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P5

  ..續本文上一頁士道。“業果不虛輪回苦,思維能除後世欲”這二者在廣論中是在下士道思維,在叁主要道則是列入中士道思維,彼此並不相違。

  廣論將業果列到下士道主要是勸我們行善業,這樣才能投生善趣,斷除惡業才能夠防止墮入到叁惡道去。叁主要道將業果列入中士道思維,主要是不論白業或是黑業,都是由煩惱而來。凡是有煩惱,就會造業。有造業的話,就會在輪回裏面。所以凡是業,不管白業、黑業,都是輪回的因,都是所應斷除的,因此把它列入中士道思維。

  “暇滿難得壽無常,修習能除此生欲”主要是勉勵我們去思維念死無常。在廣論中思維念死無常,可以說是下士道主修的,我們要修道,修行之首就是要念死無常。

  有位叫內烏素巴的祖師曾經說:“念死的心有多強烈,我們舍棄貪求此世的心就會有多強烈;舍棄貪求此世的心有多強烈,我們念法、想要修法、憶念佛法的心也就有多強烈,所以這叁者是等分的,也是相同的。反過來,不念死的心有多強烈,則心隨世間八法而轉的心就有多強烈;心隨世間八法而轉有多強烈,罪惡就有多大,這叁個也是等分的。”

  我們要去思維死和無常。博朵瓦說:“念死無常的心夠強烈的話,我們就能斷除罪惡。”就是如果去念死無常的話,自然會導致我們去斷除所有的惡事、惡業;念死無常的心也會導致我們去行善,也會導致我們不執此世爲常。反過來說,如果不緣念死無常,此心較強的話,我們自然不會去斷除惡業,也不會去行善。所以,我們如果經常去念死無常,自然可以遮止貪圖此世的享欲而爲來世著想。如果今生能爲來世著想,就很自然會去斷惡、行善。所以經常念死無常,則斷惡不難,行善也不難。

  想無常的時候就不會想常法,不會執爲常。沒有執著常法的話,自然對這輩子的執著心就會減少;執著心少的話,作惡自然也會少。相反,行善的時候想無常,便會想這輩子不是那麼重要而會看來世。當看來世的時候,就會爲來世做准備;要爲來世准備的話,就會行善。

  思維無常自然會讓我們斷惡行善,所以你心中如果能生起念死無常,就真正可以做到斷惡行善,也就等于你真正做到了皈依法。所謂的皈依法,就是在我們心相續中生起法,然後由心中所生起的法來給予我們庇護。皈依就是求庇護,所以皈依與給予我們庇護是同樣的意思。

  並不是外面擺上一部經典,每天向它頂禮供養就叫皈依法,而是要在內心真正能以法來加以改變,這樣法才能真的給我們皈依。如果能夠思維無常,之後內心有所改變,這樣我們的心就能夠得到佛法的庇護,我們就在皈依;我們用心相續當中生起的法來自我皈依。

  在禅修無常之前,必須按廣論所應該思維的次第思維,也就是禅修無常之前應該要先思維依止善知識的軌理,依止善知識的意義及不依止的過患等。思維過後,再進一步來思維死和無常。想想思維無常的利益是什麼,不思維死無常的過患是什麼,然後思維我們必定會死亡,而且死期不定,死後唯有法對我們有利益其他的毫無助益。這也是依著廣論所說的叁種根本去作意思維。最後,自我下決心——此世與來世唯有佛法對我們有利益,所以我們一定要這個法,一定要來修法。

  以前我們講過帕繃喀仁波切所造的《醒世無常歌》,大家可以照著裏面所講的死亡征兆、死的行相等一一加以思維。從先思維死亡的死相開始,一個一個去思維之後,然後想我必定會遇到死亡,而且必定會死,但死的時間不定;死亡的時候,所有財富、受用、親屬沒有一個對我會有幫助,只有佛法對我有幫助而已。要這樣來思維。所以每一個死亡的過程,想一個之後就想那叁個根本。再想一個,之後再想叁個根本;在講《醒世無常歌》的時候我們有這樣思維過了。

  我們可以在每天晚上要睡覺的時候思維念死無常。因爲我們睡覺時進入睡眠的過程,就如同死亡的過程一樣,在睡覺時我們所有的心識都會收攝起來,之後就進入睡眠狀態。我們在睡覺的時候,可以先思維一下死亡的過程,然後觀修念死無常。

  在修死亡時,如果配合密咒在修就會進入修死亡光明的法類。以密法來說,在睡覺的時候,入睡的片刻就是死亡,做夢的時候就進入中陰的階段,醒過來時就是投生的階段,也就是從死亡、中陰以及出生的過程,就如同我們睡覺時從入睡、做夢到醒過來所經曆的過程一樣。所以要睡覺的時候,修念死無常,思維我必定將死,而且死期不定,死後唯有佛法有幫助,其余的財富、親屬、受用沒有一樣有幫助,思維之後再去入睡。

  剛剛講有關密續的部分,是告訴大家在密續裏有作這樣的解釋,我的意思並不是要你們這樣修。我們睡覺是死亡的過程,做夢是中陰的過程,醒來時是出生的過程,睡覺與死亡的過程很相似。我們可以把這種想法用來修行無常,並不需要用死亡光明。把睡覺當成死亡來思維,死亡的時候我們的身、五根識慢慢地一直收起來,我們心裏要想,死亡時五根識真正會收起來,一定會來,但什麼時候來不一定,那個時候只有佛法用得上。想完了之後再睡,隔天早上起來就會有幫助。早上起來的時候再把今天講的暇滿難得想一想,要慶幸自己沒有死就醒來了。

  對死亡的情形和義理我們睡覺前應該思維一下。在思維死和無常之前,要對一整天來所作惡業加以忏悔,否則帶著罪惡而死,對我們是很大的損失。睡前好好忏悔,再好好發願,即使我們在睡覺中死去,我們帶走的也會是佛法;如果沒死,早上醒來就有不同的覺受。

  如果我們依著這樣的方法來思維,貪圖此世的心就會變得比較小;依著這種方式思維,貪瞋也會變得比較薄弱。貪欲可分成爲這一世的需求所生的貪欲和爲來世需求所生的貪欲二類。

  就實際而言,我們爲此世的需求所生起的貪欲比較強烈,爲來世的需求所生起的貪欲要小一點,加上我們執此世的一切爲常的關系,所以心中有一種苦受和不快樂。爲什麼會覺得苦呢?因爲我們所想要的得不到,或者是已經得到的又失去了,或者是我們不想遇到的偏偏又遇到,所以我們心中就有很多的苦。由此可知在我們心中生起的貪欲有很多不同的種類。

  如果生起貪圖此世的心就會因之而生起貪或者瞋,有了貪或瞋,就只有沾染罪惡而已。我們也可以爲貪圖來世而修法,所修的法可能會引導我們來世投生到善趣。我們希望來世獲得解脫的果報現在還不能完全成辦,可是至少現在可以爲來世投生到善趣而修,這是修下士道的法可以得到的。

  雖然我們要猛力去思維死亡,也要思維死後的心識並不像燈滅一樣完全斷滅了。我們一定會再去投生,而投生的地方除了善趣和惡趣這二者之外別無他處。爲了要投生善趣,我們就應該斷除十惡、行十善。教導我們修行的就是我們的導師,而實際能夠用來實修的就是這個法。導師是佛寶,法就是法寶,協助我們在這條道上具足順緣的就是僧寶,這叁者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們要皈依佛法僧叁寶。

  雖然叁寶能夠庇護我們、給我們皈依,可是我們是否真正能夠獲得他們的庇護,完全觀待于我們是否如法去作修持。修持什麼?就是遵守皈依的學處。所以說叁寶能夠給予我們幫助,可是我們會不會得到幫助完全觀待于我們自己是不是遵守學處來修學。我們能不能獲得利益,主要看是否行十善,還有共通和不共通的學處。有關共不共通的學處,在講略論的時候都已經講過了。

  我們如果能如理修學皈依學處,來世就可以投生到善趣。如果僅僅是獲得人身,心中卻爲業和惑所擾,那豈不是身爲善趣身,心卻像是惡趣的衆生一樣受苦。因爲我們還有煩惱,所以會透過身語去造做一些行爲而傷害到其他衆生,那些受傷害的衆生可能就會反過來傷害我們。而我們受傷害的時候又生起瞋恨,然後又去傷害對方,這樣就一直在輪轉。也因爲如此,我們來世又墮入到惡趣裏去,在裏面輪轉不息。所以說現在所得到的善趣根本就不堅固。要使我們得到善趣並且堅固,我們必須要得到自在、有權利讓自己主宰自己,得到了自在就不需要在裏面流轉不息。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要去思維業果不爽的義理和思維輪回過患的原因。不斷思維業果不虛及輪回之苦,就能夠去除貪求後世的心,因此就有“業果不虛輪回苦,思維能除後世欲”。

  我們不斷思維業果不虛的道理,以及輪回的痛苦與過患,就可以去除貪圖後世的心,所以“思維能除後世欲”。此外,還可以透過思維十二緣起的道理。當思維十二緣起順轉的道理之後就想:“我一定要將這十二緣起滅除掉,不要再輪回。”再透過逆轉的方式思維,我們就自然會生起厭離生死輪回的心,就像我們思維苦谛和集谛之後,就會生起一定要證得滅谛和道谛的道理一樣。不斷去思維業果、輪回的苦以及十二緣起的道理,自然就可以去除貪著後世的心,而生起想要解脫輪回的心。

  輪回的痛苦可分爲總的痛苦以及別的痛苦。如果思維總的輪回痛苦,我們可以透過八苦、六苦、叁苦來思維;如果思維個別的輪回痛苦,就去一一思維六道的痛苦,以及廣論當中所說的別苦。總之,輪回是隨著惑業而轉的。

  自己的出離心如果沒有生起來,若說要推及到他人,思維他人的苦,令他人也出離的這種心就很難生得起來。就像昨天說的,出離心如果僅止于言說的話,那菩提心也僅于此,空性正見也僅止于此。所以最初的出離心是很重要的。

  下一個偈頌:“修已于輪回富足,不生剎那之希望,晝夜唯求解脫心,起時是出離心生。”也就是我們透過先前思維業果不虛及輪回苦之後,就能夠去除貪求後世的心而生起出離心。出離心的生起是有量的。我們日以繼夜地思維出離心,白天努力地思維,夜晚睡覺的時候,甚至在夢中也會生起不願意再入輪回的心,無法忍受煩惱的存在,對煩惱産生很大的恐懼心,也非常厭惡這些煩惱,不想跟它們住在一起。如果生起很強烈的這種心,這個時候的出離心就可以說已經達到了圓滿的量。

  然而,實際上我們都…

《叁主要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廣論毘缽舍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