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4.獲得決定後勉勵修持的教誡▪P3

  ..續本文上一頁功能。開始修佛法先不要圖多,大德隨時都在傳法,隨時都在灌頂,今天得個阿彌陀佛灌頂,明天傳個長壽灌頂,後天又來個什麼灌頂,就算只念咒子也要將自己念昏,還能修什麼呢?光念咒子能生功能嗎?念咒子只能得加持,不能生功能。加持只是促進自己能夠通達法,要是自己不去修,那麼加持我們什麼呢?

  這裏我附帶說一下:我們在將死的時候,都是想抓住一個東西。抓什麼呢?就是抓我們此生修的最熟的法。最保險的是兩樣:一是死時能緣念菩提心,就肯定生于好的地方,乃至于生淨土;二是能緣念起空性,就肯定不墮叁惡道,能生于淨土或好的地方。通常大家說的破瓦法中,最善的破瓦法是菩提心和空見,這兩樣必定使我們離開叁惡道而生善趣的。生于善趣就是生于能值遇佛法的地方,生于能遇到合量上師的地方,能夠得到圓滿證德。我們如果有此大願,現在就要努力地聞、思、修,拼命地積福慧二種資糧,就可以得這樣的身子。昂旺朗吉堪布上師在《值遇宗喀巴聖教願文》中說,得這樣的身子是四輪生,這四個輪子是將菩薩運到成佛的輪子,我們希望得這樣的身子。雖不是菩薩,但我們可以作准備。

  人將死之時千萬不能想世間的事,否則就將隨業流轉。人在將要死的時候,身上各處器官都不行了,要趕緊將心念轉到佛法上來。死來之時是不報信的,自己要多活一小時也不行,想再活一刻鍾自己也無法做主。在臨死的過程中,自己知道快不行了就要趕緊緣念正法、緣念上師叁寶,這樣才有保險。在臨終的時候自己要這樣不斷地緣念,就能引發自己所做的善因。死相來時都有一個過程,會有各種景象現前,自己對此不要害怕,因爲那些都是幻相。自己不要看那些景象,只緣念佛法,慢慢就度過去了。

  思想上我們要做好准備,學了空性我們知道一切法都是緣起有,都無實有自性的。平時我們一定要練習好,否則臨終時所顯的景象會將自己引入不好的地方。我們平時如果有一個法能修得最熟,臨終時就去想這個最熟的法,死的過程一結束,我們就到善趣去了,如果我們平時沒有修得有力量,死時是不能起作用的。現在有些說法告訴我們死時該怎麼辦,該怎麼想,那都是哄孩子的話,人將死之時心力微弱,已經幾乎不能想事情了,還能想他們說的那些嗎?只能想起自己平時串習得最有力的東西,在死時最後的四大變化來時,平時修過密法的這時就要修。如果現在修得習慣了,死時境相一現前,馬上就想到是自己多次緣念過的,馬上就修才能起作用。如果平時沒有緣念過,死時不生恐怖心很不容易。死時要現幻境的,萬頃波濤來了,自己馬上害怕會被沖下去,這是很自然的;山崩地裂來時,自己怎麼能不害怕?我們現在上路遇到塌方時還不是躲都躲不及?死相現起時山崩地裂,四面八方都塌了下來,沒有一處自己能躲得開。我在這裏只是提一下,我們平時學顯教,有機會能得一個無上密灌頂,能夠修一修,在臨終時還能起點作用。我說得這些是要得過無上密灌頂的才可以修,沒有得過灌頂的不能修,沒有這樣的教授。

  但是這種態度是錯誤的,如果你真花力氣去做,你決定能得佛位。《入行論》中說:“不應自退怯,謂我不得覺。如來實語者,說此真實言。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蛆。若發精進力,鹹證無上覺。況我生爲人,能辨利與害。若不廢行持,何故不證覺?”因此,對世間俗事心量要盡可能的小,對佛法心量要盡可能的大地去修。

  如果我們真正按照《菩提道次第》和《叁主要道》去修,就肯定能夠得到佛位。大家不要認爲自己不夠格,釋迦佛就示現依人身而成佛,他所做的都是人所能做得到的,我們是人,照他的去做怎麼會不成佛呢?

  [“不應自退怯,謂我不得覺。如來實語者,說此真實言。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蛆。若發精進力,鹹證無上覺。況我生爲人,能辨利與害。若不廢行持,何故不證覺?”]這段話告訴我們:自己不要因害怕而退卻了,也不要認爲自己得不到佛位。如來所說的話都是真實的,他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真正花氣力去修,就一定能夠成佛,這是釋迦佛說的,是真實的。連那些最小的昆蟲以及蛆蟲等,只要花了精進的力量去修,也是能夠成佛的,何況我們是人,能夠分辯利與害。只要我們不廢行與持,怎麼會不成佛呢?行與持是兩樣,行是我們身、語、意叁業的活動,持是心裏時刻不忘佛法的道理。

  這裏我附帶說一句:不能辨別利與害的人,不知道因果取舍的人,就有畜生因。不知道善惡應取應舍的人,他們的福報用完了就保證要到畜生道去了。畜生道就是傻瓜,狗只知道除了主人家的人以外來了生人都要叫,主人的客人來了也一樣叫,這就是沒有智慧,不辨善惡。

  [因此,對世間俗事心量要盡可能的小,對佛法心量要盡可能的大地去修。]對于世間的俗事,我們的心量要盡量小,要盡可能地簡單化,要少事少業。但是我要順便說一下:有工作的人還是要認真做事,不能說自己學佛法了,要少事少業,就將工作放棄了。這要出岔子的,因爲以後生活來源都沒有了。在修佛法之時,我們要以自己最主要的精力去修,我們一天的生活就是爲修佛法。由于我們是世間人,對世間事就要去了結,將世間事了結了,才能將主要精力用來修佛法,大家要生起這樣的心。比方說該上班的人要去上班,上班的事了結了,家裏該做的家務都做了,再將主要的精力用來聞、思、修。僅僅滿足于念儀軌作用不大,那樣只能得些加持,內心不容易起變化。

  所謂【情緒要放松一點】意爲不能有時生起勇猛精進,有時又躺下來無所事事把佛法抛于腦後;修善加行精進的程度應松緊合適,如細水長流。應盡自所能善取暇身之心要。

  什麼叫[松緊合適]呢?就是根據自己的堪忍性,在將世間的事情了結之後,看看自己還有哪些時間、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用來修佛法,自己能夠修到什麼程度,總之是要能夠做得到的。做不到的就是打妄想,今天修不完,明天同樣修不完。將自己能夠用于修佛法的時間和力量設爲十分,那麼就應用九分的氣力去修,留些余地才穩妥。這樣安排是爲了防備萬一,如果每天安排得那麼緊,萬一哪天來個客人、來個親戚自己見不見面?見他們會不會耽誤時間?一旦耽誤了時間就完不成了。因此從自己的堪忍性出發可以完成十分的量,我們應該只安排九分,剩下一分留作打岔時被占用。來個十多年未見面的遠方客人自己能不招待人家?大家談起過去的往事,時間一下就過去了,自己連一半的正修時間都不夠了,唯一的辦法就是上座時自己快些念,將缺的時間補起。時間雖然是補起了,可是自己身上生功能的力量就弱了。所以我們要防備出現這樣的情況。如果我們能夠仔仔細細,真正用心地去修,心和法是合一的,就能很快的生功能。

  我們要做到天天如法地修,有十分的時間只用九分,所修的內容要安排合適,那些暫時生不起功能的法就暫時放著,用全部精神在一兩個法上專修,以期生起功能。只有專才能精,不專則不能精,以後就會學成個“樣樣懂、樣樣瘟”,對自己的身心不能起作用,能有什麼好處呢?別人一說起什麼法,你就說:“我懂。”;別人若深入問你一個問題,你馬上就不懂了:“這個問題我不懂、我沒聽說過、我不知道。”就會搞成這個樣子。學了一個法自己要認真修,天天認真地修,修到熟極了的程度才會在身上起感受。那可不是現在大家在這裏聽講法的感受,是一種非常特別的感受。

  以修慈心爲例,假如我們能夠天天堅持不懈地修,過去的仇人現在會覺得不可恨了,因爲內心發生了變化。仇人並沒有變,是自己看待仇人的心情變了。我們會覺得自己過去實在糊塗,對自己執得太緊,不喜歡對方;對方無意將我碰倒摔傷,可事情已經過去了,自己何必總記在心裏呢?這就是自己的心在變,假如自己的心沒有變,總是認爲他人對不起自己,自己爲什麼要喜歡他呢?如果我們天天修、天天思維,就會知道雖然他是傷害了我,但過去他對我曾有很多的好處,我只記得他的仇,不記得他對自己的恩德,怎麼對得起他呢?這樣自己的心量就在慢慢地變化了,就不會再將過去的事情始終記在心裏,就不會看不得傷害過自己的人的樣子。如果總是見不得某些人可怎麼得了?你不僅沒有修成佛法,而且又見不得那些修成了的,將來你怎麼得了啊。

  我們修佛法就是要這樣:即便是冤家也要看成親人,對親人也不必覺得多麼親密,因爲他們過去也曾傷害過我。修佛法不是要求對境變,而是要修得自己的心量變。自己的心量一旦變了,看到的一切都不同了,都將是歡歡喜喜的;如果自己心量不變,看到周圍的人就會分成這樣的和那樣的,那還修什麼正法呢?自己的心用于分析那麼多人,忙都忙不過來,還怎麼能生起正念?肯定是生不起的。我們修佛法的人要天天想著六道有情在自己身邊:左邊是父親,右邊是母親,冤家在前面,親人在後邊,六道有情圍在周圍,想她們都是自己的母親,體性是所有的有情。自己求什麼,她們也能同樣得到;自己忏悔什麼,她們的罪業也同樣被忏除,自己每天想著利益衆生,爲他們好,還會嫉恨其中的一些人嗎?這樣自己的心當然就會得到化解,自己的心化解了、變化了,對方也會發生變化。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我們笑嘻嘻地對別人,別人怎麼會過來給我們一耳光?當然是不可能的。

  我們內證的功德就是正報,自己的正報變了,依報都會跟著變。我們和顔悅色的,歡歡喜喜地對待衆人,就不會有人跑來和我們爭吵打架,這就是正報變了依報也要變的道理。如果我們的正報和依報都變了,那就永遠不會在生死輪回中流轉。有那麼多佛菩薩圍在我們身邊,要救度我們,可我們卻不肯變,這是因爲我們的心還是將那個“我”抓得緊緊的,就是不肯放手。被我們抓得緊緊的是什麼呢?那就是冤是冤、親是親,是這些東西被我們抓得緊…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4.獲得決定後勉勵修持的教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