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一▪P2

  ..續本文上一頁子相。宗喀巴大師之本尊、上師、護法,

  皆以文殊爲依。因過去諸佛亦如是故。四五兩句:

  

  【龍樹無著佛所記,深觀廣行兩大宗】

  

   佛授記,言滅後四百年後,有龍樹傳深觀法要。六百年後,有無著傳廣行法要,

  以利衆生展轉增上。六句:

  

  【傳承諸師我皈命】

  

   諸師,謂從初直至宗喀大師傳承諸師。七句:

  

  【爲欲易入深廣道】

  

   明造論本意。八句:

  

  【再以略法于此說】

  

   謂已造廣論,再造略論因緣。法雖爲諸佛所說,而能令我心行清淨,入菩提道

  者,乃依心行二種,如法依止上師而得。因上師善說,及加持之力,恩德尤大。法

  源雖由佛,而佛已過去,不能直聞故。何以先爲禮敬。有二義:一、比佛恩德尤大

  之上師,與其事業相合故。二、能直接消滅災厄故。雲何宣誓,謂造論須先宣誓,

  方能成立並盡善盡美故。釋前頌竟。茲講正文,

  

  【此論爲總攝佛法之精要。龍樹無著二大流派之准繩,勝士趨入一切智地之法規,

  叁類士夫所應修持,乃至菩提一切無不全備之次第也。由此菩提道次第爲門,將具

  堪能者,引入佛地之規律,即所說法。】

  

  此論于佛所說,皆所應說。然標出出離心、菩提心、清淨正見,叁種心要,乃

  依二大菩薩大乘規律爲准繩,非出自造。一切智地,即佛地。次第,謂不顛倒。堪

  能,謂堪能聞思修機會及過去積有福德資糧者。具堪能者,謂弟子。

  

  【如濟迦麻羅寺(印度寺名)說法之軌則,先須講明作者之重要,與法之重要,及

  如何聽說彼法之叁事。】

  

  濟迦麻,謂朗巴,相狀尊勝。羅西羅,謂如理。印度大寺說法軌則有二:(一

  )即迦麻羅西羅。依薩迦派說,其地距印度捧噶那不遠,在恒河北岸,有山凸出,

  寺在山頭,爲大媽巴麻所建。寺中迎請如金剛道場佛像。中爲祖殿,周圍有八院環

  繞,規模宏大。(二)爲那爛陀寺,一名拿冷達渣。二寺各有說法軌則。那爛陀說

  法軌則有叁:即上師清淨、弟子清淨、所說法清淨。迦麻羅西羅寺軌則,即本論所

  述,先明作者之重要,次法之重要及應如何說聽之叁事。宗喀大師于二寺軌則,獨

  取迦麻羅西羅寺者,以此寺乃智中之智(即指阿底峽)過去所立,爲尊重彼故,故

  依其軌則。

  

  【于此菩提道次第之引導分四:(一)爲明法源清淨故,釋作者之重要。(二)爲

  于教授生敬信故,釋法之重要。(叁)于具足二種重要之法,應如何聽受講說。(

  四)如何是以正教授引導第子之次第。】

  

  中間剖析釋注,由頗邦喀之上師降巴吞珠降錯,本其心得,筆記而成。頗邦喀

  大師爲之刊行。

  

  雲何所說之法源清淨,即無染之意,謂須由四谛直達解脫道,乃爲清淨。菩提

  道次第,自依止上師起,至得金剛大持位止,圓滿無缺無倒,乃真清淨。如五明中

  ,醫藥等巧,乃世法暫時片面方便,不得爲清淨。說者之清淨有二種:(一)解釋

  文義不錯,(二)說法動機發心清淨。謂非爲名利恭敬,而爲救度有情離苦得樂,

  且具說法善巧。又聞法弟子亦忌叁不清淨:(一)試所說法合理與否,(二)測驗

  所說希奇與否,(叁)以所聞法,爲诤論資料。既遠離上叁不清淨,又須于聽法後

  ,以爲受用修持,方能種下勝妙種子。

  

  

  甲初、爲明法源清淨故,釋作者之重要

  

  【本論總依彌勒菩薩之現觀莊嚴論,又以別依菩提道炬論。故道炬論之作者,即是

  本論之作者,其名曰燃燈吉祥智大阿奢黎,別號具德阿底峽。】

  

  此明本論之來源,亦即明法之來源。說法者不獨佛一人,如印度之紅阿遮若教

  ,及笨教登巴喜饒等,亦皆稱說法。故法必擇其源。佛之所說,實因悲心,入地獄

  ,以如自業自受之理,願代受苦。以此悲心,頓獲降生叁十叁天,修習菩提心、佛

  子行,以至成佛。然其所修,不外依甚深廣行二法。此論即本二派之正法而說。

  

  佛說法有權實二種。何爲實說,即甚深般若法。何爲權說,即廣行法。如出離

  心、菩提心等,均屬廣,般若正見則屬深。彌勒菩薩所著現觀莊嚴論,爲顯般若經

  中引導衆生如何依止善知識,引生出離心、菩提心等佛子行,直至成佛之事相。嗣

  無著菩薩研究大般若,意謂經中應含有出離心、菩提心、佛子行等世俗谛。何以經

  中所言,僅及甚深空義谛,而不及世俗谛。乃于雲南雞爪山修彌勒本尊十二年,得

  具足光明,爲彌勒菩薩攝往兜率天,示以經中所隱含之世俗谛。比返,遂作現觀莊

  嚴論釋。注解法源清淨,無著說,彌勒所說之法,亦即佛所說之法。佛所說法,皆

  包含于大般若。龍樹就其顯分實說,作中論。無著就其隱分權說,作現觀莊嚴論釋

  ,爲顯般若經中,引導衆生,從如何依止善知識,生起出離心、菩提心等佛子行,

  直至成佛。後世大成就者,皆重視此論。(即現觀莊嚴論,現已有漢譯本。)以此

  論能總攝要義故。即論中所顯修學境,應知有叁,應行有四,及最後所得大道果。

  (即法身。)

  

  今所講之朗忍,初明法之基礎。(一)應知苦谛,應斷苦因之集。(二)應知

  清淨道爲得解脫之路。(叁)應知法身一切相,知及所應作、應知法身一切智之作

  用。苦谛應知,集谛應斷。先思惟苦,由粗重而細微,乃生起出離心,依中士道戒

  定慧叁學修習。此即與現觀莊嚴論之第二種智相符合。繼修菩提心,以自他換,得

  證空性,得法身。即與現觀莊嚴論之第叁種智相符合。朗忍與現觀莊嚴論排比既皆

  相同,惟以根器關系,現觀不易了解,而朗忍則甚明顯。如現觀所說之敬信諸佛業

  果,即朗忍中之皈依、依止上師、深信業果。現觀之心行圓滿,即朗忍之出離心修

  學叁學,直至生起菩提心。現觀之遍利一切有情,即朗忍之六度等佛子行。又現觀

  所說之心境不明須依定,亦即是朗忍中之修止法。現觀最後說,佛所說法皆爲真實

  義,亦即與朗忍最後所講之中觀相應。故論雲:「總依彌勒之現觀論」。何以論中

  又別說依炬論。須知炬論亦依現觀而造,炬論之所以得名者,喻如光明,顯現現觀

  論中之隱微故。至雲「炬論之作者,即本論之作者。」此中有數說,一謂宗喀大師

  即阿底峽化身,此說不爲清淨。果如其言,胡能自作如是說。一謂炬論說叁士道教

  授,此論亦如是說,依義而說爲作者。然藏中習慣,皆依人說,故二說均有未當。

  實則明教授依現觀,而密意依炬論。

  

  阿底峽叁字,梵語爲普龔,即究竟徹底之意。在印度爲邦噶那寫日兒,甲若巴

  麻麥壹喜,甲若巴,即吉祥義,麻麥壹喜,爲燈智義。在西藏爲降其餓,梵語爲普

  睹龔,即究竟徹底意。藏王菩提光稱之爲阿底峽,意謂一切智中之究竟徹底者,惟

  燃燈吉祥智耳。

  

  〖正月十八日講〗

  

  本論分四大科目,首明法源清淨,釋作者重要。依康薩、頗邦喀兩仁波卿,皆

  言如詳說,應從釋迦八相成道說起,而龍樹,而無著,以至阿底峽。今從略論,直

  接所依之炬論作者,述其家族及教證二分功德。分叁:

  

  乙初、氏族圓滿 乙二、本生所得功德 乙叁、于佛教中所作之事業。

  乙初、氏族圓滿。如:

  

  【拿錯羅乍瓦贊雲:『東方惹火地,于此有大城,名次第聚落,其中有王宮,殿堂

  甚寬闊,金幢以爲號,國王名善德,豐富多資財,有如支那君。王妃吉祥光,誕生

  叁王子,蓮華藏、月藏、吉祥藏爲名。長子蓮華藏,五妃誕九子,第一福吉祥,今

  時具材能,亦稱達那喜。少吉祥藏者,比丘精進月。月藏序居中,現我親教是。』】

  

  羅乍瓦,謂大譯師而兼善巧五明之意。如根本論八十贊雲:「羅乍瓦如世間眼

  ,若無彼則大地皆黑暗。」東方惹火兒地,乃印度地名。東方,指棒噶那,大城,

  謂十萬人以上之大聚落(如成渝之類),王宮,即金幢宮。其國王名善德,妃名吉

  祥光,尊榮亦如支那君,藏文爲「東坤松」,謂千乘之王。一說爲千乘衆之君,一

  說爲具千輻輪,每軸上有一種食物。依第一代章嘉如彼大吉說:東、即東方,坤松

  、乃國音之訛,謂東國之君,即支那皇帝是也。其宮有兩萬金幢,有臣僚十余萬。

  有子叁人,長即蓮華藏,次、月藏,叁、吉祥藏。蓮華藏有五妃九子,一名福吉祥

  ,富具才能,有達那喜之稱(猶今之博士),乃以居士身而勤行六度者。吉祥藏,

  即精進比丘月,以通達密藏,曾至西藏。月藏,即今親教者是。以上明阿底峽出于

  勝族。

  

  乙二、本身所得功德分二 丙初、博學所得教之功德 丙二、如理修行所得證之功

  德。

  

  丙初、明博學所得教之功德

  

  【尊者于二十一歲以內,將內外教共應明處之聲明、因明、工巧、醫藥等四,學至

  是極精通。又于十五歲時,聽正理滴論一次,即辯論折服一著名外道,于是英稱普

  聞。此大綽龍巴所說。爾後複于黑山道場,親近羅[目+侯]羅古達喇嘛,此喇嘛曾

  得喜金剛現身,金剛空行母授記,得成就者。尊者蒙此喇嘛爲授大灌頂,命名曰智

  密金剛。直至二十九歲時,于諸已得成就師前,修學金剛乘法。至是經教教授,能

  達無余,即自意念,于諸密咒我已精谙,嗣經空行母等夢示多部密經,皆未曾睹,

  乃折其慢。自此以後,有諸師長及其本尊,或明或寐,而加勸請雲,若出家者,能

  于佛法及衆生作大饒益。尊者依言,往投大衆部持律上座已修入加行位中之戒铠大

  德,求請剃染,爲作和尚,令得出家。叁十一歲內遍學顯教。別于大毗婆沙論,依

  止法铠論師,于啊登打補曰,研究至十二年之久。以對根本四部要典,皆甚精熟,

  故于…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