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P2

  ..续本文上一页师一开始是如何听闻、思维及实修的;从宗喀巴大师的传记当中,可以了解宗喀巴大师是如何修持的。所以,从这一句可以引伸出很多甚深意义出来,我们在念这一句礼赞文的时候,可以多念几次。

  接着是:“佛陀至言心要义,是诸菩萨所赞道,欲求解脱之大路,我今随力而宣说。”宗喀巴大师在礼赞文主要是礼敬文殊菩萨及所有至尊上师们,接着就写了这四句。从这四句可以看出是立下誓言要写这一部论著。

  “佛陀至言心要义”就阐释出出离心,“是诸菩萨所赞道”阐释出菩提心,“欲求解脱之大路”阐释出空性正见,“我今随力而宣说”,表示针对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的内容,因为内涵广大渊博,宗喀巴大师会尽力去宣说。

  刚才说“佛陀至言心要义”阐释的是出离心,出离心是劣乘行者的主要修持;“是诸菩萨所赞道”阐释的是菩提心,也就是指大乘主修中的广大分而言;“欲求解脱之大路”阐释空性正见,也就是指大乘主修中的深观分而言。因为这一部论是非常简略的,宗喀巴大师很难在这么简略的文辞当中将所有的意义全部宣说出来,但是他会尽力去宣说。在宗喀巴大师的其他论著中,也有写到:“我虽然无法全数了知,但是,我会尽我所了知的去宣说。”

  第一句“佛陀至言心要义”是阐释出离心的意义,这也是佛经当中主要诉求的一个目标。佛经主要阐述的是让一切有情在心相续中生起欲脱离整个生死轮回的心,并让一切有情都能脱离整个生死轮回。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也说:“为让一切有情能够脱离整个生死轮回之故,论中所说内容的究竟密意是让一切有情在实修时能实际的脱离整个生死轮回。”所以,佛经都有这样的特色,所诠说的密意都能让一切有情通过实修而脱离整个生死轮回。佛在初转*轮时是讲四谛*轮,密意是要让一切有情依着这个法来帮助他们解脱生死轮回。佛经是为一切有情能脱离一切忧苦,得到寂静而宣说的,没有一法不具足这个特色。

  第二句“是诸菩萨所赞道”。如果一个补特伽罗发起了菩提心,在他发心的那一剎那,将成为诸佛、菩萨、天众所赞叹的对象,尤其是菩萨更为赞叹,因为这些菩萨(大乘补特伽罗)为了等同虚空般的众生而作一切利他行,现在等于是得到一个利益众生的助手了,因此,他们就特别赞叹那些发心的菩萨。一个发心的菩萨最先在心相续中生起这一条大乘道,是因为菩提心的关系;中期生起这一条道的证悟,也是因为菩提心的关系;后期能成就佛果,利益众生,也是因为菩提心的关系。所以,发起菩提心可说是诸菩萨众所共同赞扬的。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讲到,任何时刻都要称赞大悲心,而且举了一个譬喻。譬如要让种子发芽、开花、结实,在初期的时候,种子是非常重要的;在中期,照顾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后期的时候,让果实能成熟也是很重要的。初、中、后三个时段都非常重要。大悲心、菩提心也是一样,在初、中、后三个阶段都非常重要,所以,一切时中都要赞叹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切诸菩萨众所赞叹的。

  第三句“欲求解脱之大路”。我们想要脱离生死轮回,首先就要将轮回的根本(无明)断除掉,要怎样才能断除无明呢?只有生起空性正见才能将轮回根本无明断除。所以,生起空性正见可以说是脱离整个生死轮回的津梁。这不同于世间灭除烦恼的方法。世间灭除烦恼的方法是转移,当你贪爱这个的时候,就转移去贪爱其他的,于是把这个贪灭掉了。如果你贪爱欲界的享乐,为了要将其灭除掉,你就转移去贪爱色界寂静的享乐。但是,世间灭除烦恼的方法只是暂时压伏而已,仍然还在轮回当中,并非究竟。所以,若要灭除整个生死轮回,必须先灭无明、我执;要灭无明、我执,就要从生起空性正见来入门,这样才有可能。

  第四句“我今随力而宣说”。前面所说的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等三主要道,宗喀巴大师会尽他所能来宣说。宗喀巴大师用信函的方式,将《三主要道》写出来之后,寄给那旺札巴,看似如此,可是,当我们在思维《三主要道》的时候,要思维宗喀巴大师是在对我们说。《三主要道》跟《广论》所说的内容是一样的,都具有三特色四殊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的这一条道是不可能成就佛果的,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除了依此道成就外,没有其他的方法。因此,除了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是我们可以寄望成佛的方法与次第之外,没有其他方式是我们可以寄望成佛的。

  讲到《三主要道》的时候,有些人会觉得没什么,认为它很简单、不很重要,或者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如果心中有这种念头生起来的时候,表示你并不了解《三主要道》。在讲到《三主要道》的时候,你会想着要如何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及如何去理解空性正见,甚至会因为自己什么都不懂,心里会有怕怕的感觉,表示你对《三主要道》略有所知。有些人会说:“《三主要道》我已经看了不知道多少次了,甚至内容都会背了,没有什么。”表示他完全不了解《三主要道》。

  自己想一想,有没有能力舍弃对世间名利、物质、朋友等的执着,这样思考之后,就知道出离心真的很难发起。如果有这种体会,此时就有一点接近理解出离心的意思了。讲到菩提心更恐怖,因为不只是要利益自己,而是要利益无量无边像虚空一样的众生,要有这么广大的心。一直想要帮忙所有的众生出离,要担当起让众生出离的责任,真的是很不简单的。能这样想的话,对于理解菩提心,就有一点点味道了。空性也是如此,对空性的解释越来越深入时,我、他、佛全部都是互相依靠,自己完全没有自性。如果能有这样的感觉,就对理解空性有一点点接近的感觉;如果没有这样的感觉,只是说自己看了无数次的《三主要道》,觉得不过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而已,这样可以说是毁谤佛法,是毁谤《三主要道》,那就很恐怖了。这是成佛最主要的三个道和次第,如果毁谤的话,这个业真是太恐怖了。如果自己觉得了解了,而事实上并没有相应的觉受和体会,那不是真正的智慧,而是破慧。

  接着的偈颂是:“于三有乐不贪着,为暇满义而精进,志依佛陀所喜道,具法缘者净意听。”这就是劝说已成法器的行者听闻的意思。“于三有乐不贪着”是指修出离心的行者,“为暇满义而精进”是修菩提心的行者,“志依佛陀所喜道”是阐释修空性正见的行者,最后一句就是劝具法缘者,也就是有缘修《三主要道》的行者要一心谛听。

  “于三有乐不贪着”很容易了解这是阐释出离心,就是对三有的享乐不贪着。“为暇满义而精进”,就如同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里所说:“如果我们已经获得了八闲暇十圆满的人身,为了让这个人身具有大利益,就应该修菩提心。”所以,要为暇满义大而精进修菩提心。“志依佛陀所喜道”,就是说应该要证得空性正见,入佛圣心所欢喜之道。从下面的偈颂“见世出世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所执之境本无者,彼入佛陀所喜道”可以看出,证得空性正见就入了佛陀欢喜之道。

  在此举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愿)解脱门)来说明。佛经里讲到三解脱门,主要是佛陀努力于让所有众生都能脱离整个生死轮回。由于众生(所化机)不了解三解脱门的空性义理,就一直在轮回中轮转不息。我们要入佛陀所欢喜之道,就应该努力生起空性正见(空性慧)。若能如此,佛陀没有比这件事更欢喜的了。因为佛陀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解脱生死轮回,“志依佛陀所喜道”,我们应该一心依于佛陀所欢喜之道,也就是要努力去生起空性正见。

  说到佛所欢喜之道,在本尊法中有一个生起次第,其中就有迎请资粮田,供养资粮田,在资粮田座前受菩萨戒或密咒戒,这些都是令佛欢喜的修行供养;生起空性正见也是让佛欢喜的修行供养。所谓供养并不仅指在佛前摆一些供品而已,闻思修,甚至顶着大太阳从家里到这里来上课的整个过程都是佛所欢喜之道。至尊密勒日巴曾说过:“给上师的财物供养我没有,可是我有修行供养。”

  这一段可以配合上《广论》听闻轨理的部分。我们听闻佛法最重要的就是动机,听闻《三主要道》的动机,就是要对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见生起强烈的信心,同时也要断器三过、依六种想,以这种清净的动机来听闻。

  前面讲到“于三有乐不贪着,为暇满义而精进,志依佛陀所喜道,具法缘者净意听。”这是劝请具法缘者能一心谛听。此时我们可以观想面前有皈依境,最主要就是《三主要道》的作者——宗喀巴大师,当然还可以追溯到文殊菩萨再到世尊这中间整个直接或间接的传承上师们,思维《三主要道》是由宗喀巴大师宣说的,也是所有这些传承上师们宣说的。皈依境中,真正的上师是以宗喀巴大师为主。在思维之后,就要祈请他们悲悯摄受,让我们能生起清净的动机,断器三过依六种想来如理听闻。

  就像经中所说,佛陀并非以手除众生苦,也不是以水洗众生罪,而是示法性谛令众生得解脱,亦即佛陀所宣说的一切,都是为了令一切有情能离苦得乐,并且获得无上解脱的佛果位。我们可以思维皈依境里的圣众向我们开示佛法的心要,让我们都能获得解脱的果报;思维他们赐给我们《三主要道》,而《三主要道》乃是广大、甚深众多法门中的核心要义。

  实修佛法,首先要经过听闻、思维,之后才去实修。听闻就是此处说的净意听的阶段,是要我们一心谛听的意思;想要一心谛听,就应该如《广论》说的断器三过依六种想。在念这个偈颂的时候,应该回顾《广论》所说的意义。断器三过就是要断除器皿倒覆、器皿染垢、器皿穿漏等过失;依六种想是指听闻时要具六种想:第一把自己当成病人想,第二将导师视为医师想,第三将听闻到的法当成法药想,第四把听到的法拿来实修当成是医治我们的疾病,第五将如来当成圣师想,也就是要念佛的恩德,第六是正法常住想…

《三主要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广论毘钵舍那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