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主要道
色拉寺雪歌仁波切(賽康仁波切)
今、明兩天都各以兩座的時間來講《叁主要道》,因爲現在是薩噶達哇的殊勝月,此時不管做任何善行,功德都可以廣大增長。
《叁主要道》的內容和《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內容一樣,只是廣和略的差別而已。《廣論》有談到叁個特色及四種殊勝,《叁主要道》當中當然也有講到。我們剛才念的《菩提道次第攝頌》裏面講到“總攝一切教法之心要,此理即使一次說或聞,說聞聖法所獲利益等,思其必得累積廣大義”,不論是說法者或聞法者,只要能聽到《道次第》的開示,都可以獲得廣大的利益。今天我們能聽到,應該感到非常高興,同時不要浪費時間,應該要努力地以此修行。
宗喀巴大師在寫《菩提道次第廣論》時,文殊菩薩曾經問宗喀巴大師:“你寫的內容是什麼呢?”宗喀巴大師回答說:“我寫的內容是诠釋阿底峽尊者所寫《菩提道燈論》的。”因爲文殊菩薩經常向宗喀巴大師講說《叁主要道》,所以就問他:“我常常跟你講的《叁主要道》還不夠嗎?還有更好的道次第要寫嗎?”文殊菩薩這樣問並不是他不高興,而是他想了解宗喀巴大師的想法,或是要讓弟子們了解《叁主要道》和《道次第》是一樣的,所以才有這樣的問答。宗喀巴大師就回答:“我所寫的《廣論》內容主要是《菩提道燈論》的內容,而其心要是《叁主要道》。”
宗喀巴大師所寫的《廣論》的核心要義主要是《叁主要道》,內容是以《道燈論》爲主。《道燈論》所诠釋的是叁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叁主要道》當中則沒有提到叁士道,而主要提到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見,兩者事實上是同樣的意義。
《廣論》和《叁主要道》有何差別呢?《廣論》有講到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下士道和中士道攝入《叁主要道》當中出離心的部分,上士道則攝入菩提心和空性正見。
叁主要道指的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其中以菩提心和空性正見爲主要的修持。如果是一位大乘種性的行者,他的修持應該以菩提心和空性正見爲主修。菩提心可以說是意樂,而空性正見則是加行。陳那菩薩曾經在他所寫的《集量論》裏的禮贊文講到:“意樂圓滿乃是大悲,加行圓滿乃是空性正見,依此二者而證二身(法身和色身)。”法稱論師也以陳那菩薩所寫的禮贊文,在《釋量論》當中加以解釋。我們如果證悟成佛的時候,會證得二身(色身和法身),能證得色身和法身的兩個因,一個是菩提心,另一個就是空性正見,以菩提心來證得色身,以空性正見來證得法身。所以,菩提心是意樂,而空性正見是加行。以空性正見可以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而證得這樣的果報。你如果想要生起菩提心,首先要具足出離心,因此出離心也成爲一個主要道。
加行在藏文有兩種解釋,第一個是在作正行之前所作的,第二個是你努力去作、努力去行。這邊指的是第二個意義,這裏的加行特別是指無我慧而言。在我們的心相續當中生起菩提心之後,爲了一切有情之故,我們務必要證得圓滿菩提果,因此就禅修無我慧,因此,真正要努力去作的就是無我慧(空性正見)。
在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當中,菩提心和空性正見就是意樂和加行。陳那菩薩在《集量論》中說:“依于圓滿的因,可以證得圓滿的果。”圓滿的兩個因就是意樂圓滿和加行圓滿;兩個圓滿的果就是自利圓滿和利他圓滿。自利圓滿是指法身,利他圓滿就是指色身。因此,《叁主要道》的次第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就是這樣安立的。
爲什麼在菩提心之前要先生起出離心呢?也就是你自己要先厭離整個生死輪回,之後才能生起“如果一切有情都能遠離痛苦該有多好”的思維。如果你自己沒有先厭離整個生死輪回的痛苦,是不可能生起“一切有情若能遠離痛苦該有多好”的思維的。所以,一定是先爲了自利的緣故而生起厭離生死輪回,之後才會生起令一切有情出離整個生死輪回的心。因此,沒有出離心則不可能會有菩提心。
出離心爲什麼這麼重要,《廣論》中宗喀巴大師說:“出離心如果僅止于言辭上而已,你的悲心也就僅止于言辭上而已,菩提心亦複如是。所以,一定要先生起出離心。”阿底峽尊者來到西藏之後, 曾這樣教訓西藏人說:“沒有慈心悲心的菩薩,在西藏看得到。西藏的菩薩都說要證得佛果,可是,卻很少說要發起悲心、生起出離心。”因此,阿底峽尊者說:“如果沒有出離心、悲心、菩提心的話,是不可能會有佛果的。”
由此可見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的重要性,是一個依于一個而生起的,先依于出離心而生菩提心,再依菩提心而生起空性正見。所以,先生起出離心之後,再生起菩提心,之後再以空性正見實際去行持,而證得果報。一個大乘種性的行者應該是依著這樣的次第修行,而不是先入小乘道,證得小乘菩提果位之後,再入大乘道修持;不是這樣的。
叁個主要道是用來實修的,而不是用來看的。文殊菩薩傳授給宗喀巴大師主要的教授也就是叁主要道。在此濁世當中,時代越爲混濁,文殊菩薩加持的力量就越大,很多經和續當中都有提到這一點,更何況是文殊菩薩所示現的另一個相(大威德金剛),也就是在濁世當中所現出的智慧本尊大威德金剛,他的加持力量更是非常大。時勢越混濁,加持力就越大。宗喀巴大師是文殊菩薩的化現,從《文殊根本續》或《空行秘密續》當中,都很明顯提到文殊菩薩的名號及其功德利益。所以,我們說宗喀巴大師乃是文殊菩薩,甚至他的上師也是文殊菩薩。《叁主要道》的詞句可以說是宗喀巴大師所說,也可以說是文殊菩薩所說。
在濁世當中,如果時勢越混濁,煩惱衆生的妄念會越熾盛,就必須依于更好的正理或智慧將它駁斥掉。所以,在濁世當中,文殊菩薩的加持會更大。
《叁主要道》一開始就講到“敬禮諸至尊上師”。這是宗喀巴大師所寫的禮贊文,主要是禮敬諸至尊上師,也就是禮敬文殊菩薩及宗喀巴大師的所有上師。“至尊上師”可以依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叁個方向來诠釋,我們可以了解《叁主要道》的主要內容和《廣論》完全是一樣的。借著這個禮贊文,我們可以了解宗喀巴大師稱揚他的上師已經達到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究竟證悟,因爲宗喀巴大師已經了悟了這個,所以他向所有至尊上師禮敬。由此禮贊文,我們可以看出《叁主要道》的內容和《廣論》的內容是一模一樣的。
“至尊”中的“至”在藏文是“e”,是指下士道而言,就像一個國家至上的國王一樣,國王可以廣納丞相等官員,達到他想要利益百姓的目的。我們依于下士道的修持,思維暇滿義大、念死無常等下士道主要的修持,可以讓這一生不虛度,此世可以獲得大利益,因此就可以利益到來世。下士道主要的目標就是希望有一個好的來世(增上生)。再講到“尊”。我們一向都會隨著貪瞋癡等煩惱而轉,透過身語去造作種種的惡行,如果將身語的惡行遮止掉,而且將煩惱斷除掉,我們將成爲一個尊貴者。斷除煩惱的正對治就是中士道的修行。“上師(喇嘛)”的意思就是至高無上,沒有比上士道的修持更崇高的。
在《叁主要道》的正文之前,宗喀巴大師先寫了一個贊,由此可見,你如果要生起《叁主要道》的證悟的話,就必須要先作聞思,而要聞思就必須要依著善知識。所以,《廣論》說“道之根本是依止善知識”。宗喀巴大師寫任何一個論著,不管是長的或短的,或是祖師大德等成就者所寫的任何一個論著,一開頭都會先禮敬上師,這是他們如理依止善知識的一種表現。
宗喀巴大師在禮贊文裏面,向已經究竟證悟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的上師頂禮。宗喀巴大師這樣贊揚上師的功德,一方面可以獲得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加持,同時他所宣說的《叁主要道》也可以讓衆生獲得利益。
在宗喀巴大師的時代,有一個地方叫杈摳,當地有一位名爲那旺劄巴的師長,他在四川、雲南一帶蓋了一○八間寺院。有一次,他向宗喀巴大師請求傳給他一個修行口訣,宗喀巴大師因此寫了《叁主要道》,向那旺劄巴說:“你就依著《叁主要道》裏的意義,作爲你修行的核心要義。”宗喀巴大師並沒有向他宣說什麼密法,也沒有叫他念百字明咒;這並不表示念百字明不好,而是說明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正見比念百字明更好,要常常去思維。
宗喀巴大師在禮贊文講到“敬禮諸至尊上師”。在宗喀巴大師寫了《叁主要道》之後,就用一個信函寄去給向他請法的那旺劄巴。這件事看似信件往來,事實上,宗喀巴大師是在教導我們這些弟子實修主要是要以他所寫的《叁主要道》爲主。
第一句是“敬禮諸至尊上師”,我們如果將這一句禮贊文跟《廣論》的科判配合起來講,就是第一個科判“爲顯法源清淨故開示造者殊勝”。《菩提道次第廣論》主要的修行是要以修行菩提心及空性正見爲主。修行菩提心就是修廣大行,修空性正見就是修深觀行。
真正來講,《叁主要道》殊勝的作者可以追溯到我們的教主世尊,從世尊傳下了深觀和廣行的傳承,深觀傳承主要是指出空性正見,廣行傳承主要是指出菩提心的修行。從世尊依次傳下來深觀及廣行傳承之後,深觀傳承傳到龍樹菩薩,廣行傳承傳到無著菩薩,龍樹菩薩傳到明了杜鵑,無著菩薩傳到金洲大師,到了阿底峽尊者,就把這兩個傳承合而爲一,接著又傳到宗喀巴大師。所以,宗喀巴大師在禮贊文裏面所禮贊的對象,可以說是禮贊深觀派的所有傳承祖師,也可以說是禮贊廣行派的所有傳承祖師,也可以說是禮贊這兩個傳承合一的所有上師,從阿底峽尊者到宗喀巴大師的上師之間的所有上師。
宗喀巴大師寫的“敬禮諸至尊上師”,含義是很深的,從這一句可以往上追溯到世尊及所有一切尊勝的上師們。從這一點也可以了解,所有尊勝的上…
《叁主要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