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P2

  ..續本文上一頁義谛、能令衆生出離諸苦果和正行究竟叁種功德,名之爲論。此與本論所說,由通達甚深般若,現證空性第一谛;令諸衆生發無上菩提心,解脫一切衆生諸苦果;正修菩薩加行究竟成佛之功德,其義相同。此即略述《現觀莊嚴論》之名義。

  

  二、學習《現觀莊嚴論》者,首先應當了解漢藏所譯《般若經》,因爲《現觀莊嚴論》是解釋《般若經》的論著。

  我們的大師釋迦能仁,最初發起殊勝菩提心,中間叁大阿僧祇劫積集福智二種廣大資糧,最後在菩提樹下圓滿正等正覺。因見一切衆生皆被二十種薩迦耶見大山圍繞,並遍布無明暗昧稠林,由種種惡見網而障礙解脫聖道,更受一切煩惱隨增毒樹苦果,憂苦愁歎,流轉生死曠野大河。佛以大悲心爲救度一切衆生,爲摧毀叁有衆苦,令安住于殊勝妙果,即于有緣所化衆生宣說無量法門,其諸法門中具足最極廣大甚深之法者,即是叁世諸佛唯一共趣之勝道——《般若波羅蜜多經》。如《大般若經》四零二卷雲:“具壽舍利子,菩薩摩诃薩欲速證得一切智智,欲速圓滿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當學般若波羅蜜多。”又于最後在《囑累品》說:“佛告阿難,隨所爾時,般若波羅蜜多在世,當知爾所之時,有佛在世說法”(見《摩诃般若經》)。因此,學習《現觀莊嚴論》者,必須對漢藏所譯《般若經》有所了解,經與論結合學習。

  漢譯《般若經》從後漢靈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支婁迦谶譯出《道行般若經》十卷叁十品起,至北宋鹹平六年到景德元年(1003-1004),施護譯《佛母出生叁法藏般若經》二十五卷止,相繼傳譯約一千年。但這些經本多是《般若經》部之內的同本異譯或別行本。唐玄奘法師所譯《大般若經》六百卷,佛于四處說法,分一十六會,總有二十萬頌,是一部完整的《般若經》。

  藏譯《般若經》編入《甘珠》大藏經“般若”部的共有二十叁種,共二十一函,每函約譯叁十卷,但沒有異譯本。藏地先德們分《般若經》爲“母子十七分”,與漢《大般若經》十六會之分,有同有別。母部有六經:一、《十萬頌般若》;二、《二萬頌般若》;叁、《一萬八千頌般若》;四、《一萬頌般若》;五、《八千頌般若》;六、《般若攝要頌》。此六部經稱爲“母”部者,是以《現觀莊嚴論》八品分別解釋的經。子部有十一經:一、《七百頌般若》;二、《五百頌般若》;叁、《叁百頌般若》;四、《理趣分般若一百五十頌》;五、《五十頌般若》;六、《般若二十五門》;七、《善勇猛般若》;八、《帝釋般若》;九、《小字般若》;十、《一字般若》;十一、《般若心經》。此十一部經稱爲“子”部者,謂不是以《現觀莊嚴論》八品分別解釋的經,其所诠內容之類別是唯一單獨解釋的《般若經》,如《般若心經》。

  古德智者們說《般若經》分有廣中略叁部,彼叁部又各分爲叁,即成九部般若。其廣中廣有五百卷;廣中中有四百卷;廣中略即《十萬頌般若》。中叁部般若即《二萬頌》、《一萬八千頌》、《一萬頌》。略叁般若即《八千頌》、《般若十八卷》、《般若攝要頌》。彼等《般若經》所诠內容的中心要義,是顯遠離一切實執戲論,與八現觀七十義完全無有差別。

  

  叁、《般若經》與《現觀莊嚴論》之注疏

  解釋《般若經》的論著,漢譯本不多,主要有聖龍樹菩薩所著的《大智度論》一百卷,是解釋《大般若經》第二會的文詞義理微妙甚深實相之義,及解釋第九會能斷金剛分的《金剛經論》等。

  藏譯解釋《般若經》的疏釋,編在《敦珠》大乘論藏中的經疏部,解釋《般若經》與《現觀莊嚴論》的疏釋,總有十六函,叁十八種。總的來說,在古印度共同許可的有二十一種。其中經論結合解釋的有十二種,不結合解釋的有九種。第一經論結合解釋的十二種可分爲五類:

  一、《二萬般若頌》與《現觀莊嚴論》合釋的有四種:(一)、聖者解脫軍論師著的《般若二萬頌光明論》;(二)、大德解脫軍論師著的《般若二萬頌釋》;(叁)、師子賢論師著的《般若二萬頌八品釋》;(四)、靜命論師著的《般若二萬頌具清淨論》。

  二、《八千頌般若》與《現觀莊嚴論》合釋的有叁種:(一)、師子賢論師著的《八千頌釋現觀莊嚴光明論》;(二)、靜命論師著的《八千頌釋殊勝心要論》;(叁)、無畏論師著的《八千頌釋難要月光論》。

  叁、與《般若攝頌》合釋的有叁種:(一)、師子賢論師著的《般若攝要頌釋難易解》;(二)、佛智論師著的《攝要釋難》;(叁)、迦濕彌羅達摩室利論師著的《般若波羅蜜多藏鍵論》。

  四、迦濕彌羅達摩室利論師著《般若波羅蜜多十萬頌廣釋》,此爲獨一合釋《般若十萬頌》的一種。

  五、尊者彌底論師著的《十萬頌、二萬五千頌、八千頌般若母叁義順同八現觀論》,此爲合釋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一種。

  第二不是經論合釋而是單獨解釋《現觀莊嚴論》的九種者:

  一、師子賢論師著的《現觀莊嚴論顯明義疏》。

  二、法友論師著的《疏釋明句論》。

  叁、金洲法護論師著的《分別光明論》。

  四、般若生慧論師著的《略義》。

  五、六、尊者彌底論師和童吉祥論師著的二種《略義》。

  七、惹那格底論師著《現觀莊嚴論釋共稱分論》。

  八、迦濕彌羅布達室利論師著的《般若燈鬘論釋》。

  九、無畏論師著的《能仁密意莊嚴釋》。

  以上論釋,傳譯到西藏,主要是依師子賢論師的《現觀莊嚴論顯明義疏》爲根本論釋,因爲此《義疏》文字精簡、其義集中,最能顯明經義,比其它論釋特別超勝,是故西藏的許多《現觀莊嚴論釋》都依此《義疏》爲根本依據。其次是依聖解脫軍論師的《般若二萬頌光明論》等作爲參照研習。

  

  四、釋《般若經》密意的兩種見解

  在古印度釋《般若經》的密意,形成了兩種傳承和兩種見解。一是聖龍樹菩薩釋《般若經》的理趣;二是聖慈氏菩薩釋《般若經》的理趣。如宗喀巴大師的《現觀莊嚴疏·金鬘論》雲:“正顯空性義的正理六聚論,及間接顯示空性義,爲所化衆生身心中以生起現觀次第顯示空性而作解釋,此即由聖龍樹和聖慈氏二者解釋《般若經》的密意,由此而出現了兩種軌則。”這兩種傳承,到了西藏,特別是傳到了宗喀巴大師,即合二爲一。聖龍樹系一般稱爲“甚深見”;聖慈氏系一般稱爲“廣大行”,以見行合一修學般若爲主體,此即是般若中觀甚深見,及《現觀莊嚴論》廣說菩薩修行通達空性的次第。因此,以聖龍樹菩薩的正理六部論和聖慈氏菩薩的五部論作爲必學之論著,這就是藏傳佛教以《中論》和《現觀莊嚴論》爲主,兼學其它諸論以修學般若的方法次第。特別是格魯派主張先學《現觀莊嚴論》,修學菩薩廣大行法及通達空性的次第,然後修學《中論》以抉擇般若甚深空性而建立中觀正見。這兩種傳承雖然修學的方法與次第稍有不同,但就修學的體性並無差別。

  在釋《般若經》與《現觀莊嚴論》的論釋中,如上所說,古印度有二十一論釋,也有不同的見解,雖然多是以中觀見釋,與聖龍樹菩薩的中觀相順,但多是以中觀自續見釋。如靜命論師、師子賢論師和佛智論師等,他們都是順瑜伽行的自續中觀師。以中觀應成見釋《現觀莊嚴論》的唯阿底峽尊者。

  這些論譯傳譯到西藏,西藏大德們的論著很多,究竟有多少,現還無人統計。特別是格魯派從宗喀巴大師起,都繼承阿底峽尊者的見解,以中觀應成見釋《現觀莊嚴論》。如宗喀巴大師的《金鬘論》;甲操傑大師的《心要莊嚴疏》、《現觀莊嚴論修法·開勝乘眼》、《八現觀七十義釋及修法》和《現觀莊嚴略義寶鬘論》;克主傑大師的《現觀莊嚴論顯明義釋·難解光明論》及《現觀莊嚴論究竟應成派正見釋》。其後有極尊卻吉堅贊大師(1469-1544)依《金鬘論》和《心要莊嚴疏》的難要之處著《現觀莊嚴論疏·總義遊戲海》二函,爲學《現觀論》者必學之教本。今本文多依此論而成。因此,格魯派諸大德繼承阿底峽尊者,依宗喀巴叁師徒的論疏爲主要聖典,形成以中觀應成見研習和解釋《現觀莊嚴論》的一宗之學風。

  五、《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的因緣和依據

  《現觀莊嚴論》是藏傳佛教學習聖慈氏菩薩五部論中最主要的論典,是學法相者考取格西學位必學的課程。它的傳譯曆史較爲悠久,藏地注釋也很多,弘傳極爲普遍,至今弘盛不衰。

  《現觀莊嚴論》傳譯到漢地,是在本世紀叁十年代,一是法尊法師譯此論爲《現觀莊嚴論》,並依宗喀巴大師的《金鬘論》,及法師學經上師紮迦大師的論著而節譯《略義》,得到太虛大師的高度重視。大師並將此論與《大般若經》第一會、第二會和第四會詳加對照,作序述其大意。序雲:此論“皆經文固有之義層也”,“次第綸貫經義,若網之在網,有條而不紊”。又雲:“得斯論而般若之眉目朗,瑜伽之精髓充矣”,將經與論之關(要)作了精辟論述,但法尊法師未曾講授過此論。二是能海上師從西藏回漢地在五臺山譯此論爲《現證莊嚴論》,並多次講授。“現觀”“現證”,其義相同。(法)尊法師譯爲“現觀”,是依玄奘法師所譯現觀的固定譯名。

  海公上師非常重視現觀,最初是1936年在五臺山爲學法弟子們講《現證莊嚴七十義》,其後在四川成都近慈寺亦講此論,1952年在上海金剛道場譯講師子賢的《現證莊嚴論顯明義疏》,1954年、1955年在五臺山清涼橋吉祥寺複講此論,其後又講過一次,隆蓮法師筆錄爲《清涼記》。

  1948年、1949年海公上師親自到北京迎請五臺山紮薩克羅桑巴桑老喇嘛在四川成都近慈寺講授甲操傑大師的《現觀莊嚴論·略義寶鬘論》,同時隆果法師譯講福稱大師之《現觀莊嚴論大疏》,系以辯論式講,但只講完第一品。

  近年來不少樂于學《現觀莊嚴論》者多次反映說,法尊法師的《略釋》及海公上師的《清涼記》及其《義疏》…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