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会去遮除执着这些法谛实有的心,蕴、处、界、十二缘起、四圣谛等诸法在空性中都不存在,经文中提到许多无,意即菩萨缘空性入等持以破除执着诸法为谛实有的实执。
依五道次第而言,五蕴非谛实有的部分是资粮道位和加行道位的行者所修,就像昨天晚上所说各个道位都有其所应修一样。缘空性入等持以破除执十二缘起和四圣谛是谛实有之实执是修道位上所应修。在资粮和加行道位时,是缘着五蕴去观修五蕴并非谛实所成(谛实有、胜义所成、胜义有),以破除对五蕴的实执。实证空性和见道位的证得是同一时间的,实证空性的当下就是证得见道位,在见道位时,所对治的烦恼并非俱生烦恼,而是遍计烦恼,一直到修道位时,才能对治俱生烦恼。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圣谛等都是修道位时缘空性入等持,去观修这些法都是无实执的,所有菩萨在现证空性(见道位)之后的修道位上,都要缘空性入等持以破除执着五蕴、十八界、十二缘起、四圣谛为谛实有之实执,去观修这些法都是无实执的。
一切法都已经包括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圣谛里了,如果要一一算数量的话,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和四圣谛中的任何一法都可演绎出无量无边的法,所以用数量去算是算不清的。
问:入根本定见空性时,除了见无自性外,会不会有往昔造作之业的种子显现?
答:既然是入于根本定(等持)当中,过去所造业的种子、习气是不会显现出来的,如果显现出来,就表示已经不在根本定中了。会不会在后得位的时候显现呢?会的,但是,在根本定时不会。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等持,并不是一定要缘着空性而修才叫作等持,缘着无常、菩提心、出离心等法而修,只要心一境性,专注在所缘境上,不去做任何分别、观察或抉择,就叫作等持。而所谓根本定,初禅至四禅都有根本定。
问:我刚刚的那个问题,仁波切的回答是:在证根本定的时候,只能见到无自性而见不到其它一切法。我的意思是:如果不在入根本定的时候见到,会不会是在其它的四禅八定中见到种子、习气的显现呢?或是他只是在定中而没有任何显现呢?
答:这个问题有一点儿将四禅八定和见道位的等持掺杂了。烦恼的断除是先断欲界粗品烦恼,再断欲界中品、细品烦恼;以佛教行者修四禅八定而言,什么时候开始断除欲界烦恼、接着断色界烦恼、之后断无色界烦恼,这是依四禅八定的次第断除烦恼。
五道十地的次第,又另有不同于四禅八定断烦恼的方法及次第,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应先了解依五道十地的次第断烦恼及依四禅八定的次第断烦恼有何差别,问题才会清楚。
刚刚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的关键在哪里呢?一般而言,断烦恼有两个方式。一是观修粗净相断烦恼,就是观想下界粗鄙、上界净妙,以这样的观修来断烦恼。另外一种是从资粮道至无学道等五道依次断除烦恼。以观修粗净相的方法断烦恼,只能暂时压伏烦恼而已,而修四禅八定的断烦恼方式,就是以观修粗净相断烦恼的。五道依次断烦恼的方式,就是《心经》中所阐示缘着五蕴破实执等方式断除烦恼。如果能先了解四禅八定如何修粗净相断烦恼,同时也了解五道个别如何断烦恼,再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讲清楚。对于刚刚的问题,如果要很清楚的回答,可能要先教刚刚所讲的内容,但是时间可能不够。
问:在讲五蕴自性空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人跟狗的区别,我们在看到狗的时候,是先看到它的现象(样子),然后才给它一个名称,我们的习性一向都是如此,要怎样才比较正确呢?
答:我们看到狗的狗的身体,即它的色蕴部分就想到“这是狗”,这样的理解是正确的。以这个例子来讲,我们事先看到狗的色蕴才认知“这是狗”。对于补特伽罗或我,可能会在不同状态下依五蕴中的任何一蕴去认知。但此时认知的我并非我执的我,依色蕴而认知补特伽罗并未涉及执着补特伽罗有我或无我。无论是执着补特伽罗有我或了知无我,其中的补特伽罗是依色蕴而生的命名。因此依色蕴而认知补特伽罗是正确的,并非颠倒的心,因为施设处的补特伽罗并未涉及实执。
问:之前上课时曾经提过“空性的证得一定要透过毘钵舍那的力量”,所以要累积资粮,例如向上师或资粮田祈请等等,透过这些祈请可集资净障;再透过这样的力量,可以深入教理,再透过内心真正的实修后,才能够动摇实执,真正证得空性。请问可否举例说明如何落实在日常生活的修行上?
答:当然要在日常生活中依次修习,绝对无法马上跳级而进入空性。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身语二业要持戒清净。戒律大都是针对身业和语业制订的,因为身语二业是比较粗品的烦恼,修行当然要从此处着手。我们去观照身业和语业,如法持戒,这是基础。慢慢地要去积聚毘钵舍那的资粮和顺缘。譬如,在日常生活中对比较粗的烦恼与恶行,我们要设法遮止,逐渐使我们的妄念、散乱减轻,使我们的心能够心一境性,住于定中。以戒为基础,再到定的修持。慢慢地我们心一境性的力量够了,再进入毘钵舍那的修习。进入毘钵舍那修习之后,须特别注意的是要观想上师和本尊无二无别,如是观想祈请。接着学习经论义理,像宗喀巴大师和他的两位弟子(父子三尊)所著作的典籍,都应深入理解。透过如此积资净罪和顺缘累积,就有希望证得空性。
依菩提道次而言,如果你是中士夫,修下士道和中士道之后,就可以直接跳到止观的修习。若你是大乘行者,则要从头到尾修习完整的道次第。对中士道再解释清楚一些,就是如果你只想证得声闻阿罗汉果位,就可以只修下士道和中士道,然后就直接跳到奢摩他和毘钵舍那了。
问:佛所说法分为三种:佛亲口宣说的教法、随许的教法及加持的教法,哪些经典是属于随许的教法呢?
答:讲到随许的教法,可以追溯到佛住世的时候,佛曾经向弟子交代过:在我入涅槃之后,不管是经典的结集或是要讲佛所说过的法,在经典开头都要讲“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这部分都是前言,就是随许教法,就是世尊当时交代弟子经典结集时要这么说。《心经》一开头就是讲当时现场的情形,观世音菩萨观见五蕴皆空,舍利子向观世音菩萨请教等,这些都是前言的部分,就是随许教法。藏文版的《般若八千颂》或《般若十万颂》都有的〈前言品〉,就是随许教法。
问:请再次解释什么是学佛弟子实证空性慧乐空无别智的正确修行次第?
答:这关系到密乘修持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先完成生起次第,证得圆满次第的证量,透过此证量观修气、脉、明点,气一定要真正进入、安住最后融入中脉,融入中脉后,俱生微细之心生起乐受,由此生起证空性慧,即名空乐无二智。
问:在现在的教育方法中,会要求老师将上课内容事先编成讲义作为讲课的依据,而且也会列出参考书目作为学习的辅助。仁波切在九月开始的课程里是否每科都有讲义或资料来帮助学员学习呢?
答:藏文教材都有,道次第也有中文版,其他可能就需要翻成中文了。(有人补充说:即使没有中文版的教材,我们也会尽量设法提供课程纲要。)
问:佛陀如何度化无色界的天人呢?
答:生到无色界并不是一件好事,一般佛教行者之所以修到无色界的目的,是为了证阿罗汉果。这是证阿罗汉果的修行道路,会经过无色界。如果以大乘佛教的修行次第来讲,是不会进入无色界的。而且佛陀无法度无色界的天人,因为佛陀无法为他们说法,在无色界天是没有说法这件事的。
问:好像在显教里看过,对于这一类的众生世尊会利用禅定力让他出定。是不是可以请仁波切确定一下?
答:不会的。我们在讲到八无暇时,所讲的长寿天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色界初禅大梵天的眷属;二是色界第四禅的无想天,无想天是邪见处;第三就是无色界全部。
《般若心经讲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