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道
色拉寺雪歌仁波切(赛康仁波切)
今、明两天都各以两座的时间来讲《三主要道》,因为现在是萨噶达哇的殊胜月,此时不管做任何善行,功德都可以广大增长。
《三主要道》的内容和《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内容一样,只是广和略的差别而已。《广论》有谈到三个特色及四种殊胜,《三主要道》当中当然也有讲到。我们刚才念的《菩提道次第摄颂》里面讲到“总摄一切教法之心要,此理即使一次说或闻,说闻圣法所获利益等,思其必得累积广大义”,不论是说法者或闻法者,只要能听到《道次第》的开示,都可以获得广大的利益。今天我们能听到,应该感到非常高兴,同时不要浪费时间,应该要努力地以此修行。
宗喀巴大师在写《菩提道次第广论》时,文殊菩萨曾经问宗喀巴大师:“你写的内容是什么呢?”宗喀巴大师回答说:“我写的内容是诠释阿底峡尊者所写《菩提道灯论》的。”因为文殊菩萨经常向宗喀巴大师讲说《三主要道》,所以就问他:“我常常跟你讲的《三主要道》还不够吗?还有更好的道次第要写吗?”文殊菩萨这样问并不是他不高兴,而是他想了解宗喀巴大师的想法,或是要让弟子们了解《三主要道》和《道次第》是一样的,所以才有这样的问答。宗喀巴大师就回答:“我所写的《广论》内容主要是《菩提道灯论》的内容,而其心要是《三主要道》。”
宗喀巴大师所写的《广论》的核心要义主要是《三主要道》,内容是以《道灯论》为主。《道灯论》所诠释的是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主要道》当中则没有提到三士道,而主要提到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见,两者事实上是同样的意义。
《广论》和《三主要道》有何差别呢?《广论》有讲到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下士道和中士道摄入《三主要道》当中出离心的部分,上士道则摄入菩提心和空性正见。
三主要道指的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其中以菩提心和空性正见为主要的修持。如果是一位大乘种性的行者,他的修持应该以菩提心和空性正见为主修。菩提心可以说是意乐,而空性正见则是加行。陈那菩萨曾经在他所写的《集量论》里的礼赞文讲到:“意乐圆满乃是大悲,加行圆满乃是空性正见,依此二者而证二身(法身和色身)。”法称论师也以陈那菩萨所写的礼赞文,在《释量论》当中加以解释。我们如果证悟成佛的时候,会证得二身(色身和法身),能证得色身和法身的两个因,一个是菩提心,另一个就是空性正见,以菩提心来证得色身,以空性正见来证得法身。所以,菩提心是意乐,而空性正见是加行。以空性正见可以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而证得这样的果报。你如果想要生起菩提心,首先要具足出离心,因此出离心也成为一个主要道。
加行在藏文有两种解释,第一个是在作正行之前所作的,第二个是你努力去作、努力去行。这边指的是第二个意义,这里的加行特别是指无我慧而言。在我们的心相续当中生起菩提心之后,为了一切有情之故,我们务必要证得圆满菩提果,因此就禅修无我慧,因此,真正要努力去作的就是无我慧(空性正见)。
在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当中,菩提心和空性正见就是意乐和加行。陈那菩萨在《集量论》中说:“依于圆满的因,可以证得圆满的果。”圆满的两个因就是意乐圆满和加行圆满;两个圆满的果就是自利圆满和利他圆满。自利圆满是指法身,利他圆满就是指色身。因此,《三主要道》的次第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就是这样安立的。
为什么在菩提心之前要先生起出离心呢?也就是你自己要先厌离整个生死轮回,之后才能生起“如果一切有情都能远离痛苦该有多好”的思维。如果你自己没有先厌离整个生死轮回的痛苦,是不可能生起“一切有情若能远离痛苦该有多好”的思维的。所以,一定是先为了自利的缘故而生起厌离生死轮回,之后才会生起令一切有情出离整个生死轮回的心。因此,没有出离心则不可能会有菩提心。
出离心为什么这么重要,《广论》中宗喀巴大师说:“出离心如果仅止于言辞上而已,你的悲心也就仅止于言辞上而已,菩提心亦复如是。所以,一定要先生起出离心。”阿底峡尊者来到西藏之后, 曾这样教训西藏人说:“没有慈心悲心的菩萨,在西藏看得到。西藏的菩萨都说要证得佛果,可是,却很少说要发起悲心、生起出离心。”因此,阿底峡尊者说:“如果没有出离心、悲心、菩提心的话,是不可能会有佛果的。”
由此可见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的重要性,是一个依于一个而生起的,先依于出离心而生菩提心,再依菩提心而生起空性正见。所以,先生起出离心之后,再生起菩提心,之后再以空性正见实际去行持,而证得果报。一个大乘种性的行者应该是依着这样的次第修行,而不是先入小乘道,证得小乘菩提果位之后,再入大乘道修持;不是这样的。
三个主要道是用来实修的,而不是用来看的。文殊菩萨传授给宗喀巴大师主要的教授也就是三主要道。在此浊世当中,时代越为混浊,文殊菩萨加持的力量就越大,很多经和续当中都有提到这一点,更何况是文殊菩萨所示现的另一个相(大威德金刚),也就是在浊世当中所现出的智慧本尊大威德金刚,他的加持力量更是非常大。时势越混浊,加持力就越大。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的化现,从《文殊根本续》或《空行秘密续》当中,都很明显提到文殊菩萨的名号及其功德利益。所以,我们说宗喀巴大师乃是文殊菩萨,甚至他的上师也是文殊菩萨。《三主要道》的词句可以说是宗喀巴大师所说,也可以说是文殊菩萨所说。
在浊世当中,如果时势越混浊,烦恼众生的妄念会越炽盛,就必须依于更好的正理或智慧将它驳斥掉。所以,在浊世当中,文殊菩萨的加持会更大。
《三主要道》一开始就讲到“敬礼诸至尊上师”。这是宗喀巴大师所写的礼赞文,主要是礼敬诸至尊上师,也就是礼敬文殊菩萨及宗喀巴大师的所有上师。“至尊上师”可以依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三个方向来诠释,我们可以了解《三主要道》的主要内容和《广论》完全是一样的。借着这个礼赞文,我们可以了解宗喀巴大师称扬他的上师已经达到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究竟证悟,因为宗喀巴大师已经了悟了这个,所以他向所有至尊上师礼敬。由此礼赞文,我们可以看出《三主要道》的内容和《广论》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
“至尊”中的“至”在藏文是“e”,是指下士道而言,就像一个国家至上的国王一样,国王可以广纳丞相等官员,达到他想要利益百姓的目的。我们依于下士道的修持,思维暇满义大、念死无常等下士道主要的修持,可以让这一生不虚度,此世可以获得大利益,因此就可以利益到来世。下士道主要的目标就是希望有一个好的来世(增上生)。再讲到“尊”。我们一向都会随着贪瞋痴等烦恼而转,透过身语去造作种种的恶行,如果将身语的恶行遮止掉,而且将烦恼断除掉,我们将成为一个尊贵者。断除烦恼的正对治就是中士道的修行。“上师(喇嘛)”的意思就是至高无上,没有比上士道的修持更崇高的。
在《三主要道》的正文之前,宗喀巴大师先写了一个赞,由此可见,你如果要生起《三主要道》的证悟的话,就必须要先作闻思,而要闻思就必须要依着善知识。所以,《广论》说“道之根本是依止善知识”。宗喀巴大师写任何一个论著,不管是长的或短的,或是祖师大德等成就者所写的任何一个论著,一开头都会先礼敬上师,这是他们如理依止善知识的一种表现。
宗喀巴大师在礼赞文里面,向已经究竟证悟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的上师顶礼。宗喀巴大师这样赞扬上师的功德,一方面可以获得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加持,同时他所宣说的《三主要道》也可以让众生获得利益。
在宗喀巴大师的时代,有一个地方叫杈抠,当地有一位名为那旺札巴的师长,他在四川、云南一带盖了一○八间寺院。有一次,他向宗喀巴大师请求传给他一个修行口诀,宗喀巴大师因此写了《三主要道》,向那旺札巴说:“你就依着《三主要道》里的意义,作为你修行的核心要义。”宗喀巴大师并没有向他宣说什么密法,也没有叫他念百字明咒;这并不表示念百字明不好,而是说明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正见比念百字明更好,要常常去思维。
宗喀巴大师在礼赞文讲到“敬礼诸至尊上师”。在宗喀巴大师写了《三主要道》之后,就用一个信函寄去给向他请法的那旺札巴。这件事看似信件往来,事实上,宗喀巴大师是在教导我们这些弟子实修主要是要以他所写的《三主要道》为主。
第一句是“敬礼诸至尊上师”,我们如果将这一句礼赞文跟《广论》的科判配合起来讲,就是第一个科判“为显法源清净故开示造者殊胜”。《菩提道次第广论》主要的修行是要以修行菩提心及空性正见为主。修行菩提心就是修广大行,修空性正见就是修深观行。
真正来讲,《三主要道》殊胜的作者可以追溯到我们的教主世尊,从世尊传下了深观和广行的传承,深观传承主要是指出空性正见,广行传承主要是指出菩提心的修行。从世尊依次传下来深观及广行传承之后,深观传承传到龙树菩萨,广行传承传到无著菩萨,龙树菩萨传到明了杜鹃,无著菩萨传到金洲大师,到了阿底峡尊者,就把这两个传承合而为一,接着又传到宗喀巴大师。所以,宗喀巴大师在礼赞文里面所礼赞的对象,可以说是礼赞深观派的所有传承祖师,也可以说是礼赞广行派的所有传承祖师,也可以说是礼赞这两个传承合一的所有上师,从阿底峡尊者到宗喀巴大师的上师之间的所有上师。
宗喀巴大师写的“敬礼诸至尊上师”,含义是很深的,从这一句可以往上追溯到世尊及所有一切尊胜的上师们。从这一点也可以了解,所有尊胜的上…
《三主要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