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P4

  ..续本文上一页,这也是非常稀有难得之事。

  总之,要去思维我们现在所获得的暇满人身是多么难得,然而我们现在已经获得了,而且可以很自在地运用这个暇满人身,如果我们现在不好好利用,而将修学佛法的希望寄托在来世的话,我们不敢把握来世会是如何。过去世已经过去了,现在唯一能把握的就是此世。如果再去思维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等八无暇处的众生有那么多,我们现在如果不努力的话,将来不可预知,来世更是不可预知了。所以,现在务必要利用所得的暇满人身去努力修持,没有比现在所获得的暇满人身更殊胜的了。

  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师长现在已经圆寂了,他以前是色拉寺的纠察师,后来当到堪布。早、晚课时,很多僧众会以五块、十块、五十块、一百块来供养,供养者的名字都会写下来,到了早、晚课结束时,纠察就会念那些供养者的名字。有的祈求好好读书,有的祈求好好修行。纠察看到名字就知道有一些是不好好读书的,有一些是不好好修行的,就骂他们:“你们回向的都是骗人的、假的。现在掌握在你们手上且有能力去做的没有做,却只发愿未来要做什么,这种发愿都是假的。”我们也常常会如此。

  我们应该要好好善用我们现在所获得的暇满人身,在具足八闲暇十圆满的珍贵人身上去思维其难得之处。《菩提道次第摄颂》讲道“此闲暇身胜于如意宝”,《三主要道》也讲到暇满难得;暇满人身是远胜于如意宝的。“此般所获仅只此次尔”,获得这样的暇满人身仅仅此次而已,其难得而易失的程度,就如同虚空的闪电一般,一闪而逝。如果我们修下士道,等于是懂得善用现在所具足的八闲暇十圆满的人身,更不用说修中士道或上士道的法了。我们可以用很多方式来思维我们现在所获得的远胜于如意宝的暇满人身是多么的珍贵,修下士道可以让我们的来世获得善趣,中士道和上士道就更不用说了。

  除了思维我们的暇满人身是多么珍贵之外,还要思维这个人身是多么难得。这个难得的人身不是常恒永住的,它是无常的,百分之百终将会灭。譬如在座的各位,五十年后说不定会去掉一大半了,更不用说一百年后,就没有一个人会继续坐在这里了。至于什么时候,哪一个人在,哪一个人不在,这又不一定了。《广论》里说必定将死、死期不定、死后唯法有助益,透过九种因、三种决定来思维。

  死和无常是修行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博多瓦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禅修无常的话,可以使我们断一切恶行行一切善行,甚至在修行的正行中,也可以生起大精进。还可以藉由无常,使我们去求证究竟的果位。所以,无常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博多瓦对于无常非常重视,讲了很多如何观修无常的方法。有一次,博多瓦的弟子向他祈求:“请您赐给我另外一个所缘。”意思是我对无常已经修了很久了,现在要换一个所缘。博多瓦回答说:“除了无常之外,我没有其他的法。如果你要换其他的话,就去找别人吧!”他就把这个徒弟赶走了。所以,无常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还开始修行之前,如果没有无常的观念,是无法进入法流的;在正式修行的时候,如果没有无常的观念,所修的就会是不清净的法。

  我们心中所想的都只是此世要如何。贪求心越强烈,所引生的苦也会越强烈。追根究底,原因就在于我们都执着于“我”。因为需要好的东西、好的名声、很多钱,我们被“我”所困所害,心中就生起了无限痛苦。如果想要舒服过日子,就要观修无常,我们的心自然就会很舒适,不会再被这些苦所扰。

  如果我们了解这个需要名声、财物的“我”根本就是不实在的,不是常的,我们所需要的这些物质当然也就不是常的,不是实在的。如果我们没有执我为常,又何必需要外在的事物呢!这样思维,我们心的苦就会减少、降低。

  问:从佛教的观点看,我们应该如何祭祖或扫墓?

  答:就我的观点而言,如果我们认为那些死去的亲人还在要去扫墓或祭祖牌位的那个地方,那是很严重的错误想法。我们一旦死了,就无法自己作主要到哪里去。如果认为你的亲人死后还在那个地方,就表示他都没有去投生了,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不认同这一点。

  问:何谓三有乐?

  答:三有的“有”是指轮回。就欲界来说,在十二缘起里面讲到受支,受可以分为苦受和乐受,就乐受而言,如果造白善业就感得善趣的果报,你就会在善趣当中感受不同的乐受,这也是三有乐;如果你造了恶业,就会堕入恶趣,在恶趣中也会有不同的乐受,譬如龙族受用就非常的圆满,这也是三有的乐受。就色界来说,在三禅天以下的乐受就是属于三有乐。

  刚才是就十二缘起支的乐受来讲的。如果不就十二缘起支的乐受来讲,如果随着业惑而转,而在心中生起欢喜、悦意的那一分,也可以称为三有乐;可是,这并不是乐受。有这两种解释方式。

  问:对已经去投生的祖先,如果我们帮他作一些布施或超度,对他是否有帮助?

  答: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问过了。一个已经过世的人,如果有后代亲属帮他作这些善事的话,祖先的获利会比较大,或者有师徒关系的话,他的获利也会比较大。如果亡者的骨灰还在的话,就可以用他的骨灰作擦擦(小泥像),或者用在法上的修行上,这对亡者的利益也会很大。如果没有亲属关系也没有师徒关系,也不是利用亡者个人的骨灰来做,而是透过毫无相关的人来为他回向,他的获利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大,反而是为他作善、修法的那个人本身获利最大。

  问:我现在三十几岁,我在三十几年前应该是死而投胎。假如我上一世是人的话,也许我的牌位现在还在谁家被拜着,如果我现在突然变得比较好运的话,那会是因为他们回向给我的吗?所谓的帮助是否这个意思呢?

  答:他们为你所做的是否真的是一个善行那还不一定。一般而言,在牌位前面都会点一枝香,在点香的时候,如果有观想皈依境(诸佛菩萨)的话,这算是一个善行。如果他们认为你的心还在那个牌位里而为你点香,那就不成为善行。

  问:刚刚仁波切说十二缘起中的受分两种情况,请问那两分都是属于心上有境的部分,还是一分是境而另一分是有境的部分呢?

  答:这两个并非都是有境,第一个是属于有境,也就是十二缘起支当中的乐受,另一个是你心中生起悦意的感觉;随着业、惑而生起的悦意分不见得都是有境。轮回里面三有的安乐都是心悦意的那一分,都称为轮回的安乐,那不一定是有境,譬如,钱、物品都算是轮回里面的安乐部分。轮回当中,我们所喜欢的都算是安乐,有属于境的部分也有属于有境的部分。整个轮回当中,我们所喜欢的东西,不管是外面的或内在的,都可以算是轮回的安乐,它们全部都是业与烦恼造作出来的,只要我们喜欢那种东西,就算是轮回的安乐。(不好理解)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是讲下士道的修心。三主要道中首先讲的是出离心,但是,出离心要生起来,必须先去除对此世的贪着。所以这一句是让我们去除贪求此生安乐的心,是真正生起出离心的前行。

  一般而言,下士道、中士道以及上士道要由下下道思维起,前者为后者的基础,也就是下下道为上上道的根基。若就力量大小或者好的程度来区分的话,上上道的力量比较大也比较好。如果就重要性来区分的话,下下道会比上上道显得更重要,因为下下道若没有生起,上上道是生不起来的。就像盖房子一样,盖三层楼的房子,下面的地基如果没有打好,上面的第二层、第三层是盖不上去的。第三层要盖起来,得观待第二层结构的完好;第二层的完好,也得观待下层以及地基的质量。

  康咙巴这位上师讲到,上上的法虽然好,可是整个下下的法重要性更大。要证得中士道的解脱或是上士道的佛果,就我们这一世而言,证得菩提是很难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生生世世持续修道才会有结果。可是如果要能够生生世世持续修道,就必须要生生世世不断获得人身才有可能。如果没有把下士道的法修好,来世就不可能获得人身,更谈不上生生世世持续佛道的实修。

  但是就实修而言,不可以说中士道的解脱和上士道的遍智果位,对我们现在的实际修持不是很急需的,也不是我们一时可以做得到的,所以心就好像有点放弃,或把它们摆得远远的,等以后再来做,这样是不可以的。虽然目前我们应该努力以下士道来修持,可是也须要把中士道和上士道的果位摆在一个我们将来要去实修的寄望之处。先把它们放在一个寄望之处,我们就可以在道上慢慢增长,以后就可以去修中士道和上士道了。千万不可以说:“我做不到!”好像心中有点把它们放弃的意思。心里面有把它们舍弃的念头,自认为不行的话,这样就造了类似谤法的业。

  宗喀巴大师曾经说过,目前我们可修的就要尽力去修,现在能力达不到的我们就要努力向上师、本尊、菩萨祈请,把它当作将来要修的一个目标;我们现在努力修学,使自己在修道上的能力渐渐增长,将来我们就可以修得到。对于初机者,现在应该要以修下士道为主,要去修持去除贪求此世的心,也就是要把修持放在追求来世的心上。生起追求来世的心,就需要断除所有的恶,行所有的善——这就是下士道的实修。广论讲到,下士道的修持首先是要去思维暇满难得及念死无常,然后再去思维我们死后将生于何处(死后除了投生到善趣和恶趣之外,没有余趣可投生)。由思维投生到善趣的利益以及堕入恶趣的过患,然后才能真正发起求皈依的心。在皈依境前求得皈依之后,就要遵守皈依的学处,断除十恶、行十善,好好的守戒,这就是下士道的实修。

  广论里的思维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及思维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这二者主要用来发生希求后世之心。然后依止后世安乐方便所分出来的科判就是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及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思维业果的部分在广论里列入下士道里面,但是在三主要道中就列入中…

《三主要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广论毘钵舍那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