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色法非于空性之外安立,空性亦非于色法之外安立,是故“色无异于空,空无异于色。”
空性和缘起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绝非自性相异的二法。思维世俗谛时能理解到空性胜义,思维空性时能理解到世俗名言,就如同《三主要道》中所云:“不拘一面而同时,在见缘起不虚妄,即灭实执所执境,尔时见观察圆满。”当甚深四法的见解在心中圆满生起,就是已圆满证得空性。
“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无异于空,空无异于色。”这四句是由五蕴中的色蕴理解甚深四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就是同时应由五蕴的其它四蕴一一思维甚深四法,一一圆满观修空性。
一旦于一法上了知空性,就能以此心智了知万法空性,犹如圣天菩萨于《四百论》中所云“知一法,即能知万法。”既已理解一法的空性义,便能了知万法的空性义。我们可以从毗婆沙宗的空性见开始依次学习各宗派的空性见,最后抉择出应成派的究竟空性见。
空性义为何必须先于色受想行识五蕴上作抉择呢?因为轮回根本就是我执,而我执的我是从执着命名为“我”的施设处五蕴为自性所成,引生我是自性所成的执着,这就是我执。因此,要破除轮回根本我执,一开始就应从施设处五蕴着手,因为依于五蕴而名言假立为我,如果能彻见施设处是空性的,就已开始破除我执了,破除我执的源头就已真正激活,这就是抉择空性首须于五蕴上观修的原因。
有些人说“即色是空”和“即空是色”的色是外在的色法,这是错误的。此处所讲的色,是五蕴当中的色蕴,也就是依其命名为补特伽罗的施设处五蕴中的色蕴,因此要破除我执,就得往内着手,而不是从外在色法着手。此中最须明白的是:五蕴为补特伽罗,也就是“我”的施设处,由此便能清楚了解五蕴和“我”的关系,从而彻知执五蕴为我和补特伽罗我执之间的关系。
所以,我们要这样去观察,当我们认知自己或是认知其他有情之前,心中首先会想到什么?一定是先想到五蕴其中一蕴,随后才认知到自己和补特伽罗,也就是心中现起补特伽罗之前必定先现起依之命名的施设处,亦即五蕴。“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无异于空,空无异于色”等甚深四法(亦名甚深特别四法)是大乘资粮道位和加行道位的行者所修。接着讲解的是见道位行者所修的甚深特别八法。
“舍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无所生,无所灭,无垢染,无清净,无增长,无损减。”从第一体性空,第二性相空,直到损减亦无自性等八法。
之前仅由五蕴理解空性义理,此处更深入探讨。不仅五蕴,而是一切万法都是空性。“此一切法如是空相”意即万法的体性皆空。何以万法都无自性,非谛实有呢?此处就更深广地加以探讨,从一法的性相,无论是个别性相或总性相都是空性,而且此法生灭的情况也都是空性的,所以“无所生,无所灭”。从所断角度而言,一法不仅体性的过失部分是空性的,优点的部分也是空性的,所以是“无垢染,无清净。”而不仅垢染清净后的清净分是空性的,优点的增长也是空性的;过失的损减和优点的增长二者都是空性的,所以是“无增长,无损减。”
为何必须一一从不同角度理解一法的空性呢?因为我们执着一法是真实存在(谛实有)的方式很多,不仅会从此法的体性是谛实有而产生执着,也会从性相是谛实有产生执着。同样的,执着生是谛实有,灭也是谛实有;过失的部分是谛实有,功德的部分也是谛实有;过失慢慢消除的部分是谛实有,优点增长的部分也是谛实有。我们对一法产生实执的角度真是无奇不有。
我们无论见到任何一法,不仅五蕴,而是一切法,我们都会执着是真实存在(谛实有)的,然而任何一法都不是我们所见般真实存在,都是不可得的,这就是“此一切法如是空相”的解释。而我们除了执着一法本身是谛实有以外,也会执着此法的性相是谛实有,比如火是色法,色法是火的总性相,热且燃烧是火的个别性相,我们会以为色法和热且燃烧都具有自成的能力,也就是同时对火本身和火的性相二者产生谛实有的执着。
同样,生也并非本身就具有生灭的能力;灭也并非谛实所成。当一法灭时,为什么我们会不相信,会哀伤呢?因为我们以为此法的灭是突然的,不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所以会感到惋惜,若有所失;如果了解此法的前后因缘,当此法灭时就不会伤感。
何谓谛实有(真实存在)?一法从本身的角度就可成立,不须依其它因缘和合方能成立谓之谛实有。(翻译补充说:“真实存在”是口语的表达方式,佛法名相上是“谛实有”或“胜义有”、“胜义所成”。)
任何一法都有过失和优点,当我们口说这个人的过失真是糟透了的同时,我们心中便无法接受这个人的过失,会觉得他的过失是真实存在的,因而无法接受。同样,当我们看到优点的部分时,譬如想到佛或净土时,就有另外一种奇异的心情生起,会不自主的心动向往,这也是一种错误。《金刚经》中阐释无菩提、无佛、无佛功德等等,一再开示万法皆非谛实有。又例如一提到圆满菩提、佛果位时,我们就会深心期待,这就是心态错误的象征。心态错误就容易引生问题,譬如喜欢自己的上师,认为上师是谛实有,这时心中就会彷佛有种不安的感觉,执着一法谛实有就会引生烦恼,造成精神上的困扰。
面对自己的过失和优点,属于过失的部分,我们确实应设法努力断除,但是切莫以为“断除”是谛实有。一位菩萨行者或修行人会想减少过失和增长功德,这是很自然的,这样的心念也是必要的,但千万不要执着过失的“减少”是真实的,也千万莫要执着功德的“增长”是真实的。
甚深特别八法就是于任何一法上,较甚深四法更深广的理解空性,由各个角度遮破谛实有。如何能全方位的遮破谛实执呢?也就是从一法的总别性相、生灭、优劣,以及优劣的增减等都不要有谛实执的心,也就是心中对此法和此法的万相都莫存谛实有的执着。若心不被实执所牵,自然能产生殊胜智慧;如果心被实执所左右,就会趋于狭隘片面。心一旦狭隘片面,当然就昏昧愚痴。
心既为实执所转,就会强力执着境是自成的,这时心就落于偏颇而不正直,心偏颇自然就无明愚痴,心既被无明所转,自会见不到境的实相,因此,无论从任何角度,都不可放任心随执着而转,心随执着而转就会愚笨,就会不知如何观察境;心若不被执着唆使,就会懂得观察境,就能明见境的真相,殊胜智慧于焉产生。一旦心不被执着所转,自然彻见境及境的各个方位支分皆非谛实有,能明见境的实相,无余证得境及其各个方位支分上的空性,这就是见道位行者所证得的空性。此时已是实证空性,再无余留未证的空性,这一单元是在阐明见道位。
“舍利子!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无眼识界,乃至无意界,无意识界;无无明,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所得,亦无无得。”这是阐释修道位的单元。
这里提到“舍利子!是故空中无色”,此处的“色”是指我们凡夫心中执着为“谛实有的色”,这正是修道位行者的所断。修道位行者所要断除的就是实执,就是断除凡夫心中对色法是谛实有的执着。修道位行者观修空性会逐渐消除属于凡夫所见色法是谛实有的执着,也就是我们所见的色法在他们心中会逐渐消失,只是逐渐而非顿时全部消失而已,包括俱生实执、遍计实执等大中小九品修道所断,所有的实执都会消失。“空中无色”之意,就是实证空性之后开始断除实执,这就是修道位行者所修。“无受想行……”当中讲了很多无,是什么无呢?就是在修道位行者心中无我们所见的色等诸法;我们所见的色法是谛实有的。这一单元就是阐释色等诸法的实执如何逐渐减轻乃至趋于无。此处所云“空中无色”的色与在甚深四法中所讲的色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前后所讲的色是相同的话,那就应说“空中有色”而不能说是“空中无色”了,空中无色这一单元是说明修道位行者缘空性住等持,于等持中如何逐渐消除实执,也就是我们所见谛实有的色法及执色法为谛实有的实执,在修道位行者心中如何逐渐消除。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修道位行者不仅所认知的色法和补特伽罗的施设处色等五蕴已非凡夫所执着为谛实有的色法和五蕴,十二处亦如是。十二处包括内六处和外六处,内六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补特伽罗的心续所摄;外六处是色声香味触法,非由补特伽罗的心续所摄。
境、根和识之间有何关系呢?譬如见外在色法,一定要透过依于眼根的眼识才能见色,色法是所缘,眼根是所依,眼识是能依,必须三者具备才行;其余五境、五根和五识之间的关系同样也是如此。
“无无明,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十二缘起的部分。十二缘起有清净十二缘起和染污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的顺序是染污缘起;从无明无,行无,乃至老死无的顺序是清净缘起,亦即无明若断则行可断,行断则识可断,至此已断能引来世的业;能引业既断,则所引业如名色、六入、触、受等也将断,这样的顺序就是清净缘起,此处尚未涉及空性部分。
如何由染污十二缘起和清净十二缘起来理解空性呢?就是了知从无明缘行到有缘老死之间的生起皆非谛实有,而从断除无明直到断除老死等的缘起也非谛实有。“无无明,无无明尽,”就是所破分无明并非谛实有,所破分无明的断除也非谛实有。“无无明尽”的尽就是断除的意思。从无无明尽直到老死尽,就是十二缘起的一一断除皆非谛实有,也就是清净十二缘起皆非谛实有。何谓十二缘起的生起次第及断除次第?它们分别是染污十二缘起和清净十二缘起;这二者皆非谛实有。无无明至无老死是由染污缘起阐释空性,而无无明尽至老死…
《般若心经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