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盡則是由清淨十二緣起闡釋空性。
如同不解空中無色是闡釋色法上的空性般,此處也可能會不解空中無無明等的涵義。如何理解空性中無無明就是無明上的空性呢?這一部分的意思是修道位行者緣空性住等持時,凡夫執著無明爲谛實有的實執在他們心中將逐漸消除,亦即修道位行者所認知的無明逐漸變成非凡夫執爲谛實有的無明。
問:住于緣空性的等持,既是住于等持中,除了所緣境空性以外,怎會見到無明、行等法呢?無明、行等應是後得位時才見到。
答:這位同學的想法是正確的,但我剛剛講解的不止這個層面而已,而是修道位行者住于緣空性的等持中,透過等持力而斷除無明實執,經文中許多無,就是斷除的意思。住于等持時只見所緣境空性而不見他法是正確的,這與以緣空性所住等持力去斷除無明實執並不相違。
問:斷除實執是以空性力斷除還是以等持力斷除?
答:是以等持力斷除實執,然而斷除實執的等持力必須是緣空性而修的等持力,不可能是緣空性以外的他法所住的等持力。
方才講解了染汙十二緣起和清淨十二緣起上的空性,緊接著是“無苦集滅道”四谛的部分。“谛”是真理、真相的意思。我們系縛在輪回裏,卻無力辨認什麼是墮入輪回的因和墮入輪回的果(輪回的真相)。苦谛和集谛就是告訴衆生輪回的因是這個,墮入輪回的果是這樣,把真相呈現出來。
衆生一直習慣于輪回系縛,從不知苦谛是可以消除的,滅谛是苦集二谛滅除後的境界,而方法就是無誤的道,也就是道谛。因此,佛陀告訴衆生依道修持而證滅的真相。
墮入輪回的起因和結果,以及出離輪回的因和果,這二重因果就是四谛。四谛雖然存在,但並不存在如我們具有實執之心所見的四谛,故藏文版心經雲:“苦集滅道亦複如是”就是如上所雲空性中無無明,空性中無行一般,空性中亦無苦谛、集谛、滅谛及道谛。四谛總攝了所有修持,厭離苦集,欲證滅而修道,都含括在四谛中;世尊所說一切法都融攝在四谛裏,沒有脫離四谛的範圍。
“無智,無所得,亦無無得”。“無智”是用以修持的智慧在勝義中是不存在的,“無得,亦無無得”是行者依此智慧修持後,于心中所生起的證量,以及未來將證而目前尚未證得的證量在勝義中也是不存在的,能證之智和所證之慧二者在空性中都不存在。
以上已將資糧道位至修道位之間的空性修持講解過了,接著就是無學道,也就是成佛了。
“舍利子!由是無得故,菩薩摩诃薩依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行故,心無所著,亦無罣礙。以無著無礙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妄想,究竟圓寂。”佛告訴舍利子,透過資糧道位、加行道位、見道位和修道位的修持就可以成佛。這一段是世尊告訴舍利子證得佛果位的方法。菩薩依次修持資糧道、加行道、見道和修道,故心無所得;心無所得是心不爲實執所縛,亦即住于般若波羅密多之意。住于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所著,亦無罣礙,亦無恐怖。此處的無著無罣礙和無恐怖是開顯斷常二邊,脫離斷邊故無恐怖,脫離常邊故無罣礙。脫離斷常二邊便能遠離一切恐怖著礙,因爲種種恐怖、妄想都是由斷常二邊所引生,一旦不落二邊,自能“無有恐怖”,既無恐怖便可遠離一切顛倒妄想,徹見萬法非谛實有,遠離實執而究竟圓寂。
有著礙就是心中有強烈實執的增益,依般若波羅密多而住的菩薩,無此常邊的過失。凡夫看見萬法心中會産生強烈實執,以爲萬法恒常不變,這就是墮入常邊。實際上,萬法並非恒常不變,萬法恒常不變是由實執心所虛構出來,因此是增益。無有恐怖是遠離斷邊之意;思維空性義時,有墮入斷邊的危險,心中會産生恐懼,依般若波羅密多而住的菩薩無此恐懼,因爲遠離斷常二邊就遠離了一切顛倒妄想。一般凡夫非墮常邊即墮斷邊,而菩薩雙離斷常二邊,究竟圓寂。方才所說無著無罣礙的著礙,就是障的意思,表示此中必然“有”法所障,這就是常邊,也就是我們被執著境爲谛實有的實執所障蔽。“無有恐怖”如何開顯遠離斷邊呢?當我們強力思維空性時,有墮入斷邊的危險,以爲我、所欲證得的圓滿菩提和能證得圓滿菩提的方法都不存在,都是無,此時心中會産生恐懼,有實執時絕不會感到恐懼,墮入斷邊才會産生恐懼,因此“無有恐怖”就是開顯遠離萬法將趨無的斷邊。遠離斷常兩邊就是中道,就是遠離一切顛倒妄想,故“遠離一切顛倒妄想,究竟圓寂。”這一段就是講成佛之法。
“所有叁世諸佛依此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論是現在或過去早已成就的一切佛或未來即將成就的一切佛成佛的方法,唯有這條道路而已,不用期待另有他道可成佛,因爲根本不存在別的成佛方法,一切諸佛唯依心經中所宣說的空性道而成佛,此外別無他道。
“是故應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廣大明,是無上明,是無等等明,而能息除一切苦惱,是即真實無虛妄法。”“明”在藏語中有“咒”的意思,也就是說“是廣大咒,是無上咒”。不論是明或咒都是具有能力的意思,也就是證空性之心是具有能力的,這就是道,依此道即能成佛。波羅密的涵義很廣,有典籍、道、果、空性等許多涵義,而此處是證空性之道的意思。證空性道是具有能力的,何以故?具有圓滿般若之能故。“廣大明”指的是能無余破除無明,因此名爲廣大。“無上明”是沒有比此明更具能力者。“是無等等明”,無等是指圓滿的佛果位,就是無有他法能與之相提並論,所以是無等。而能與此無等同等的明,就是無等等明,亦即能令我類凡夫達到與佛同等境界的能力,空性義理能使我們與無可比擬的佛果位同等。“是無等等明”,“無等”是指佛果位,“等明”是能使我們最終達到與佛同等果位的能力。
“是故應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廣大明,是無上明,是無等等明,而能息除一切苦惱,是即真實無虛妄法。”此段是描述般若波羅密多的功德,般若波羅密多能斷除一切苦,而且不是一時或片面,是根本斷除。“是即真實無虛妄法”空性不論顯現在任何一位補特伽羅的心中,都是那麼樣真實,無論任何時刻,無論處于何種情境,都不會轉成虛妄。不像世俗谛諸法在世俗心之前則真,在勝義心之前卻成虛妄;空性無論在任何一位補特伽羅心中現起,無論從任何角度現起,無論任何時地現起,都不會轉成虛妄,故“是即真實無虛妄法”。
“諸修學者當如是學!我今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大明曰:”宣說空性之理或是闡釋證空性之道的典籍,如果以咒來表達,就是:“怛雅他唵嘎帝嘎帝播啰嘎帝播啰僧嘎帝波提梭哈”,“怛雅他”意爲像這樣,也就是“如是”的意思。“唵”指的是持寶之咒,寶意指佛身語意的加持,得到佛身語意加持就是“唵”的意思;“嘎帝,嘎帝”二個嘎帝都是去吧之意,前者是資糧道,後者是加行道;“播啰嘎帝”意爲去彼岸,就是見道;“播啰僧嘎帝”意爲究竟至彼岸,就是修道;“波提”是菩提;“梭哈”是願能成就。這個咒就是代表我們如何從資糧道到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的修學次第。
整部心經可從內容劃分出各道所修,從“當觀五蘊自性皆空”到“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此段甚深四法的部分是資糧道位和加行道位所修。從“舍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到“無損減”,此段甚深八法的部分是見道位所修。從“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到“亦無無得”,是修道位所修。從“由是無得故”到“究竟圓寂”,這個部分就是無學道位了,整部心經的要義即此。而“嘎帝嘎帝播啰嘎帝播啰僧嘎帝波提梭哈”意即“去吧!去吧!至彼岸,究竟至彼岸。”“所有叁世諸佛依此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強調無論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或未來諸佛,叁世諸佛成佛唯一之道,就是如上開顯之道,此外,別無他道得以成佛。以上所說心經的要義,都融攝在咒裏。
觀世音菩薩已將修持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講說圓滿,接著對舍利子說:“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若能誦是般若波羅蜜多明句,是即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此段藏文版上是:“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如是修學般若波羅密多。”菩薩們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都是如是修學的。因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加持教法,也就是世尊入叁摩地,以等持力加持觀世音菩薩和舍利子有能力作如上的對答。至此世尊入定加持的目的已經圓滿,于是世尊出定,“爾時世尊從叁摩地安詳而起”。然而世尊入定加持舍利弗尊者和觀世音菩薩對談空性,並非意謂著若無佛力加持,舍利弗和觀世音菩薩就無法對談空性。世尊入定加持這一段是特別彰顯空性極爲甚深難解之意。如果我們覺得《般若心經》很容易,那就表示我們根本不懂,世尊刻意示現入定以強調甚深難解之法,于我等凡夫怎會反而顯得輕易理解呢?
世尊出定之後,贊歎、隨喜觀世音菩薩說:“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如是,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當如是學!是即真實、最上、究竟,一切如來亦皆隨喜。”贊歎觀世音菩薩確切圓滿的回答了舍利子的問題,並肯定觀世音菩薩說:正如你所說的,所有想學般若波羅蜜多的行者,都應該依照你所說的方法學習;一切如來對你所解說的空性義理同感歡喜。佛這麼說過之後,“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所有在場聞法的菩薩衆、世間天人、阿修羅、和乾闼婆等聽世尊如是贊歎觀世音菩薩後,都歡喜信受、依教奉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至此圓滿。
藏文版上並沒有“佛說此經已”這句,但可從兩個角度裏解中文版上的這句話。一是當時聞法大衆聽佛如此贊歎觀世音菩薩之後,大家也都很歡喜,爲了表示隨喜,所以說是佛說此經;另一個角度是此經是由世尊入定加持觀世音菩薩及舍利弗尊者對答觀修般若波羅密多法門,所以認爲此經是佛所說。
問:《心經》上講到修道位時,所提到的蘊、處、界、十二緣起、四聖谛,菩薩皆須修否?
答:菩薩們…
《般若心經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