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也是非常稀有難得之事。
總之,要去思維我們現在所獲得的暇滿人身是多麼難得,然而我們現在已經獲得了,而且可以很自在地運用這個暇滿人身,如果我們現在不好好利用,而將修學佛法的希望寄托在來世的話,我們不敢把握來世會是如何。過去世已經過去了,現在唯一能把握的就是此世。如果再去思維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等八無暇處的衆生有那麼多,我們現在如果不努力的話,將來不可預知,來世更是不可預知了。所以,現在務必要利用所得的暇滿人身去努力修持,沒有比現在所獲得的暇滿人身更殊勝的了。
舉一個例子。有一位師長現在已經圓寂了,他以前是色拉寺的糾察師,後來當到堪布。早、晚課時,很多僧衆會以五塊、十塊、五十塊、一百塊來供養,供養者的名字都會寫下來,到了早、晚課結束時,糾察就會念那些供養者的名字。有的祈求好好讀書,有的祈求好好修行。糾察看到名字就知道有一些是不好好讀書的,有一些是不好好修行的,就罵他們:“你們回向的都是騙人的、假的。現在掌握在你們手上且有能力去做的沒有做,卻只發願未來要做什麼,這種發願都是假的。”我們也常常會如此。
我們應該要好好善用我們現在所獲得的暇滿人身,在具足八閑暇十圓滿的珍貴人身上去思維其難得之處。《菩提道次第攝頌》講道“此閑暇身勝于如意寶”,《叁主要道》也講到暇滿難得;暇滿人身是遠勝于如意寶的。“此般所獲僅只此次爾”,獲得這樣的暇滿人身僅僅此次而已,其難得而易失的程度,就如同虛空的閃電一般,一閃而逝。如果我們修下士道,等于是懂得善用現在所具足的八閑暇十圓滿的人身,更不用說修中士道或上士道的法了。我們可以用很多方式來思維我們現在所獲得的遠勝于如意寶的暇滿人身是多麼的珍貴,修下士道可以讓我們的來世獲得善趣,中士道和上士道就更不用說了。
除了思維我們的暇滿人身是多麼珍貴之外,還要思維這個人身是多麼難得。這個難得的人身不是常恒永住的,它是無常的,百分之百終將會滅。譬如在座的各位,五十年後說不定會去掉一大半了,更不用說一百年後,就沒有一個人會繼續坐在這裏了。至于什麼時候,哪一個人在,哪一個人不在,這又不一定了。《廣論》裏說必定將死、死期不定、死後唯法有助益,透過九種因、叁種決定來思維。
死和無常是修行的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博多瓦曾經說過:“如果我們禅修無常的話,可以使我們斷一切惡行行一切善行,甚至在修行的正行中,也可以生起大精進。還可以藉由無常,使我們去求證究竟的果位。所以,無常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博多瓦對于無常非常重視,講了很多如何觀修無常的方法。有一次,博多瓦的弟子向他祈求:“請您賜給我另外一個所緣。”意思是我對無常已經修了很久了,現在要換一個所緣。博多瓦回答說:“除了無常之外,我沒有其他的法。如果你要換其他的話,就去找別人吧!”他就把這個徒弟趕走了。所以,無常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們還開始修行之前,如果沒有無常的觀念,是無法進入法流的;在正式修行的時候,如果沒有無常的觀念,所修的就會是不清淨的法。
我們心中所想的都只是此世要如何。貪求心越強烈,所引生的苦也會越強烈。追根究底,原因就在于我們都執著于“我”。因爲需要好的東西、好的名聲、很多錢,我們被“我”所困所害,心中就生起了無限痛苦。如果想要舒服過日子,就要觀修無常,我們的心自然就會很舒適,不會再被這些苦所擾。
如果我們了解這個需要名聲、財物的“我”根本就是不實在的,不是常的,我們所需要的這些物質當然也就不是常的,不是實在的。如果我們沒有執我爲常,又何必需要外在的事物呢!這樣思維,我們心的苦就會減少、降低。
問:從佛教的觀點看,我們應該如何祭祖或掃墓?
答:就我的觀點而言,如果我們認爲那些死去的親人還在要去掃墓或祭祖牌位的那個地方,那是很嚴重的錯誤想法。我們一旦死了,就無法自己作主要到哪裏去。如果認爲你的親人死後還在那個地方,就表示他都沒有去投生了,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不認同這一點。
問:何謂叁有樂?
答:叁有的“有”是指輪回。就欲界來說,在十二緣起裏面講到受支,受可以分爲苦受和樂受,就樂受而言,如果造白善業就感得善趣的果報,你就會在善趣當中感受不同的樂受,這也是叁有樂;如果你造了惡業,就會墮入惡趣,在惡趣中也會有不同的樂受,譬如龍族受用就非常的圓滿,這也是叁有的樂受。就色界來說,在叁禅天以下的樂受就是屬于叁有樂。
剛才是就十二緣起支的樂受來講的。如果不就十二緣起支的樂受來講,如果隨著業惑而轉,而在心中生起歡喜、悅意的那一分,也可以稱爲叁有樂;可是,這並不是樂受。有這兩種解釋方式。
問:對已經去投生的祖先,如果我們幫他作一些布施或超度,對他是否有幫助?
答: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人問過了。一個已經過世的人,如果有後代親屬幫他作這些善事的話,祖先的獲利會比較大,或者有師徒關系的話,他的獲利也會比較大。如果亡者的骨灰還在的話,就可以用他的骨灰作擦擦(小泥像),或者用在法上的修行上,這對亡者的利益也會很大。如果沒有親屬關系也沒有師徒關系,也不是利用亡者個人的骨灰來做,而是透過毫無相關的人來爲他回向,他的獲利可能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大,反而是爲他作善、修法的那個人本身獲利最大。
問:我現在叁十幾歲,我在叁十幾年前應該是死而投胎。假如我上一世是人的話,也許我的牌位現在還在誰家被拜著,如果我現在突然變得比較好運的話,那會是因爲他們回向給我的嗎?所謂的幫助是否這個意思呢?
答:他們爲你所做的是否真的是一個善行那還不一定。一般而言,在牌位前面都會點一枝香,在點香的時候,如果有觀想皈依境(諸佛菩薩)的話,這算是一個善行。如果他們認爲你的心還在那個牌位裏而爲你點香,那就不成爲善行。
問:剛剛仁波切說十二緣起中的受分兩種情況,請問那兩分都是屬于心上有境的部分,還是一分是境而另一分是有境的部分呢?
答:這兩個並非都是有境,第一個是屬于有境,也就是十二緣起支當中的樂受,另一個是你心中生起悅意的感覺;隨著業、惑而生起的悅意分不見得都是有境。輪回裏面叁有的安樂都是心悅意的那一分,都稱爲輪回的安樂,那不一定是有境,譬如,錢、物品都算是輪回裏面的安樂部分。輪回當中,我們所喜歡的都算是安樂,有屬于境的部分也有屬于有境的部分。整個輪回當中,我們所喜歡的東西,不管是外面的或內在的,都可以算是輪回的安樂,它們全部都是業與煩惱造作出來的,只要我們喜歡那種東西,就算是輪回的安樂。(不好理解)
“暇滿難得壽無常,修習能除此生欲”是講下士道的修心。叁主要道中首先講的是出離心,但是,出離心要生起來,必須先去除對此世的貪著。所以這一句是讓我們去除貪求此生安樂的心,是真正生起出離心的前行。
一般而言,下士道、中士道以及上士道要由下下道思維起,前者爲後者的基礎,也就是下下道爲上上道的根基。若就力量大小或者好的程度來區分的話,上上道的力量比較大也比較好。如果就重要性來區分的話,下下道會比上上道顯得更重要,因爲下下道若沒有生起,上上道是生不起來的。就像蓋房子一樣,蓋叁層樓的房子,下面的地基如果沒有打好,上面的第二層、第叁層是蓋不上去的。第叁層要蓋起來,得觀待第二層結構的完好;第二層的完好,也得觀待下層以及地基的質量。
康嚨巴這位上師講到,上上的法雖然好,可是整個下下的法重要性更大。要證得中士道的解脫或是上士道的佛果,就我們這一世而言,證得菩提是很難的,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生生世世持續修道才會有結果。可是如果要能夠生生世世持續修道,就必須要生生世世不斷獲得人身才有可能。如果沒有把下士道的法修好,來世就不可能獲得人身,更談不上生生世世持續佛道的實修。
但是就實修而言,不可以說中士道的解脫和上士道的遍智果位,對我們現在的實際修持不是很急需的,也不是我們一時可以做得到的,所以心就好像有點放棄,或把它們擺得遠遠的,等以後再來做,這樣是不可以的。雖然目前我們應該努力以下士道來修持,可是也須要把中士道和上士道的果位擺在一個我們將來要去實修的寄望之處。先把它們放在一個寄望之處,我們就可以在道上慢慢增長,以後就可以去修中士道和上士道了。千萬不可以說:“我做不到!”好像心中有點把它們放棄的意思。心裏面有把它們舍棄的念頭,自認爲不行的話,這樣就造了類似謗法的業。
宗喀巴大師曾經說過,目前我們可修的就要盡力去修,現在能力達不到的我們就要努力向上師、本尊、菩薩祈請,把它當作將來要修的一個目標;我們現在努力修學,使自己在修道上的能力漸漸增長,將來我們就可以修得到。對于初機者,現在應該要以修下士道爲主,要去修持去除貪求此世的心,也就是要把修持放在追求來世的心上。生起追求來世的心,就需要斷除所有的惡,行所有的善——這就是下士道的實修。廣論講到,下士道的修持首先是要去思維暇滿難得及念死無常,然後再去思維我們死後將生于何處(死後除了投生到善趣和惡趣之外,沒有余趣可投生)。由思維投生到善趣的利益以及墮入惡趣的過患,然後才能真正發起求皈依的心。在皈依境前求得皈依之後,就要遵守皈依的學處,斷除十惡、行十善,好好的守戒,這就是下士道的實修。
廣論裏的思維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及思維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這二者主要用來發生希求後世之心。然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所分出來的科判就是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及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思維業果的部分在廣論裏列入下士道裏面,但是在叁主要道中就列入中…
《叁主要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