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醒世無常歌開示暨無常禅修▪P4

  ..續本文上一頁

  人身難得:

  “難得暇滿昔雖獲,皆未受益而虛擲,

  如今若能自愛者,當修善行久樂藏。”

  決定死亡:

  “貌似精明實愚癡,耽著現世似童嬉,

  忽遭可畏死主逼,無計可施終將臨。”

  死無定期:

  “自念尚且不死故,忙于無盡現世業,

  可畏死主忽現前,宣布死期終將臨。”

  死時除法外余皆無益:

  “雖勤籌措明日事,即刻起程終將臨,

  剩食殘飲未竟業,無奈放舍終將臨。”

  在道次第裏關于“決定死、死無定期、死時除法外余皆無益”叁者又各有叁個原因,共有九個原因,因此關于死亡一共有九種討論,在道次第裏曾經解說過。

  死亡後的情形:

  “鋪衾而睡但今日,如朽木頹臥末床,

  無力翻身拈摸手,牽捉衣友終將臨。”

  早上禅修時跟大家提過,關于死亡情形的禅修,每個偈子都要跟之前對死亡的討論合在一起觀修,即想到死亡情形時就一定要想到“一定會死,何時死不知道,死時只有佛法能幫助我們。”

  以下的偈子告訴我們,尤其我們都還是凡夫,是業障深的衆生,死後的投生會到下叁道去,因此,接下來的偈子討論的是死後這些苦的情況。當這些都談完,在思惟所有的無常苦痛後,最後的偈子提醒我們現在當下就要好好精進修持。這是整部無常歌的大概。

  同時,這本經典“醒世無常歌”與其它經典的意思也都能合得起來。比如阿底峽尊者曾開示過“六根本法”:

  輪回是沒有開始,正如我們早上的禅修,一生觀修完再想一生、再想一生,它是無有起始不斷延續的輪回。

  在無始輪回中,我們在其中不斷流轉,同時感受無量無邊的痛苦。爲了離苦得樂,我們不斷在其中尋求方法,但最終得到與經驗到的都是各種的苦,而這種苦是沒有真實意義的,同時,真實的意義我們也都沒有真正找到過,就只是在其中不斷輪轉。這種苦如果我們現在還不將之消除的話,還是會繼續苦下去,它是無終止的。因此,第一個提到的是無始,第二個是沒有終止。一般而言我們說輪回有邊際有終止,所指的是當證得阿羅漢果位時,輪回就終止了,但對如吾等凡夫而言,如果還不覺悟,持續苦下去,則它是沒有終止的。無論對凡夫或阿羅漢而言,“輪回無始”都是一樣的,但對于“輪回無終止”則指的是若凡夫衆生持續下去就沒有終止。

  在這樣苦痛的輪回中,這個輪回是否有一天自己就結束,還是有一天會有人告訴你“非常好,你的這個輪回已經結束了,從此就不會再有了”呢?這是不可能的,輪回不會自己就空掉的,要想脫離或結束輪回,只有靠自己精進努力修持,沒有別人能幫得上忙。透過這樣的思維:先思惟苦的本質爲何,生起想要出離的心之後,接下來要知道不光是想要出離,出離的方法必須只有靠自己。

  想出離輪回最好的時間是什麼呢?就是現在。我們已經具備難得的暇滿人身,就要思惟暇滿人身的功德與難得,現在就修持。

  既然如此難得的人身都具備了,那麼我們現在當下就要開始修持。尤其我們都一定會死,而死亡的時間不定,思及此,就不能等到明天或後天再修,而是當下就要開始修持。

  苦的因是什麼呢?是我們的根本無明與煩惱。爲了消除無明與煩惱,所以我們精進地修持。

  以上“根本六法”與“醒世無常歌”有很多意思都是相同的,雖然前者並沒有特別講出要觀修死亡無常,但它也有這樣的意思在其中。“六根本法”是阿底峽尊者特別對貢巴瓦大師所開示的,是所有修法的根本,是六個最重要的觀點,六個要觀修的部份。所以,我們都已經記下來了,平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可以來觀修這六個法,因爲它文詞很短,意思也很清楚,平常我們都可以觀修它。

  接下來進入下面的偈文。

  “除卻今日難再穿,末衣內外遍裹纏,

  猶如石塊漸僵硬,初見自屍終將臨。”

  “末衣”指的是最後一件衣服。我們可以想想,搞不好我們現在身上穿的這件衣服就可能是末衣了。

  這個偈文沒有不易理解的部份,所以我們就直接來禅修。在禅修這個偈文時,不要以爲死亡離我們很遠,是以後才會發生的事情,而是要跟之前觀修無常的叁個方法合起來觀修。因此,首先把這個描述死亡情況的偈子想清楚,然後再配合:我們是一定會死亡的,而這種情況何時會發生呢?可能在幾年後、一年後、幾個月後、半個月後或明天都不一定,這個情境一定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同時再與第叁個無常的觀修法結合,在此情形下,唯一能幫助我們的只有佛法,沒有任何其它的東西。以下做一段簡短的禅修。

  (仁波切在這裏特別解釋,我們在這裏每一段都會做禅修,但事實上禅修時間應是較長的,比如以剛才的觀修爲例,應從五年、然後四、叁、二、一年、月…等等死亡的時間我們要一步一步來觀想,但仁波切說因爲時間的關系,我們只能這樣做,先養成大家的習慣,但真正要生起覺受還是需要長時間的。)

  “末語遺囑與愁歎,悲哀之中強欲言,

  舌根幹故難達意,極灰心時終將臨。”

  這也是死亡時的情況之一,最糟的情況也可能就是這個樣子。尤其這裏說舌根幹的時候,那時無論你想說什麼想表達什麼,別人都沒有辦法聽得懂。這一段所描述的情景,我們可以盡量去感覺它是真的發生了,以自己真的發生這樣的情況來觀想,想想:如果這一刻真的發生了,那我該怎麼辦?同時再配合之前的叁個次第:死亡是一定會來的,這個情況什麼時候會發生不知道,在這個情況之下唯一能幫我們的就只有佛法,其他什麼都幫不上忙。帶著這種好像真的看到、真的感受到的心來做禅修。

  “末食聖物與舍利,伴諸流汁注口中,

  縱然一口亦難咽,流出屍口終將臨,”

  依西藏傳統習俗,會在亡者死後放聖物或舍利在他口中,目的是希望藉由上師加持過的聖物,祝福亡者來世可以再值遇佛法、值遇善知識,以此爲善的緣起。但在這句中說,雖然上師的加持已放入他口中,但由于他最後已經完全沒有力氣,甚至連這一口(平時都可以大口大口地吃東西)唯一的希望——被加持的聖物,即使是泡著水讓他喝下去,他也完全沒有辦法吃到,只是留在成爲屍體的口中。接下來依此情景做禅修。(仁波切說他就不再將前面叁個次第細講,但請大家用這個方法來禅修。)

  (當我們做這些禅修時,仁波切說我們可以用各種方式來觀想禅修,比如,可以透過周圍親友往生死亡的情景,對此我們都有些印象。仁波切說以他自己爲例,他有一些朋友也過世了。同樣地,有一天如果聽到“賽康仁波切圓寂了”,這個情況與他聽到朋友死亡的情景是一樣的,會發生的情況與他朋友死時的情況都是一樣的。正如在我們周圍所有活生生、可以親眼體驗到的事情一樣,透過這些去觀修也是會很有幫助的。)

  “洽心合意衆親友,悲憫苦惱圍繞住,

  末伴哭泣傷離別,從今永訣終將臨。”

  平時我們可能會覺得朋友很多,大家在一起吃喝玩樂等等,而在死亡這一刻,他們可能聚集到你身邊來,但卻可能對你一點幫助也沒有。就好象入菩薩行論裏所說的,在你往生之前,那些親朋好友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你旁邊哭,甚至連上師、任何的朋友都沒有辦法幫助你。“從今永訣”這裏指的是根本完全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這並不像我去賽康寺幾天就回來一般,而是完全地離開這個人世間。接下來一起禅修。

  (仁波切在這裏提醒,在觀修時有的人無法生起覺受,或沒有辦法觀想得很清楚,或沒有感受,這代表著我們的功德不夠。此時我們可以起身多做禮拜、供養或布施,就像之前獻曼達時所持誦的咒語都可以多持,皈依的部分也可以多持誦。)

  “可怖幻相如浪湧,斷支節苦甚難忍,

  無可奈何苦痛中,此生相沒終將臨。”

  這段指的是當快斷氣時,我們可以看到周圍的父母親友兄弟等等,此時他們都將跟我們永訣,周圍所有任何你喜歡的東西都帶不走,此時你的心是很害怕的,正如句子所述“可怖幻相”。爲什麼心會有這麼大的恐懼呢?因爲我們太執著于此生,各種心的恐懼與幻相都會産生,且此時的幻相代表的是非常混亂的各種心,就如海中的波濤般,甚至可能會讓這個人瘋掉,這是指心的方面。在身的方面,在快死時身上可能有病痛及各種的苦,平時正常時即使只是一點小小的苦,我們都會馬上想辦法將之消除,但在死亡那一刻來臨時,任何苦你都說不出來,也沒有任何辦法可以將之消除,因此,整個身心都在一種無可奈何的苦痛中,而這種情況很快就會來臨。以下進行禅修。

  “善心提示極重要,是故師友興大悲,

  雖于耳旁勤提醒,惟增沮喪終將臨。”

  一般我們習慣在人臨終前請他的上師或僧人、喇嘛等爲他在耳邊提示一些于臨終時提起正念的重要詞句。但這裏提到,雖然說了但卻更增加他的沮喪,這指的是平時對于死亡完全沒有准備的人而言,對佛法修持完全沒有經驗的人會有這種情形發生。可能此時我們好心請上師、喇嘛到他身邊爲他開示,他反而會很驚訝:“啊?我快死了嗎?”他甚至可能完全沒有想到,很驚訝于自己快要死了,說不定反而很生氣:“爲什麼這個人跑來跟我說我快死了?”因此,雖然我們希望上師、喇嘛和僧衆們加持他讓他走好,但是他可能反而更加沮喪傷心。接下來禅修二分鍾。

  “喉間頻發欷噓聲,呼吸漸短氣雍滯,

  最後停止如斷弦,今生終結終將臨。”

  這裏指的是斷氣時。一般世間對于斷氣的認知是斷氣就是死亡了,但按照經典,在外面的氣斷時還有內氣,甚至有時雖然外氣斷了,但他的意識還是駐留在的,時間可能有一個小時、有的是叁、四天,禅修較好的還可能長達一個月等等,時間的長短是不定的…

《醒世無常歌開示暨無常禅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