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心經講授▪P6

  ..續本文上一頁;色法非于空性之外安立,空性亦非于色法之外安立,是故“色無異于空,空無異于色。”

  空性和緣起是相輔相成的,兩者絕非自性相異的二法。思維世俗谛時能理解到空性勝義,思維空性時能理解到世俗名言,就如同《叁主要道》中所雲:“不拘一面而同時,在見緣起不虛妄,即滅實執所執境,爾時見觀察圓滿。”當甚深四法的見解在心中圓滿生起,就是已圓滿證得空性。

  “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無異于空,空無異于色。”這四句是由五蘊中的色蘊理解甚深四法。“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也就是同時應由五蘊的其它四蘊一一思維甚深四法,一一圓滿觀修空性。

  一旦于一法上了知空性,就能以此心智了知萬法空性,猶如聖天菩薩于《四百論》中所雲“知一法,即能知萬法。”既已理解一法的空性義,便能了知萬法的空性義。我們可以從毗婆沙宗的空性見開始依次學習各宗派的空性見,最後抉擇出應成派的究竟空性見。

  空性義爲何必須先于色受想行識五蘊上作抉擇呢?因爲輪回根本就是我執,而我執的我是從執著命名爲“我”的施設處五蘊爲自性所成,引生我是自性所成的執著,這就是我執。因此,要破除輪回根本我執,一開始就應從施設處五蘊著手,因爲依于五蘊而名言假立爲我,如果能徹見施設處是空性的,就已開始破除我執了,破除我執的源頭就已真正激活,這就是抉擇空性首須于五蘊上觀修的原因。

  有些人說“即色是空”和“即空是色”的色是外在的色法,這是錯誤的。此處所講的色,是五蘊當中的色蘊,也就是依其命名爲補特伽羅的施設處五蘊中的色蘊,因此要破除我執,就得往內著手,而不是從外在色法著手。此中最須明白的是:五蘊爲補特伽羅,也就是“我”的施設處,由此便能清楚了解五蘊和“我”的關系,從而徹知執五蘊爲我和補特伽羅我執之間的關系。

  所以,我們要這樣去觀察,當我們認知自己或是認知其他有情之前,心中首先會想到什麼?一定是先想到五蘊其中一蘊,隨後才認知到自己和補特伽羅,也就是心中現起補特伽羅之前必定先現起依之命名的施設處,亦即五蘊。“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無異于空,空無異于色”等甚深四法(亦名甚深特別四法)是大乘資糧道位和加行道位的行者所修。接著講解的是見道位行者所修的甚深特別八法。

  “舍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無所生,無所滅,無垢染,無清淨,無增長,無損減。”從第一體性空,第二性相空,直到損減亦無自性等八法。

  之前僅由五蘊理解空性義理,此處更深入探討。不僅五蘊,而是一切萬法都是空性。“此一切法如是空相”意即萬法的體性皆空。何以萬法都無自性,非谛實有呢?此處就更深廣地加以探討,從一法的性相,無論是個別性相或總性相都是空性,而且此法生滅的情況也都是空性的,所以“無所生,無所滅”。從所斷角度而言,一法不僅體性的過失部分是空性的,優點的部分也是空性的,所以是“無垢染,無清淨。”而不僅垢染清淨後的清淨分是空性的,優點的增長也是空性的;過失的損減和優點的增長二者都是空性的,所以是“無增長,無損減。”

  爲何必須一一從不同角度理解一法的空性呢?因爲我們執著一法是真實存在(谛實有)的方式很多,不僅會從此法的體性是谛實有而産生執著,也會從性相是谛實有産生執著。同樣的,執著生是谛實有,滅也是谛實有;過失的部分是谛實有,功德的部分也是谛實有;過失慢慢消除的部分是谛實有,優點增長的部分也是谛實有。我們對一法産生實執的角度真是無奇不有。

  我們無論見到任何一法,不僅五蘊,而是一切法,我們都會執著是真實存在(谛實有)的,然而任何一法都不是我們所見般真實存在,都是不可得的,這就是“此一切法如是空相”的解釋。而我們除了執著一法本身是谛實有以外,也會執著此法的性相是谛實有,比如火是色法,色法是火的總性相,熱且燃燒是火的個別性相,我們會以爲色法和熱且燃燒都具有自成的能力,也就是同時對火本身和火的性相二者産生谛實有的執著。

  同樣,生也並非本身就具有生滅的能力;滅也並非谛實所成。當一法滅時,爲什麼我們會不相信,會哀傷呢?因爲我們以爲此法的滅是突然的,不是因緣和合的結果,所以會感到惋惜,若有所失;如果了解此法的前後因緣,當此法滅時就不會傷感。

  何謂谛實有(真實存在)?一法從本身的角度就可成立,不須依其它因緣和合方能成立謂之谛實有。(翻譯補充說:“真實存在”是口語的表達方式,佛法名相上是“谛實有”或“勝義有”、“勝義所成”。)

  任何一法都有過失和優點,當我們口說這個人的過失真是糟透了的同時,我們心中便無法接受這個人的過失,會覺得他的過失是真實存在的,因而無法接受。同樣,當我們看到優點的部分時,譬如想到佛或淨土時,就有另外一種奇異的心情生起,會不自主的心動向往,這也是一種錯誤。《金剛經》中闡釋無菩提、無佛、無佛功德等等,一再開示萬法皆非谛實有。又例如一提到圓滿菩提、佛果位時,我們就會深心期待,這就是心態錯誤的象征。心態錯誤就容易引生問題,譬如喜歡自己的上師,認爲上師是谛實有,這時心中就會彷佛有種不安的感覺,執著一法谛實有就會引生煩惱,造成精神上的困擾。

  面對自己的過失和優點,屬于過失的部分,我們確實應設法努力斷除,但是切莫以爲“斷除”是谛實有。一位菩薩行者或修行人會想減少過失和增長功德,這是很自然的,這樣的心念也是必要的,但千萬不要執著過失的“減少”是真實的,也千萬莫要執著功德的“增長”是真實的。

  甚深特別八法就是于任何一法上,較甚深四法更深廣的理解空性,由各個角度遮破谛實有。如何能全方位的遮破谛實執呢?也就是從一法的總別性相、生滅、優劣,以及優劣的增減等都不要有谛實執的心,也就是心中對此法和此法的萬相都莫存谛實有的執著。若心不被實執所牽,自然能産生殊勝智慧;如果心被實執所左右,就會趨于狹隘片面。心一旦狹隘片面,當然就昏昧愚癡。

  心既爲實執所轉,就會強力執著境是自成的,這時心就落于偏頗而不正直,心偏頗自然就無明愚癡,心既被無明所轉,自會見不到境的實相,因此,無論從任何角度,都不可放任心隨執著而轉,心隨執著而轉就會愚笨,就會不知如何觀察境;心若不被執著唆使,就會懂得觀察境,就能明見境的真相,殊勝智慧于焉産生。一旦心不被執著所轉,自然徹見境及境的各個方位支分皆非谛實有,能明見境的實相,無余證得境及其各個方位支分上的空性,這就是見道位行者所證得的空性。此時已是實證空性,再無余留未證的空性,這一單元是在闡明見道位。

  “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無眼識界,乃至無意界,無意識界;無無明,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無所得,亦無無得。”這是闡釋修道位的單元。

  這裏提到“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此處的“色”是指我們凡夫心中執著爲“谛實有的色”,這正是修道位行者的所斷。修道位行者所要斷除的就是實執,就是斷除凡夫心中對色法是谛實有的執著。修道位行者觀修空性會逐漸消除屬于凡夫所見色法是谛實有的執著,也就是我們所見的色法在他們心中會逐漸消失,只是逐漸而非頓時全部消失而已,包括俱生實執、遍計實執等大中小九品修道所斷,所有的實執都會消失。“空中無色”之意,就是實證空性之後開始斷除實執,這就是修道位行者所修。“無受想行……”當中講了很多無,是什麼無呢?就是在修道位行者心中無我們所見的色等諸法;我們所見的色法是谛實有的。這一單元就是闡釋色等諸法的實執如何逐漸減輕乃至趨于無。此處所雲“空中無色”的色與在甚深四法中所講的色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前後所講的色是相同的話,那就應說“空中有色”而不能說是“空中無色”了,空中無色這一單元是說明修道位行者緣空性住等持,于等持中如何逐漸消除實執,也就是我們所見谛實有的色法及執色法爲谛實有的實執,在修道位行者心中如何逐漸消除。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修道位行者不僅所認知的色法和補特伽羅的施設處色等五蘊已非凡夫所執著爲谛實有的色法和五蘊,十二處亦如是。十二處包括內六處和外六處,內六處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爲補特伽羅的心續所攝;外六處是色聲香味觸法,非由補特伽羅的心續所攝。

  境、根和識之間有何關系呢?譬如見外在色法,一定要透過依于眼根的眼識才能見色,色法是所緣,眼根是所依,眼識是能依,必須叁者具備才行;其余五境、五根和五識之間的關系同樣也是如此。

  “無無明,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十二緣起的部分。十二緣起有清淨十二緣起和染汙十二緣起。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的順序是染汙緣起;從無明無,行無,乃至老死無的順序是清淨緣起,亦即無明若斷則行可斷,行斷則識可斷,至此已斷能引來世的業;能引業既斷,則所引業如名色、六入、觸、受等也將斷,這樣的順序就是清淨緣起,此處尚未涉及空性部分。

  如何由染汙十二緣起和清淨十二緣起來理解空性呢?就是了知從無明緣行到有緣老死之間的生起皆非谛實有,而從斷除無明直到斷除老死等的緣起也非谛實有。“無無明,無無明盡,”就是所破分無明並非谛實有,所破分無明的斷除也非谛實有。“無無明盡”的盡就是斷除的意思。從無無明盡直到老死盡,就是十二緣起的一一斷除皆非谛實有,也就是清淨十二緣起皆非谛實有。何謂十二緣起的生起次第及斷除次第?它們分別是染汙十二緣起和清淨十二緣起;這二者皆非谛實有。無無明至無老死是由染汙緣起闡釋空性,而無無明盡至老死…

《般若心經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主要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