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改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P14

  ..续本文上一页死了。我们就是不能让生生世世的母亲多受一分钟的苦,虽然我们现在办不到,但是要有这个心。世间法和出世法都要有欲心,没有这个欲心你根本就不可能去做,有了欲心自然就产生了力量,你就会努力去做。

  上面这段话告诉我们,从一开始就入大乘道十分重要,不要“渡一次水扎两次衣服”,不要在这个庙里住了几年又到另一个庙里去从头学起。宗喀巴大师的教义是佛的悲心所体现,他不是怕我们跑到别处去,而是觉得这么好的路你不走,非要去走既难走又绕远的山路,实在可惜,他就是这样的悲心。

  又如《弟子书》中所说:“诸亲趣入生死海,现如沉没漩涡中,易生不识而弃舍,自脱无愧何过此?!”

  这是说生生世世的母亲沉浮在轮回的漩涡中,我们转生就不再认识她们,也不去管他们的苦,只顾自己的解脱,还有比这更不知羞耻的吗?比如说现今某些人作了高官、得了厚禄的人,房子有几套,住都住不完,自己的妈妈还在农村里受苦,他该不该管呢?连世间法都说不过去,何况是出世间法!

  虽然我们互不相识,但没有一个有情未曾做过我们的母亲。正如我们在轮回中有过无数次受生,我们也有过无数的母亲,因此未曾当过我们母亲的有情一个也没有。他们每次当我们母亲的时候,与我们今生的母亲没有差别,全都是以同样的恩德来抚养我们。因此,一切有情与今生之母无丝毫不同;都曾做过我们的母亲,都曾以恩德抚养过我们。

  我们与生生世世的母亲互不认识是由业力的因缘换了身体,所以不能认识。无始以来我们受生的次数是一个不知有多大的天文数字,是一个无穷大的数字。每一生我们都有母亲,谁都不可能像孙悟空那样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做母亲的有怀胎的辛苦,有哺育的辛苦,有盼望我们成长的辛苦,你们说哪一样不辛苦?就是到我们参加工作了,她还在天天盼望我们的事业有所成功。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回家对妈妈说,尽管她帮不了我们的忙,也会为我们焦虑。父亲爱儿女是有时间的,母亲爱儿女是无时无刻不在的。成为母亲的女同志都体会得到:母亲的心什么时间会离开自己的孩子?就是孩子上学了不在身边,母亲心里还是会想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会不会被人欺负?心总是牵挂着的。

  有些人也许会想:“一切有情不会是我的母亲。如果是的话,我应该认得他们是我的母亲才对呀,而我并不认得。”然而单靠不认识这一点不能作为证明他们不是母亲的理由,事实上有许多人甚至连自己今生的母亲也不认得!

  这样的事情是有的,比如有些人的母亲生下他就去世了,他当然不认识自己的母亲。

  我们也可能这样想:“他们过去作我母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不应该再把他们视作有恩之母。”然而,就作母亲与恩养而言,前生与今世并没少分的不同。譬如,去年饶益于我,施我饮食财物者,与今年施我者,二者的恩德相同,这个事实并不仅仅因为时间有前有后而发生变化。因此一切有情全部都是我们有恩的母亲。像这样有恩之人堕在轮回大海的漩涡中,如果我们就这样随随便便地抛弃他们,只顾自己求解脱的话,就像做儿子的眼看着母亲等极亲爱的亲属被海里的漩涡卷走,即将沉没,他们正害怕地哭叫,他却在岸边心不在焉,唱歌跳舞自顾自己玩乐,还有比这种更为下等与无耻的人吗?木船与皮筏一旦被卷入漩涡,定有灭顶之灾极为恐怖。像这个譬喻说得那样,我们似乎觉得我们现在与一切被卷入轮回大海漩涡的有情好像没有任何的关系,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他们都是我们有恩的母亲。所以,对于这些有恩者,我们必须报恩!

  前生与今世的母亲的确是没有哪一点不同。母亲对我们的恩德是难以说尽的,比方我们小的时候,母亲精心地抚育着我,不说别的,最简单的就是当我们大便之后,若面前没有纸,母亲会用她的手指给我们擦净屁股,这是其他人办不到的。半夜三更我们尿了床,将被褥打湿了,母亲会将我们抱到干的地方睡,她则睡在湿的地方,这样的情况也只有母亲才能办得到。我举这样的例子就是说:母亲的爱心可以说没有一分钟离开自己的孩子。

  同样,过去的布施者与现在的布施者都对我们有同样的布施恩德,我们不能说只认现在的,不认过去的。

  一切母亲在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都是极为害怕的。换句话说,我们现在也是同样害怕,不仅是母亲害怕,我们也同样害怕。见到母亲正在轮回大海的漩涡中挣扎,自己却若无其事地在寻求自己的快乐,这样的情形在世间法上都是说不过去的,何况是出世间法呢?母亲对我们有恩,我们必须报恩!

  施饥者以食物,施渴者以饮水,施贫者以财物。让他们满足(暂时的需求)虽然也有点报恩的意味,然而仅此并不能成为大的利益。最上报恩者,就是要让他们具足一切安乐远离一切苦恼,没有比这更超胜的报恩了。所以,我们应该生起慈心,愿一切有情具足安乐;生起悲心,愿一切有情远离痛苦。而且,我们应该生起增上意乐,令这些母亲具足一切安乐,远离一切痛苦的担子就落在我的肩上。因此,我应该自己去完成这项使命。

  [要让他们具足一切安乐远离一切苦恼,]这和我们自己的愿心是一样的,我们也同样希望具足一切安乐远离一切苦恼。

  [生起增上意乐]这一点很重要,阿罗汉、辟支佛缺乏的就是这一点,他们也知道一切有情是母亲,见了面同样会去利益他们,给他们拔苦予乐。但是他们缺少了“我要将所有的有情度尽,让他们离苦得乐!”这样的心。由于没有这样的心,他们就不可能去求成佛以救度众生,阿罗汉、辟支佛与我们学佛法、学修菩萨行的区别就在这里。我们是在阿罗汉等的基础上要多一个增上心,也就是为了报恩我们要将所有一切有情度尽。要度尽一切有情就必须具有功能,要具有这样的功能就非成佛不可,因为只有佛才能度一切有情。有无这种增上心是菩萨与阿罗汉、辟支佛之间的差别。当然,阿罗汉、辟支佛的功德还是很大,我们现在连给他们提鞋的资格都不够。但是如果我们真正把增上心生起了之后,种性就变了,就变成大乘种性了。这就好比国王的太子,将来无论如何要接王位的。我们真正生起了菩提心,将来就必成佛,这在种性上就会比阿罗汉、辟支佛更优胜。我们只要真实生起了菩提心,如果阿罗汉、辟支佛向我们顶礼,我们就可以接受。这就等于宰相的地位是除国王以外最高的,但他见了还是婴儿的皇太子同样要喊千岁是一样。

  我们现在没什么本事,就是要改变自己的种性。只要我们变成了菩萨的种性,将来就必成佛。用什么方法改变自己的种性呢?就是要生菩提心。菩提心分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这就是菩提道次第的全部核心。简单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生起菩提心,生不起菩提心就不是大乘种性,未来就不能成佛。这就是帕邦喀大师叫我们“渡一次河不要扎两次衣服”的道理。阿罗汉、辟支佛他们是“渡一次河要扎两次衣服”,他们得到解脱以后还要重新发菩提心转入大乘。宗喀巴大师很慈悲,文殊菩萨很慈悲,教我们“渡河时要一次就把衣服扎好,不要在水里再扎一次衣服。”也就是叫我们开始就发大乘菩提心。我们之所以要学菩提心、要发菩提心,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我们的方向,是将来脱凡入胜的方便,是非常重要的。

  我再强调一下,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增上意乐。增上意乐就是我们要有度尽一切如母有情需要有功能,这样的功能只有佛才有,因此我就非成佛不可,这种心念就是增上心。没有这样的心念,随便你怎么修,就算你修得再殊胜、再圆满的功德,还是只能成为阿罗汉、辟支佛,以后你还是“渡一次河要扎两次衣服”,还要重新发菩提心转入大乘。阿罗汉证到最高时,他们在入定的时候,是异常宁静、异常舒适、异常舒服的,所以他们得解脱后就入定不起了,哪怕坐若干万年他们都可以坐得下去。他们还是需要佛发悲心,身体放光加持他们,喊他们起来从头再学。这样可就耽误度一切有情了,你倒是坐上若干万年享受安乐去了,你的妈妈怎么办?你还要她们再受若干万年的苦之后才去度她们吗?我们为什么不现在就发菩提心呢?现在发菩提心,成佛就要快一些,就可以早日去救度一切母亲,这才符合我们学修佛法的心愿。

  是否具备[我应该自己去完成这项使命]的心是菩萨和阿罗汉的不同之处。从今天开始大家就要有这样的决心:“我们就是要度尽过去生中的一切母亲,尽管我们没有这样的功能,我们可以努力培养!”大家回去可不要只想:“今天听得很不错,很舒服!”而是要从今天就开始下决心:“我要担负起这份重担,我一定要具备度尽一切有情的功能,将来度尽过去生中的一切母亲。”今天我们来这里共同学习,共同发这种殊胜的心,实在太好了!因此我们从今天开始就要好好如法地去做。

  然而,你现在有这样的能力去做吗?在现在,不要说是一切有情,就是一个有情恐怕也没有能力去利益他。那么谁有这样的能力呢?虽然声闻缘觉与清净地菩萨能利益有情,但并不圆满,无法与佛相提并论。因此在利益有情方面,只有佛是无与伦比的。比如,佛身所出一光明均能成熟和解脱无量的有情,在每个有情面前,均能变化出适合于这个有情的界、根、意乐及随眠的色身,并用他自己的语言来说法等。

  如果我们现在就去利益有情,能办到吗?肯定不行,我们没有这样的本事,最多只能是照着佛经上说的,照着上师的教授,谈出来供大家学习,实在没有其他的能力。虽然我们现在没有利益有情的能力,但是一定要行动起来,不能在屋里睡大觉了。只要我们行动起来,只要有了欲心,自然一切都能成就。“今天学完之后我回家就要开始学修佛法!”这就是欲心,有这样的心回家才会开始做。没有这种欲心,回家后肯定就休息了,所以说欲心很重要。我们现在要培养这样的欲心:“为报遍虚空一切如母有情的大恩,我非成佛不可。…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改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