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什麼。簡單的來說,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通過學修佛法,將隨業力流轉變爲隨自己意願流轉,這才是我們學佛法的目的。每個人的意願自然都是願意好,不會願意壞,大家都希望有這種功能,這種功能是否會有呢?這是很有可能有的,因爲只要有這樣的欲心,我們就能達到。那些整天跳舞玩耍的人也都是由欲心所驅使,因爲他認爲跳舞玩耍很舒服,所以才跑去的,這就是由欲心所驅使。帕繃喀大師有這樣一句話:世人對世間法是最會修了,假如將其轉過來修佛法,那就會決定成功。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欲心所決定,欲心是可以自己作主的,就看自己是喜歡糖果還是喜歡糞便。假如你喜歡糖,你就天天吃糖,那就是甜的;假如你喜歡糞便,也就沒有辦法了。雖然說欲心是可以自己作主,但行善卻仍舊很困難,不但要和自己的煩惱作鬥爭,還要和自己的業力作鬥爭。業果來了要能夠承受,煩惱來了要能夠轉化對治,我們就是要有這樣的心境才行。沒有這樣的心境,你就是再怎麼懂叁藏十二部都不起作用。
佛法重在實修,對我們初業有情來說不重在多聞,將來我們小有成就了之後,可以再多聞。因爲大家目前最頭痛、最惱火的事情就是忙,沒有時間怎麼能廣學?廣學好不好呢?廣學的確好,也的確殊勝,可是等你學到半通不通之時頭發都白完了,你還修什麼呢?所以我們要學了一兩個法門,就修一兩個法門,在這部《叁主要道》裏就是這樣說的。我們學了《叁主要道》,就要把《叁主要道》作爲主修。如果你沒有時間廣修《菩提道次第》,就把《叁主要道》作爲主修,《叁主要道》的核心就是修菩提心。沒有證空性前修的是世俗菩提心,也就是修這部書中所講的出離心、菩提心等內容。證了空性之後,我們原具菩提心的性質就變了,世俗菩提心就變成了勝義菩提心。簡單地說,《菩提道次第》就是生一個菩提心。單有世俗菩提心只完成生起菩提心的要求之一半,要等到證了空性才圓滿,才成就了勝義菩提心。各位將來如果證了空性,那麼成佛就是明天的事,並不再要太多的時間。有了勝義菩提心之後,一切過去認爲實有的法,我們的心不再認可它們是實法,不再生起實有的執著,我們的法身才圓滿。在我們的菩提心生起了之後,我們爲衆生成佛的信心才博大,福報才能圓滿,報身也才能圓滿。法報二身圓滿不是佛是什麼?不是要誰稱我們爲佛,是我們自己具備成佛的條件了。
成佛之後我們不要起定,因爲在定上才坐得舒服,才能坐得下去,如果坐得惱火,誰能坐得下去?沒有定力的功能、沒有證空性的功能和菩提心這叁種的力量做支持,我們當然坐不起。各位可以自己試一下,假如什麼也不想,能不能坐上一小時?坐不下來嘛!佛之所以還在就是因爲他在不停地修,所以才能長存。
[道次第之心要]就是出離心、菩提心、空見。在座的各位無論如何都要把這叁樣抓住啊!不要挂個招牌:我是學大乘佛法的人,結果心裏卻是空虛的,那怎麼得了?我們一定要珍惜,這不是靠人家來說,也不是靠上師來傳,而是要靠我們自己去修。
帕繃喀大師是拉薩色拉寺格西、善律派第十九代承傳師,爲西藏僧俗衆所依止。于叁主要道、依道次教誡,詳爲開演,既精辟,又簡潔,又懇切,又踏實;依之則成,違之則失,誠學人斷煩惱、趨聖地之津梁也。
[依之則成,違之則失]這兩句非常重要。這就是說:如果依帕繃喀大師的教授就可以修得成,假如把這些丟了去學什麼歪門邪道,那就什麼都將失去。
這裏附帶說一下:障礙我們修法的違緣有兩種,有必要將其仔細分析一下:壞事幹擾我們修法當然是一種違緣;有一些好事來了也會幹擾我們修法,所以也是違緣。比如別人對你介紹某個法怎樣的好、如何的殊勝。他說的那個法是不是殊勝呢?是殊勝,但對我們修下士道的人來說不是主修。如果別人一說這個法很好,自己就忙著去學、忙著去修的話,就把自己該正修的耽誤了。如果我們現在的水平不夠,修再殊勝的法也生不起功能,反而把該正修的耽誤了。這就是說好事也可以變成違緣,學法之人要注意這兩種違緣。壞事來幹擾是一種違緣,是障礙我們修學的;那些叫我們去學高深的法門,甚至說一些讓我們感到害怕的,也是違緣。
我曾聽到過這樣的說法:“你們好好去修大圓滿勝慧,修好了自然就會生菩提心。”這個說法是一種不順因嘛!比如學舞蹈的,舞跳得再好是不是就等于把文學學好了呢?大圓滿勝慧是教我們不執實,講一切都是緣起有、自性空;菩提心是教我們念母恩,修慈、修悲、報母恩,兩者性質不同,因就不順嘛。假如這種說法成立的話,那麼玉米杆下面就可以長紅苕了!有沒有這種事呢?沒有嘛!比如我今天吃的是豬肉,口水裏卻是牛肉,有沒有這種事?沒有嘛!所以種因既要看其是不是正因,還要看其是不是順因。他們所說的你還不能說不對,“你們好好去修大圓滿勝慧,修好了自然就生菩提心。”這是現代的話,不是過去的話,現在正流傳這種話。這種話是引導衆生離苦得樂,還是引導衆生浪費時間?對學法的人來說,佛說過要具備鑒別是法、非法的能力。我還有更深的體會就是我們要善與鑒別一個法是當前需要修的,還是下一步要修的,或是未來要修的,這是一定要分清楚的。我們要修的是現在需要的、生得起功能的法。有些法盡管是很好的,但是以我們現在的水平修了也生不起功能,同時我們的壽命和福報都浪費不起,浪費一點就少一點,對我們可以說就是損失。所以,我們一定要具備對法的鑒別能力。
不僅在我們內地,就是在西藏也有這樣的習慣:一聽說某個大德在傳法或者灌頂,就趕緊伸長了腦殼鑽進去,既不去問傳的是什麼法,也不去問這個大德有沒有傳承,只要他有名聲,他是個活佛,就不怕有多擠,伸出腦殼讓人家摸一下:“哦,舒服得很啊!”這有什麼用處啊?這樣能改變身心嗎?改變不了嘛。凡是修改變不了身心的法,都對不起自己。我們耽誤一天,福報就少一點,壽命就短一天,你總不可能天天睡大覺福報就能增長,要靠你自己去修。我們在防止障礙時,既要防止違緣方面的、不好的障礙,又要防止不屬于我們當前需要的善業違緣。我們內地難得見到活佛,活佛一來,腦袋擠扁了也要伸過去讓他摸一下,在西藏也同樣是這樣的情形。
我們學佛法的人有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就是要擇師。師要擇弟子,弟子要擇師,不是見哪個都行。現在有個說法,什麼給一顆舍利結一個因緣。我舉個例子大家想想:川醫做不做廣告?其他醫院爲什麼那麼起勁地做廣告?真正貨真價實的、有修證的上師,哪個去找過徒弟,完全是徒弟來求法嘛。我體會這和商人爭市場是一樣的,美其名曰我是在普度衆生,其實就是爭市場。他們的那些做法,我體會按流行的說法就是包裝貨:外邊是精美的包裝,裏面卻不是真實的東西。我們學佛法的人應該具備辨別能力,要學會鑒別是法、非法。依師要觀德,假如你不觀德,上師一旦與你接上法源之後,可能給你灌一腦子甘露,也可能給你灌一腦子汙穢。那可就好比你掉進了糞坑裏,要如何洗才洗得幹淨?這一點大家一定要仔細。爲什麼我這麼強調這些呢?因爲擇師錯一步,就要將自己帶錯千萬步,方向一偏就是若幹生的事情!修法稍微錯一點,我們就可能要錯若幹生,而不僅僅是眼前這一生!我談這些可不是有門戶之見,而是因爲這一點太重要。
宗喀巴大師當時是各宗各派都學了的,並且在他學圓滿了之後,各宗各派的人都向他學。佛法原本是沒有派別的,都是由傳教師以後慢慢形成的,最後的源流還是要歸成一體。修任何佛法都是要成佛的,差別只在于是否圓滿、是否清淨、是否快,得到的結果就是成佛的時間長和短。找到了正路,不需要很多生就能成佛;要是沒有找到正路,時間可就成了無量數,不知道要修多少生才能成佛。學佛教各宗各派的教授都植有成佛的種子,都一定會成佛,這一點是要肯定的。就算是學了不圓滿的法,造了很多惡業,在將惡業的果報受完了之後還是要成佛。即便是一個老太婆跑到廟裏去爲求她的娃娃長得胖而磕頭,因爲她禮了佛,同樣也種了成佛的因。禅宗也好,其他什麼宗也好,都是要成佛的,不同的就是時間的問題,是多少生的問題。這個多少生的數量很大,後面不知要畫多少圈圈。因此在這段後面的文字說得很清楚:[依之則成,違之則失,誠學人斷煩惱、趨聖地之津梁也。]這點非常重要。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斷煩惱、所謂[趨聖地]就是斷煩惱無苦;趨聖地得樂。
由大師的親灸弟子洛桑多傑記錄編輯,由仁欽曲紮譯成漢文,學人見之,皆極歡喜,群力校核排印,備內部學修。
總分叁部份:
初:改正動機與觀察所修之法。
中: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後:附錄:
後跋,叁主要道筆記 密鑰,加持近傳諸上師啓請文,注釋。
這部書的叁個部分,[初:改正動機與觀察所修之法],這是帕繃喀大師講的,這是我們這次要學的。[中: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這是我們這次要正學的,在這部分的前言是翻譯人所寫,在這裏我們不學,大家可以自己看看,作爲參考。後面的附錄、後跋、叁主要道筆記密鑰、加持近傳諸上師啓請文、注釋等內容在這裏我們也不學,大家也可以自己看看,作爲參考。
願諸學修者依之皆發大心,共證菩提!
這是我們的願心,[發大心]就是發菩提心,[共證菩提]就是大家都成佛。
低劣再傳弟子昂旺敦振謹識
我不是帕繃喀大師的親傳弟子,但因爲我是昂旺朗吉堪布仁波切的親傳弟子,所以我是帕繃喀大師的再傳弟子。昂旺敦振是上師昂旺朗吉堪布給我取的名字。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緣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