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師一開始是如何聽聞、思維及實修的;從宗喀巴大師的傳記當中,可以了解宗喀巴大師是如何修持的。所以,從這一句可以引伸出很多甚深意義出來,我們在念這一句禮贊文的時候,可以多念幾次。
接著是:“佛陀至言心要義,是諸菩薩所贊道,欲求解脫之大路,我今隨力而宣說。”宗喀巴大師在禮贊文主要是禮敬文殊菩薩及所有至尊上師們,接著就寫了這四句。從這四句可以看出是立下誓言要寫這一部論著。
“佛陀至言心要義”就闡釋出出離心,“是諸菩薩所贊道”闡釋出菩提心,“欲求解脫之大路”闡釋出空性正見,“我今隨力而宣說”,表示針對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的內容,因爲內涵廣大淵博,宗喀巴大師會盡力去宣說。
剛才說“佛陀至言心要義”闡釋的是出離心,出離心是劣乘行者的主要修持;“是諸菩薩所贊道”闡釋的是菩提心,也就是指大乘主修中的廣大分而言;“欲求解脫之大路”闡釋空性正見,也就是指大乘主修中的深觀分而言。因爲這一部論是非常簡略的,宗喀巴大師很難在這麼簡略的文辭當中將所有的意義全部宣說出來,但是他會盡力去宣說。在宗喀巴大師的其他論著中,也有寫到:“我雖然無法全數了知,但是,我會盡我所了知的去宣說。”
第一句“佛陀至言心要義”是闡釋出離心的意義,這也是佛經當中主要訴求的一個目標。佛經主要闡述的是讓一切有情在心相續中生起欲脫離整個生死輪回的心,並讓一切有情都能脫離整個生死輪回。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也說:“爲讓一切有情能夠脫離整個生死輪回之故,論中所說內容的究竟密意是讓一切有情在實修時能實際的脫離整個生死輪回。”所以,佛經都有這樣的特色,所诠說的密意都能讓一切有情通過實修而脫離整個生死輪回。佛在初轉*輪時是講四谛*輪,密意是要讓一切有情依著這個法來幫助他們解脫生死輪回。佛經是爲一切有情能脫離一切憂苦,得到寂靜而宣說的,沒有一法不具足這個特色。
第二句“是諸菩薩所贊道”。如果一個補特伽羅發起了菩提心,在他發心的那一剎那,將成爲諸佛、菩薩、天衆所贊歎的對象,尤其是菩薩更爲贊歎,因爲這些菩薩(大乘補特伽羅)爲了等同虛空般的衆生而作一切利他行,現在等于是得到一個利益衆生的助手了,因此,他們就特別贊歎那些發心的菩薩。一個發心的菩薩最先在心相續中生起這一條大乘道,是因爲菩提心的關系;中期生起這一條道的證悟,也是因爲菩提心的關系;後期能成就佛果,利益衆生,也是因爲菩提心的關系。所以,發起菩提心可說是諸菩薩衆所共同贊揚的。
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講到,任何時刻都要稱贊大悲心,而且舉了一個譬喻。譬如要讓種子發芽、開花、結實,在初期的時候,種子是非常重要的;在中期,照顧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後期的時候,讓果實能成熟也是很重要的。初、中、後叁個時段都非常重要。大悲心、菩提心也是一樣,在初、中、後叁個階段都非常重要,所以,一切時中都要贊歎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切諸菩薩衆所贊歎的。
第叁句“欲求解脫之大路”。我們想要脫離生死輪回,首先就要將輪回的根本(無明)斷除掉,要怎樣才能斷除無明呢?只有生起空性正見才能將輪回根本無明斷除。所以,生起空性正見可以說是脫離整個生死輪回的津梁。這不同于世間滅除煩惱的方法。世間滅除煩惱的方法是轉移,當你貪愛這個的時候,就轉移去貪愛其他的,于是把這個貪滅掉了。如果你貪愛欲界的享樂,爲了要將其滅除掉,你就轉移去貪愛色界寂靜的享樂。但是,世間滅除煩惱的方法只是暫時壓伏而已,仍然還在輪回當中,並非究竟。所以,若要滅除整個生死輪回,必須先滅無明、我執;要滅無明、我執,就要從生起空性正見來入門,這樣才有可能。
第四句“我今隨力而宣說”。前面所說的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等叁主要道,宗喀巴大師會盡他所能來宣說。宗喀巴大師用信函的方式,將《叁主要道》寫出來之後,寄給那旺劄巴,看似如此,可是,當我們在思維《叁主要道》的時候,要思維宗喀巴大師是在對我們說。《叁主要道》跟《廣論》所說的內容是一樣的,都具有叁特色四殊勝;沒有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的這一條道是不可能成就佛果的,過去佛、現在佛和未來佛除了依此道成就外,沒有其他的方法。因此,除了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是我們可以寄望成佛的方法與次第之外,沒有其他方式是我們可以寄望成佛的。
講到《叁主要道》的時候,有些人會覺得沒什麼,認爲它很簡單、不很重要,或者認爲自己已經知道了。如果心中有這種念頭生起來的時候,表示你並不了解《叁主要道》。在講到《叁主要道》的時候,你會想著要如何生起出離心、菩提心及如何去理解空性正見,甚至會因爲自己什麼都不懂,心裏會有怕怕的感覺,表示你對《叁主要道》略有所知。有些人會說:“《叁主要道》我已經看了不知道多少次了,甚至內容都會背了,沒有什麼。”表示他完全不了解《叁主要道》。
自己想一想,有沒有能力舍棄對世間名利、物質、朋友等的執著,這樣思考之後,就知道出離心真的很難發起。如果有這種體會,此時就有一點接近理解出離心的意思了。講到菩提心更恐怖,因爲不只是要利益自己,而是要利益無量無邊像虛空一樣的衆生,要有這麼廣大的心。一直想要幫忙所有的衆生出離,要擔當起讓衆生出離的責任,真的是很不簡單的。能這樣想的話,對于理解菩提心,就有一點點味道了。空性也是如此,對空性的解釋越來越深入時,我、他、佛全部都是互相依靠,自己完全沒有自性。如果能有這樣的感覺,就對理解空性有一點點接近的感覺;如果沒有這樣的感覺,只是說自己看了無數次的《叁主要道》,覺得不過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而已,這樣可以說是毀謗佛法,是毀謗《叁主要道》,那就很恐怖了。這是成佛最主要的叁個道和次第,如果毀謗的話,這個業真是太恐怖了。如果自己覺得了解了,而事實上並沒有相應的覺受和體會,那不是真正的智慧,而是破慧。
接著的偈頌是:“于叁有樂不貪著,爲暇滿義而精進,志依佛陀所喜道,具法緣者淨意聽。”這就是勸說已成法器的行者聽聞的意思。“于叁有樂不貪著”是指修出離心的行者,“爲暇滿義而精進”是修菩提心的行者,“志依佛陀所喜道”是闡釋修空性正見的行者,最後一句就是勸具法緣者,也就是有緣修《叁主要道》的行者要一心谛聽。
“于叁有樂不貪著”很容易了解這是闡釋出離心,就是對叁有的享樂不貪著。“爲暇滿義而精進”,就如同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裏所說:“如果我們已經獲得了八閑暇十圓滿的人身,爲了讓這個人身具有大利益,就應該修菩提心。”所以,要爲暇滿義大而精進修菩提心。“志依佛陀所喜道”,就是說應該要證得空性正見,入佛聖心所歡喜之道。從下面的偈頌“見世出世一切法,從因生果皆不虛,所執之境本無者,彼入佛陀所喜道”可以看出,證得空性正見就入了佛陀歡喜之道。
在此舉叁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作(願)解脫門)來說明。佛經裏講到叁解脫門,主要是佛陀努力于讓所有衆生都能脫離整個生死輪回。由于衆生(所化機)不了解叁解脫門的空性義理,就一直在輪回中輪轉不息。我們要入佛陀所歡喜之道,就應該努力生起空性正見(空性慧)。若能如此,佛陀沒有比這件事更歡喜的了。因爲佛陀所作的一切都是爲了讓我們解脫生死輪回,“志依佛陀所喜道”,我們應該一心依于佛陀所歡喜之道,也就是要努力去生起空性正見。
說到佛所歡喜之道,在本尊法中有一個生起次第,其中就有迎請資糧田,供養資糧田,在資糧田座前受菩薩戒或密咒戒,這些都是令佛歡喜的修行供養;生起空性正見也是讓佛歡喜的修行供養。所謂供養並不僅指在佛前擺一些供品而已,聞思修,甚至頂著大太陽從家裏到這裏來上課的整個過程都是佛所歡喜之道。至尊密勒日巴曾說過:“給上師的財物供養我沒有,可是我有修行供養。”
這一段可以配合上《廣論》聽聞軌理的部分。我們聽聞佛法最重要的就是動機,聽聞《叁主要道》的動機,就是要對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見生起強烈的信心,同時也要斷器叁過、依六種想,以這種清淨的動機來聽聞。
前面講到“于叁有樂不貪著,爲暇滿義而精進,志依佛陀所喜道,具法緣者淨意聽。”這是勸請具法緣者能一心谛聽。此時我們可以觀想面前有皈依境,最主要就是《叁主要道》的作者——宗喀巴大師,當然還可以追溯到文殊菩薩再到世尊這中間整個直接或間接的傳承上師們,思維《叁主要道》是由宗喀巴大師宣說的,也是所有這些傳承上師們宣說的。皈依境中,真正的上師是以宗喀巴大師爲主。在思維之後,就要祈請他們悲憫攝受,讓我們能生起清淨的動機,斷器叁過依六種想來如理聽聞。
就像經中所說,佛陀並非以手除衆生苦,也不是以水洗衆生罪,而是示法性谛令衆生得解脫,亦即佛陀所宣說的一切,都是爲了令一切有情能離苦得樂,並且獲得無上解脫的佛果位。我們可以思維皈依境裏的聖衆向我們開示佛法的心要,讓我們都能獲得解脫的果報;思維他們賜給我們《叁主要道》,而《叁主要道》乃是廣大、甚深衆多法門中的核心要義。
實修佛法,首先要經過聽聞、思維,之後才去實修。聽聞就是此處說的淨意聽的階段,是要我們一心谛聽的意思;想要一心谛聽,就應該如《廣論》說的斷器叁過依六種想。在念這個偈頌的時候,應該回顧《廣論》所說的意義。斷器叁過就是要斷除器皿倒覆、器皿染垢、器皿穿漏等過失;依六種想是指聽聞時要具六種想:第一把自己當成病人想,第二將導師視爲醫師想,第叁將聽聞到的法當成法藥想,第四把聽到的法拿來實修當成是醫治我們的疾病,第五將如來當成聖師想,也就是要念佛的恩德,第六是正法常住想…
《叁主要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