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P3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在听闻佛法的时候,要懂得听闻轨理,然后如理去听闻。

  听闻的时候应该好好听闻,否则在思的阶段就没有什么好思维,在修行时当然就会产生很多过失。密勒日巴尊者说:“你即使躲到阿兰若或尸陀林去修行,如果没有掌握佛法的核心要义,只不过是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一些苦行而已,不可能产生任何证悟。”我们修学《三主要道》,现在这个阶段应该好好听闻,这是很重要的。

  就像刚才说的,我们观想面前的皈依境对我们开示佛法,用这种方式给予我们庇护,除此之外,皈依境是不会用任何其他方式给我们庇护的。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向皈依境祈求庇护(皈依),皈依境给予我们这些弟子的就是佛法。如果在皈依境给我们予佛法庇护的时候,我们却反而把耳朵关起来不专心听闻,岂不是欺骗皈依境吗!我们既然向皈依境有所求,就应该要如理听闻。这些道理,在讲皈依时已经阐释得很清楚,而且也讲过很多次。

  “具法缘者净意听”,是说有缘者应该依着清净的意乐好好听闻。我们要谛听的佛法内容是什么?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接着就开始讲真正的内容。对于生起出离心的原因时,会以一个偈颂来讲;对于生起出离心的方法和生起之量时,也各以一个偈颂来讲;一共用了三个偈颂来讲出离心。

  “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方法”,如果没有清净的出离心,是不可能有坚定出离有海安乐的果报,因为我们一向都希望能获得有海(三有)的安乐,而没有出离心。我们现在所获得的即是三有中的安乐果报,因为没有清净的出离心,虽然恒求安乐却无剎那远离苦果。从无始以来到今生,从出生到死亡,甚至到未来,都是如此,虽然恒求安乐却没有得到剎那的安乐。我们希求坚固寂静的安乐,却始终未曾得过,现在所得到的仅仅是小小的短暂安乐而已。我们希望获得寂静永恒的安乐,却没有方法得到,因为我们没有清净的出离心。现在所获得的很小的有海安乐是无法满足我们的。

  我们都想要获得持续的安乐,可是我们却反道而行,变成只求此世及轮回的安乐。希求安乐的心念是好的,可是,如果只是希求此世或轮回中的安乐,这个心就是错的。我们应该把安乐放在解脱整个生死轮回的寂静安乐果报上,可是,现在我们却没有任何可以求得这种安乐的方法。

  希求安乐远离痛苦是正确无误的。可是,心的觉受(十二缘起中的受支)往往会欺骗我们,让我们希求不稳定、不坚固的安乐上。(刚才说十二缘起支中的受会欺骗我们,那是就对境上而言的。)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里说到:“一般而言,我们希望能获得安乐远离痛苦,因为我们心的本性本来就是如此。我们本具这种心性,所以都可以成佛。”

  既然我们希望获得安乐,不愿意痛苦的心是恒在的,就应该去追求稳固的安乐,将痛苦完全根除。如果能这样的话,我们就能成佛。

  “由贪有乐缚众生”,由于贪着三有的安乐,因此众生系缚在轮回当中。刚刚说我们都希求安乐不愿受苦,却把希求的心摆在对境上,也就是摆到三有或轮回的安乐上,因为希求三有或轮回的安乐,我们的心就贪着在这上面,因此就不可能脱离生死轮回,而系缚在轮回之中。我们所获得的三有或轮回的安乐是不坚固的,因为这些安乐的体性(本质)是苦,因此,应该将我们的心改变过来,把它放在“不欲痛苦”这点上去思维轮回的过患,转而希求能够出离整个生死轮回。如果能够这样做,就有望脱离轮回,获得坚固稳定的安乐。

  “故先寻求出离心”,所以我们要先希求出离心的生起。“出离”可以就“有境”及“对境”两方面来解说,就“有境”方面,是指心中生起要出离轮回的心,而且所生起的心非常坚定;就“对境”来说,是指四谛当中的“灭谛”,“灭谛”有“灭”、“尽”、“妙”、“离”等四个行相,其中“离”的意思是,一旦出离的心生起来之后,绝对是坚定不变的,也就是一旦将烦恼断除之后,烦恼将不再生起,这种出离是非常坚定的。

  如果没有出离心,就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出离整个轮回,所以,出离心是必备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安住在轮回当中呢?无始以来我们都在追求安乐,却未曾得过真正的安乐,因为轮回当中根本没有安乐可言。所以,佛陀才向我们宣说苦、集、灭、道四谛,这完全是依照众生的所求而宣说的。

  对于四谛的道理,我们应该常常去思维,同时也可以常常思维十二缘起顺转和逆转的道理。如果能这样做,出离心才能真正生起。

  刚才说要寻求出离心,我们要思维轮回从过去世、现在世到未来世,无有始终。我们要厌离整个生死轮回,生起想要脱离轮回的心,才能成为出离整个轮回的正因。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心里想着厌恶轮回或想脱离生死轮回,并不会真正生起出离心,而必须透过不断地思维整个轮回的过患。如果没有经过思维就马上进去修,等于不具足智慧而在修行。

  要如何生起出离心呢?“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除后世欲。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指出的是下士道的修行轨理。“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除后世欲”,指出的是中士道的修行轨理。按照《广论》的科判,在依止善知识轨理之后,接着是“于有暇身劝取心要”到“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后者分为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的取心要轨理。“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属于下士道,所以从“于有暇身劝取心要”到下士道各主题的意义,就含摄在这两句当中。

  “暇满难得寿无常”,暇就是指八闲暇。我们要思维我们现在没有投生在地狱、饿鬼、畜生或长寿天(非天)当中,而是投生在人间,而且也没有投生在没有佛法住世的时候,也没有投生在边地(没有佛法盛行的地方),也没有投生在视佛法如毒药的野蛮人群中,也没有投生为五根不全的身躯。我们要这样去思维。

  有一类长寿天属于无色界,还有一类是属于色界,即无想天及梵天,梵天当中有一类是邪见者;还有一类长寿天在欲界,他们算是非天。梵天虽然有佛法存在,可是,其中有一类没有时间修行佛法,也属于无暇。

  简而言之,应该想我们现在有暇修学佛法,而不是属于无暇的阶段。如果只是躺在那里想“我没有投生到地狱、饿鬼、畜生”,不是真正的思维闲暇;真正的思维是:现在这个时间我是可以修行的。

  因为我们没有出生在地狱中,所以我们有时间学法;因为我们没有出生在饿鬼道,所以我们有时间学法。这样去思维才能称为有闲暇。比如乘车的时间可以用来思维菩提心、无常等,这才称为有闲暇。甚至在走路或吃饭时,也都可以思维出离心、业果或菩提心的道理。懂得利用时间,才真正称为有闲暇;不懂得利用时间思维就不成为有闲暇。所以,经常要提醒自己:我有时间。如果没有这样提醒自己的话,即使有时间也会认为自己没有时间,这就没有闲暇。

  思维闲暇的时候,必须要全盘思维,同时也要思维使我们有闲暇的原因。因为我没有投生在地狱中,所以我有空闲;因为我没有出生在畜生道中,所以我有空闲……;要如此去思维。刚才说到八无暇处,就要以这八无暇处为因来加以思维,你可以这样一个一个去思维。

  还有一种思维方式。地狱道的众生最多,我们没有投生在那里是非常稀有的;饿鬼道的众生也很多,比地狱道少一点而已,我们没有投生在那里也是非常稀有的;再一直往后推到五根不全的众生,可以说是比较少一点,我们没有投生在那里面也是非常稀有的。所以,我们没有投生在八无暇处,使我们有空闲来修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我们每天早上起床,不管睡意是否已经全消,醒过来之后就坐起来,然后想:我实在很幸运,在昨天晚上睡下去之后,竟然没有死,现在这个人身还在,还可以在人道中醒过来;如果昨天晚上死了的话,搞不好今天早上就在地狱、饿鬼或畜生里面,我们要感到很幸运。要以这八无暇来思维。

  第七世达赖喇嘛曾经说过:“来世离我们不远,只在呼吸间而已。一旦我们的呼吸断了,就到来世去了。”晚上睡觉之后,第二天早上会在哪个地方、哪一道醒过来我们不知道,即使你签名也无法保证你会在那里醒来。我们如果能这样略加思维,一定就会提醒自己千万不可以浪费自己的时间。每天早上醒来端正坐好之后,要这样好好思维一下。

  在思维我们自己已经远离最可怕的八无暇后,接着是思维十圆满。其中五个是内在所应该具足的自圆满,五个是外在的他圆满,这十个圆满都是我们修学的顺缘。

  五个自圆满是指:投生为人、生在中土、五根俱全、业未倒、住信处(对三宝有信心)。五个他圆满是指:有佛出世、佛有说法(如果出生在佛没有说法的时代,我们也不能值遇佛法)、佛法尚未灭、有随行者(僧众)、具悲悯者(有传授我们佛法教授的僧众或传法者、供养我们修行资具的施主)。

  要思维我们已经远离了逆缘,并且具备了所有一切顺缘,八暇十满完全具足,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如果暇满人身不是这么难能可贵的话,那么我们应该生生世世都能很轻松就得到暇满人身,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在我们所得到的暇满人身是非常难得的。

  我们要不断去思维其难得之处,藉由“因”来思维它是多么难得,因为必须要持戒清净、造众善业,才能获得人身。如果从体性来想的话,要思维八闲暇十圆满的人身在本质上是非常难以成办的。若由数目来思维的话,要想地狱道的众生那么多,我们没有投生在其中是非常稀有难得的;饿鬼道、畜生道的众生也是那么多,我们没有投生其中也是非常稀有难得。此外,还可以用比喻的方式来思维。《广论》里有一个比喻,瞎了眼的乌龟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正好钻到牛轭的洞里面,这是多么稀有难得。另一个比喻,古代的墙是用土砌起来的,你抓一把豆子拋向土墙,能留在土墙上的,顶多是一、两颗而已…

《三主要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广论毘钵舍那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