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P7

  ..续本文上一页,因此寂天菩萨曾于《入行论》中说:“当依秘密而修持”,其中“秘密”所指即自他相换法而非密咒法。由此可知,自他相换法是一种很隐密且很重要的修持方法。

  如何修自他相换呢?首先,要禅修自他平等,即舍弃我爱执,串习珍爱他人之心,之后就可以去修真正的取舍法——舍弃自己的安乐而取他人之痛苦为己受。正修时亦可同时配合密法来修。第二,思维不作自他相换的过患;第三,思维修自他相换的利益;第四,正修自他相换,可透由取舍法,即出入息的观修方式修持取舍法。

  修持自他平等法可依《上师供养法》中所言思维:我们连最微细的苦都不愿受,对于所获得安乐的追求却永不觉满足;不是只有自己如此,所有的有情也都是相同的(欲乐不欲苦),但我们都以自我为重而轻舍他人。由于所有有情都与我们相同,欲乐不欲苦,我们可以以此作自他相换之思维。要舍弃自我珍爱而生起珍爱他人之心,应思维自我珍爱之过患及珍爱他人之胜利。在轮回中,即使善趣亦有很多痛苦,而声闻独觉众虽无轮回之苦,但他们却都还未成佛。为什么会在善、恶趣中受苦,即使解脱却无法成佛呢?都是因为我爱执的缘故。

  总结说来,有五个思维次第:

  一、我爱执真正的原因是心里有离苦得乐的希求。

  二、若是这个原因,则所有众生都是想离苦得乐的。“我”想离苦得乐所以“爱我”,若此理成立,则“众生”都想离苦得乐所以“爱众生”。这种思维方式是与自心对话,把自己抽离出来谈,如果想离苦得乐是我爱执之理由,而谁想离苦得乐就应爱谁的话,那么众生都想离苦得乐(不只“我”而已),所以,把“我”替换成“众生”这是合理的。众生对离苦得乐的希求都是一样的、平等的。

  三至五、若还是爱自己,那么一直爱自己所做的是对的还是错的呢?这种爱自己有没有什么过患?看看三恶道的苦、三善道的苦、阿罗汉的不圆满(未成佛),都是爱自己的结果。未成佛前所有的苦都是爱自己造成的。

  再观察此世,依着业果道理去观察爱自舍他之过患和珍爱他人之果报。恶趣如畜牲道之众生一点点的安乐、善趣的享乐、罗汉可依之成佛的功德,都是因为曾经珍爱他人而得来的善业果报。

  我们是否能修自他相换呢?若心加以串习是可以的。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我们的身体事实上是他人给的,但无始以来的串习,便自以为身体是自己的,心已随串习而走了。”同理,若要修自他相换,只要能串习吾心,自然能成功生起珍爱他人舍弃自己的心。如此,从修自他平等开始,再思维自我珍爱的过失及珍爱他人的利益。不过,自他相换的意思并非指“我的变成他的,他的变成我的”,而是将非常重视自我轻舍他人之心,转换成重视他人轻舍自己。正如《上师供养法》中说的:“自我爱执是一切衰损之门,珍爱他人是一切功德之基础。”所以,我们要串习珍爱他人之心。

  当珍爱他人时,“他人”之数量是无量无边的。若能利益无量无边的有情,则所获得的功德亦是无量无边的。再思维,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在串习伤害他人,然而我们如何伤害他人最后便会如何伤害自己;如何去利益他人便能如何利益自己。若能不再伤害他人而利益他人,则一定可以证得无上果报,更何况所利益之如母有情无量无边,最后获得之果报亦是至高无上。以前,我们只是想着要利益自己独自一人,因此而伤害了非常多的有情,因而我们受了很多苦。

  在实修自他相换时可配合取舍法来修。入息时思维取众生之苦,出息时思维舍自己的安乐,顺序上是先修入息取他人之苦。七重因果的悦意慈在自他相换里是在心中生起极为珍爱他人之心,之后进一歩思维其他有情如何受苦而对他们生起悲心,再去串习大悲心,到最后会有不忍一切有情受苦之心,且生起想要由我独自一人承担救度有情之心,再进一步思维自己现在是否有独自承担救度有情离苦的能力,因为没有,于是生起决定要成佛之心,这样我们便生起了圆满之菩提心。接着依文做解释。

  “四瀑流冲难阻止,业力绳索紧密系,投入我执铁网孔,无明大暗所蒙蔽。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成此境地之母等,情状思已发大心。”

  为何称之为“瀑流”?我们知道河流能将我们冲走,轮回亦然,会将我们带入其中流转。四瀑流可分别就因与果之四瀑流做解释。因之四瀑流指“欲(爱)、有、见、无明”;果之四瀑流即“生、老、病、死”。

  欲瀑流:指不含无明之四非见。

  有瀑流:上二界不含无明之四非见。

  见瀑流:三界之五见。

  无明瀑流:三界之无明。

  “见”是慧分之一,无明是生起烦恼之因、是一切烦恼之根本。有了无明其他的烦恼就会随之而生,如贪、瞋、慢、嫉等等;由于这些烦恼的生起,我们才会去造业而堕入轮回中。若仅有无明,我们还不致去造业,它只是生起烦恼之因,生起烦恼造业才会堕入轮回,所以,无明可说是我们堕入欲界以及上二界之因。这是为什么我们在因之四瀑流中,把“无明”分出来谈的原因。至于有瀑流,一般人修行到色界以上就自以为解脱了,但实际上仍在轮回中,因此称之为有瀑流。

  果之四瀑流有生老病死。若由因而感受四果报,不由自主地生、不由自主地老、病、死,之后再造投生于三有之因,又再感果,因而在轮回中流转不息。从三有顶到地狱之间流转不息而无法解脱,完全是由于无明而造业,一直不断地感受生老病死种种的痛苦。我们没有办法做到我不生、不病、不老、不死,由于被业绳紧紧捆绑住,一切都无法自主。心被无明蒙蔽,因为强烈的我执,所以投入无明之铁网中,愚蒙于业果的道理,愚蒙于善恶的取舍,所以我们在一片大无明中轮回于三有海,在无边际的生死轮回中不由自主地生了又生,不得解脱,在无边三有海中被苦苦、坏苦、行苦等三种苦所逼迫。

  到此,生起菩提心之后,广论别学后二度之前的科判都结束了,接下来直接近入六度中的智慧度。

  “不具通达实际慧,虽修出离善菩提,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在生起菩提心后若无空性慧,是不可能证得圆满菩提的;同时因无法断除轮回之根,所以也无法脱离生死轮回。在三主要道中并没有直接提及前五度。

  “见世出世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所执之境本无者,彼入佛陀所喜道。”要证得空性必须依于正理,因此,我们必须抉择空性正理,即思维诸法何以无自性之理。之前在《摄类学》的课程里,已经教过大家有关辩论的方式,其中提到“有法”,此处之有法即“见世出世一切法”立此宗,“因”为“从因生果皆不虚”,所立法(后陈)即为“所执之境本无者”。观见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无实之法,因为缘起之故。“从因生果皆不虚”即阐释缘起的道理,所以,缘起法——依缘而生之法是无虚假的,由此,可以成立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所执之境本无者,都是非实有的。如果以“依缘生起”的义理思维,而生起“世出世间一切法皆无实”而灭除执实之心,生起这种通达的领悟,则我们就进入了佛陀的欢喜道。

  缘起法有人称之为“理路网”。在承许诸法实有的毗婆娑宗、经部宗与唯识宗也都以缘起为诠释;而不许缘起为实有之中观派也是以缘起为诠释。由于四宗皆以缘起之逻辑来为自宗的主张作诠释,因此,将缘起法称之为“理路网”或“逻辑网”。比如,有一派执苗芽为实有,理由是苗芽是从种子产生,依于种子而出生之苗芽是实有的,所以他们就用“苗芽是依种而生起”之缘起道理来成立其主张。而中观派则主张苗芽并非实有,否则它不须观待种子而可以自己出生。

  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曾说,其他宗派立诸法为实有,中观派立诸法非实有,后者立诸法非实有之义理更为深细。“于法生执诸愚夫,坚固边执紧系缚,缘起练达彼即是,尽断戏论网之门。”宗大师说,诸愚童(他宗)所言之边执,因以缘起而成立其自宗之道理,因此,宗大师期许智者要善用缘起法,来断除边执戏论网。虽然其他的正理,如以一或多离四边生之义理,皆可成立诸法无始,但却都无法如缘起之理如此强而有力,因为其他的义理可以遮止增益边(常边),但无法遮止损减边(断边);缘起之义理则二者都可遮止,所以,若能入中道,即入于离增益、离损减的道路(离此二边即为入中道)。

  若以藏文“滇杰”来解释何谓缘起,“滇”为“依于他”,即依于其他因缘而生起。既然如此,就表示其非由自己方面存在而是依赖于其他,必须与他者建立关系才能存在,此点即可破除增益之常边。生起要依于其他因缘,既然生起,便破除了损减之断边。利用缘起去思维空性之义理,观察圆满及未圆满皆有各自征兆。

  “现象缘起不虚妄,性空不执二了解,何时见为相违者,尚未通达佛密意。”性空与缘起之义理的了解,若二者是各自现起的,则表示你尚未通达佛之密意。《心经》里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果你用缘起义理观察空性,当所观察之量尚未圆满时,可能就仅限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还未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一点。“色即是空”意指色并非实有、非谛实存在,而色虽然是非谛实存在,但却是有色。“色即是空”这句话以藏文解释是“色就是空性”,但色并非无,而是在名言上有。所以,“色在名言上有”及“色非谛实存在”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指的是色之内不是没有空性,空性也不是没有色。若此二句也能通达时,才能称为观察量圆满。对于色与空性,可就“名言有”与“谛实有”二者去了解。色在名言上有但非谛实有,这可以断除断边;说色无谛实有故可去除常边。因此我们才说,色是空性、空性是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断除断边可辅助吾人了解断除常边,断除常边也可辅助了解断除断边,二者相辅相成,如此而引出“色不…

《三主要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广论毘钵舍那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