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改正動機與觀察所修之法▪P13

  ..續本文上一頁實中,于是便認爲這個宇宙沒有解脫,這就是一種邪見,有這樣的邪見必然引得自己下墮。

  總而言之,在沒有根本解脫輪回之前,一切都逃不出苦的自性。所以,我們必須從這種環境下解脫出來,而且必須以我們現在的人身來作。我們中的大部分人總認爲我們在今生中絕不能獲得解脫而寄希望于來世,然而以我們現在的人身能夠辦到。我們已獲得暇滿人身,這是修法的殊勝身,也遇到了佛教等,遠離一切違緣,具足所有的順緣,如果現在還無力求解脫,那麼何時才行呢?

  [在沒有根本解脫輪回之前,一切都逃不出苦的自性。]就是說在我們在沒有根本解脫輪回之前,無論處于何趣,本身都含有苦,都是以苦爲自性的。[自性]就是體性,比方說包子和饅頭都是面粉做的,面粉就是包子和饅頭的體性。無論我們生在任何一種樂趣中,只要沒有根本解脫輪回,其本身就是生苦的,所以都是以苦爲自性。

  [我們必須從這種環境下解脫出來,而且必須以我們現在的人身來作。]這就是說我們不是要等哪一輩子作了梵天王以後再求解脫,而是現在就要求解脫。如果現在不立刻求解脫,今生一結束就要墮啊!這是非常重要的。今生我們得此最好、最好的人身,卻不求解脫,以後還有什麼機會求解脫呢?大多數人會有這種想法:“解脫好不容易喲,哪是今生就能辦得到的!我們現在就這樣做了,解脫就等以後再說吧。”這樣的心是不行的,這就等于你是在做事,卻幹得一點不起勁,懶懶散散的怎麼能將事情做好?一定是做不好的!

  [我們已獲得暇滿人身,這是修法的殊勝身,]能夠得到人身是很不容易的,具有人身才是修法最好的機會,因爲人身有苦,所以才生得起厭離心;才生得起出離心;才生得起救一切母親的心;才生得起菩提心;才能努力求成佛的方便;才能究竟成佛,只有人才能這樣做。人世間各種苦在一般人看來是很痛苦的,但在學修佛法之人看來卻是值得高興的事,因爲有了苦才知道厭離。如果我們生活得非常好,假日裏能坐個汽車到公園去玩,吃的都是最高級的,吃完有車送自己回家舒舒服服的休息,我們還能生得起出離心嗎?一定生不起了,因爲沒有苦了。要有了苦才生得起厭離心,有了厭離心才會去求解脫的方法,這些都需要有人身才行。還有一點是最殊勝的:只有人身才能受戒而生功能,生在其他的趣中連受戒的機會都沒有。我們所學的佛法就是戒、定、慧叁學,沒有戒怎麼能得定?怎麼能生智慧?所以說得人身是最殊勝的。

  [也遇到了佛教等,]能夠遇到佛法我們要高興啊,尤其是我們遇到了宗喀巴大師的教法,這可是太殊勝、太殊勝的了!佛當年給人們講法的時候,那時聽法者的根器與現在人不同,佛一說大家就懂了,以後人們的智慧一天天衰落了,佛就必須詳開。衰落到了今天,只有宗喀巴大師的教法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使我們有所依從。大家今天能在這裏學習這樣殊勝的佛法,是諸位在過去生中不知道如何的勤奮、如何辛勞地在佛法上用了功,才能感得今天聚在這裏學習,否則大家現在可能會在什麼地方吃火鍋、跳舞、享樂呢!這很簡單,因爲你們有福報,不用在好的方面就一定會用到壞的方面去了。

  [遠離一切違緣,]能夠遠離一切違緣是不容易的,今天諸位來到這裏,我們大家還是克服了很多障礙才能聚到, 這裏,每個人都會有些牽挂。障礙我們修行的違緣有兩種:一種是壞事情,是來危害我們的。另一種是好事情也會給我們製造障礙。我們要明白,凡是障礙我們正修的事情,我們就要躲、要化、要讓開,但不能做正面沖突,如果做正面沖突,障礙只會越來越厲害。壞事來了是很明顯的障礙,好事情來了又不能不去做,同樣把自己的正修耽誤了,所以也是我們的障礙。歸納起來有兩種人是我們正修佛法的障礙:最親的人以及和我們關系最密切的人都是我們的障礙。除了這兩種人,其他的人都牽不動我們,而這兩種人一來,我們就好比牛鼻子被牽住,就非跟著走不可。

  [具足所有的順緣,]比如我們今天就是有了很大的順緣。有了這麼好的因緣還不趕緊去求解脫,未必要等到墮了叁惡道才去求解脫?萬一你來世成了天人,一天到晚玩樂得昏了頭,還想得起學修佛法嗎?所以說只有在得了人身時趕緊去求解脫才是最殊勝的。

  所以,我們應該當下即求解脫輪回,而獲得解脫的方法,不是別的,就是寶貴的增上叁學。因此,當我們想到“我必須盡力學習寶貴的增上叁學,以便從這輪回的大苦海中解脫出來。” 作這樣的思維,便是根據共中士道次第來改正我們的動機。

  [當下即求解脫輪回] 中的[當下]指得是現在、是立刻,求解脫千萬不能向後推啊!不能推到下一輩子,不能等我老了再來,不能等到我的孩子長大了再來,而是現在就要做,今天就要有這個心念!不管路有多長,我們走一步是一步嘛,假如在原地踏步,我們就沒法前進;萬一倒退了兩步,以後自己還需要多走兩步,所以帕繃喀大師說要[當下]就做,也就是要我們從今天開始下決心馬上去求解脫輪回。

  [寶貴的增上叁學]中的[叁學]就是指戒、定、慧,對于整個佛法來說也就是戒、定、慧叁學所含攝的一切內容。任何一個法門、任何一個教授、任何一個修法,都是戒、定、慧叁學所攝。去掉與法相違的、壞的、不好的就是戒的學處;有定力,能保持心與法合一就是定;將法修到熟極了,身體生起了功能就是慧。任何一個法門,無論是再小的法,還是再殊勝的法,都離不開戒、定、慧叁學。

  我們都要發這樣的願心:“戒、定、慧叁學我一定要學,盡管我現在不會,不會就學嘛!”大家就是要有這樣的心,因爲整個佛法都包含了戒、定、慧:修最起碼的皈依是戒、定、慧所攝,修最高的無上密還是戒、定、慧所攝。去除不應該做的就是戒,有定才能使心與法合一,最後要求得的結果就是慧,從輪回的大苦海中解脫出來,這就是我們的目的。我們之所以學修戒、定、慧,就是爲了解脫輪回,永遠不受苦,到那個時候我們就不是單純地求斷叁惡道了,我們就連生死輪回都斷了。

  那麼這就足夠了嗎?不行!因爲即便爲了自身個人的利益而獲得聲聞緣覺阿羅漢位,僅此還難以完全圓滿自利,利他也是很微小的,這是因爲我們尚未能斷除所知障和四種無明等的緣故。所以正如所謂“渡一次水須撩二次衣”,就算由小乘道獲得阿羅漢位,最後還得發菩提心入大乘資糧道,從頭開始學佛子行,就像新入寺者,從行茶僧開始幹起直到升至堪布,後來轉到其他寺院,又得從行茶僧幹起一樣。因此,從一開始就入大乘十分重要。

  [獲得聲聞緣覺阿羅漢位]中的[位]字意指生起他們的功能。這段話的意思是:斷生死輪回還不是我們最後的目的,因爲就算是生起聲聞緣覺阿羅漢位他們那樣的功能,還是不能圓滿自利,利他的作用則更是很小,因爲我們還沒有斷除所知障與四種無明等等。

  這裏我要講一下[四種無明]。無明本來只有一種:對一切法求執實,起執著這就是無明。爲了區別有情和其他不是有情的分別,我們就分出人我執和法我執,實際上本來只有一種基本的法我執。海公上師就曾經給我們開示過:我們斷無明之後就證了空性,就有了二十種空性,這是他爲了針對我們在二十種不同的情形下不要起執著才詳開的,將這些縮小了來說,就是人無我、法無我,再把它歸納起來宇宙間就是法無我。

  [四種無明]是什麼呢?這[四種無明]就是四種非染汙無知,也就是:對佛法的無知;對極遠時的無知;對極遠處的無知;以及對諸義類無邊差別的無知。更進一步講就是:對佛的功德與佛所說的法不知道;對八萬大劫以外的事不知道;對叁千大千世界以外的事不知道;對無量無邊各種事物的意義與種類的種種差別不知道。阿羅漢對這些都不知道,因爲他們還沒有將這四種非染汙無知斷除,只有佛才斷除了這四種非染汙無知,所以佛自利、利他都是圓滿的。

  [渡一次水須撩二次衣]就是說人們在渡河時應事先把衣服撩起紮好,否則在河中衣服散開會被打濕,還要再一次將衣服撩起。帕邦喀大師以此做比喻說明:與其走由小乘道獲得阿羅漢後再發菩提心入大乘資糧道的冤枉路,不如一開始就發菩提心,入大乘資糧道。

  因爲帕繃喀大師是出家人,他講法時的聽衆也是出家人多,所以他舉的例子也都是大多是針對出家人的。這個例子是告訴我們:應該以自己最需要的、最心要的佛法來修學,不要像他在例子中所舉的僧人那樣:本來在一個廟裏從倒茶的僧人慢慢升到了做堪布,可他一換寺廟,就又必須再從頭開始。

  我們應該一心一意地修菩提心,依宗喀巴大師的教義、依最心要的道次第教授好好地學修。不要被善的違緣所幹擾,不要有人對你一說:“來的這位活佛可不同哦,是遠方來的,多了不起啊!”你立刻把頭就伸了過去。萬一他給你腦子裏倒一罐汙穢,回來你可怎麼洗?心上的汙染比身上的汙染更難洗,所以在這一點上大家要很仔細。對上師要觀德,對他了解了之後,生起了信心,才能去依止。

  在學修佛法上,我們一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法可修了,就不要再拿暫時生不起功能的法來修,那樣會消耗自己的精力和時間。說句老實話:耽擱了一天,我們學修佛法的時間就少了一天;過了一天,福報就短了一截。就如帕繃喀大師所說的:我們的人身太殊勝了,想成就什麼都需要靠人身;世間的一切圓滿要靠人身;出世間的一切圓滿還是要靠人身,不能把人身糟蹋了!否則不僅是對不起自己,還對不起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他們在盼望我們能夠去解脫他們,我們偏要讓他們慢慢等著,當兒女的不該有這樣的心!就如家裏失火,媽媽就要被火燒到了,你卻說:“媽媽我就來了,等我搬了家具就來。”等你來時,她老人家早就被火燒…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改正動機與觀察所修之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