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異空,空不異色”。當觀察量圓滿時,便可用這四句偈來闡釋你的觀察量已圓滿了。
“不拘一面而同時,在見緣起不虛妄,即滅實執所執境,爾時見觀察圓滿。”一旦進入了無輪替思維(輪替思維是指,思維此則彼就放下;思維彼則此就放下。看到空就不會想到色;看到色就不會想到空),在觀見緣起不欺诳之理時,便可將執實之所執境滅除,此時可說觀察量已經圓滿了。
“又由現相除有邊,及由性空離無邊,了知性空現因果,不爲邊執見所奪。”這裏講到觀察圓滿之相狀,藉由現分(現象之顯現)可去除有邊(常邊之執),由空而去除無邊(斷邊之執)。下部宗是以現分來解釋緣起之因,而執現分爲實有,所以,就有讓我們生起邊執的所緣;上部宗是利用令我們生起邊執見的所緣來破除邊執,亦即利用緣起來破除邊執。換句話說,他宗依緣起而生邊執,上部宗依緣起而破除邊執。所以,如果能了知性空、因果現起的道理,則“不爲邊執見所奪”,不會被下部宗主張的實有之邊執見動心奪意。
下部宗主張“由現分可去除無邊之執,由空分去除有邊之執”;但上部宗主張“由現分去除有邊之執,由空分去除無邊之執”。此處之無邊指的是完全沒有(虛無),有邊指的是實有。若對緣起有甚深的了解,“由現分去除有邊”所去除的是增益邊(注:因緣所生之法,若分別推求,則本無自性,衆生不之了固執之以爲有,此名增益邊。——丁福寶《佛學大辭典》),下部宗以緣起義理去除損減邊(注:因緣所生之法,原無自性,然非無因果之功能,衆生不之了,撥無之以爲空,此名損滅邊(損減邊)。——丁福寶《佛學大辭典》),而應成派不共之義理不但可以用緣起去除損減邊,同時亦可去除增益邊。如果就下部宗之見解,其所說之緣起只能去除損減邊,但不能去除執實之執著。
再談空性。下部宗以空性義理只能破除增益邊,但卻無法破除無邊。應成派講到空性時並非只破除增益邊,亦可同時破除無邊。空性本身是因也是果,這是應成派不共的特色,若解此(空現爲因果),便獲得應成派不共之見解,也就不爲其他見解所奪。我們一向都有邊執,若能對緣起性空的道理有所了解,便可以破除邊執,生起正見,不爲其他邊執見所奪意了。
試問我們能破除邊執嗎?似乎還不能。叁主要道所講的“現分”指的是名言上的,但我們現在的心中可以說是只有邊執見,而且邊執見所現起的只有現分而已,比如房子、親友等,這一切對我們而言都現爲實有,所以我們會去執這一切,在心中只有邊執見而已。
由于我們心中邊執的力量非常大,因此心中邊執的現分之力量也顯得非常大。在外境,名言量的現分是有,但由于我們心中邊執見的現分非常大,名言量的現分比較薄弱,所以我們會去執名言量的現分爲實有。以金剛杵爲例,金剛杵在名言量的現分有(有其顯現),但在我們心中也有執它爲實有之現分顯現,由于名言量之現分力量較薄弱,而執其爲實有的力量很強。我們現在心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執實的,且力量非常強。叁主要道說:“又由現相除有邊”,我們可以利用了解現分爲緣起之道理來破除實有,因此,現分可以成爲我們破除實有的助手。我們現在心相續中執實的力量很強,即使用緣起的道理來思維現分,目前也很難破除視外境爲實有的執著。可是,下部宗緣起的道理好像幫助了實執,我們現在心中有很強烈的實執,而現分反而幫助了實執。
要破除實執必須從自心上去用功夫,在別的地方去找實執來破是找不到的,就像章嘉若畢多傑說:“我們現在把活生生的現象擺在一邊,卻在牛角上去找現分實執來破;破除實執不在心相續中找,卻在心以外再去另找實執來破。”
到此,叁主要道主要的內容到這裏就講完了。在了解之後去實修是很重要的。
“如此叁主道扼要,吾子如實通達時,當依靜處起精進,爲究竟事速修持。”對叁主要的內容如實了解之後,應依于阿蘭若發起精進,爲究竟事——成佛——迅速修持,即迅速修持成佛解脫之道。偈子中“吾子”之意是,宗喀巴大師把在座的人視爲自己的兒子而加以告誡,要我們每天都認真修持叁主要道。我們不一定每天非念誦叁主要道不可,但最重要的是要去思維其意義。宗大師並沒有告誡我們每天去念百字明咒多少次,而是告訴我們思維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之意義,並自我觀察心相續中是否生起叁主要道才是比較重要的。
我們常說的“日常功課”在翻成藏文就是“口誦”,法王說這個藏文詞實在用得不好,因爲大家有時真的就變成只有嘴念,心裏沒有去思維,這樣非常不好。我們應每天都去思維其中的意義,這樣才能真正變成每一天的功課。就像《廣論》中的願心學處對此世有四個,對來世不離菩提心亦有四個,這些學處應每日六次在心中生起,這樣能讓我們的發心增長。宗大師並沒有說應每天用嘴巴念這些學處。
到此爲止,《叁主要道》的簡略講解就全部結束了。我的這個傳承主要來自于法王尊者,我在其座前聽聞過叁、四次,另外還從洛切仁波切前聽聞過一次,在邦那仁波切前也聽聞過一次。傳承源自于此。
日前有些同學在用餐時問我一些問題,我覺得這些問題在大衆中再說一次會比較好,以下先回答這些問題,然後再回答大家今天的問題。
問:何謂叁解脫門?
答:叁解脫門有從四谛和空性二種解釋方法。若就空性解說,又有二種解說方式,即從“能、所、事業”與從“體性、因、果”作解說。一般我們稱“空、無相、無願”爲叁解脫門。配合而講,空解脫門是就體性而言,體性是空的;就因而言,是無相解脫門;若是果則是無願解脫門。爲何將無相解脫門立爲因來講?“相”的意思是征兆,比如明天要下雨,今天的天空會變顔色,這是一個征兆。“願”是今生如此做,希望來世能如何如何之願求,講到的是未來,因此把無願解脫門立爲果。再就“能、所、事業”來解釋。“所”指的是對境,對境是“空”;“能”是造作者,是“無相”;“事業”則配合“無願”解脫門而說。
問:何謂長壽天?
答:不同論著對此有不同說法。有些論著主張長壽天是特別指大梵天,有些主張指四禅天之無想天,有些認爲整個無色界都算長壽天,有人主張指非天,也有人主張指北俱盧洲的人。總之,長壽天指無暇修學佛法之處。昨天說的八無暇處,其中四個在人道四個不在人道。非人道有地獄、餓鬼、畜牲及長壽天四個無暇處,將地獄、餓鬼、畜牲去掉之後,其他的就全都歸長壽天了,因此,對長壽天就有很多不同的解釋。談八無暇處主要講的是沒有閑暇可以修法的狀態,但就現代社會而言,“八”可能不足以形容,因爲我們實在是太沒有空可以修法了。
問:何謂“薩卡達瓦”?
答:“薩卡”是一個星辰的名字,“達瓦”是月,“薩卡達瓦”指的是某個星辰的月份。在藏曆的一個月份裏可以明顯看到這顆星運轉,因此將這個月命名爲“薩卡達瓦”。按傳統的說法,藏曆這個月(四月)的十五日是佛陀入胎、成道和入涅槃的日子,所以寺院會特別在這個月的初一到十五很努力地修各種善行,如禮敬、禮拜、誦論(入中論、現觀莊嚴論)等等。所以我們也在這十五天裏特別安排講解叁主要道。下一次“薩卡達瓦”時,我們應該念《入行論》、《現觀莊嚴論》、《中觀論》。我想如此安排,這樣我們應可積聚很多資糧,同時也會比較熟悉這些論著。
問:請問仁波切,下部派破境上實執並非在當體上破,而是另外找一個如牛角的東西去破。可是,我們學習時仍應由下部派而一步步學上去,其原因是不是因爲我們一般人很難看到自己實執,因此從下部派中可以顯出我們一般對實執之認識,上上部派才可依此實執而破除之,從中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實執,所以學習時必須從有部學上去,而不能一開始就學應成派?
答:是的,我們應先了解下部宗的主張,了解其如何生起這些實執,之後再學上部宗見解,再依上部宗之見解來破除下部宗之實執,學習次第是這樣的。對我們而言,比較適合的是下部宗的想法,因爲我們的想法與他們的比較相似。
問:剛才講到應成派的說法中,提到“在空中可現出因果”,意思是因爲空性之故,所以緣起因果都可以建立。請問是這個意思嗎?
答:從空性之體性中現出因果,而非指空性本身會現出因果,因爲空性本身是常法、無遮法,這是要了解的。否則,別人可能會想:這是哪個老師講的?空性本身怎麼會現出因果呢?由于從緣起可以了解空性,因此可以由空性的體性中現出因果。
問:由于下部派本身是實執的緣故,因此只能斷掉損減邊,而無法斷增益邊,爲什麼?
答:下部派有其自己主張的空性、無我、無常等。思維下部宗之空性義理,可以破除常邊(增益邊),但無法破除損減邊(斷邊);但若思維上部宗空性的道理則二邊都可以破除。
問:無始以來我們都曾造過五逆十惡的重罪,該如何忏悔才能使自己的罪清淨?
答:要用四力對治法忏悔。四力對治法中,最重要的是生起猛利的追悔心,回想過去所造種種惡業,思維而生起猛利追悔心,再配合其他的叁種對治而修。即使回想不起來,也要想:我曾經造過無量的惡業,進而思維其異熟果報有那些。
問:關于祭拜祖先之事,請仁波切再作進一步說明。
答:佛教並不反對追思祖先或祭拜祖先,佛教反對的是認爲你的祖先還坐在裏面(祖先牌位裏面)的觀念。在佛教中認爲殺父殺母是五無間罪,是很重的罪,可見佛教肯定父母在我們造業中的重要性,因此不可能反對追思祖先這件事。對自己的父母當然要去孝順、追思,對自己父母的父母也應該這麼做。追思或孝順其他人不如追思、孝順自己的父母的善業大。
《叁主要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