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士道。“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除后世欲”这二者在广论中是在下士道思维,在三主要道则是列入中士道思维,彼此并不相违。
广论将业果列到下士道主要是劝我们行善业,这样才能投生善趣,断除恶业才能够防止堕入到三恶道去。三主要道将业果列入中士道思维,主要是不论白业或是黑业,都是由烦恼而来。凡是有烦恼,就会造业。有造业的话,就会在轮回里面。所以凡是业,不管白业、黑业,都是轮回的因,都是所应断除的,因此把它列入中士道思维。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主要是勉励我们去思维念死无常。在广论中思维念死无常,可以说是下士道主修的,我们要修道,修行之首就是要念死无常。
有位叫内乌素巴的祖师曾经说:“念死的心有多强烈,我们舍弃贪求此世的心就会有多强烈;舍弃贪求此世的心有多强烈,我们念法、想要修法、忆念佛法的心也就有多强烈,所以这三者是等分的,也是相同的。反过来,不念死的心有多强烈,则心随世间八法而转的心就有多强烈;心随世间八法而转有多强烈,罪恶就有多大,这三个也是等分的。”
我们要去思维死和无常。博朵瓦说:“念死无常的心够强烈的话,我们就能断除罪恶。”就是如果去念死无常的话,自然会导致我们去断除所有的恶事、恶业;念死无常的心也会导致我们去行善,也会导致我们不执此世为常。反过来说,如果不缘念死无常,此心较强的话,我们自然不会去断除恶业,也不会去行善。所以,我们如果经常去念死无常,自然可以遮止贪图此世的享欲而为来世着想。如果今生能为来世着想,就很自然会去断恶、行善。所以经常念死无常,则断恶不难,行善也不难。
想无常的时候就不会想常法,不会执为常。没有执着常法的话,自然对这辈子的执着心就会减少;执着心少的话,作恶自然也会少。相反,行善的时候想无常,便会想这辈子不是那么重要而会看来世。当看来世的时候,就会为来世做准备;要为来世准备的话,就会行善。
思维无常自然会让我们断恶行善,所以你心中如果能生起念死无常,就真正可以做到断恶行善,也就等于你真正做到了皈依法。所谓的皈依法,就是在我们心相续中生起法,然后由心中所生起的法来给予我们庇护。皈依就是求庇护,所以皈依与给予我们庇护是同样的意思。
并不是外面摆上一部经典,每天向它顶礼供养就叫皈依法,而是要在内心真正能以法来加以改变,这样法才能真的给我们皈依。如果能够思维无常,之后内心有所改变,这样我们的心就能够得到佛法的庇护,我们就在皈依;我们用心相续当中生起的法来自我皈依。
在禅修无常之前,必须按广论所应该思维的次第思维,也就是禅修无常之前应该要先思维依止善知识的轨理,依止善知识的意义及不依止的过患等。思维过后,再进一步来思维死和无常。想想思维无常的利益是什么,不思维死无常的过患是什么,然后思维我们必定会死亡,而且死期不定,死后唯有法对我们有利益其他的毫无助益。这也是依着广论所说的三种根本去作意思维。最后,自我下决心——此世与来世唯有佛法对我们有利益,所以我们一定要这个法,一定要来修法。
以前我们讲过帕绷喀仁波切所造的《醒世无常歌》,大家可以照着里面所讲的死亡征兆、死的行相等一一加以思维。从先思维死亡的死相开始,一个一个去思维之后,然后想我必定会遇到死亡,而且必定会死,但死的时间不定;死亡的时候,所有财富、受用、亲属没有一个对我会有帮助,只有佛法对我有帮助而已。要这样来思维。所以每一个死亡的过程,想一个之后就想那三个根本。再想一个,之后再想三个根本;在讲《醒世无常歌》的时候我们有这样思维过了。
我们可以在每天晚上要睡觉的时候思维念死无常。因为我们睡觉时进入睡眠的过程,就如同死亡的过程一样,在睡觉时我们所有的心识都会收摄起来,之后就进入睡眠状态。我们在睡觉的时候,可以先思维一下死亡的过程,然后观修念死无常。
在修死亡时,如果配合密咒在修就会进入修死亡光明的法类。以密法来说,在睡觉的时候,入睡的片刻就是死亡,做梦的时候就进入中阴的阶段,醒过来时就是投生的阶段,也就是从死亡、中阴以及出生的过程,就如同我们睡觉时从入睡、做梦到醒过来所经历的过程一样。所以要睡觉的时候,修念死无常,思维我必定将死,而且死期不定,死后唯有佛法有帮助,其余的财富、亲属、受用没有一样有帮助,思维之后再去入睡。
刚刚讲有关密续的部分,是告诉大家在密续里有作这样的解释,我的意思并不是要你们这样修。我们睡觉是死亡的过程,做梦是中阴的过程,醒来时是出生的过程,睡觉与死亡的过程很相似。我们可以把这种想法用来修行无常,并不需要用死亡光明。把睡觉当成死亡来思维,死亡的时候我们的身、五根识慢慢地一直收起来,我们心里要想,死亡时五根识真正会收起来,一定会来,但什么时候来不一定,那个时候只有佛法用得上。想完了之后再睡,隔天早上起来就会有帮助。早上起来的时候再把今天讲的暇满难得想一想,要庆幸自己没有死就醒来了。
对死亡的情形和义理我们睡觉前应该思维一下。在思维死和无常之前,要对一整天来所作恶业加以忏悔,否则带着罪恶而死,对我们是很大的损失。睡前好好忏悔,再好好发愿,即使我们在睡觉中死去,我们带走的也会是佛法;如果没死,早上醒来就有不同的觉受。
如果我们依着这样的方法来思维,贪图此世的心就会变得比较小;依着这种方式思维,贪瞋也会变得比较薄弱。贪欲可分成为这一世的需求所生的贪欲和为来世需求所生的贪欲二类。
就实际而言,我们为此世的需求所生起的贪欲比较强烈,为来世的需求所生起的贪欲要小一点,加上我们执此世的一切为常的关系,所以心中有一种苦受和不快乐。为什么会觉得苦呢?因为我们所想要的得不到,或者是已经得到的又失去了,或者是我们不想遇到的偏偏又遇到,所以我们心中就有很多的苦。由此可知在我们心中生起的贪欲有很多不同的种类。
如果生起贪图此世的心就会因之而生起贪或者瞋,有了贪或瞋,就只有沾染罪恶而已。我们也可以为贪图来世而修法,所修的法可能会引导我们来世投生到善趣。我们希望来世获得解脱的果报现在还不能完全成办,可是至少现在可以为来世投生到善趣而修,这是修下士道的法可以得到的。
虽然我们要猛力去思维死亡,也要思维死后的心识并不像灯灭一样完全断灭了。我们一定会再去投生,而投生的地方除了善趣和恶趣这二者之外别无他处。为了要投生善趣,我们就应该断除十恶、行十善。教导我们修行的就是我们的导师,而实际能够用来实修的就是这个法。导师是佛宝,法就是法宝,协助我们在这条道上具足顺缘的就是僧宝,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要皈依佛法僧三宝。
虽然三宝能够庇护我们、给我们皈依,可是我们是否真正能够获得他们的庇护,完全观待于我们是否如法去作修持。修持什么?就是遵守皈依的学处。所以说三宝能够给予我们帮助,可是我们会不会得到帮助完全观待于我们自己是不是遵守学处来修学。我们能不能获得利益,主要看是否行十善,还有共通和不共通的学处。有关共不共通的学处,在讲略论的时候都已经讲过了。
我们如果能如理修学皈依学处,来世就可以投生到善趣。如果仅仅是获得人身,心中却为业和惑所扰,那岂不是身为善趣身,心却像是恶趣的众生一样受苦。因为我们还有烦恼,所以会透过身语去造做一些行为而伤害到其他众生,那些受伤害的众生可能就会反过来伤害我们。而我们受伤害的时候又生起瞋恨,然后又去伤害对方,这样就一直在轮转。也因为如此,我们来世又堕入到恶趣里去,在里面轮转不息。所以说现在所得到的善趣根本就不坚固。要使我们得到善趣并且坚固,我们必须要得到自在、有权利让自己主宰自己,得到了自在就不需要在里面流转不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去思维业果不爽的义理和思维轮回过患的原因。不断思维业果不虚及轮回之苦,就能够去除贪求后世的心,因此就有“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除后世欲”。
我们不断思维业果不虚的道理,以及轮回的痛苦与过患,就可以去除贪图后世的心,所以“思维能除后世欲”。此外,还可以透过思维十二缘起的道理。当思维十二缘起顺转的道理之后就想:“我一定要将这十二缘起灭除掉,不要再轮回。”再透过逆转的方式思维,我们就自然会生起厌离生死轮回的心,就像我们思维苦谛和集谛之后,就会生起一定要证得灭谛和道谛的道理一样。不断去思维业果、轮回的苦以及十二缘起的道理,自然就可以去除贪着后世的心,而生起想要解脱轮回的心。
轮回的痛苦可分为总的痛苦以及别的痛苦。如果思维总的轮回痛苦,我们可以透过八苦、六苦、三苦来思维;如果思维个别的轮回痛苦,就去一一思维六道的痛苦,以及广论当中所说的别苦。总之,轮回是随着惑业而转的。
自己的出离心如果没有生起来,若说要推及到他人,思维他人的苦,令他人也出离的这种心就很难生得起来。就像昨天说的,出离心如果仅止于言说的话,那菩提心也仅于此,空性正见也仅止于此。所以最初的出离心是很重要的。
下一个偈颂:“修已于轮回富足,不生剎那之希望,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出离心生。”也就是我们透过先前思维业果不虚及轮回苦之后,就能够去除贪求后世的心而生起出离心。出离心的生起是有量的。我们日以继夜地思维出离心,白天努力地思维,夜晚睡觉的时候,甚至在梦中也会生起不愿意再入轮回的心,无法忍受烦恼的存在,对烦恼产生很大的恐惧心,也非常厌恶这些烦恼,不想跟它们住在一起。如果生起很强烈的这种心,这个时候的出离心就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圆满的量。
然而,实际上我们都…
《三主要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