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机器搞得熟极了,随随便便就能将故障排除了,无需怎样地去努力。生起[无励力]心念的标准就是见到任何有情,不管是人道的还是畜生道的(因为我们现在就只能看到这两种道中的有情),哪怕见到一只狗,都能自然的想到这是我生生世世的母亲,生起我非要利益它不可的心,生起自己要好好学修佛法来救度它的心。如果这样的心不是造作的,而是自然生起的,只要看到任一有情就会忍不住地想利益他们、要救度他们,那就是真正的菩提心了。假如见到有情之后还要思维一下才能生起想利益他们的心、生起想救度他们的心有没有错呢?当然没有错,因为自己还处在造作菩提心的阶段,还没生起真正的菩提心。一定要到自己看到一切有情时都能不造作地、从心里忍不住的生起要利益他们的心;看到一切有情在受苦心里就不能忍受,立刻想去救度他们,这样的心必须不加任何思维、能油然生起,这样菩提心就合量了。
为了获得这样的佛位就必须要修习,为了修习就必须知道修法。仅管我们有修法之心,跑到僻静的地方去,自以为是地念念咒、发发愿或修一二次“住心”,若不知修法的话,还是不知道怎样下手。
修[住心]即是修定。我们要知道自己应该修什么法,在每天都很忙的情况下,是不是该将佛经三藏十二部全都拿来修?等我们将这些经书搞清楚的时候,都早成白头老翁了,想修也修不起了。知道当前自己该修什么是最要紧的。前面我说过:为利益一切有情、救度一切有情,我们非成佛不可,要成佛就一定要修佛法。当前我们该修什么法?真正要成佛应该修什么法?这就是下面我要说的。
想了知修法的方法,就必须要学习一种圆满无误的教授。而这样的教授之王,便是我将要讲的“菩提道次第”。因此,你们必须生起这样的动机:“我要认真的听闻“菩提道次第”,然后将它用于实修。”
[圆满无误]就是很圆满,不缺支分。在这里帕邦喀大师告诉大家,他之所以要讲《菩提道次第》,是因为《菩提道次第》才是修出离心、菩提心、空见的心要教授,这三样是我们成佛所必须的修法。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三样发心与教授,我们就永远成不了佛,并且缺少哪一样都成不了佛;如果将这三样教授都修成了,那么成佛就是稳操胜卷了,《菩提道次第》就有这么重要。
[你们必须生起这样的动机:我要认真的听闻“菩提道次第”,然后将它用于实修。]这句话十分重要,前面一层意思说的是我们应生起的动机,简单地说就是要生起菩提心;后面一层意思说的是我们要修的法就是《菩提道次第》里的教授。重点就是这样的两句话:发心必须发愿生起菩提心,修法就必须依《菩提道次第》而修。《三主要道》是《菩提道次第》的心要,我们现在不可能、也没有时间把整部《菩提道次第》从头至尾的学完,没有、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条件。当年在康定,我们在昂旺朗吉堪布上师面前学《菩提道次第》,每天学两、三小时,星期天休息,我们学了七年才将《菩提道次第略论》学完!现在大家到那里去找这样的时间?前些年在文殊院我曾很想与大家共同学习一次《菩提道次第》的要义(也就是《朗忍要义》),可一直到今天都没圆满完成这样的愿心。这一次我们大家要发心,一定要把《三主要道》学圆满。因为它实在太宝贵、太宝贵了,不学实在太可惜了。所以大家一定要特别重视[我要认真的听闻“菩提道次第”,然后将它用于实修。]这句话!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最初改正动机是最要紧的。尤其是在听“菩提道次第”引导的时候,其动机不能是随随便便的,最低条件,必须是由造作的菩提心摄持才行。已有菩提心体验的人,只需简单地回想一句短语——“为利有情愿成佛”即可。但对于初业行人来说,单靠这个是不能令心转变的,只有从暇满、利大、难得开始依次忆念,才能令心转变,引出菩提心所缘相。
[引导]就是详讲应如何实修的教授。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法,就是学佛法的动机。今后大家每次都要抱着为报母恩而速速成佛的心来这里共同学习,而且这样的心是要永远保持的。如果丢掉了这样的心,就不是大乘根器了。这样的心随时随地都不丢,我们就是大乘法器,是大乘种性,不管来世我们会怎样,都终将能够成佛。我们都要培养菩提心,不然未来的生死将和过去的生死一样有无穷多,会有不知道多长的时间,这里面当然也包含了会让我们有无穷的苦受。讲引导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谈,是引导众生进行实修的教授。这种引导在康藏地区是十分重要的教授。传法,讲引导,授戒各不相同,如果三样都能具足就是三恩上师。在密法中那些能够授灌顶,又能够授密乘戒,还能够传法并引导修密之法的上师,就是三恩上师。这样的上师是要花心血才能将道理说清楚,他自己的实修经验包括怎样生起功能,怎样生起智慧,应该避开哪些不生起功能的法,应该用哪些方法生起功能等等,这些都需要上师传给弟子。我们自己抱着书本是啃不动的,一天到晚抱着经书照样看不懂其中的要义。至于人家说拜忏:“拜忏、拜忏,拜忏一下子就开悟了。”但这是需要你过去生中有开悟的种子才行,假若你过去生中没有,能拜忏得出来吗?
[为利有情愿成佛]这句话我们天天都在念,没有修过菩提心的只能流于字面上,至于为什么要利益有情?为什么要成佛?心里却没有修心的内涵。尽管我们天天都在念[为利有情愿成佛],可还是等于在房子外边看:“嗯,这个房子很不错啊!”可连房子里面是什么都不知道。真正修了菩提心的,并且在心里起了变化的人念一句[为利有情愿成佛]就不同了,他们能在心里油然生起这样的心念。这样的心念是需要实修才能生得起,不修的只能落在字面上。这和看佛经一样,看到[为利有情愿成佛],我们只知道字面的意思,至于里面究竟是什么内涵就无法知道。假如是实修过的人看到佛经上简单的一句话,内心就是有轮廓的,我们现在连一点轮廓都没有。
我们就是[初业行人],所以我们只能从什么是八无暇,如何具足圆满开始依次忆念:为什么得人身利大?因为它可以断三恶道,可以得解脱,可以为众生成佛;为什么人身难得?因为得人身要守戒,就是想能够得到瘸腿斜眼的残缺人身也要守好一条戒,得我们这样的身体,不仅守戒要清净圆满,还要发善愿、做善行才能得到。人身非常的宝贵,不是轻易能得到的。这些道理要每天依次忆念,不是今天想一下就行了,而是天天都要忆念,天天都想这些道理,想久了才能令自己的心转变,才能引生修菩提心的所缘境相。简单地说就是:先修平等舍心,再依次修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菩提心,这是要有次序地修。这里的每一样都有它的所缘的境相,需要天天修心里才能现得出来。就好像我们在墙上刷淡墨水,天天刷,久而久之,就能现得出来。思想上也是如此,天天这样修习,心里才能现得起。这个道理很简单,就以世间的唱歌来说:开始你不会,老师教你怎样发声,你再天天练习,久而久之就会唱了,如果你不去练习就永远不会唱。修佛法就是要天天思维、天天想,并且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想,修菩提心有菩提心的所缘,就如上面所说的有七个次第,一定要一个一个地想,才能生得起。
不仅“道次第”如此,我们甘丹山派在传任何灌顶、经教和引导之前,都要以一整套三士道次第来改正动机。我的大宝上师时常教戒说:“即便在发愿中,也包含着简略但全面的三士道次第,这是我们新旧嘎当派无上的特别之处。”所以,你们这些肩负弘扬圣教之责的人们必须这样来学。
[甘丹山派]就是嘎当派。不仅是学修《菩提道次第》我们要用三士道次第来改正动机,如果修法一开始就想菩提心,我们的心就不真,所以都必须从下士道开始想,依下士道、中士道、直到求解脱,再推己及人,想到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黄教的殊胜之处就在于对任何一个修法都要有圆满的发心。
[大宝上师]就是如摩尼宝一样的上师,在他那里无论求什么法都能求得到。就像当年我在康定,无论有什么疑难的问题都可以在昂旺朗吉堪布上师面前求教,他老人家只用很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一下子解决自己的疑难。有些疑难问题自己在书上去看,坐在屋里去想,总是得不到结论,在上师面前,他简单的一两句话就给我们讲清楚了。
我举个例子:当年在昂旺朗吉堪布上师面前学法时,我见他老人家简朴得很,居住的环境非常简陋,生活上也非常朴素,出于对恩师的爱戴,我就劝他老人家吃的好一点,穿的好一点。上师给我的答复非常简单:“成佛需要多少福报哦!”只有这么一句话。成佛需要很多、很多的福报,所以不能浪费,不仅不能浪费还需要不断增长,所以才要经常培福报。大家说这句话里含有多少教育意义:有福报不要浪费,还要继续培福,才能不断增长,因为成佛需要很多、很多的福报。
旧嘎当派是阿底峡尊者所创立的,新嘎当派是宗喀巴大师在旧嘎当派的基础上发展创立的。不同之处在于,旧嘎当派所讲的是三士道,宗喀巴大师在此基础上特别标出出离心、菩提心、空见,而且将显教、密教开演得异常圆满,旧嘎当派没有开演的地方,宗喀巴大师也都一一开演了。这就是新嘎当派不同的地方。
我们现在做不到弘扬宗喀圣教,以后大家都要肩负弘扬宗喀圣教的责任,既要自己住持,又要自己弘扬。为什么要弘扬?并不是自己想当法师,而是要报母恩,要利益一切有情。我们学修佛法就是肩负着住持宗喀圣教之任,怎样叫住持?在心里能生得起功能,这就是住持。自己住持后再介绍给一切有情,让他们都能生得起功能,这就叫弘扬。在座的诸位学人的肩上都有这样的责任,既要住持、又要弘扬宗喀圣教。帕绷喀大师当时是对法师等出家人说的,我们大家今后也要肩负起这样的责…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改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