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改正動機與觀察所修之法▪P16

  ..續本文上一頁機器搞得熟極了,隨隨便便就能將故障排除了,無需怎樣地去努力。生起[無勵力]心念的標准就是見到任何有情,不管是人道的還是畜生道的(因爲我們現在就只能看到這兩種道中的有情),哪怕見到一只狗,都能自然的想到這是我生生世世的母親,生起我非要利益它不可的心,生起自己要好好學修佛法來救度它的心。如果這樣的心不是造作的,而是自然生起的,只要看到任一有情就會忍不住地想利益他們、要救度他們,那就是真正的菩提心了。假如見到有情之後還要思維一下才能生起想利益他們的心、生起想救度他們的心有沒有錯呢?當然沒有錯,因爲自己還處在造作菩提心的階段,還沒生起真正的菩提心。一定要到自己看到一切有情時都能不造作地、從心裏忍不住的生起要利益他們的心;看到一切有情在受苦心裏就不能忍受,立刻想去救度他們,這樣的心必須不加任何思維、能油然生起,這樣菩提心就合量了。

  爲了獲得這樣的佛位就必須要修習,爲了修習就必須知道修法。僅管我們有修法之心,跑到僻靜的地方去,自以爲是地念念咒、發發願或修一二次“住心”,若不知修法的話,還是不知道怎樣下手。

  修[住心]即是修定。我們要知道自己應該修什麼法,在每天都很忙的情況下,是不是該將佛經叁藏十二部全都拿來修?等我們將這些經書搞清楚的時候,都早成白頭老翁了,想修也修不起了。知道當前自己該修什麼是最要緊的。前面我說過:爲利益一切有情、救度一切有情,我們非成佛不可,要成佛就一定要修佛法。當前我們該修什麼法?真正要成佛應該修什麼法?這就是下面我要說的。

  想了知修法的方法,就必須要學習一種圓滿無誤的教授。而這樣的教授之王,便是我將要講的“菩提道次第”。因此,你們必須生起這樣的動機:“我要認真的聽聞“菩提道次第”,然後將它用于實修。”

  [圓滿無誤]就是很圓滿,不缺支分。在這裏帕邦喀大師告訴大家,他之所以要講《菩提道次第》,是因爲《菩提道次第》才是修出離心、菩提心、空見的心要教授,這叁樣是我們成佛所必須的修法。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這叁樣發心與教授,我們就永遠成不了佛,並且缺少哪一樣都成不了佛;如果將這叁樣教授都修成了,那麼成佛就是穩操勝卷了,《菩提道次第》就有這麼重要。

  [你們必須生起這樣的動機:我要認真的聽聞“菩提道次第”,然後將它用于實修。]這句話十分重要,前面一層意思說的是我們應生起的動機,簡單地說就是要生起菩提心;後面一層意思說的是我們要修的法就是《菩提道次第》裏的教授。重點就是這樣的兩句話:發心必須發願生起菩提心,修法就必須依《菩提道次第》而修。《叁主要道》是《菩提道次第》的心要,我們現在不可能、也沒有時間把整部《菩提道次第》從頭至尾的學完,沒有、也不可能有這樣的條件。當年在康定,我們在昂旺朗吉堪布上師面前學《菩提道次第》,每天學兩、叁小時,星期天休息,我們學了七年才將《菩提道次第略論》學完!現在大家到那裏去找這樣的時間?前些年在文殊院我曾很想與大家共同學習一次《菩提道次第》的要義(也就是《朗忍要義》),可一直到今天都沒圓滿完成這樣的願心。這一次我們大家要發心,一定要把《叁主要道》學圓滿。因爲它實在太寶貴、太寶貴了,不學實在太可惜了。所以大家一定要特別重視[我要認真的聽聞“菩提道次第”,然後將它用于實修。]這句話!

  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最初改正動機是最要緊的。尤其是在聽“菩提道次第”引導的時候,其動機不能是隨隨便便的,最低條件,必須是由造作的菩提心攝持才行。已有菩提心體驗的人,只需簡單地回想一句短語——“爲利有情願成佛”即可。但對于初業行人來說,單靠這個是不能令心轉變的,只有從暇滿、利大、難得開始依次憶念,才能令心轉變,引出菩提心所緣相。

  [引導]就是詳講應如何實修的教授。我們爲什麼要學佛法,就是學佛法的動機。今後大家每次都要抱著爲報母恩而速速成佛的心來這裏共同學習,而且這樣的心是要永遠保持的。如果丟掉了這樣的心,就不是大乘根器了。這樣的心隨時隨地都不丟,我們就是大乘法器,是大乘種性,不管來世我們會怎樣,都終將能夠成佛。我們都要培養菩提心,不然未來的生死將和過去的生死一樣有無窮多,會有不知道多長的時間,這裏面當然也包含了會讓我們有無窮的苦受。講引導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談,是引導衆生進行實修的教授。這種引導在康藏地區是十分重要的教授。傳法,講引導,授戒各不相同,如果叁樣都能具足就是叁恩上師。在密法中那些能夠授灌頂,又能夠授密乘戒,還能夠傳法並引導修密之法的上師,就是叁恩上師。這樣的上師是要花心血才能將道理說清楚,他自己的實修經驗包括怎樣生起功能,怎樣生起智慧,應該避開哪些不生起功能的法,應該用哪些方法生起功能等等,這些都需要上師傳給弟子。我們自己抱著書本是啃不動的,一天到晚抱著經書照樣看不懂其中的要義。至于人家說拜忏:“拜忏、拜忏,拜忏一下子就開悟了。”但這是需要你過去生中有開悟的種子才行,假若你過去生中沒有,能拜忏得出來嗎?

  [爲利有情願成佛]這句話我們天天都在念,沒有修過菩提心的只能流于字面上,至于爲什麼要利益有情?爲什麼要成佛?心裏卻沒有修心的內涵。盡管我們天天都在念[爲利有情願成佛],可還是等于在房子外邊看:“嗯,這個房子很不錯啊!”可連房子裏面是什麼都不知道。真正修了菩提心的,並且在心裏起了變化的人念一句[爲利有情願成佛]就不同了,他們能在心裏油然生起這樣的心念。這樣的心念是需要實修才能生得起,不修的只能落在字面上。這和看佛經一樣,看到[爲利有情願成佛],我們只知道字面的意思,至于裏面究竟是什麼內涵就無法知道。假如是實修過的人看到佛經上簡單的一句話,內心就是有輪廓的,我們現在連一點輪廓都沒有。

  我們就是[初業行人],所以我們只能從什麼是八無暇,如何具足圓滿開始依次憶念:爲什麼得人身利大?因爲它可以斷叁惡道,可以得解脫,可以爲衆生成佛;爲什麼人身難得?因爲得人身要守戒,就是想能夠得到瘸腿斜眼的殘缺人身也要守好一條戒,得我們這樣的身體,不僅守戒要清淨圓滿,還要發善願、做善行才能得到。人身非常的寶貴,不是輕易能得到的。這些道理要每天依次憶念,不是今天想一下就行了,而是天天都要憶念,天天都想這些道理,想久了才能令自己的心轉變,才能引生修菩提心的所緣境相。簡單地說就是:先修平等舍心,再依次修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意樂、菩提心,這是要有次序地修。這裏的每一樣都有它的所緣的境相,需要天天修心裏才能現得出來。就好像我們在牆上刷淡墨水,天天刷,久而久之,就能現得出來。思想上也是如此,天天這樣修習,心裏才能現得起。這個道理很簡單,就以世間的唱歌來說:開始你不會,老師教你怎樣發聲,你再天天練習,久而久之就會唱了,如果你不去練習就永遠不會唱。修佛法就是要天天思維、天天想,並且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來想,修菩提心有菩提心的所緣,就如上面所說的有七個次第,一定要一個一個地想,才能生得起。

  不僅“道次第”如此,我們甘丹山派在傳任何灌頂、經教和引導之前,都要以一整套叁士道次第來改正動機。我的大寶上師時常教戒說:“即便在發願中,也包含著簡略但全面的叁士道次第,這是我們新舊嘎當派無上的特別之處。”所以,你們這些肩負弘揚聖教之責的人們必須這樣來學。

  [甘丹山派]就是嘎當派。不僅是學修《菩提道次第》我們要用叁士道次第來改正動機,如果修法一開始就想菩提心,我們的心就不真,所以都必須從下士道開始想,依下士道、中士道、直到求解脫,再推己及人,想到所有的母親都是這樣。黃教的殊勝之處就在于對任何一個修法都要有圓滿的發心。

  [大寶上師]就是如摩尼寶一樣的上師,在他那裏無論求什麼法都能求得到。就像當年我在康定,無論有什麼疑難的問題都可以在昂旺朗吉堪布上師面前求教,他老人家只用很簡單的一兩句話,就能一下子解決自己的疑難。有些疑難問題自己在書上去看,坐在屋裏去想,總是得不到結論,在上師面前,他簡單的一兩句話就給我們講清楚了。

  我舉個例子:當年在昂旺朗吉堪布上師面前學法時,我見他老人家簡樸得很,居住的環境非常簡陋,生活上也非常樸素,出于對恩師的愛戴,我就勸他老人家吃的好一點,穿的好一點。上師給我的答複非常簡單:“成佛需要多少福報哦!”只有這麼一句話。成佛需要很多、很多的福報,所以不能浪費,不僅不能浪費還需要不斷增長,所以才要經常培福報。大家說這句話裏含有多少教育意義:有福報不要浪費,還要繼續培福,才能不斷增長,因爲成佛需要很多、很多的福報。

  舊嘎當派是阿底峽尊者所創立的,新嘎當派是宗喀巴大師在舊嘎當派的基礎上發展創立的。不同之處在于,舊嘎當派所講的是叁士道,宗喀巴大師在此基礎上特別標出出離心、菩提心、空見,而且將顯教、密教開演得異常圓滿,舊嘎當派沒有開演的地方,宗喀巴大師也都一一開演了。這就是新嘎當派不同的地方。

  我們現在做不到弘揚宗喀聖教,以後大家都要肩負弘揚宗喀聖教的責任,既要自己住持,又要自己弘揚。爲什麼要弘揚?並不是自己想當法師,而是要報母恩,要利益一切有情。我們學修佛法就是肩負著住持宗喀聖教之任,怎樣叫住持?在心裏能生得起功能,這就是住持。自己住持後再介紹給一切有情,讓他們都能生得起功能,這就叫弘揚。在座的諸位學人的肩上都有這樣的責任,既要住持、又要弘揚宗喀聖教。帕繃喀大師當時是對法師等出家人說的,我們大家今後也要肩負起這樣的責…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改正動機與觀察所修之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