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尽则是由清净十二缘起阐释空性。
如同不解空中无色是阐释色法上的空性般,此处也可能会不解空中无无明等的涵义。如何理解空性中无无明就是无明上的空性呢?这一部分的意思是修道位行者缘空性住等持时,凡夫执着无明为谛实有的实执在他们心中将逐渐消除,亦即修道位行者所认知的无明逐渐变成非凡夫执为谛实有的无明。
问:住于缘空性的等持,既是住于等持中,除了所缘境空性以外,怎会见到无明、行等法呢?无明、行等应是后得位时才见到。
答:这位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我刚刚讲解的不止这个层面而已,而是修道位行者住于缘空性的等持中,透过等持力而断除无明实执,经文中许多无,就是断除的意思。住于等持时只见所缘境空性而不见他法是正确的,这与以缘空性所住等持力去断除无明实执并不相违。
问:断除实执是以空性力断除还是以等持力断除?
答:是以等持力断除实执,然而断除实执的等持力必须是缘空性而修的等持力,不可能是缘空性以外的他法所住的等持力。
方才讲解了染污十二缘起和清净十二缘起上的空性,紧接着是“无苦集灭道”四谛的部分。“谛”是真理、真相的意思。我们系缚在轮回里,却无力辨认什么是堕入轮回的因和堕入轮回的果(轮回的真相)。苦谛和集谛就是告诉众生轮回的因是这个,堕入轮回的果是这样,把真相呈现出来。
众生一直习惯于轮回系缚,从不知苦谛是可以消除的,灭谛是苦集二谛灭除后的境界,而方法就是无误的道,也就是道谛。因此,佛陀告诉众生依道修持而证灭的真相。
堕入轮回的起因和结果,以及出离轮回的因和果,这二重因果就是四谛。四谛虽然存在,但并不存在如我们具有实执之心所见的四谛,故藏文版心经云:“苦集灭道亦复如是”就是如上所云空性中无无明,空性中无行一般,空性中亦无苦谛、集谛、灭谛及道谛。四谛总摄了所有修持,厌离苦集,欲证灭而修道,都含括在四谛中;世尊所说一切法都融摄在四谛里,没有脱离四谛的范围。
“无智,无所得,亦无无得”。“无智”是用以修持的智慧在胜义中是不存在的,“无得,亦无无得”是行者依此智慧修持后,于心中所生起的证量,以及未来将证而目前尚未证得的证量在胜义中也是不存在的,能证之智和所证之慧二者在空性中都不存在。
以上已将资粮道位至修道位之间的空性修持讲解过了,接着就是无学道,也就是成佛了。
“舍利子!由是无得故,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行故,心无所着,亦无罣碍。以无着无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妄想,究竟圆寂。”佛告诉舍利子,透过资粮道位、加行道位、见道位和修道位的修持就可以成佛。这一段是世尊告诉舍利子证得佛果位的方法。菩萨依次修持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和修道,故心无所得;心无所得是心不为实执所缚,亦即住于般若波罗密多之意。住于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所着,亦无罣碍,亦无恐怖。此处的无着无罣碍和无恐怖是开显断常二边,脱离断边故无恐怖,脱离常边故无罣碍。脱离断常二边便能远离一切恐怖着碍,因为种种恐怖、妄想都是由断常二边所引生,一旦不落二边,自能“无有恐怖”,既无恐怖便可远离一切颠倒妄想,彻见万法非谛实有,远离实执而究竟圆寂。
有着碍就是心中有强烈实执的增益,依般若波罗密多而住的菩萨,无此常边的过失。凡夫看见万法心中会产生强烈实执,以为万法恒常不变,这就是堕入常边。实际上,万法并非恒常不变,万法恒常不变是由实执心所虚构出来,因此是增益。无有恐怖是远离断边之意;思维空性义时,有堕入断边的危险,心中会产生恐惧,依般若波罗密多而住的菩萨无此恐惧,因为远离断常二边就远离了一切颠倒妄想。一般凡夫非堕常边即堕断边,而菩萨双离断常二边,究竟圆寂。方才所说无着无罣碍的着碍,就是障的意思,表示此中必然“有”法所障,这就是常边,也就是我们被执着境为谛实有的实执所障蔽。“无有恐怖”如何开显远离断边呢?当我们强力思维空性时,有堕入断边的危险,以为我、所欲证得的圆满菩提和能证得圆满菩提的方法都不存在,都是无,此时心中会产生恐惧,有实执时绝不会感到恐惧,堕入断边才会产生恐惧,因此“无有恐怖”就是开显远离万法将趋无的断边。远离断常两边就是中道,就是远离一切颠倒妄想,故“远离一切颠倒妄想,究竟圆寂。”这一段就是讲成佛之法。
“所有三世诸佛依此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论是现在或过去早已成就的一切佛或未来即将成就的一切佛成佛的方法,唯有这条道路而已,不用期待另有他道可成佛,因为根本不存在别的成佛方法,一切诸佛唯依心经中所宣说的空性道而成佛,此外别无他道。
“是故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广大明,是无上明,是无等等明,而能息除一切苦恼,是即真实无虚妄法。”“明”在藏语中有“咒”的意思,也就是说“是广大咒,是无上咒”。不论是明或咒都是具有能力的意思,也就是证空性之心是具有能力的,这就是道,依此道即能成佛。波罗密的涵义很广,有典籍、道、果、空性等许多涵义,而此处是证空性之道的意思。证空性道是具有能力的,何以故?具有圆满般若之能故。“广大明”指的是能无余破除无明,因此名为广大。“无上明”是没有比此明更具能力者。“是无等等明”,无等是指圆满的佛果位,就是无有他法能与之相提并论,所以是无等。而能与此无等同等的明,就是无等等明,亦即能令我类凡夫达到与佛同等境界的能力,空性义理能使我们与无可比拟的佛果位同等。“是无等等明”,“无等”是指佛果位,“等明”是能使我们最终达到与佛同等果位的能力。
“是故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广大明,是无上明,是无等等明,而能息除一切苦恼,是即真实无虚妄法。”此段是描述般若波罗密多的功德,般若波罗密多能断除一切苦,而且不是一时或片面,是根本断除。“是即真实无虚妄法”空性不论显现在任何一位补特伽罗的心中,都是那么样真实,无论任何时刻,无论处于何种情境,都不会转成虚妄。不像世俗谛诸法在世俗心之前则真,在胜义心之前却成虚妄;空性无论在任何一位补特伽罗心中现起,无论从任何角度现起,无论任何时地现起,都不会转成虚妄,故“是即真实无虚妄法”。
“诸修学者当如是学!我今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大明曰:”宣说空性之理或是阐释证空性之道的典籍,如果以咒来表达,就是:“怛雅他唵嘎帝嘎帝播啰嘎帝播啰僧嘎帝波提梭哈”,“怛雅他”意为像这样,也就是“如是”的意思。“唵”指的是持宝之咒,宝意指佛身语意的加持,得到佛身语意加持就是“唵”的意思;“嘎帝,嘎帝”二个嘎帝都是去吧之意,前者是资粮道,后者是加行道;“播啰嘎帝”意为去彼岸,就是见道;“播啰僧嘎帝”意为究竟至彼岸,就是修道;“波提”是菩提;“梭哈”是愿能成就。这个咒就是代表我们如何从资粮道到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的修学次第。
整部心经可从内容划分出各道所修,从“当观五蕴自性皆空”到“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段甚深四法的部分是资粮道位和加行道位所修。从“舍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到“无损减”,此段甚深八法的部分是见道位所修。从“舍利子,是故空中无色”到“亦无无得”,是修道位所修。从“由是无得故”到“究竟圆寂”,这个部分就是无学道位了,整部心经的要义即此。而“嘎帝嘎帝播啰嘎帝播啰僧嘎帝波提梭哈”意即“去吧!去吧!至彼岸,究竟至彼岸。”“所有三世诸佛依此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强调无论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或未来诸佛,三世诸佛成佛唯一之道,就是如上开显之道,此外,别无他道得以成佛。以上所说心经的要义,都融摄在咒里。
观世音菩萨已将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的方法讲说圆满,接着对舍利子说:“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若能诵是般若波罗蜜多明句,是即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此段藏文版上是:“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如是修学般若波罗密多。”菩萨们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都是如是修学的。因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加持教法,也就是世尊入三摩地,以等持力加持观世音菩萨和舍利子有能力作如上的对答。至此世尊入定加持的目的已经圆满,于是世尊出定,“尔时世尊从三摩地安详而起”。然而世尊入定加持舍利弗尊者和观世音菩萨对谈空性,并非意谓着若无佛力加持,舍利弗和观世音菩萨就无法对谈空性。世尊入定加持这一段是特别彰显空性极为甚深难解之意。如果我们觉得《般若心经》很容易,那就表示我们根本不懂,世尊刻意示现入定以强调甚深难解之法,于我等凡夫怎会反而显得轻易理解呢?
世尊出定之后,赞叹、随喜观世音菩萨说:“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说,如是,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当如是学!是即真实、最上、究竟,一切如来亦皆随喜。”赞叹观世音菩萨确切圆满的回答了舍利子的问题,并肯定观世音菩萨说:正如你所说的,所有想学般若波罗蜜多的行者,都应该依照你所说的方法学习;一切如来对你所解说的空性义理同感欢喜。佛这么说过之后,“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所有在场闻法的菩萨众、世间天人、阿修罗、和乾闼婆等听世尊如是赞叹观世音菩萨后,都欢喜信受、依教奉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至此圆满。
藏文版上并没有“佛说此经已”这句,但可从两个角度里解中文版上的这句话。一是当时闻法大众听佛如此赞叹观世音菩萨之后,大家也都很欢喜,为了表示随喜,所以说是佛说此经;另一个角度是此经是由世尊入定加持观世音菩萨及舍利弗尊者对答观修般若波罗密多法门,所以认为此经是佛所说。
问:《心经》上讲到修道位时,所提到的蕴、处、界、十二缘起、四圣谛,菩萨皆须修否?
答:菩萨们…
《般若心经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