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P6

  ..續本文上一頁是背道而馳,不用說白天很難想到生起出離輪回的心,夢裏面我們也不會生起想出離輪回的心,甚至夢中只有生起希求此世的心而已,所以說我們的眼光非常的短淺,只見到這一世很短的時間而已。對我們來說,要去除貪求此世的欲望好像很難,要生起去除貪求後世的心更難,對于去除貪求後世的心我們好像容不下它。到目前爲止,我們很難生起出離心,因此我們要誠懇地向皈依境作供養,獻上七支供養文,然後猛利祈求加持使我們能夠生起出離心。僅僅有想要自己獨自解脫生死輪回的出離心是可以的嗎?不可以。只爲獨自一人解脫輪回的思維是錯誤的,因爲其他有情無始以來一直都對我們有恩。

  我們所住的房子或者我所坐的法座(這個法座的主體是木頭,上面有裁縫製作的布),都要依賴無數的人,由于他們的恩澤我們才能夠坐在這裏,我才能坐上這個法座。我們這一生當中,生活上所要用到的一切都要依賴很多其他的衆生才能夠成辦。更何況無始以來,我們生生世世也都要仰賴其他衆生才能存活下去。我們要憶念其他有情的恩澤,是他們長養了我們。所以,想要獨自解脫生死輪回的想法是錯誤的。

  譬如這個法座是木頭做的。想一想剛開始種這棵樹的人,樹長大要有伐木工人去砍伐,伐木的工人需要用很多工具,而工具又是依靠很多衆生的努力做成的。此外,坐墊也一樣,首先要織布,然後再縫製成這樣。一個法座牽連出來的人可以說都是無數的,很難用數字去計算,更何況我們每天吃的、穿的、用的以及行的,都是由很多相關的有情做出來的。可以說依于這些無數的有情,我們才能夠存活下來。拿法座來講,做法座的人要吃要穿,他也要靠別人,別人又要靠別人……,這樣算一算就會發現,我們每天幾乎都要與等同虛空般的有情發生關聯。

  如果我們對自己在輪回中受苦以及輪回之因惑與業不了解,心中充滿無明煩惱時,我們也生不起無法忍受這些無明煩惱的心。如此,對于其他的有情在輪回中受苦,他們的心相續中充滿煩惱的情形我們就無法感同身受,不忍他們在裏面受苦的這種心自然就無法生起。自己沒有生起來,不忍他受苦的心也不會生起,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自己生起出離心很重要的道理,也是出離心成爲叁主要道之一的原因。

  “出離若無菩提心,所持則亦不能成,無上菩提樂因故,智者應發菩提心。”一個人如果真正生起了出離心,我們會視他如同羅漢一般。真正生起出離心的人,即使一點點的貪瞋煩惱都避而遠之,絕不會生起來。可是如果只有出離心是不是可以成就圓滿菩提的因呢?答案是它不能成爲圓滿菩提的因。

  出離心是一個開頭,它只是成佛的一個因而已,所以說“出離若無菩提心,所持則亦不能成,無上菩提樂因故”。生起出離心後我們還要生起菩提心,將自己無法忍受生死輪回的出離心,類推到廣大衆生上去,這樣菩提心才能夠生起。依于不忍其他有情在輪回中受苦的心,我們才會生起菩提心。如果沒有出離心,沒有菩提心的話,我們不可能成就無上菩提。“智者應發菩提心”,所以一位聰明的人除了出離心以外,還要生起菩提心。

  如何才能生起菩提心呢?就是要先生起大悲心,生起大悲心之前必須要生起悅意慈。以下這個偈誦就講到“四瀑流沖難阻止,業力繩索緊密系,投入我執鐵網孔,無明大暗所蒙蔽。無邊有海生又生,常被叁苦所迫害,成此境地之母等,情狀思已發大心。”我們要如何發悅意慈呢?思維等同虛空般的這些受苦有情如同我們慈愛的母親一樣。這裏所說的不僅是今生慈愛的母親,而是一切受苦的衆生,“成此境地之母等”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我們思維這些慈愛的母親受苦的情狀,被四瀑流所沖激,被業力的繩索所系縛,同時又困于我執的鐵網當中,被無明大暗所蒙蔽,而且在無邊的叁有海中不斷死亡出生,遭叁苦逼害,他們是處在這種情狀中。思維之後就生起悲心,之後才能夠生起菩提心。“情狀思已發大心”,思維他們的情形之後就發起悲心和菩提心。

  爲什麼要先思維“成此境地之母等”,因爲這一句闡釋的是悅意慈。我們要去思維所有的有情,從內心深處視這些有情都非常悅意,極爲慈愛。如果沒有這樣的思維,要生起悅意慈和大悲心就很困難。我們思維有情如何受苦,使不忍他們受苦的心先生起來,然後才能夠真正生起不願意他們再受苦的悲心。我們之所以還沒有生起視一切有情極爲慈愛的心,因爲我們還沒有深刻了解有情所受的苦,不忍他們受苦的心沒有生起來的緣故。就像我們在路上碰到一些不認識的人在那裏受苦,我們似乎沒有什麼感覺,就是這個情形。如果將這些有情都視爲自己的母親或是親人,當我們看到他們受苦的時候,那種不忍他們受苦的心自然就會生起來。所以我們要視一切有情非常慈愛,之後再生起不忍他們受苦的心。

  所生起悅意慈的有多強烈,生起來的悲心就會有多強烈;悲心生起來有多強烈,生起菩提心的程度也會有多強烈。所以悅意慈的生起非常重要。悅意慈的生起可以透過彌勒菩薩、無著菩薩所傳授的七重因果教授來修,也可以透過文殊菩薩傳下來的自他相換方式來修。七重因果教授的修持,要先生起平等舍。平等舍就如同地基一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來思維知母、念恩、報恩等等。

  七重因果就是修心次第之間的七重因果關系。知母、念恩是第一重因果,念恩、報恩是第二重因果,報恩、悅意慈是第叁重因果,悅意慈、大悲心是第四重因果,大悲心、增上意樂是第五重因果,增上意樂、世俗發心是第六重因果,世俗發心、圓滿菩提是第七重因果。

  在修知母前一定要先修平等舍,因爲如果沒有平等舍的心,就很難直接去認同所有一切怨、親、中庸皆如同我們的母親。平等舍可以先從中庸者身上開始修,要思維中庸者過去世曾經也是我們的親人,也是我們的怨敵,曾經對我們有恩。然後再進一步推及到親人身上,思維自己的親人過去曾經當過我們的親人,也曾經當過中庸者和我們的怨敵,他們都對我們有恩。然後再推及到怨敵作詳細的思維。

  當對親、怨以及中庸這叁者的覺受已經大致雷同之後,才可以進一步思維知母,這樣才能夠比較容易生起視一切怨、親、中庸爲我們的母親。

  上一次講到這裏的時候,有人提出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對親人修平等舍,自己的父母親豈不是就會視他們爲無關緊要嗎?實際上只會減低我們對此世父母親的貪著心,可是我們對父母親養育我們的恩澤的感恩心是不會減低的。有這種想法的人可能他的眼光僅看到此世而已。事實上平等舍的心只會減低我們對此世的貪著,對此世父母親給予我們這個身軀和養育我們恩澤的感恩是不會減低的,因爲此世父母親給我們的這些恩澤仍然存在。

  在平等舍之後進一步思維的是知母,成立知母的心念。我們可以透過前後世來思維,從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我們根本就尋找不到盡頭,所以說生生世世是無盡無邊的。還可以進一步思維,既然我們的生生世世是從無始到現在,我們不曾投生過的地方是不是還存在?我們幾乎每一個地方都有投生過。我們投生的地方是不是都會有母親,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有情都曾經當過我們的母親,你可能當過我的母親,他也曾經當過我的母親,因爲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處所中,大家都曾經當過我的母親。依此類推,我們可以了解任何一個地方我們都曾經出生過,任何一個有情都曾經當過我們的母親。這樣思維,我們就可以建立起知母的義理。

  有一個外國人問“要讓我生起知母來很困難,因爲只要聽到某個人的名字我心中就會生氣,怎麼能去認同他是我的母親呢。”光是說你曾經當過我的母親這並不是在修知母,我們必須要先減低對此世的貪著,再將我們的心量推廣擴大,在非常廣大之後,我們才能夠開始說所有有情曾經當過我們的母親,否則說你曾經當過我的母親就好像小孩子在說童語,這種方式不是在修知母。

  我初到美國的時候,當地城鎮的人民一直反對布什政府,他們不喜歡布什做的事,一聽到“布什”這個名字就發起火來。他們這輩子的執著心那麼強,我們完全沒辦法去改變他們,一種比較寬闊的想法完全沒有辦法送進他們的心裏,因爲心太窄小了!窄小的心是沒有辦法裝進寬廣的思想的。

  所以,我們要透過正確的方法去思維知母,了知所有一切有情都曾是我們的母親之後,再進一步去憶念他們對我們的恩德。他們當我們母親的時候,從我們住母胎開始,他們照顧我們的種種情形,出生之後養育我們的情形,以及母親照顧我們時內心的牽挂和外在行爲上的照顧……,用種種方法來思維母親對我們的恩德。我們不斷去思維憶念他們的恩德,去串習感恩,自然我們的心量和心力就會越來越越大越強,進而就會生起想要報答母親恩德的心。那時就會視所有有情如同我們的母親一樣珍貴,自然就會視一切有情是那麼的慈愛,這樣悅意慈才能夠生起來。

  我們也可以進一步思維自他相換這種發菩提心的方法,自他相換比七重因果的道理更有力量。這個傳承源自于文殊菩薩,傳至寂天菩薩再一路傳下來,它是屬于比較近的傳承。文殊菩薩以無邊的正理來成立這個發菩提心的方法,也就是用無邊的正理成立起我們要對一切有情生起悅意慈,生起菩提心的這種道理。剛才講七重因果法的時候,我們先去思維所有一切有情都曾經當過我們的母親,要生起知母的心。有一些人會說,所有有情都曾經做過我們的母親,這些有情無量無邊,所以我們母親也無量無邊,可是,他們也曾經做過我們的敵人,所以敵人也無量無邊。因此用七重因果的方式,有的人就會以唱反調的方式來思維。但是自他相換的思維方式,再怎麼思維,都不會有這種過失,所以,才稱自他相換的道理更爲深奧。

  自他相換這個法門很廣博深奧,一般凡夫不易了悟與思維,因此這種修心方法顯得很秘密,除非是有廣大思維能力的利根者才有可能依此方法修持…

《叁主要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廣論毘缽舍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