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改正動機與觀察所修之法▪P14

  ..續本文上一頁死了。我們就是不能讓生生世世的母親多受一分鍾的苦,雖然我們現在辦不到,但是要有這個心。世間法和出世法都要有欲心,沒有這個欲心你根本就不可能去做,有了欲心自然就産生了力量,你就會努力去做。

  上面這段話告訴我們,從一開始就入大乘道十分重要,不要“渡一次水紮兩次衣服”,不要在這個廟裏住了幾年又到另一個廟裏去從頭學起。宗喀巴大師的教義是佛的悲心所體現,他不是怕我們跑到別處去,而是覺得這麼好的路你不走,非要去走既難走又繞遠的山路,實在可惜,他就是這樣的悲心。

  又如《弟子書》中所說:“諸親趣入生死海,現如沈沒漩渦中,易生不識而棄舍,自脫無愧何過此?!”

  這是說生生世世的母親沈浮在輪回的漩渦中,我們轉生就不再認識她們,也不去管他們的苦,只顧自己的解脫,還有比這更不知羞恥的嗎?比如說現今某些人作了高官、得了厚祿的人,房子有幾套,住都住不完,自己的媽媽還在農村裏受苦,他該不該管呢?連世間法都說不過去,何況是出世間法!

  雖然我們互不相識,但沒有一個有情未曾做過我們的母親。正如我們在輪回中有過無數次受生,我們也有過無數的母親,因此未曾當過我們母親的有情一個也沒有。他們每次當我們母親的時候,與我們今生的母親沒有差別,全都是以同樣的恩德來撫養我們。因此,一切有情與今生之母無絲毫不同;都曾做過我們的母親,都曾以恩德撫養過我們。

  我們與生生世世的母親互不認識是由業力的因緣換了身體,所以不能認識。無始以來我們受生的次數是一個不知有多大的天文數字,是一個無窮大的數字。每一生我們都有母親,誰都不可能像孫悟空那樣是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做母親的有懷胎的辛苦,有哺育的辛苦,有盼望我們成長的辛苦,你們說哪一樣不辛苦?就是到我們參加工作了,她還在天天盼望我們的事業有所成功。遇到什麼困難我們回家對媽媽說,盡管她幫不了我們的忙,也會爲我們焦慮。父親愛兒女是有時間的,母親愛兒女是無時無刻不在的。成爲母親的女同志都體會得到:母親的心什麼時間會離開自己的孩子?就是孩子上學了不在身邊,母親心裏還是會想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會不會被人欺負?心總是牽挂著的。

  有些人也許會想:“一切有情不會是我的母親。如果是的話,我應該認得他們是我的母親才對呀,而我並不認得。”然而單靠不認識這一點不能作爲證明他們不是母親的理由,事實上有許多人甚至連自己今生的母親也不認得!

  這樣的事情是有的,比如有些人的母親生下他就去世了,他當然不認識自己的母親。

  我們也可能這樣想:“他們過去作我母親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所以不應該再把他們視作有恩之母。”然而,就作母親與恩養而言,前生與今世並沒少分的不同。譬如,去年饒益于我,施我飲食財物者,與今年施我者,二者的恩德相同,這個事實並不僅僅因爲時間有前有後而發生變化。因此一切有情全部都是我們有恩的母親。像這樣有恩之人墮在輪回大海的漩渦中,如果我們就這樣隨隨便便地抛棄他們,只顧自己求解脫的話,就像做兒子的眼看著母親等極親愛的親屬被海裏的漩渦卷走,即將沈沒,他們正害怕地哭叫,他卻在岸邊心不在焉,唱歌跳舞自顧自己玩樂,還有比這種更爲下等與無恥的人嗎?木船與皮筏一旦被卷入漩渦,定有滅頂之災極爲恐怖。像這個譬喻說得那樣,我們似乎覺得我們現在與一切被卷入輪回大海漩渦的有情好像沒有任何的關系,而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他們都是我們有恩的母親。所以,對于這些有恩者,我們必須報恩!

  前生與今世的母親的確是沒有哪一點不同。母親對我們的恩德是難以說盡的,比方我們小的時候,母親精心地撫育著我,不說別的,最簡單的就是當我們大便之後,若面前沒有紙,母親會用她的手指給我們擦淨屁股,這是其他人辦不到的。半夜叁更我們尿了床,將被褥打濕了,母親會將我們抱到幹的地方睡,她則睡在濕的地方,這樣的情況也只有母親才能辦得到。我舉這樣的例子就是說:母親的愛心可以說沒有一分鍾離開自己的孩子。

  同樣,過去的布施者與現在的布施者都對我們有同樣的布施恩德,我們不能說只認現在的,不認過去的。

  一切母親在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都是極爲害怕的。換句話說,我們現在也是同樣害怕,不僅是母親害怕,我們也同樣害怕。見到母親正在輪回大海的漩渦中掙紮,自己卻若無其事地在尋求自己的快樂,這樣的情形在世間法上都是說不過去的,何況是出世間法呢?母親對我們有恩,我們必須報恩!

  施饑者以食物,施渴者以飲水,施貧者以財物。讓他們滿足(暫時的需求)雖然也有點報恩的意味,然而僅此並不能成爲大的利益。最上報恩者,就是要讓他們具足一切安樂遠離一切苦惱,沒有比這更超勝的報恩了。所以,我們應該生起慈心,願一切有情具足安樂;生起悲心,願一切有情遠離痛苦。而且,我們應該生起增上意樂,令這些母親具足一切安樂,遠離一切痛苦的擔子就落在我的肩上。因此,我應該自己去完成這項使命。

  [要讓他們具足一切安樂遠離一切苦惱,]這和我們自己的願心是一樣的,我們也同樣希望具足一切安樂遠離一切苦惱。

  [生起增上意樂]這一點很重要,阿羅漢、辟支佛缺乏的就是這一點,他們也知道一切有情是母親,見了面同樣會去利益他們,給他們拔苦予樂。但是他們缺少了“我要將所有的有情度盡,讓他們離苦得樂!”這樣的心。由于沒有這樣的心,他們就不可能去求成佛以救度衆生,阿羅漢、辟支佛與我們學佛法、學修菩薩行的區別就在這裏。我們是在阿羅漢等的基礎上要多一個增上心,也就是爲了報恩我們要將所有一切有情度盡。要度盡一切有情就必須具有功能,要具有這樣的功能就非成佛不可,因爲只有佛才能度一切有情。有無這種增上心是菩薩與阿羅漢、辟支佛之間的差別。當然,阿羅漢、辟支佛的功德還是很大,我們現在連給他們提鞋的資格都不夠。但是如果我們真正把增上心生起了之後,種性就變了,就變成大乘種性了。這就好比國王的太子,將來無論如何要接王位的。我們真正生起了菩提心,將來就必成佛,這在種性上就會比阿羅漢、辟支佛更優勝。我們只要真實生起了菩提心,如果阿羅漢、辟支佛向我們頂禮,我們就可以接受。這就等于宰相的地位是除國王以外最高的,但他見了還是嬰兒的皇太子同樣要喊千歲是一樣。

  我們現在沒什麼本事,就是要改變自己的種性。只要我們變成了菩薩的種性,將來就必成佛。用什麼方法改變自己的種性呢?就是要生菩提心。菩提心分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這就是菩提道次第的全部核心。簡單的一句話就是:我們要生起菩提心,生不起菩提心就不是大乘種性,未來就不能成佛。這就是帕邦喀大師叫我們“渡一次河不要紮兩次衣服”的道理。阿羅漢、辟支佛他們是“渡一次河要紮兩次衣服”,他們得到解脫以後還要重新發菩提心轉入大乘。宗喀巴大師很慈悲,文殊菩薩很慈悲,教我們“渡河時要一次就把衣服紮好,不要在水裏再紮一次衣服。”也就是叫我們開始就發大乘菩提心。我們之所以要學菩提心、要發菩提心,就是這個道理。這是我們的方向,是將來脫凡入勝的方便,是非常重要的。

  我再強調一下,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增上意樂。增上意樂就是我們要有度盡一切如母有情需要有功能,這樣的功能只有佛才有,因此我就非成佛不可,這種心念就是增上心。沒有這樣的心念,隨便你怎麼修,就算你修得再殊勝、再圓滿的功德,還是只能成爲阿羅漢、辟支佛,以後你還是“渡一次河要紮兩次衣服”,還要重新發菩提心轉入大乘。阿羅漢證到最高時,他們在入定的時候,是異常甯靜、異常舒適、異常舒服的,所以他們得解脫後就入定不起了,哪怕坐若幹萬年他們都可以坐得下去。他們還是需要佛發悲心,身體放光加持他們,喊他們起來從頭再學。這樣可就耽誤度一切有情了,你倒是坐上若幹萬年享受安樂去了,你的媽媽怎麼辦?你還要她們再受若幹萬年的苦之後才去度她們嗎?我們爲什麼不現在就發菩提心呢?現在發菩提心,成佛就要快一些,就可以早日去救度一切母親,這才符合我們學修佛法的心願。

  是否具備[我應該自己去完成這項使命]的心是菩薩和阿羅漢的不同之處。從今天開始大家就要有這樣的決心:“我們就是要度盡過去生中的一切母親,盡管我們沒有這樣的功能,我們可以努力培養!”大家回去可不要只想:“今天聽得很不錯,很舒服!”而是要從今天就開始下決心:“我要擔負起這份重擔,我一定要具備度盡一切有情的功能,將來度盡過去生中的一切母親。”今天我們來這裏共同學習,共同發這種殊勝的心,實在太好了!因此我們從今天開始就要好好如法地去做。

  然而,你現在有這樣的能力去做嗎?在現在,不要說是一切有情,就是一個有情恐怕也沒有能力去利益他。那麼誰有這樣的能力呢?雖然聲聞緣覺與清淨地菩薩能利益有情,但並不圓滿,無法與佛相提並論。因此在利益有情方面,只有佛是無與倫比的。比如,佛身所出一光明均能成熟和解脫無量的有情,在每個有情面前,均能變化出適合于這個有情的界、根、意樂及隨眠的色身,並用他自己的語言來說法等。

  如果我們現在就去利益有情,能辦到嗎?肯定不行,我們沒有這樣的本事,最多只能是照著佛經上說的,照著上師的教授,談出來供大家學習,實在沒有其他的能力。雖然我們現在沒有利益有情的能力,但是一定要行動起來,不能在屋裏睡大覺了。只要我們行動起來,只要有了欲心,自然一切都能成就。“今天學完之後我回家就要開始學修佛法!”這就是欲心,有這樣的心回家才會開始做。沒有這種欲心,回家後肯定就休息了,所以說欲心很重要。我們現在要培養這樣的欲心:“爲報遍虛空一切如母有情的大恩,我非成佛不可。…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改正動機與觀察所修之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