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心經講授▪P8

  ..續本文上一頁會去遮除執著這些法谛實有的心,蘊、處、界、十二緣起、四聖谛等諸法在空性中都不存在,經文中提到許多無,意即菩薩緣空性入等持以破除執著諸法爲谛實有的實執。

  依五道次第而言,五蘊非谛實有的部分是資糧道位和加行道位的行者所修,就像昨天晚上所說各個道位都有其所應修一樣。緣空性入等持以破除執十二緣起和四聖谛是谛實有之實執是修道位上所應修。在資糧和加行道位時,是緣著五蘊去觀修五蘊並非谛實所成(谛實有、勝義所成、勝義有),以破除對五蘊的實執。實證空性和見道位的證得是同一時間的,實證空性的當下就是證得見道位,在見道位時,所對治的煩惱並非俱生煩惱,而是遍計煩惱,一直到修道位時,才能對治俱生煩惱。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聖谛等都是修道位時緣空性入等持,去觀修這些法都是無實執的,所有菩薩在現證空性(見道位)之後的修道位上,都要緣空性入等持以破除執著五蘊、十八界、十二緣起、四聖谛爲谛實有之實執,去觀修這些法都是無實執的。

  一切法都已經包括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聖谛裏了,如果要一一算數量的話,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和四聖谛中的任何一法都可演繹出無量無邊的法,所以用數量去算是算不清的。

  問:入根本定見空性時,除了見無自性外,會不會有往昔造作之業的種子顯現?

  答:既然是入于根本定(等持)當中,過去所造業的種子、習氣是不會顯現出來的,如果顯現出來,就表示已經不在根本定中了。會不會在後得位的時候顯現呢?會的,但是,在根本定時不會。

  我們先來理解一下等持,並不是一定要緣著空性而修才叫作等持,緣著無常、菩提心、出離心等法而修,只要心一境性,專注在所緣境上,不去做任何分別、觀察或抉擇,就叫作等持。而所謂根本定,初禅至四禅都有根本定。

  問:我剛剛的那個問題,仁波切的回答是:在證根本定的時候,只能見到無自性而見不到其它一切法。我的意思是:如果不在入根本定的時候見到,會不會是在其它的四禅八定中見到種子、習氣的顯現呢?或是他只是在定中而沒有任何顯現呢?

  答:這個問題有一點兒將四禅八定和見道位的等持摻雜了。煩惱的斷除是先斷欲界粗品煩惱,再斷欲界中品、細品煩惱;以佛教行者修四禅八定而言,什麼時候開始斷除欲界煩惱、接著斷色界煩惱、之後斷無色界煩惱,這是依四禅八定的次第斷除煩惱。

  五道十地的次第,又另有不同于四禅八定斷煩惱的方法及次第,關于這個問題,我們應先了解依五道十地的次第斷煩惱及依四禅八定的次第斷煩惱有何差別,問題才會清楚。

  剛剛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的關鍵在哪裏呢?一般而言,斷煩惱有兩個方式。一是觀修粗淨相斷煩惱,就是觀想下界粗鄙、上界淨妙,以這樣的觀修來斷煩惱。另外一種是從資糧道至無學道等五道依次斷除煩惱。以觀修粗淨相的方法斷煩惱,只能暫時壓伏煩惱而已,而修四禅八定的斷煩惱方式,就是以觀修粗淨相斷煩惱的。五道依次斷煩惱的方式,就是《心經》中所闡示緣著五蘊破實執等方式斷除煩惱。如果能先了解四禅八定如何修粗淨相斷煩惱,同時也了解五道個別如何斷煩惱,再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講清楚。對于剛剛的問題,如果要很清楚的回答,可能要先教剛剛所講的內容,但是時間可能不夠。

  問:在講五蘊自性空的時候,舉了一個例子說明人跟狗的區別,我們在看到狗的時候,是先看到它的現象(樣子),然後才給它一個名稱,我們的習性一向都是如此,要怎樣才比較正確呢?

  答:我們看到狗的狗的身體,即它的色蘊部分就想到“這是狗”,這樣的理解是正確的。以這個例子來講,我們事先看到狗的色蘊才認知“這是狗”。對于補特伽羅或我,可能會在不同狀態下依五蘊中的任何一蘊去認知。但此時認知的我並非我執的我,依色蘊而認知補特伽羅並未涉及執著補特伽羅有我或無我。無論是執著補特伽羅有我或了知無我,其中的補特伽羅是依色蘊而生的命名。因此依色蘊而認知補特伽羅是正確的,並非顛倒的心,因爲施設處的補特伽羅並未涉及實執。

  問:之前上課時曾經提過“空性的證得一定要透過毘缽舍那的力量”,所以要累積資糧,例如向上師或資糧田祈請等等,透過這些祈請可集資淨障;再透過這樣的力量,可以深入教理,再透過內心真正的實修後,才能夠動搖實執,真正證得空性。請問可否舉例說明如何落實在日常生活的修行上?

  答:當然要在日常生活中依次修習,絕對無法馬上跳級而進入空性。所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身語二業要持戒清淨。戒律大都是針對身業和語業製訂的,因爲身語二業是比較粗品的煩惱,修行當然要從此處著手。我們去觀照身業和語業,如法持戒,這是基礎。慢慢地要去積聚毘缽舍那的資糧和順緣。譬如,在日常生活中對比較粗的煩惱與惡行,我們要設法遮止,逐漸使我們的妄念、散亂減輕,使我們的心能夠心一境性,住于定中。以戒爲基礎,再到定的修持。慢慢地我們心一境性的力量夠了,再進入毘缽舍那的修習。進入毘缽舍那修習之後,須特別注意的是要觀想上師和本尊無二無別,如是觀想祈請。接著學習經論義理,像宗喀巴大師和他的兩位弟子(父子叁尊)所著作的典籍,都應深入理解。透過如此積資淨罪和順緣累積,就有希望證得空性。

  依菩提道次而言,如果你是中士夫,修下士道和中士道之後,就可以直接跳到止觀的修習。若你是大乘行者,則要從頭到尾修習完整的道次第。對中士道再解釋清楚一些,就是如果你只想證得聲聞阿羅漢果位,就可以只修下士道和中士道,然後就直接跳到奢摩他和毘缽舍那了。

  問:佛所說法分爲叁種:佛親口宣說的教法、隨許的教法及加持的教法,哪些經典是屬于隨許的教法呢?

  答:講到隨許的教法,可以追溯到佛住世的時候,佛曾經向弟子交代過:在我入涅槃之後,不管是經典的結集或是要講佛所說過的法,在經典開頭都要講“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這部分都是前言,就是隨許教法,就是世尊當時交代弟子經典結集時要這麼說。《心經》一開頭就是講當時現場的情形,觀世音菩薩觀見五蘊皆空,舍利子向觀世音菩薩請教等,這些都是前言的部分,就是隨許教法。藏文版的《般若八千頌》或《般若十萬頌》都有的〈前言品〉,就是隨許教法。

  問:請再次解釋什麼是學佛弟子實證空性慧樂空無別智的正確修行次第?

  答:這關系到密乘修持的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先完成生起次第,證得圓滿次第的證量,透過此證量觀修氣、脈、明點,氣一定要真正進入、安住最後融入中脈,融入中脈後,俱生微細之心生起樂受,由此生起證空性慧,即名空樂無二智。

  問:在現在的教育方法中,會要求老師將上課內容事先編成講義作爲講課的依據,而且也會列出參考書目作爲學習的輔助。仁波切在九月開始的課程裏是否每科都有講義或資料來幫助學員學習呢?

  答:藏文教材都有,道次第也有中文版,其他可能就需要翻成中文了。(有人補充說:即使沒有中文版的教材,我們也會盡量設法提供課程綱要。)

  問:佛陀如何度化無色界的天人呢?

  答:生到無色界並不是一件好事,一般佛教行者之所以修到無色界的目的,是爲了證阿羅漢果。這是證阿羅漢果的修行道路,會經過無色界。如果以大乘佛教的修行次第來講,是不會進入無色界的。而且佛陀無法度無色界的天人,因爲佛陀無法爲他們說法,在無色界天是沒有說法這件事的。

  問:好像在顯教裏看過,對于這一類的衆生世尊會利用禅定力讓他出定。是不是可以請仁波切確定一下?

  答:不會的。我們在講到八無暇時,所講的長壽天包括叁個部分:一是色界初禅大梵天的眷屬;二是色界第四禅的無想天,無想天是邪見處;第叁就是無色界全部。

  

《般若心經講授》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叁主要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