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不定識、猶豫識、顛倒識,非現量隨一故。初易知,第二是修所生的心故,中間等是解脫道,最後是異生身中通達空性的心故。如是于彼根本智顯明法性,因爲是法性義總顯明故。如《疏》雲:“如是根本定是由通達法性的斷知相續修習之力而修所生,總顯明空性義是諸修行之體性。”
(八)差別法:大乘加行道,彼勝出小乘加行道有五差別法,或就六門是特殊勝者,勝出彼小乘:1、所依境;2、行相;3、能行理趣;4、遍攝持的差別(殊勝);5、分別具足理趣;6、就小中大之差別分亦是殊勝故。(1)彼于四谛就正理異門無邊門所緣,不是由單獨如是所緣,首先就中品忍分位因門,就下品世第一法分位果門,就下品忍分位二谛體性門,就余九種[10]分位法性行相門所緣故。首先通達生死涅槃無谛實,此是身等五清淨的因名能持(取)故(五因清淨:道清淨、定清淨、尋思清淨、正念無間、回向涅槃)。(2)勇行等叁摩地此具饒益衆生之果名分別故(健行,首楞嚴定,萬行之總稱)。(3)勝義中無自性,此即世俗中有體性故。(4)四谛離戲論勝義智慧故。其一、大乘加行道就正理異門差別無邊門,是能斷四谛增益之有相,不是單獨故。其二、由彼大乘加行道證理叁完全能作大乘見道之近因,由單獨不能作故。其叁、由勝應化身爲自己所作事業,能作所化菩薩加行道宣說圓滿大乘道的遍攝持,單獨不能如是作故。(5)于大乘加行道暖等四,具足所斷實執爲主,單獨不具足故。(6)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小中大之差別合理,小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不合理故,因爲彼是最後際刹那故,如《俱舍論》雲:“彼者一刹那,如是世第一。”
(九)釋名:谛現觀是加行位的道即名加行道,身中見道所斷,是抉擇道分之相續,即名順抉擇分,由于是彼之支分,說名抉擇支。由于是生起無分別智火之預兆則名爲暖。能斷邪見善根之頂,則名爲頂。唯一生樂趣而斷生惡趣業煩惱即名爲忍。由于是世間第一法,說名世第一法。
論義是說,大乘加行道有法,具五殊勝者:(1)因殊勝,成爲自因從大乘順解脫分所生。(2)所緣及行相殊勝,成爲自果通達四谛的見道,及緣四谛理相應。(3)體性殊勝,是緣空性世間修所生爲主的心。(4)差別殊勝,就體性門分暖等有四。(5)就分位門具足小中大各叁種之差別殊勝故。
大乘加行道(有法),勝出小乘加行道五差別法或就六門殊勝者,謂勝出彼:所緣、行相、能行理趣、遍攝持(善知識)、具足法、就小中大之差別亦是特別殊勝故。
壬二、釋分別
釋所知障雜染所取分別與能取分別二種
頌曰:由所依對治,二所取分別,由愚蘊等別,彼各有九種,
由實有假有,能取亦分二,自在我等體,蘊等依亦爾。
問:“由所依對治”等頌,如何廣釋相應分別之差別?答曰:此中亦分經說與論釋二種。
一、經雲:“佛告善現,善哉善哉,菩薩摩诃薩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多,應學靜慮、精進、安忍、靜戒、布施波羅蜜多,應學諸菩提分法及十八佛不共法”乃至“舍利子,菩薩摩诃薩以一切法不可得是爲學。”
二、論釋分四:一、結合;二、略標;叁、廣釋;四、略義。
一)結合:“由所依對治”廣說相應分別之差別法(有法),有所爲者,爲略示未說依四種分別,彼義是爲所斷分別體性及差別等所顯故,名結合具四種分別所顯明故,即頌文所說。
二)略標分二:一、略標所取分別;二、略標能取分別。
1、略標所取分別:“由所依對治”等一頌,明雜染所取分別根本(始因)之所依,及由對治之所依有二種,由無明與清淨蘊等所顯之差別有九種。
2、略標能取分別:“由實有假有”等一頌,謂緣補特伽羅實有,及緣士夫假有,能取分別亦有二種,即緣我有自在,及緣蘊等,如是名各有九種。
叁)廣釋分二:一、結合;二、釋各各義。
(一)結合:于彼略標義者即是此結合。
(二)釋各各義分二:一、廣釋所取分別;二、廣釋能取分別。
1、廣釋所取分別分二:一、廣釋所知障雜染所取分別;二、廣釋清淨所取分別。
(1)廣釋所知障雜染所取分別有九種,此中就境門有九種故。
1有九境之初明無明境的雜染所取分別:經中所說(不錄)。釋彼之義,謂雜染的根本所依即是無明。
2明色等有漏蘊之有境分別:經文不錄。釋彼之義,謂于色等蘊。
3明貪著名色之分別:謂諸愚夫異生無明;及貪著愛染。彼等無明及愛染假有,乃至貪著佛不共法(上經說)。釋彼之義,謂貪著名與色。
4明貪二邊之分別:貪著諸法謂作分別有無二邊,乃至彼等名爲入愚夫數。釋彼之義,謂貪二邊。
5明雜染與清淨無知之分別:彼等謂由無明與愛之緣,不知不見,乃至聲聞獨覺于諸法不能出離。釋彼之義,謂于雜染與清淨無知。
6明不住聖道之分別:彼等謂不信,雲何不信?謂色由色空不信,乃至不生一切相智。釋彼之義,謂不住于聖道。
7明于所緣分別:“舍利子,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彼般若波羅蜜多皆不可得,真實中不見,若如是學,菩薩摩诃薩以不可得理,當生一切相智。”釋彼之義,謂所緣(境)。
8明于我等分別:“舍利子,最極清淨故,我不可得(無所緣)不可見。如是最極清淨故,乃至一切相智皆不可得不可見。”釋彼之義,謂于我等。
9明生起清淨等之分別:“舍利子,清淨者謂無生無起無現行。”釋彼之義,謂于生起清淨等所取諸分別。
(2)廣釋清淨所取分別,對治清淨所依之所取分別有九種故:
1明于清淨蘊等義分別:謂由無方便善巧,分別色而起貪著,乃至分別識而起貪著。釋彼之義,謂對治所依蘊。
2明于生門(處)義分別:分別眼而起貪著,如是乃至意及于色等而分別貪著,如是乃至法而起分別貪著。釋彼之義,謂生門(十二處)。
3明于種族(界)義分別:于眼識界而起分別貪著,如是乃至法界意識界,而起分別貪著。釋彼之義,謂種族(十八界)。
4明于生義分別:謂于無明而起分別貪著,如是乃至老死而起分別貪著。釋彼之義,謂生義。
5明于空性義分別:謂內空乃至無法自性空而起分別貪著。釋彼之義,謂空性。
6明于波羅蜜多義分別:謂于六波羅蜜多而起分別貪著。釋彼之義,謂波羅蜜多義。
7明于見道分別:于叁十七菩提分法而起分別貪著。釋彼之義,謂見道。
8明于修道分別:謂于諸靜慮、諸神通、諸無量,及諸無色定而起分別貪著。釋彼之義,謂修道。
9明于無學道分別:謂分別彼十力而起貪著,乃至于一切相智之中間而起分別貪著。釋彼之義,謂于無學道諸所取分別。
2、廣釋能取分別分二:一廣釋所知障實執能取分別;二廣釋假執能取分別。
(1)廣釋所知障實執能取分別有九種。
1明于我有自在分別:“舍利子,我不可得,如是乃至有情、命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見者皆不可得。”釋彼之義,謂執補特伽羅實有所依我有自在。
2明分別我唯一(單獨):“舍利子,色不可得乃至識不可得。”釋彼之義,謂獨一我。
3明分別因我行相:“舍利子,眼不可得,如是乃至意及色不可得,乃至法之中間皆不可得。”釋彼之義謂因。
4明于見者等分別爲我:“舍利子,眼、色、眼識不知,乃至意、法、意識不知。”釋彼之義,謂見者等我。
5明分別雜染所依之我:“舍利子,緣起不可得,乃至無色界不可得。”釋彼之義,謂雜染煩惱。
6明分別離貪欲之我:“初靜慮不可得,乃至無色空不可得。”釋彼之義,謂離貪欲。
7明分別見有所依之我:諸聖谛不可得。釋彼之義,謂見有所依之我。
8明分別修有所依之我:八解脫及九次第定不可得。釋彼之義謂修。
9明作利益之有所依分別爲我:十力不可得,乃至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問:如何不可得?謂于我(我自己、我體)。何以故?我最極清淨故。釋彼之義,謂于作利益之所依,能取諸分別。
(2)廣釋假執能取分別分二:
1總顯:“複次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此幻化士夫學般若波羅蜜多,當出生一切相智。”
2明彼分別有九種:
〈1〉明于蘊假有分別:“善現如是心,色于他亦如幻,受想行識于他亦如幻。”釋彼之義,謂分別假有士夫之所依蘊。
〈2〉明假有處分別:眼、法亦如幻。釋彼之義,謂分別處。
〈3〉明界假有分別:眼、色、眼識,乃至識界如幻如幻性亦識界。釋彼之義,謂分別界。
〈4〉明緣起假有分別:緣起如幻性,乃至老死亦如幻性。釋彼之義,謂分別緣起。
〈5〉明清淨假有分別:“善現”乃至“諸菩提分法亦如幻。”釋彼之義,謂分別清淨。
〈6〉明見道假有分別:“善現,空無相無願,亦如幻。”釋彼之義,謂分別見道。
〈7〉明修道假有分別:“善現,靜慮及無色定亦如幻。”釋彼之義,謂分別修道。
〈8〉明于勝進道假有分別:“善現,一切空性亦如幻。”釋彼之義,謂分別勝進道。
〈9〉明無學道假有分別:“善現,如來十力、十八佛不共法如幻否”乃至“當知後得一切相智。”釋彼之義,謂于無學道能取諸分別。經中有如是所說理趣者,謂雜染所取分別第二,七八九經中就對治門說,清淨所取分別除第四,其余就體性門說。實有能取九種分別就對治門說,假有能取九種分別就境門說。
四)略義:如是四種分別,與四順抉擇是如數具足。
此處分辨抉擇可分爲二:一、釋所斷分別;二、釋能斷對治的建立。
一、釋所斷分別(分八):
(一)由誰分別的體性:
1、釋總與別二種:
初總分別經中多處宣說。如《俱舍論》、《釋量論》、《辯中邊論》等所說;此處所說的分別,悉由執名義總和之分別,並非全面。是故執自境爲谛實心,是此處所說所知障分別的定相。
2、釋別…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