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背道而驰,不用说白天很难想到生起出离轮回的心,梦里面我们也不会生起想出离轮回的心,甚至梦中只有生起希求此世的心而已,所以说我们的眼光非常的短浅,只见到这一世很短的时间而已。对我们来说,要去除贪求此世的欲望好像很难,要生起去除贪求后世的心更难,对于去除贪求后世的心我们好像容不下它。到目前为止,我们很难生起出离心,因此我们要诚恳地向皈依境作供养,献上七支供养文,然后猛利祈求加持使我们能够生起出离心。仅仅有想要自己独自解脱生死轮回的出离心是可以的吗?不可以。只为独自一人解脱轮回的思维是错误的,因为其他有情无始以来一直都对我们有恩。
我们所住的房子或者我所坐的法座(这个法座的主体是木头,上面有裁缝制作的布),都要依赖无数的人,由于他们的恩泽我们才能够坐在这里,我才能坐上这个法座。我们这一生当中,生活上所要用到的一切都要依赖很多其他的众生才能够成办。更何况无始以来,我们生生世世也都要仰赖其他众生才能存活下去。我们要忆念其他有情的恩泽,是他们长养了我们。所以,想要独自解脱生死轮回的想法是错误的。
譬如这个法座是木头做的。想一想刚开始种这棵树的人,树长大要有伐木工人去砍伐,伐木的工人需要用很多工具,而工具又是依靠很多众生的努力做成的。此外,坐垫也一样,首先要织布,然后再缝制成这样。一个法座牵连出来的人可以说都是无数的,很难用数字去计算,更何况我们每天吃的、穿的、用的以及行的,都是由很多相关的有情做出来的。可以说依于这些无数的有情,我们才能够存活下来。拿法座来讲,做法座的人要吃要穿,他也要靠别人,别人又要靠别人……,这样算一算就会发现,我们每天几乎都要与等同虚空般的有情发生关联。
如果我们对自己在轮回中受苦以及轮回之因惑与业不了解,心中充满无明烦恼时,我们也生不起无法忍受这些无明烦恼的心。如此,对于其他的有情在轮回中受苦,他们的心相续中充满烦恼的情形我们就无法感同身受,不忍他们在里面受苦的这种心自然就无法生起。自己没有生起来,不忍他受苦的心也不会生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自己生起出离心很重要的道理,也是出离心成为三主要道之一的原因。
“出离若无菩提心,所持则亦不能成,无上菩提乐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一个人如果真正生起了出离心,我们会视他如同罗汉一般。真正生起出离心的人,即使一点点的贪瞋烦恼都避而远之,绝不会生起来。可是如果只有出离心是不是可以成就圆满菩提的因呢?答案是它不能成为圆满菩提的因。
出离心是一个开头,它只是成佛的一个因而已,所以说“出离若无菩提心,所持则亦不能成,无上菩提乐因故”。生起出离心后我们还要生起菩提心,将自己无法忍受生死轮回的出离心,类推到广大众生上去,这样菩提心才能够生起。依于不忍其他有情在轮回中受苦的心,我们才会生起菩提心。如果没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的话,我们不可能成就无上菩提。“智者应发菩提心”,所以一位聪明的人除了出离心以外,还要生起菩提心。
如何才能生起菩提心呢?就是要先生起大悲心,生起大悲心之前必须要生起悦意慈。以下这个偈诵就讲到“四瀑流冲难阻止,业力绳索紧密系,投入我执铁网孔,无明大暗所蒙蔽。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成此境地之母等,情状思已发大心。”我们要如何发悦意慈呢?思维等同虚空般的这些受苦有情如同我们慈爱的母亲一样。这里所说的不仅是今生慈爱的母亲,而是一切受苦的众生,“成此境地之母等”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思维这些慈爱的母亲受苦的情状,被四瀑流所冲激,被业力的绳索所系缚,同时又困于我执的铁网当中,被无明大暗所蒙蔽,而且在无边的三有海中不断死亡出生,遭三苦逼害,他们是处在这种情状中。思维之后就生起悲心,之后才能够生起菩提心。“情状思已发大心”,思维他们的情形之后就发起悲心和菩提心。
为什么要先思维“成此境地之母等”,因为这一句阐释的是悦意慈。我们要去思维所有的有情,从内心深处视这些有情都非常悦意,极为慈爱。如果没有这样的思维,要生起悦意慈和大悲心就很困难。我们思维有情如何受苦,使不忍他们受苦的心先生起来,然后才能够真正生起不愿意他们再受苦的悲心。我们之所以还没有生起视一切有情极为慈爱的心,因为我们还没有深刻了解有情所受的苦,不忍他们受苦的心没有生起来的缘故。就像我们在路上碰到一些不认识的人在那里受苦,我们似乎没有什么感觉,就是这个情形。如果将这些有情都视为自己的母亲或是亲人,当我们看到他们受苦的时候,那种不忍他们受苦的心自然就会生起来。所以我们要视一切有情非常慈爱,之后再生起不忍他们受苦的心。
所生起悦意慈的有多强烈,生起来的悲心就会有多强烈;悲心生起来有多强烈,生起菩提心的程度也会有多强烈。所以悦意慈的生起非常重要。悦意慈的生起可以透过弥勒菩萨、无著菩萨所传授的七重因果教授来修,也可以透过文殊菩萨传下来的自他相换方式来修。七重因果教授的修持,要先生起平等舍。平等舍就如同地基一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来思维知母、念恩、报恩等等。
七重因果就是修心次第之间的七重因果关系。知母、念恩是第一重因果,念恩、报恩是第二重因果,报恩、悦意慈是第三重因果,悦意慈、大悲心是第四重因果,大悲心、增上意乐是第五重因果,增上意乐、世俗发心是第六重因果,世俗发心、圆满菩提是第七重因果。
在修知母前一定要先修平等舍,因为如果没有平等舍的心,就很难直接去认同所有一切怨、亲、中庸皆如同我们的母亲。平等舍可以先从中庸者身上开始修,要思维中庸者过去世曾经也是我们的亲人,也是我们的怨敌,曾经对我们有恩。然后再进一步推及到亲人身上,思维自己的亲人过去曾经当过我们的亲人,也曾经当过中庸者和我们的怨敌,他们都对我们有恩。然后再推及到怨敌作详细的思维。
当对亲、怨以及中庸这三者的觉受已经大致雷同之后,才可以进一步思维知母,这样才能够比较容易生起视一切怨、亲、中庸为我们的母亲。
上一次讲到这里的时候,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对亲人修平等舍,自己的父母亲岂不是就会视他们为无关紧要吗?实际上只会减低我们对此世父母亲的贪着心,可是我们对父母亲养育我们的恩泽的感恩心是不会减低的。有这种想法的人可能他的眼光仅看到此世而已。事实上平等舍的心只会减低我们对此世的贪着,对此世父母亲给予我们这个身躯和养育我们恩泽的感恩是不会减低的,因为此世父母亲给我们的这些恩泽仍然存在。
在平等舍之后进一步思维的是知母,成立知母的心念。我们可以透过前后世来思维,从无始以来生生世世,我们根本就寻找不到尽头,所以说生生世世是无尽无边的。还可以进一步思维,既然我们的生生世世是从无始到现在,我们不曾投生过的地方是不是还存在?我们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投生过。我们投生的地方是不是都会有母亲,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有情都曾经当过我们的母亲,你可能当过我的母亲,他也曾经当过我的母亲,因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处所中,大家都曾经当过我的母亲。依此类推,我们可以了解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曾经出生过,任何一个有情都曾经当过我们的母亲。这样思维,我们就可以建立起知母的义理。
有一个外国人问“要让我生起知母来很困难,因为只要听到某个人的名字我心中就会生气,怎么能去认同他是我的母亲呢。”光是说你曾经当过我的母亲这并不是在修知母,我们必须要先减低对此世的贪着,再将我们的心量推广扩大,在非常广大之后,我们才能够开始说所有有情曾经当过我们的母亲,否则说你曾经当过我的母亲就好像小孩子在说童语,这种方式不是在修知母。
我初到美国的时候,当地城镇的人民一直反对布什政府,他们不喜欢布什做的事,一听到“布什”这个名字就发起火来。他们这辈子的执着心那么强,我们完全没办法去改变他们,一种比较宽阔的想法完全没有办法送进他们的心里,因为心太窄小了!窄小的心是没有办法装进宽广的思想的。
所以,我们要透过正确的方法去思维知母,了知所有一切有情都曾是我们的母亲之后,再进一步去忆念他们对我们的恩德。他们当我们母亲的时候,从我们住母胎开始,他们照顾我们的种种情形,出生之后养育我们的情形,以及母亲照顾我们时内心的牵挂和外在行为上的照顾……,用种种方法来思维母亲对我们的恩德。我们不断去思维忆念他们的恩德,去串习感恩,自然我们的心量和心力就会越来越越大越强,进而就会生起想要报答母亲恩德的心。那时就会视所有有情如同我们的母亲一样珍贵,自然就会视一切有情是那么的慈爱,这样悦意慈才能够生起来。
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思维自他相换这种发菩提心的方法,自他相换比七重因果的道理更有力量。这个传承源自于文殊菩萨,传至寂天菩萨再一路传下来,它是属于比较近的传承。文殊菩萨以无边的正理来成立这个发菩提心的方法,也就是用无边的正理成立起我们要对一切有情生起悦意慈,生起菩提心的这种道理。刚才讲七重因果法的时候,我们先去思维所有一切有情都曾经当过我们的母亲,要生起知母的心。有一些人会说,所有有情都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这些有情无量无边,所以我们母亲也无量无边,可是,他们也曾经做过我们的敌人,所以敌人也无量无边。因此用七重因果的方式,有的人就会以唱反调的方式来思维。但是自他相换的思维方式,再怎么思维,都不会有这种过失,所以,才称自他相换的道理更为深奥。
自他相换这个法门很广博深奥,一般凡夫不易了悟与思维,因此这种修心方法显得很秘密,除非是有广大思维能力的利根者才有可能依此方法修持…
《三主要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