觀,及以不分別專一安住而修止之二種也。」

  此明各種皆應修。如入行論雲:「吾說衆多語,皆所以爲修。」故有時大德現

  似悭吝相時,不可輕毀,以彼或正修四法之守護法故。

  ~P 218

  「若爾,何道爲修觀,何道爲修止耶。曰:如對善知識修信心,及暇滿大義難

  得、念死無常、業果、流轉過患、發菩提心等,皆須修觀。蓋于此等段落,各須一

  殷重無間,能轉素常思想之心,彼若無者,則此等之反面,如不敬等,無能滅故。

  于此不敬等心生起時,若數數分別觀察而修,則能自作主宰。譬之于貪境,增益可

  愛之相,而多所修習,當起猛利貪著,若于怨敵,多思其不可愛相,亦能生起猛利

  鎮恚。以是之故,修習此類道時,于諸境相,若顯不顯,心須執持殷重無間之觀察

  而修也,倘心不能攝住于一所緣,爲令如欲堪能安住之寂止時,若數數觀察,則心

  不能住,故于是處,則須修止也。」

  修之範圍甚廣,不能但執其一。須知夏剛、覺剛,皆屬于修,而生起決定。以

  佛所說教,大部爲夏剛,少分爲覺剛,如徒執覺剛爲修,無異取少謗多。夏剛者,

  依分別慧而修觀;覺剛者,依不分別慧而修止。如從依止善知識、暇滿大義、死無

  常、業果,乃至發菩提心止,皆屬夏剛所修。如不用夏剛,連發菩提心亦不須要矣

  ,甯有是理耶。因以上每段皆須一種殷重無間修習,始能轉變素常思想之心,而能

  使此心轉變之力,惟持乎分別觀察,例如視師如佛,倘不依教依理數數觀察,如何

  ~P 219

  能使此心視師如佛耶?其他亦可以此類推。如不分別觀察,則一切正理相反之思想

  ,決不能轉變。如能數數分別觀察,則與正理相應之心,即能自在生起。例如于可

  貪境,數思其增益、可愛之相,則貪益熾,于可憎境,數思其增益可恨之相,則憎

  益猛。頗邦喀雲:「凡聖皆在修,凡修貪鎮輪回,聖修慈悲解脫。故凡聖皆同在長

  時思惟之中,只所思惟不同,各隨轉變耳。」凡所修道,不問境相顯現與否,總須

  不沈不掉,在所緣上執持殷重無間之心,而此殷重無間之心力,若不先用觀察,則

  不能生起。如思惟師德之後,敬師心力自然按抑不住,與未思之前,迥然不同,可

  爲明證。倘心不能如欲攝住于一所緣,則不宜夏剛,而須專依覺剛。「或不了解如

  是道理,謂黠慧者,唯當觀修,諸姑薩黎應唯止修。此說非也。彼二種人,一一皆

  須雙修止觀。雖屬黠慧,亦須修止,縱是姑薩黎亦須于善知識修猛利信等故。」

  此明不善解此二者,以爲黠慧宜修觀,姑薩黎宜修止,則實大錯誤。以黠慧者

  ,亦須修止,如缺止,則不能得最後通達。姑薩黎亦須修觀,如缺觀,則不能積資

  ~P 220

  淨障、長菩提心等也。

  七月初二日講

  「又有誤認以爲分別慧數數觀察,唯當限于聞思之時,若求修慧,則不應爾。

  此執非理。彼以爲一切分別,皆是執相,爲成佛之障礙。是于非理作意之執實分別

  與如理作意之正分別二種,未能辯別之過也。亦莫執謂此教授中,須修心于一所緣

  ,如欲能住之無分別叁摩地,于前若多觀修,將爲叁摩地生起之礙。」

  此明彼輩誤解之理由,以爲平時應聞思,修時則應依師授而修。又有以分別觀

  察爲聞思時事,不分別爲修時事者,均由不解一切佛語皆爲教授,而將修與聞思,

  妄分爲二故。俱舍有雲:「具戒應具聞思慧,如是有情趣修道。」

  此正明合聞思而後能修之意。過去藏人受支那堪布余毒,以一切分別皆爲執相

  ,一切不分別,即能斷輪回因,彼以爲不論善惡,分別即入生死,即爲成佛障礙,

  應將善惡有無等,任何不起分別,如是方能入道。彼所立宗如是,俟講止觀時當爲

  詳破,茲先簡略言之,如果彼所立宗爲是,則忘念熟睡皆爲修道,而無想天人,皆

  成佛道矣。此與菩提心空性大相防害,蓋由不辯非理分別與如理分別,所生過患如

  ~P 221

  是。如果認爲一切分別皆是執相,則通達空性比量智與執實心,二者相違,亦不能

  辯,而由凡夫通達空性之分別,亦等于執實分別矣。從凡夫通達空性之心,與執實

  心,不惟本來不同,而且恰相反,如果認爲相同,則無異認凡夫爲無能通達空性之

  心。凡夫如果無能通達空性之心,則無資糧位與加行位,而資加亦不能認爲解脫道

  ,顯然與經教不合。如無資糧位與加行位,則見道之現證空性,應通達與證入,同

  時俱起,而爲俱生智矣,然證之經教,實非俱生,此一錯也。經雲:「五道皆可稱

  爲解脫道。」若不許資加,則不許五道皆爲解脫道矣。又從智慧與方便二分而言,

  如認爲分別是執,則無異謗毀一切方便法門也。此又一錯也。或有疑分別心如果用

  慣,于修定時恐難住緣者,實則多修如理分別,不但不防害定,而且能助定。

  「譬如善冶金銀之黠慧鍛師,將金銀數數于火燒之,于水洗之,令彼垢穢悉淨

  ,最極調柔隨順,次乃能製耳環等飾具,如欲可成。如于昔之煩惱隨惑及惡行等,

  以修習黑業果及世間過患時所說,由分別慧,數數觀察彼之過患,令周遍熱惱,作

  意厭離,如金在火,燒彼諸垢。又于善知識之功德,及暇滿大義,叁寶功德並白業

  果、菩提心之勝利等,以分別慧,數數觀察,則能令心潤澤,引生信敬。如金在水

  ~P 222

  洗,于諸白品,令意趣向愛樂也。如是成已,隨欲修止修觀,但稍作意,不假多功

  ,即可成就。如是修觀,實爲修無分別叁摩地之勝方便,聖者無著,亦如是說。」

  所謂定者,即將心善安住于所緣也。未得定者之心,如生金銀,其性硬脆,不

  便使用,必須數數火燦水洗,乃能純淨調柔,始可成器。障礙修定之心,厥爲煩惱

  惡行等,亦須先用黑業果、輪回過患等,以數數分別慧,使其周遍熱惱,生起厭離

  。複用善知識、叁寶、菩提心功德等,以數數分別慧,敬信歡樂,生起潤澤,乃能

  調柔純潔。菩提道炬論雲:「如果修定有情,不勤行定之支分,任修千劫,亦不能

  成。」定之支分即戒。戒,必須遮除煩惱,欲除煩惱,必先思惟煩惱等過患。又,

  戒必須修善,修善,則必先思惟善等功德。凡此皆全賴夏剛數數分別,而後得之,

  故夏剛爲修定之勝方便。經此方便,心性純潔,任欲住緣,不勞而獲。故分別對于

  無分別叁摩地,不惟無礙,而反爲助也,無著五地品,亦作此說。

  「複次,能使心于所緣,堅固安住之主要違緣者,即是沈掉二種心所。若有猛

  利無間念叁寶等功德之心,則易斷昏沈,以彼之對治,蓋見功德則心生歡喜而高舉

  ~P 223

  。又若有猛利無間念死無常及苦等過患之心,則易斷掉舉,以掉爲貪一分所攝之散

  亂心,彼之對治,即多種經中所贊之厭離心是。」~E沈掉同爲無過叁摩地之違緣,

  若不知此違緣,縱以心堅住所緣,乃至一座七日,細沈細掉恒在萦繞而不自覺,以

  此種微細沈掉,極不易知故。真正無過叁摩地,必須「無動」「無轉」。「無動」

  ,藏文爲「麥約瓦」,即遠離細掉義,「無轉」,藏文爲「麥格句而瓦」,即遠離

  細沈義。初修定者,心住所緣,有粗分沈掉牽心安住。待後粗分遣除,堅固一心安

  住所緣,亦尚有一種細沈細掉時起,欲斷此細沈細掉,惟有猛厲思維叁寶功德生起

  歡喜,使心興奮,以之治沈,猛勵思無間等苦,生起厭離,使心沈抑以之治掉,(

  掉爲貪分攝,故應思苦,此不共義)而後無過叁摩地乃可得。一般修定者,多以不

  能認識微細沈掉,反誤認爲輕安,爲無過。此段因當時藏中說法分歧,有謂觀行妨

  止,有謂應各別修,故宗喀大師說此,以明夏剛亦屬修道,不惟不相妨,而反相助

  也。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