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恶,则思明日早起益为忏除,此于善法利益极大,当多注意引起意乐,以
意乐故,届时自然早起。例如常人,尤其是小孩,每遇次日逢佳节,有欣有赏,先
夜渴思,未明即醒,行者亦当如是。果能依上所说而行,庶此生不致空过。
「如上所言之一切修法,唯除正行中之少分不共者外,余之加行、正行、完结
及座隙等中当如何作者。自此段起,乃至修观,勿论修习何种所缘行相,于一切处
皆应加入焉。」
此明无论何法,除正行少分各各不同者外,其加行结行及坐隙等,皆是一样。
以上正修法竟。
六月二十九日讲
丁二、明二种修,破妄分别。云何二种修,即一观察,藏文为夏刚,二决断,
亦名专注,藏文为觉刚,合二者及为修习。藏中在宗喀大师以前,类皆但知后一种
决断修,其源起于支那堪布,流毒至今,犹有未净。支那堪布以为修心应不起分别
~P 215
,故不用夏刚,以夏刚重在观察,不属于修时之事。俟讲中观时再释破。兹讲本论
,如:
「庄严经论云:『初依闻起如理思,从如理思净慧生。』言从于所闻诸义,如
理作意中,而生显现通达真实谛理之修所成慧也。」
由从他闻法,生起闻所成慧。由闻所成慧,如理抉择,而生起思所成慧。复由
思所成慧,如理无间熏修,乃能生起真实通达之修所成慧。云何为慧,如闻人讲空
性,而觉其所讲合理,对他生起认识,此认识力,是为闻慧。由所闻空性,于自心
依教依理思惟抉择,对己生起一种抉择认识,此种认识力,是名思慧。闻慧,不过
最初之作意。藏文为「耶举」,谓粗分了解。思慧,乃于已知之理,再加思惟其合
理与否,而加抉择,藏文为「择马」,谓比量智,乃由比量而得。依经依教,闻思
修实为一贯,而支那堪布以修与闻思截然为二,是正相反处。又须知由资粮道闻慧
,乃能生起加行道思慧,由加行道思慧,乃能生起见道位之修慧。
「现观庄严论云:『随顺抉择分,于见道修道,数数而思惟,现及比修道。』
此言大乘圣者所修道,有数数思惟,现量比知也。」
~P 216
上明闻思皆为修之意,抉择是见道事,抉择之支分,是加行道事。于加行道、
见道、修道三,所有闻思修,皆为修行之道路。数数二字,内包涵有依数数闻慧生
数数思慧,依数数思慧而所思之理忽然显现。由显现后生起决定是为修慧。故闻思
修皆属大乘道,亦即闻思修皆属于修也。
七月初一日讲
博多瓦犊瓶集有云:「有许多认为闻思皆外境,至内心所修,须注重无分别。
此说由支那堪布而来,实则不善解闻思修之故」。修所成慧,应重读所字,谓修慧
之所由成,由于思时所得之抉择。思慧之所由成,由于闻时所得之了解。藏文所字
,含有来字意。如修时不依闻思之所抉择,犹驰马者,放弃已经择定之驰道,而任
马足奔逸,欲不落荒而走,得乎。昔大德噶吗拿西拿有云:「有谓不闻不思之修,
与由闻思而修二无差别,作是言者,大不应理。行者当知,闻多则思广,思广则修
大也。即以去恶而论,不多闻与思,于应断应证方便,了知详尽,则至实行去恶时
,亦必不能迅速而彻底也。」修字,藏文为「贡」,贡之义,为心境相合。如修悲
~P 217
,必能悲之心,与所悲之境相合,乃为修悲,修慈亦然,推之其他,亦莫不然。大
乘经教,明言资粮位,须闻思修三慧,推之加行位、见道位,亦各须具三慧(见宝
积经)。如修道位不须闻与思,则连能修之人,亦将不须而后可。大乘闻思修三慧
,其量如何,以空性而论,由闻讲大乘般若义,心中如所闻而了解。此了解生时,
闻慧即生。由此闻慧直至未依所闻观察思惟,而生决定知时,皆为闻慧之范围。迨
至上述决定知生时,即思慧生时。由此思慧直至未依所思,数数修习,生起现量通
达,皆属思慧之范围。迨至上述现量通达生时,即为修慧生时。但修亦非易言,如
解脱生死轮回,固无论矣,即身蕴所受之福德,亦须修舍护净长四法。如:
「集菩萨学论云:『如是身及受用福德,常无间断,于舍护净长,如其所应,
均应常修。』此言身及受用善根三者,于一一中,须修舍护净长四法。所言修中,
有以分别慧观察而修观,及以不分别专一安住而修止之二种也。」
此明各种皆应修。如入行论云:「吾说众多语,皆所以为修。」故有时大德现
似悭吝相时,不可轻毁,以彼或正修四法之守护法故。
~P 218
「若尔,何道为修观,何道为修止耶。曰:如对善知识修信心,及暇满大义难
得、念死无常、业果、流转过患、发菩提心等,皆须修观。盖于此等段落,各须一
殷重无间,能转素常思想之心,彼若无者,则此等之反面,如不敬等,无能灭故。
于此不敬等心生起时,若数数分别观察而修,则能自作主宰。譬之于贪境,增益可
爱之相,而多所修习,当起猛利贪著,若于怨敌,多思其不可爱相,亦能生起猛利
镇恚。以是之故,修习此类道时,于诸境相,若显不显,心须执持殷重无间之观察
而修也,倘心不能摄住于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安住之寂止时,若数数观察,则心
不能住,故于是处,则须修止也。」
修之范围甚广,不能但执其一。须知夏刚、觉刚,皆属于修,而生起决定。以
佛所说教,大部为夏刚,少分为觉刚,如徒执觉刚为修,无异取少谤多。夏刚者,
依分别慧而修观;觉刚者,依不分别慧而修止。如从依止善知识、暇满大义、死无
常、业果,乃至发菩提心止,皆属夏刚所修。如不用夏刚,连发菩提心亦不须要矣
,宁有是理耶。因以上每段皆须一种殷重无间修习,始能转变素常思想之心,而能
使此心转变之力,惟持乎分别观察,例如视师如佛,倘不依教依理数数观察,如何
~P 219
能使此心视师如佛耶?其他亦可以此类推。如不分别观察,则一切正理相反之思想
,决不能转变。如能数数分别观察,则与正理相应之心,即能自在生起。例如于可
贪境,数思其增益、可爱之相,则贪益炽,于可憎境,数思其增益可恨之相,则憎
益猛。颇邦喀云:「凡圣皆在修,凡修贪镇轮回,圣修慈悲解脱。故凡圣皆同在长
时思惟之中,只所思惟不同,各随转变耳。」凡所修道,不问境相显现与否,总须
不沉不掉,在所缘上执持殷重无间之心,而此殷重无间之心力,若不先用观察,则
不能生起。如思惟师德之后,敬师心力自然按抑不住,与未思之前,迥然不同,可
为明证。倘心不能如欲摄住于一所缘,则不宜夏刚,而须专依觉刚。「或不了解如
是道理,谓黠慧者,唯当观修,诸姑萨黎应唯止修。此说非也。彼二种人,一一皆
须双修止观。虽属黠慧,亦须修止,纵是姑萨黎亦须于善知识修猛利信等故。」
此明不善解此二者,以为黠慧宜修观,姑萨黎宜修止,则实大错误。以黠慧者
,亦须修止,如缺止,则不能得最后通达。姑萨黎亦须修观,如缺观,则不能积资
~P 220
净障、长菩提心等也。
七月初二日讲
「又有误认以为分别慧数数观察,唯当限于闻思之时,若求修慧,则不应尔。
此执非理。彼以为一切分别,皆是执相,为成佛之障碍。是于非理作意之执实分别
与如理作意之正分别二种,未能辩别之过也。亦莫执谓此教授中,须修心于一所缘
,如欲能住之无分别三摩地,于前若多观修,将为三摩地生起之碍。」
此明彼辈误解之理由,以为平时应闻思,修时则应依师授而修。又有以分别观
察为闻思时事,不分别为修时事者,均由不解一切佛语皆为教授,而将修与闻思,
妄分为二故。俱舍有云:「具戒应具闻思慧,如是有情趣修道。」
此正明合闻思而后能修之意。过去藏人受支那堪布余毒,以一切分别皆为执相
,一切不分别,即能断轮回因,彼以为不论善恶,分别即入生死,即为成佛障碍,
应将善恶有无等,任何不起分别,如是方能入道。彼所立宗如是,俟讲止观时当为
详破,兹先简略言之,如果彼所立宗为是,则忘念熟睡皆为修道,而无想天人,皆
成佛道矣。此与菩提心空性大相防害,盖由不辩非理分别与如理分别,所生过患如
~P 221
是。如果认为一切分别皆是执相,则通达空性比量智与执实心,二者相违,亦不能
辩,而由凡夫通达空性之分别,亦等于执实分别矣。从凡夫通达空性之心,与执实
心,不惟本来不同,而且恰相反,如果认为相同,则无异认凡夫为无能通达空性之
心。凡夫如果无能通达空性之心,则无资粮位与加行位,而资加亦不能认为解脱道
,显然与经教不合。如无资粮位与加行位,则见道之现证空性,应通达与证入,同
时俱起,而为俱生智矣,然证之经教,实非俱生,此一错也。经云:「五道皆可称
为解脱道。」若不许资加,则不许五道皆为解脱道矣。又从智慧与方便二分而言,
如认为分别是执,则无异谤毁一切方便法门也。此又一错也。或有疑分别心如果用
惯,于修定时恐难住缘者,实则多修如理分别,不但不防害定,而且能助定。
「譬如善冶金银之黠慧锻师,将金银数数于火烧之,于水洗之,令彼垢秽悉净
,最极调柔随顺,次乃能制耳环等饰具,如欲可成。如于昔之烦恼随惑及恶行等,
以修习黑业果及世间过患时所说,由分别慧,数数观察彼之过患,令周遍热恼,作
意厌离,如金在火,烧彼诸垢。又于善知识之功德,及暇满大义,三宝功德并白业
果、菩提心之胜利等,以分别慧,数数观察,则能令心润泽,引生信敬。如金在水
~P 222
洗,于诸白品,令意趣向爱乐也。如是成已,随欲修止修观,但稍作意,不假多功
,即可成就。如是修观,实为修无分别三摩地之胜方便,圣者无著,亦如是说。」
所谓定者,即将心善安住于所缘也。未得定者之心,如生金银,其性硬脆,不
便使用,必须数数火灿水洗,乃能纯净调柔,始可成器。障碍修定之心,厥为烦恼
恶行等,亦须先用黑业果、轮回过患等,以数数分别慧,使其周遍热恼,生起厌离
。复用善知识、三宝、菩提心功德等,以数数分别慧,敬信欢乐,生起润泽,乃能
调柔纯洁。菩提道炬论云:「如果修定有情,不勤行定之支分,任修千劫,亦不能
成。」定之支分即戒。戒,必须遮除烦恼,欲除烦恼,必先思惟烦恼等过患。又,
戒必须修善,修善,则必先思惟善等功德。凡此皆全赖夏刚数数分别,而后得之,
故夏刚为修定之胜方便。经此方便,心性纯洁,任欲住缘,不劳而获。故分别对于
无分别三摩地,不惟无碍,而反为助也,无著五地品,亦作此说。
「复次,能使心于所缘,坚固安住之主要违缘者,即是沉掉二种心所。若有猛
利无间念三宝等功德之心,则易断昏沉,以彼之对治,盖见功德则心生欢喜而高举
~P 223
。又若有猛利无间念死无常及苦等过患之心,则易断掉举,以掉为贪一分所摄之散
乱心,彼之对治,即多种经中所赞之厌离心是。」~E沉掉同为无过三摩地之违缘,
若不知此违缘,纵以心坚住所缘,乃至一座七日,细沉细掉恒在萦绕而不自觉,以
此种微细沉掉,极不易知故。真正无过三摩地,必须「无动」「无转」。「无动」
,藏文为「麦约瓦」,即远离细掉义,「无转」,藏文为「麦格句而瓦」,即远离
细沉义。初修定者,心住所缘,有粗分沉掉牵心安住。待后粗分遣除,坚固一心安
住所缘,亦尚有一种细沉细掉时起,欲断此细沉细掉,惟有猛厉思维三宝功德生起
欢喜,使心兴奋,以之治沉,猛励思无间等苦,生起厌离,使心沉抑以之治掉,(
掉为贪分摄,故应思苦,此不共义)而后无过三摩地乃可得。一般修定者,多以不
能认识微细沉掉,反误认为轻安,为无过。此段因当时藏中说法分歧,有谓观行妨
止,有谓应各别修,故宗喀大师说此,以明夏刚亦属修道,不惟不相妨,而反相助
也。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