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P7

  ..續本文上一頁,因此寂天菩薩曾于《入行論》中說:“當依秘密而修持”,其中“秘密”所指即自他相換法而非密咒法。由此可知,自他相換法是一種很隱密且很重要的修持方法。

  如何修自他相換呢?首先,要禅修自他平等,即舍棄我愛執,串習珍愛他人之心,之後就可以去修真正的取舍法——舍棄自己的安樂而取他人之痛苦爲己受。正修時亦可同時配合密法來修。第二,思維不作自他相換的過患;第叁,思維修自他相換的利益;第四,正修自他相換,可透由取舍法,即出入息的觀修方式修持取舍法。

  修持自他平等法可依《上師供養法》中所言思維:我們連最微細的苦都不願受,對于所獲得安樂的追求卻永不覺滿足;不是只有自己如此,所有的有情也都是相同的(欲樂不欲苦),但我們都以自我爲重而輕舍他人。由于所有有情都與我們相同,欲樂不欲苦,我們可以以此作自他相換之思維。要舍棄自我珍愛而生起珍愛他人之心,應思維自我珍愛之過患及珍愛他人之勝利。在輪回中,即使善趣亦有很多痛苦,而聲聞獨覺衆雖無輪回之苦,但他們卻都還未成佛。爲什麼會在善、惡趣中受苦,即使解脫卻無法成佛呢?都是因爲我愛執的緣故。

  總結說來,有五個思維次第:

  一、我愛執真正的原因是心裏有離苦得樂的希求。

  二、若是這個原因,則所有衆生都是想離苦得樂的。“我”想離苦得樂所以“愛我”,若此理成立,則“衆生”都想離苦得樂所以“愛衆生”。這種思維方式是與自心對話,把自己抽離出來談,如果想離苦得樂是我愛執之理由,而誰想離苦得樂就應愛誰的話,那麼衆生都想離苦得樂(不只“我”而已),所以,把“我”替換成“衆生”這是合理的。衆生對離苦得樂的希求都是一樣的、平等的。

  叁至五、若還是愛自己,那麼一直愛自己所做的是對的還是錯的呢?這種愛自己有沒有什麼過患?看看叁惡道的苦、叁善道的苦、阿羅漢的不圓滿(未成佛),都是愛自己的結果。未成佛前所有的苦都是愛自己造成的。

  再觀察此世,依著業果道理去觀察愛自舍他之過患和珍愛他人之果報。惡趣如畜牲道之衆生一點點的安樂、善趣的享樂、羅漢可依之成佛的功德,都是因爲曾經珍愛他人而得來的善業果報。

  我們是否能修自他相換呢?若心加以串習是可以的。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我們的身體事實上是他人給的,但無始以來的串習,便自以爲身體是自己的,心已隨串習而走了。”同理,若要修自他相換,只要能串習吾心,自然能成功生起珍愛他人舍棄自己的心。如此,從修自他平等開始,再思維自我珍愛的過失及珍愛他人的利益。不過,自他相換的意思並非指“我的變成他的,他的變成我的”,而是將非常重視自我輕舍他人之心,轉換成重視他人輕舍自己。正如《上師供養法》中說的:“自我愛執是一切衰損之門,珍愛他人是一切功德之基礎。”所以,我們要串習珍愛他人之心。

  當珍愛他人時,“他人”之數量是無量無邊的。若能利益無量無邊的有情,則所獲得的功德亦是無量無邊的。再思維,從無始以來我們一直在串習傷害他人,然而我們如何傷害他人最後便會如何傷害自己;如何去利益他人便能如何利益自己。若能不再傷害他人而利益他人,則一定可以證得無上果報,更何況所利益之如母有情無量無邊,最後獲得之果報亦是至高無上。以前,我們只是想著要利益自己獨自一人,因此而傷害了非常多的有情,因而我們受了很多苦。

  在實修自他相換時可配合取舍法來修。入息時思維取衆生之苦,出息時思維舍自己的安樂,順序上是先修入息取他人之苦。七重因果的悅意慈在自他相換裏是在心中生起極爲珍愛他人之心,之後進一歩思維其他有情如何受苦而對他們生起悲心,再去串習大悲心,到最後會有不忍一切有情受苦之心,且生起想要由我獨自一人承擔救度有情之心,再進一步思維自己現在是否有獨自承擔救度有情離苦的能力,因爲沒有,于是生起決定要成佛之心,這樣我們便生起了圓滿之菩提心。接著依文做解釋。

  “四瀑流沖難阻止,業力繩索緊密系,投入我執鐵網孔,無明大暗所蒙蔽。無邊有海生又生,常被叁苦所迫害,成此境地之母等,情狀思已發大心。”

  爲何稱之爲“瀑流”?我們知道河流能將我們沖走,輪回亦然,會將我們帶入其中流轉。四瀑流可分別就因與果之四瀑流做解釋。因之四瀑流指“欲(愛)、有、見、無明”;果之四瀑流即“生、老、病、死”。

  欲瀑流:指不含無明之四非見。

  有瀑流:上二界不含無明之四非見。

  見瀑流:叁界之五見。

  無明瀑流:叁界之無明。

  “見”是慧分之一,無明是生起煩惱之因、是一切煩惱之根本。有了無明其他的煩惱就會隨之而生,如貪、瞋、慢、嫉等等;由于這些煩惱的生起,我們才會去造業而墮入輪回中。若僅有無明,我們還不致去造業,它只是生起煩惱之因,生起煩惱造業才會墮入輪回,所以,無明可說是我們墮入欲界以及上二界之因。這是爲什麼我們在因之四瀑流中,把“無明”分出來談的原因。至于有瀑流,一般人修行到色界以上就自以爲解脫了,但實際上仍在輪回中,因此稱之爲有瀑流。

  果之四瀑流有生老病死。若由因而感受四果報,不由自主地生、不由自主地老、病、死,之後再造投生于叁有之因,又再感果,因而在輪回中流轉不息。從叁有頂到地獄之間流轉不息而無法解脫,完全是由于無明而造業,一直不斷地感受生老病死種種的痛苦。我們沒有辦法做到我不生、不病、不老、不死,由于被業繩緊緊捆綁住,一切都無法自主。心被無明蒙蔽,因爲強烈的我執,所以投入無明之鐵網中,愚蒙于業果的道理,愚蒙于善惡的取舍,所以我們在一片大無明中輪回于叁有海,在無邊際的生死輪回中不由自主地生了又生,不得解脫,在無邊叁有海中被苦苦、壞苦、行苦等叁種苦所逼迫。

  到此,生起菩提心之後,廣論別學後二度之前的科判都結束了,接下來直接近入六度中的智慧度。

  “不具通達實際慧,雖修出離善菩提,不能斷除有根故,應勤通達緣起法。”在生起菩提心後若無空性慧,是不可能證得圓滿菩提的;同時因無法斷除輪回之根,所以也無法脫離生死輪回。在叁主要道中並沒有直接提及前五度。

  “見世出世一切法,從因生果皆不虛,所執之境本無者,彼入佛陀所喜道。”要證得空性必須依于正理,因此,我們必須抉擇空性正理,即思維諸法何以無自性之理。之前在《攝類學》的課程裏,已經教過大家有關辯論的方式,其中提到“有法”,此處之有法即“見世出世一切法”立此宗,“因”爲“從因生果皆不虛”,所立法(後陳)即爲“所執之境本無者”。觀見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無實之法,因爲緣起之故。“從因生果皆不虛”即闡釋緣起的道理,所以,緣起法——依緣而生之法是無虛假的,由此,可以成立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所執之境本無者,都是非實有的。如果以“依緣生起”的義理思維,而生起“世出世間一切法皆無實”而滅除執實之心,生起這種通達的領悟,則我們就進入了佛陀的歡喜道。

  緣起法有人稱之爲“理路網”。在承許諸法實有的毗婆娑宗、經部宗與唯識宗也都以緣起爲诠釋;而不許緣起爲實有之中觀派也是以緣起爲诠釋。由于四宗皆以緣起之邏輯來爲自宗的主張作诠釋,因此,將緣起法稱之爲“理路網”或“邏輯網”。比如,有一派執苗芽爲實有,理由是苗芽是從種子産生,依于種子而出生之苗芽是實有的,所以他們就用“苗芽是依種而生起”之緣起道理來成立其主張。而中觀派則主張苗芽並非實有,否則它不須觀待種子而可以自己出生。

  宗喀巴大師在《緣起贊》中曾說,其他宗派立諸法爲實有,中觀派立諸法非實有,後者立諸法非實有之義理更爲深細。“于法生執諸愚夫,堅固邊執緊系縛,緣起練達彼即是,盡斷戲論網之門。”宗大師說,諸愚童(他宗)所言之邊執,因以緣起而成立其自宗之道理,因此,宗大師期許智者要善用緣起法,來斷除邊執戲論網。雖然其他的正理,如以一或多離四邊生之義理,皆可成立諸法無始,但卻都無法如緣起之理如此強而有力,因爲其他的義理可以遮止增益邊(常邊),但無法遮止損減邊(斷邊);緣起之義理則二者都可遮止,所以,若能入中道,即入于離增益、離損減的道路(離此二邊即爲入中道)。

  若以藏文“滇傑”來解釋何謂緣起,“滇”爲“依于他”,即依于其他因緣而生起。既然如此,就表示其非由自己方面存在而是依賴于其他,必須與他者建立關系才能存在,此點即可破除增益之常邊。生起要依于其他因緣,既然生起,便破除了損減之斷邊。利用緣起去思維空性之義理,觀察圓滿及未圓滿皆有各自征兆。

  “現象緣起不虛妄,性空不執二了解,何時見爲相違者,尚未通達佛密意。”性空與緣起之義理的了解,若二者是各自現起的,則表示你尚未通達佛之密意。《心經》裏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果你用緣起義理觀察空性,當所觀察之量尚未圓滿時,可能就僅限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還未了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一點。“色即是空”意指色並非實有、非谛實存在,而色雖然是非谛實存在,但卻是有色。“色即是空”這句話以藏文解釋是“色就是空性”,但色並非無,而是在名言上有。所以,“色在名言上有”及“色非谛實存在”此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指的是色之內不是沒有空性,空性也不是沒有色。若此二句也能通達時,才能稱爲觀察量圓滿。對于色與空性,可就“名言有”與“谛實有”二者去了解。色在名言上有但非谛實有,這可以斷除斷邊;說色無谛實有故可去除常邊。因此我們才說,色是空性、空性是色,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斷除斷邊可輔助吾人了解斷除常邊,斷除常邊也可輔助了解斷除斷邊,二者相輔相成,如此而引出“色不…

《叁主要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廣論毘缽舍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