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將顯教搞得清清楚楚的了。不像我們漢地學佛法的,聽上師講了一下,自己看了一下經書,就說自己懂了,這在西藏是不行的。在西藏,每一個教授都有難懂的、難理解的地方,他們就要把這些拿出來相互問,問者提出的問題都是難以理解、難以說清楚的,他手一擊答者就必須立即回答,根本容不得考慮,如果教理不弄清楚,怎麼回答得出來?有了這個規矩,每個僧人就必需把教理搞得很徹底。這是宗喀巴大師的獨創,在他以前是沒有這個規矩的,後來在西藏叁大寺考格西要經過這樣的過程,只有無論怎樣難答的問題都能回答得出來的、教理上一點也不含糊的喇嘛才能考上格西。考上格西後還要在達賴佛爺和許多學問高深的大德面前去互相辯難,每年選出七名獲勝者,就封爲拉禳巴格西。昂旺朗吉堪布上師就是當年的拉禳巴格西。
現在有些人有這樣一種主張,他們說修任何法都是起過渡作用的,過後就沒有用了。這種說法很流行,其實是對《金剛經》的錯誤理解。《金剛經》本文上說的是這些修法都是要的,是在成就之後不要執實這些修法,但不是不要了。那些人就把這段話拿來說修任何法都是起過渡作用的,就像是渡船,過了河以後就不要了,其實這是錯誤的理解。
世界一切有的事物都是緣起有,緣起是條件、是因素。世間法也是緣起有,沒有那一樣是不要條件和因素的。但是任何事物自能成其爲有的性質是沒有的,都是各種因緣和合而成的,所以沒有自能成其而有的自性,佛法中所說的空就是空無自性這個道理。世人所執實的就是執在這個事物硬是這樣的,那個事物真是那樣的,我們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起煩惱的。從《金剛經》文字表面的意義上看,好像是要我們以對待過渡船的方式對待修法,過了就不要了,總要有什麼用處呢?其實經中真正說的是叫我們不要執實。我們從什麼地方可以證明呢?我們所念的《心經》上的確說過無這樣、無那樣,但是《心經》上有這樣一句話,“是故空中無色”,這就說得清清楚楚了,當我們在根本定中緣念一切皆爲自性空,由于我們只一心緣念自性空,當然世間一切有爲法都不現了。大家可以回去思維一下:一切有爲法都只有在空性中才不現起,不是說在世間一切都沒有,而是在根本定中一切才都不現了。我們在根本定中思維這樣的自性有沒有?那樣的自性有沒有?思維到最後任何東西的自性都不能成立時,一切突然都沒有了,此時自己只是一心住念在自性空上,其他的一切有爲法就都不現了,因爲只要心裏不緣念,一切有爲法都不會現。
我們在生活中的一切思維,都是因爲心在緣念,如果心不緣念,什麼都不會現。簡單的說:如果心無對境,就不會起思維。學過密法的都知道有個悶覺位,悶覺位就是說:如果你思想上沒有對境,就不會起思維。我們現在無論修什麼法,無論想世間什麼境,都有個對境:要去上班了,就有上班這個對境;要去坐車了,就有坐車這個對境,沒有對境就不起思維。佛法上也是這樣的道理,沒有對境就不會起思維。
我們學佛法的人必定都要有修法的所緣,什麼是修法的所緣?我把自己總結的體會供大家參考:我覺得修法之所緣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形相所緣,一類是義理所緣。觀佛像就是形相所緣,想道理就是義理所緣。無論修什麼都必須要有所緣,沒有所緣什麼也修不起,因爲沒有所緣就沒有引起思維的內容。
這裏順便跟大家說一下什麼叫修:廣義地說內心的思維就是修。如果只是一天到晚一個勁不停地念儀軌,不作深入地思維消化,這些儀軌對內心的改變有什麼作用?那就成了“小喇嘛念經有口無心”,不會有什麼作用的。如若你念的是好的,是可以得點加持,但是不能變心,因爲念儀軌與變心沒有關系,沒有起思維就不會變心。學佛法之人最高的成就就是要能夠徹底變心,就算你一天能把叁藏十二部都背完,不能變心也不能起作用。佛法上講“聞、思、修”,思就是思維,修的時候也需要思維。這裏就出現一個問題:思的時候怎麼思維?修的時候又怎麼思維?在我們平時思的時候,一定要從正反兩個方面去思維,正的方面思維如果做了能有什麼好處,反的方面思維如果做了會有什麼害處,這就是在思的階段應采用的方法。經過從正反兩個方面的反複思維,最後自己可以得出什麼樣的做法才對我們有利的結論,這就叫定見。有了定見,在上座的時候我們可以從正的方面簡單地、扼要地緣正念而思維,思維之後要做到心與法二者合一住在心裏,只有住在心裏才能起作用。如果認真修法,心與法每天都會起摩擦作用,只有熟到極點了,才會發生功能。在顯教來說,發生功能是在修到熟極了的程度之後要生熱,加行道中的暖善根也蘊含此種道理。這也就是說要天天磨練,修到熟極了的程度時,身體內部要産生熱。不去實修會認爲這是在講道理,當然大家現在是體會不到的,要在自己實修以後,這些功能就能體現出來。
宗喀聖教繼阿底峽尊者嘎當派而爲新嘎當派,即格魯派,即善律派;俗稱黃教。
這一段是說宗喀巴大師的教法是以阿底峽尊者教法爲依據。阿底峽尊者將佛教叁藏十二部精要濃縮爲叁士道,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他是將自己所證得的佛教最精要的、修行者最需要的,濃縮起來給大家說了。宗喀巴大師在這個基礎上將其發展了,他在叁士道上特別標出了“出離心、菩提心、空見”,這樣就將阿底峽尊者的嘎當派的教法更豐富、更圓滿了。所以他老人家就成爲新嘎當派。阿底峽尊者是將佛所講的叁藏十二部總攝爲叁士道,宗喀巴大師則在叁士道的基礎上特別標出“出離心、菩提心、空見”,這就是新嘎當派與舊嘎當派的區別。這對于我們衆生來說,就更明確地知道應該依止什麼。新嘎當派就是格魯派,因爲格魯派僧人喜歡穿黃衣服,所以又俗稱爲黃教。格魯派的意思就是善律派,因爲其最講究守戒律。當時的紅教發展得有些不象話,有些僧人在廟裏還帶家眷等等,後來紅教也有大德站出來革除這種壞習慣,盡管革除了一些卻沒有除盡,直到現在還有。這種壞習慣也曾影響到黃教,直到帕繃喀大師出來很嚴厲地指出:叁士道沒有修好,你們把密法放下!這裏隱含著指出不能學那些不好的東西。所以現在我們感到帕繃喀大師是宗喀巴大師後面的振興之人,因爲佛法流傳久了就難免會加入世間的煩惱,需要有大德站出來加以清除。帕繃喀大師在西藏是令人畏懼的,他是文殊菩薩再來又有什麼好怕的呢?因爲帕繃喀大師對弟子要求最嚴,在這部《叁主要道》裏他說道:“沒有把叁士道學好,你先把密法擱下。”
宗喀聖教心要,顯密圓融、徑趣大乘、普利叁士。密依顯而生、顯因密而速成;故聖教之心要,乃佛叁藏十二部精要,攝爲菩提道次第,道次第之心要,厥爲叁主要道。
[宗喀聖教心要,顯密圓融、徑趣大乘、普利叁士。]這是說宗喀聖教和其他各教派及內地的教法不同,他要求我們不管修什麼法都先發爲衆生成佛的願心,這就是其殊勝的地方。所謂[顯密圓融]就是他的方法。
[密依顯而生、顯因密而速成;]這是說如果單依顯教成佛需要叁大阿僧祗劫,依密法則只要把戒律守好了,最遲十六生成佛,最快即身成佛,乃至叁個月、最快一個半月就能成佛,當然前提是要其他前行法都已經修好了。佛當時在世的時候,好多修行者是言下得證的,是因爲他什麼都修好了,佛單是把成佛的竅門告訴他,他一下就成佛了。他們所生的功能是多生修行的結果,我們現在也應該走捷徑,精進地學顯教,將密法拿來天天串修,一旦顯教的功能生起了,再修密法一下就成就了。
這裏我要說一下:你們學過的密法不能丟,這是宗喀巴大師說的。他在說戒律時曾說過:自己的本尊不能丟。但是如果我們現在專心專意地修密法,就把我們應該專修的顯教耽誤了。昂旺朗吉堪布上師的教授是:對于密法要天天作通常瑜伽串習,也就是按儀軌修一道就是了。
我們的全部精力應該用于學修菩提道次第。如果你們沒有時間、忙不過來,無法學菩提道次第,就以修菩提心爲主修。當年我在康定跟昂旺朗吉堪布上師學菩提道次第,就整整用了七年!可現在的人哪有這麼多時間啊。我這次就是發一個大願,我們大家來共同學習《叁主要道》,在學完菩提心之後,我就把昂旺朗吉堪布上師傳我的修菩提心的方法傳授給你們,你們天天以此串修、天天去思維。這個教授的好處在于不僅是成佛時離不得,就在此生來說也是最有利于忏罪、培福。昂旺朗吉堪布上師對我說過:假如你的一念真實菩提心生起了,那麼所生的福報是連太空都容不下的!修菩提心就是有這樣的功德。有了菩提心的人,盡是在爲衆生忙。過去我們所造的惡業總是得罪了一部分衆生的,如果我們現在一心一意盡爲衆生,勸他們如何離苦得樂,這忏罪的力量就大了。假如我們證了空性的話,那麼忏罪的力量同樣是很大的。我們之所以造罪就是因爲執實,把什麼都抓得緊緊的,認爲都是真實的,所以才會造罪。假如證了空性就把執實的心破除了,所以忏罪的力量很大。簡單的說:我們就是要抓緊時間生起菩提心,抓緊時間證空性,這才是我們修學佛法之人現在要做的。其他的方法都是爲生起菩提心、證空性的方便,綜合生起這兩樣的方便前行就稱爲一個菩提道次第。在大家實在忙、沒有時間的情況下,就按這個扼要的教授來修,這是我的體會。我們好好修菩提心,好好修止,先在心中生起定,然後串習空性的道理,雖然生不起真實的功能,也是一種隨順修習正法的方法。
我們在修學佛法上有成就,在因果上也就有成就。我們這一輩子喜歡幹的事情,來生就要起等流果。等流果就是你前一生愛什麼,下一生還將愛什麼,這裏面要包括善與惡。比如你今生愛打麻將,我相信你來生還是天天麻將打個不停,這就是等流果的作用。這裏還有個同類因,也就是我們前一生喜歡什麼,下一生還將喜歡…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