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P3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在聽聞佛法的時候,要懂得聽聞軌理,然後如理去聽聞。

  聽聞的時候應該好好聽聞,否則在思的階段就沒有什麼好思維,在修行時當然就會産生很多過失。密勒日巴尊者說:“你即使躲到阿蘭若或屍陀林去修行,如果沒有掌握佛法的核心要義,只不過是給自己的身體帶來一些苦行而已,不可能産生任何證悟。”我們修學《叁主要道》,現在這個階段應該好好聽聞,這是很重要的。

  就像剛才說的,我們觀想面前的皈依境對我們開示佛法,用這種方式給予我們庇護,除此之外,皈依境是不會用任何其他方式給我們庇護的。另一方面,我們自己也向皈依境祈求庇護(皈依),皈依境給予我們這些弟子的就是佛法。如果在皈依境給我們予佛法庇護的時候,我們卻反而把耳朵關起來不專心聽聞,豈不是欺騙皈依境嗎!我們既然向皈依境有所求,就應該要如理聽聞。這些道理,在講皈依時已經闡釋得很清楚,而且也講過很多次。

  “具法緣者淨意聽”,是說有緣者應該依著清淨的意樂好好聽聞。我們要谛聽的佛法內容是什麼?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接著就開始講真正的內容。對于生起出離心的原因時,會以一個偈頌來講;對于生起出離心的方法和生起之量時,也各以一個偈頌來講;一共用了叁個偈頌來講出離心。

  “無出離心無息滅,希求有海樂方法”,如果沒有清淨的出離心,是不可能有堅定出離有海安樂的果報,因爲我們一向都希望能獲得有海(叁有)的安樂,而沒有出離心。我們現在所獲得的即是叁有中的安樂果報,因爲沒有清淨的出離心,雖然恒求安樂卻無剎那遠離苦果。從無始以來到今生,從出生到死亡,甚至到未來,都是如此,雖然恒求安樂卻沒有得到剎那的安樂。我們希求堅固寂靜的安樂,卻始終未曾得過,現在所得到的僅僅是小小的短暫安樂而已。我們希望獲得寂靜永恒的安樂,卻沒有方法得到,因爲我們沒有清淨的出離心。現在所獲得的很小的有海安樂是無法滿足我們的。

  我們都想要獲得持續的安樂,可是我們卻反道而行,變成只求此世及輪回的安樂。希求安樂的心念是好的,可是,如果只是希求此世或輪回中的安樂,這個心就是錯的。我們應該把安樂放在解脫整個生死輪回的寂靜安樂果報上,可是,現在我們卻沒有任何可以求得這種安樂的方法。

  希求安樂遠離痛苦是正確無誤的。可是,心的覺受(十二緣起中的受支)往往會欺騙我們,讓我們希求不穩定、不堅固的安樂上。(剛才說十二緣起支中的受會欺騙我們,那是就對境上而言的。)

  彌勒菩薩在《寶性論》裏說到:“一般而言,我們希望能獲得安樂遠離痛苦,因爲我們心的本性本來就是如此。我們本具這種心性,所以都可以成佛。”

  既然我們希望獲得安樂,不願意痛苦的心是恒在的,就應該去追求穩固的安樂,將痛苦完全根除。如果能這樣的話,我們就能成佛。

  “由貪有樂縛衆生”,由于貪著叁有的安樂,因此衆生系縛在輪回當中。剛剛說我們都希求安樂不願受苦,卻把希求的心擺在對境上,也就是擺到叁有或輪回的安樂上,因爲希求叁有或輪回的安樂,我們的心就貪著在這上面,因此就不可能脫離生死輪回,而系縛在輪回之中。我們所獲得的叁有或輪回的安樂是不堅固的,因爲這些安樂的體性(本質)是苦,因此,應該將我們的心改變過來,把它放在“不欲痛苦”這點上去思維輪回的過患,轉而希求能夠出離整個生死輪回。如果能夠這樣做,就有望脫離輪回,獲得堅固穩定的安樂。

  “故先尋求出離心”,所以我們要先希求出離心的生起。“出離”可以就“有境”及“對境”兩方面來解說,就“有境”方面,是指心中生起要出離輪回的心,而且所生起的心非常堅定;就“對境”來說,是指四谛當中的“滅谛”,“滅谛”有“滅”、“盡”、“妙”、“離”等四個行相,其中“離”的意思是,一旦出離的心生起來之後,絕對是堅定不變的,也就是一旦將煩惱斷除之後,煩惱將不再生起,這種出離是非常堅定的。

  如果沒有出離心,就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出離整個輪回,所以,出離心是必備的。爲什麼我們不能安住在輪回當中呢?無始以來我們都在追求安樂,卻未曾得過真正的安樂,因爲輪回當中根本沒有安樂可言。所以,佛陀才向我們宣說苦、集、滅、道四谛,這完全是依照衆生的所求而宣說的。

  對于四谛的道理,我們應該常常去思維,同時也可以常常思維十二緣起順轉和逆轉的道理。如果能這樣做,出離心才能真正生起。

  剛才說要尋求出離心,我們要思維輪回從過去世、現在世到未來世,無有始終。我們要厭離整個生死輪回,生起想要脫離輪回的心,才能成爲出離整個輪回的正因。如果我們僅僅只是心裏想著厭惡輪回或想脫離生死輪回,並不會真正生起出離心,而必須透過不斷地思維整個輪回的過患。如果沒有經過思維就馬上進去修,等于不具足智慧而在修行。

  要如何生起出離心呢?“暇滿難得壽無常,修習能除此生欲,業果不虛輪回苦,思維能除後世欲。

  “暇滿難得壽無常,修習能除此生欲”,指出的是下士道的修行軌理。“業果不虛輪回苦,思維能除後世欲”,指出的是中士道的修行軌理。按照《廣論》的科判,在依止善知識軌理之後,接著是“于有暇身勸取心要”到“如何攝取心要之理”;後者分爲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的取心要軌理。“暇滿難得壽無常,修習能除此生欲”屬于下士道,所以從“于有暇身勸取心要”到下士道各主題的意義,就含攝在這兩句當中。

  “暇滿難得壽無常”,暇就是指八閑暇。我們要思維我們現在沒有投生在地獄、餓鬼、畜生或長壽天(非天)當中,而是投生在人間,而且也沒有投生在沒有佛法住世的時候,也沒有投生在邊地(沒有佛法盛行的地方),也沒有投生在視佛法如毒藥的野蠻人群中,也沒有投生爲五根不全的身軀。我們要這樣去思維。

  有一類長壽天屬于無色界,還有一類是屬于色界,即無想天及梵天,梵天當中有一類是邪見者;還有一類長壽天在欲界,他們算是非天。梵天雖然有佛法存在,可是,其中有一類沒有時間修行佛法,也屬于無暇。

  簡而言之,應該想我們現在有暇修學佛法,而不是屬于無暇的階段。如果只是躺在那裏想“我沒有投生到地獄、餓鬼、畜生”,不是真正的思維閑暇;真正的思維是:現在這個時間我是可以修行的。

  因爲我們沒有出生在地獄中,所以我們有時間學法;因爲我們沒有出生在餓鬼道,所以我們有時間學法。這樣去思維才能稱爲有閑暇。比如乘車的時間可以用來思維菩提心、無常等,這才稱爲有閑暇。甚至在走路或吃飯時,也都可以思維出離心、業果或菩提心的道理。懂得利用時間,才真正稱爲有閑暇;不懂得利用時間思維就不成爲有閑暇。所以,經常要提醒自己:我有時間。如果沒有這樣提醒自己的話,即使有時間也會認爲自己沒有時間,這就沒有閑暇。

  思維閑暇的時候,必須要全盤思維,同時也要思維使我們有閑暇的原因。因爲我沒有投生在地獄中,所以我有空閑;因爲我沒有出生在畜生道中,所以我有空閑……;要如此去思維。剛才說到八無暇處,就要以這八無暇處爲因來加以思維,你可以這樣一個一個去思維。

  還有一種思維方式。地獄道的衆生最多,我們沒有投生在那裏是非常稀有的;餓鬼道的衆生也很多,比地獄道少一點而已,我們沒有投生在那裏也是非常稀有的;再一直往後推到五根不全的衆生,可以說是比較少一點,我們沒有投生在那裏面也是非常稀有的。所以,我們沒有投生在八無暇處,使我們有空閑來修行,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我們每天早上起床,不管睡意是否已經全消,醒過來之後就坐起來,然後想:我實在很幸運,在昨天晚上睡下去之後,竟然沒有死,現在這個人身還在,還可以在人道中醒過來;如果昨天晚上死了的話,搞不好今天早上就在地獄、餓鬼或畜生裏面,我們要感到很幸運。要以這八無暇來思維。

  第七世達賴喇嘛曾經說過:“來世離我們不遠,只在呼吸間而已。一旦我們的呼吸斷了,就到來世去了。”晚上睡覺之後,第二天早上會在哪個地方、哪一道醒過來我們不知道,即使你簽名也無法保證你會在那裏醒來。我們如果能這樣略加思維,一定就會提醒自己千萬不可以浪費自己的時間。每天早上醒來端正坐好之後,要這樣好好思維一下。

  在思維我們自己已經遠離最可怕的八無暇後,接著是思維十圓滿。其中五個是內在所應該具足的自圓滿,五個是外在的他圓滿,這十個圓滿都是我們修學的順緣。

  五個自圓滿是指:投生爲人、生在中土、五根俱全、業未倒、住信處(對叁寶有信心)。五個他圓滿是指:有佛出世、佛有說法(如果出生在佛沒有說法的時代,我們也不能值遇佛法)、佛法尚未滅、有隨行者(僧衆)、具悲憫者(有傳授我們佛法教授的僧衆或傳法者、供養我們修行資具的施主)。

  要思維我們已經遠離了逆緣,並且具備了所有一切順緣,八暇十滿完全具足,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如果暇滿人身不是這麼難能可貴的話,那麼我們應該生生世世都能很輕松就得到暇滿人身,但事實並非如此,現在我們所得到的暇滿人身是非常難得的。

  我們要不斷去思維其難得之處,藉由“因”來思維它是多麼難得,因爲必須要持戒清淨、造衆善業,才能獲得人身。如果從體性來想的話,要思維八閑暇十圓滿的人身在本質上是非常難以成辦的。若由數目來思維的話,要想地獄道的衆生那麼多,我們沒有投生在其中是非常稀有難得的;餓鬼道、畜生道的衆生也是那麼多,我們沒有投生其中也是非常稀有難得。此外,還可以用比喻的方式來思維。《廣論》裏有一個比喻,瞎了眼的烏龜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正好鑽到牛轭的洞裏面,這是多麼稀有難得。另一個比喻,古代的牆是用土砌起來的,你抓一把豆子拋向土牆,能留在土牆上的,頂多是一、兩顆而已…

《叁主要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廣論毘缽舍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