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缘起▪P3

  ..续本文上一页将显教搞得清清楚楚的了。不像我们汉地学佛法的,听上师讲了一下,自己看了一下经书,就说自己懂了,这在西藏是不行的。在西藏,每一个教授都有难懂的、难理解的地方,他们就要把这些拿出来相互问,问者提出的问题都是难以理解、难以说清楚的,他手一击答者就必须立即回答,根本容不得考虑,如果教理不弄清楚,怎么回答得出来?有了这个规矩,每个僧人就必需把教理搞得很彻底。这是宗喀巴大师的独创,在他以前是没有这个规矩的,后来在西藏三大寺考格西要经过这样的过程,只有无论怎样难答的问题都能回答得出来的、教理上一点也不含糊的喇嘛才能考上格西。考上格西后还要在达赖佛爷和许多学问高深的大德面前去互相辩难,每年选出七名获胜者,就封为拉禳巴格西。昂旺朗吉堪布上师就是当年的拉禳巴格西。

  现在有些人有这样一种主张,他们说修任何法都是起过渡作用的,过后就没有用了。这种说法很流行,其实是对《金刚经》的错误理解。《金刚经》本文上说的是这些修法都是要的,是在成就之后不要执实这些修法,但不是不要了。那些人就把这段话拿来说修任何法都是起过渡作用的,就像是渡船,过了河以后就不要了,其实这是错误的理解。

  世界一切有的事物都是缘起有,缘起是条件、是因素。世间法也是缘起有,没有那一样是不要条件和因素的。但是任何事物自能成其为有的性质是没有的,都是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所以没有自能成其而有的自性,佛法中所说的空就是空无自性这个道理。世人所执实的就是执在这个事物硬是这样的,那个事物真是那样的,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起烦恼的。从《金刚经》文字表面的意义上看,好像是要我们以对待过渡船的方式对待修法,过了就不要了,总要有什么用处呢?其实经中真正说的是叫我们不要执实。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证明呢?我们所念的《心经》上的确说过无这样、无那样,但是《心经》上有这样一句话,“是故空中无色”,这就说得清清楚楚了,当我们在根本定中缘念一切皆为自性空,由于我们只一心缘念自性空,当然世间一切有为法都不现了。大家可以回去思维一下:一切有为法都只有在空性中才不现起,不是说在世间一切都没有,而是在根本定中一切才都不现了。我们在根本定中思维这样的自性有没有?那样的自性有没有?思维到最后任何东西的自性都不能成立时,一切突然都没有了,此时自己只是一心住念在自性空上,其他的一切有为法就都不现了,因为只要心里不缘念,一切有为法都不会现。

  我们在生活中的一切思维,都是因为心在缘念,如果心不缘念,什么都不会现。简单的说:如果心无对境,就不会起思维。学过密法的都知道有个闷觉位,闷觉位就是说:如果你思想上没有对境,就不会起思维。我们现在无论修什么法,无论想世间什么境,都有个对境:要去上班了,就有上班这个对境;要去坐车了,就有坐车这个对境,没有对境就不起思维。佛法上也是这样的道理,没有对境就不会起思维。

  我们学佛法的人必定都要有修法的所缘,什么是修法的所缘?我把自己总结的体会供大家参考:我觉得修法之所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形相所缘,一类是义理所缘。观佛像就是形相所缘,想道理就是义理所缘。无论修什么都必须要有所缘,没有所缘什么也修不起,因为没有所缘就没有引起思维的内容。

  这里顺便跟大家说一下什么叫修:广义地说内心的思维就是修。如果只是一天到晚一个劲不停地念仪轨,不作深入地思维消化,这些仪轨对内心的改变有什么作用?那就成了“小喇嘛念经有口无心”,不会有什么作用的。如若你念的是好的,是可以得点加持,但是不能变心,因为念仪轨与变心没有关系,没有起思维就不会变心。学佛法之人最高的成就就是要能够彻底变心,就算你一天能把三藏十二部都背完,不能变心也不能起作用。佛法上讲“闻、思、修”,思就是思维,修的时候也需要思维。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思的时候怎么思维?修的时候又怎么思维?在我们平时思的时候,一定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思维,正的方面思维如果做了能有什么好处,反的方面思维如果做了会有什么害处,这就是在思的阶段应采用的方法。经过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反复思维,最后自己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做法才对我们有利的结论,这就叫定见。有了定见,在上座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正的方面简单地、扼要地缘正念而思维,思维之后要做到心与法二者合一住在心里,只有住在心里才能起作用。如果认真修法,心与法每天都会起摩擦作用,只有熟到极点了,才会发生功能。在显教来说,发生功能是在修到熟极了的程度之后要生热,加行道中的暖善根也蕴含此种道理。这也就是说要天天磨练,修到熟极了的程度时,身体内部要产生热。不去实修会认为这是在讲道理,当然大家现在是体会不到的,要在自己实修以后,这些功能就能体现出来。

  宗喀圣教继阿底峡尊者嘎当派而为新嘎当派,即格鲁派,即善律派;俗称黄教。

  这一段是说宗喀巴大师的教法是以阿底峡尊者教法为依据。阿底峡尊者将佛教三藏十二部精要浓缩为三士道,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他是将自己所证得的佛教最精要的、修行者最需要的,浓缩起来给大家说了。宗喀巴大师在这个基础上将其发展了,他在三士道上特别标出了“出离心、菩提心、空见”,这样就将阿底峡尊者的嘎当派的教法更丰富、更圆满了。所以他老人家就成为新嘎当派。阿底峡尊者是将佛所讲的三藏十二部总摄为三士道,宗喀巴大师则在三士道的基础上特别标出“出离心、菩提心、空见”,这就是新嘎当派与旧嘎当派的区别。这对于我们众生来说,就更明确地知道应该依止什么。新嘎当派就是格鲁派,因为格鲁派僧人喜欢穿黄衣服,所以又俗称为黄教。格鲁派的意思就是善律派,因为其最讲究守戒律。当时的红教发展得有些不象话,有些僧人在庙里还带家眷等等,后来红教也有大德站出来革除这种坏习惯,尽管革除了一些却没有除尽,直到现在还有。这种坏习惯也曾影响到黄教,直到帕绷喀大师出来很严厉地指出:三士道没有修好,你们把密法放下!这里隐含着指出不能学那些不好的东西。所以现在我们感到帕绷喀大师是宗喀巴大师后面的振兴之人,因为佛法流传久了就难免会加入世间的烦恼,需要有大德站出来加以清除。帕绷喀大师在西藏是令人畏惧的,他是文殊菩萨再来又有什么好怕的呢?因为帕绷喀大师对弟子要求最严,在这部《三主要道》里他说道:“没有把三士道学好,你先把密法搁下。”

  宗喀圣教心要,显密圆融、径趣大乘、普利三士。密依显而生、显因密而速成;故圣教之心要,乃佛三藏十二部精要,摄为菩提道次第,道次第之心要,厥为三主要道。

  [宗喀圣教心要,显密圆融、径趣大乘、普利三士。]这是说宗喀圣教和其他各教派及内地的教法不同,他要求我们不管修什么法都先发为众生成佛的愿心,这就是其殊胜的地方。所谓[显密圆融]就是他的方法。

  [密依显而生、显因密而速成;]这是说如果单依显教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依密法则只要把戒律守好了,最迟十六生成佛,最快即身成佛,乃至三个月、最快一个半月就能成佛,当然前提是要其他前行法都已经修好了。佛当时在世的时候,好多修行者是言下得证的,是因为他什么都修好了,佛单是把成佛的窍门告诉他,他一下就成佛了。他们所生的功能是多生修行的结果,我们现在也应该走捷径,精进地学显教,将密法拿来天天串修,一旦显教的功能生起了,再修密法一下就成就了。

  这里我要说一下:你们学过的密法不能丢,这是宗喀巴大师说的。他在说戒律时曾说过:自己的本尊不能丢。但是如果我们现在专心专意地修密法,就把我们应该专修的显教耽误了。昂旺朗吉堪布上师的教授是:对于密法要天天作通常瑜伽串习,也就是按仪轨修一道就是了。

  我们的全部精力应该用于学修菩提道次第。如果你们没有时间、忙不过来,无法学菩提道次第,就以修菩提心为主修。当年我在康定跟昂旺朗吉堪布上师学菩提道次第,就整整用了七年!可现在的人哪有这么多时间啊。我这次就是发一个大愿,我们大家来共同学习《三主要道》,在学完菩提心之后,我就把昂旺朗吉堪布上师传我的修菩提心的方法传授给你们,你们天天以此串修、天天去思维。这个教授的好处在于不仅是成佛时离不得,就在此生来说也是最有利于忏罪、培福。昂旺朗吉堪布上师对我说过:假如你的一念真实菩提心生起了,那么所生的福报是连太空都容不下的!修菩提心就是有这样的功德。有了菩提心的人,尽是在为众生忙。过去我们所造的恶业总是得罪了一部分众生的,如果我们现在一心一意尽为众生,劝他们如何离苦得乐,这忏罪的力量就大了。假如我们证了空性的话,那么忏罪的力量同样是很大的。我们之所以造罪就是因为执实,把什么都抓得紧紧的,认为都是真实的,所以才会造罪。假如证了空性就把执实的心破除了,所以忏罪的力量很大。简单的说:我们就是要抓紧时间生起菩提心,抓紧时间证空性,这才是我们修学佛法之人现在要做的。其他的方法都是为生起菩提心、证空性的方便,综合生起这两样的方便前行就称为一个菩提道次第。在大家实在忙、没有时间的情况下,就按这个扼要的教授来修,这是我的体会。我们好好修菩提心,好好修止,先在心中生起定,然后串习空性的道理,虽然生不起真实的功能,也是一种随顺修习正法的方法。

  我们在修学佛法上有成就,在因果上也就有成就。我们这一辈子喜欢干的事情,来生就要起等流果。等流果就是你前一生爱什么,下一生还将爱什么,这里面要包括善与恶。比如你今生爱打麻将,我相信你来生还是天天麻将打个不停,这就是等流果的作用。这里还有个同类因,也就是我们前一生喜欢什么,下一生还将喜欢…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