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
《现观庄严论》圣慈氏菩萨造颂
法尊法师由藏译汉
《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著
任杰由藏节要译释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
序言
一、此论之名义
二、学习《现观庄严论》者,首先应当了解汉藏所译《般若经》,因为《现观庄严论》是解释《般若经》的论著
三、《般若经》与《现观庄严论》之注疏
四、释《般若经》密意的两种见解
五、《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的因缘和依据
序 品
一切相智品第一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一·大乘发心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二·大乘教授
第一释大乘教授十法之一·教授修行自性
第二释大乘教授十法之二·开示四谛
第三释大乘教授十法之三·开示三宝
第四释大乘教授十法之四·开示不怯弱
第五释大乘教授十法之五·开示不疲劳
第六释大乘教授十法之六·开示徧摄持
第七释大乘教授十法之七·开示五眼
第八释大乘教授十法之八·开示六通
第九释大乘教授十法之九·开示见道
第十释大乘教授十法之十·开示修道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三·四顺抉择分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四·释修行所依自性住种性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五·释修行所缘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六·释大乘修行的所为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七·意乐广大披甲正行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八·释趣入正行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九·资粮正行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十·释决定出生正行
附录:《华严经》卷第七十八·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九
道相智品第二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一·释道相智之支分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二·知声闻道之道相智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三·知独觉道之道相智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四·大乘见道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五·修道作用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六·胜解修道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七·胜解之胜利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八·释回向修道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九·释随喜修道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十·引发修道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十一·清净修道
一切智(体智)品第三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一、之二·由智不住三有;由悲不住涅槃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三、之四·于果般若遥远之体智;于果般若邻近之体智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五·所治品一切智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六·明对治品之一切智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七·一切智加行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八·加行相平等性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九·大乘见道
八 现 观 七 十 义 总 表 | 八 事 七 十 义
| 【境】
| 一切相智
| 1、大乘发心 2、大乘修行教授 3、四顺抉择分 4、大乘修行所依 5、大乘修行所缘 6、大乘修行所为 7、披甲正行 8、趣入正行 9、资粮正行 10、决定出生正行
|
道相智
| 1、道相智之支分 2、声闻道智之道相智 3、独觉道智之道相智 4、大乘见道 5、大乘修道作用 6、胜解修道 7、胜解修道之胜利 8、回向修道 9、随喜修道 10、引发修道 11、清净修道
| ||
一切智
| 1、由智慧不住诸有 2、由悲心不住涅槃 3、无方便遥远之体智 4、有方便邻近之体智 5、所治品之体智 6、能治品之体智 7、体智加行 8、加行平等性 9、见道 | ||
【行】 | 圆满一切相加行 | 1、行相 2、加行 3、加行功德 4、加行过失 5、加行性相 6、顺解脱分 7、顺抉择分 8、有学不退僧 9、生死涅槃平等加行 10、严净佛土加行 11、善巧方便加行 | |
顶加行 | 1、暖顶加行 2、顶顶加行 3、忍顶加行 4、世第一法顶加行 5、见道顶加行 6、修道顶加行 7、无间道顶加行 8、遣除邪行 | ||
渐次加行 | 1、布施 2、净戒 3、安忍 4、精进 5、静虑 6、般若 7、随念佛 8、随念法 9、随念僧 10、随念戒 11、随念舍 12、随念天 13、通达法无自性 | ||
刹那加行 | 1、非异熟刹那加行 2、异熟刹那加行 3、无相刹那加行 4、无二刹那加行 | ||
【果】 | 果法身 | 1、自性身 2、智法身 3、受用身 4、胜应身 |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
《现观庄严论》圣慈氏菩萨造颂
法尊法师由藏译汉
《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著
任杰由藏节要译释
上师极尊慈氏怙主足,以大恭敬顶礼而皈依。
祈请大悲一切时摄受,所化诸众生界遍意乐,
一切相智佛眼善观察,三转无上妙法事业轮。
顶礼导师释迦(能仁)王!
一切诸佛悲智摄一体,受持胜者(佛)长子菩萨法,
得灌顶位住持佛圣教,恭敬顶礼补处圣者足。
序 言
一、 此论之名义
《现观庄严论》或译《现证庄严论》,圣慈氏(弥勒)菩萨造,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观庄严论》。圣无著菩萨因过去发大乘菩提心,承事供养无量诸佛,广修菩萨行,所积殊胜善根为增上,现生发大乘菩提心为担荷如来圣教,欲求亲见圣慈氏菩萨听闻教法,以期通达般若,住持正法。于是入山经十二年勤修慈氏观行,乃亲见圣慈氏菩萨,听受《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观庄严论》等圣慈氏五部论着。由于《般若经》甚深广大,微妙难测,即由圣慈氏菩萨的教授教诫,以此论义能令闻者易于通达,故称为“教授”。
“现观”有依智慧现前证得诸法之智义,这在圣无著菩萨的论着中有其广说,如《显杨圣教论》卷十六“成现观品”中详述现观次第,或四或六或七或八种现观,及其种相有十八种之差别,及《阿毗达磨集论》卷七建立十种现观。依上论义,现观只限于三乘人观察三宝四谛等境,断三界烦恼,以般若智慧观察修证为主,立名智现观。如《显杨圣教论》云:“于恶趣中不起现观,不能证得三摩地故,色、无色界亦无现观,唯一欲界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起现观。”因此随顺三乘人闻思修在各个阶段由修行断证的智慧不同,其所立现观之名各异。
总的来说,现观皆由五道十地所摄,如资粮道,又名信道和顺解脱分,即名法现观。法现观的“法”字,即十二分教法,在资粮位时缘此教法随顺闻思慧抉择诸法现观,因此现观是随顺解脱一分,故又名顺解脱分。加行道,又名顺抉择分和抉择支,名为义现观。“义”为抉择四谛法义,是修加行者为得见道所修之加行,故名加行道。见道名为谛现观。“谛”有真实不虚之义,此即见道者身中亲证之智,初证粗细无我及初证四圣谛之道真实不虚,故名谛现观。见道以后修道位中,称名随现观或后现观,是见道以后,修道者身中的智证无我之现观道。若依《显杨圣教论》卷十六所说,于修道位中有十六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所系于四谛各有四智,即成十六智。声闻得此对治三界杂染;菩萨所得对治十种地障,无学道名为究竟现观,是三乘圣人各自修道谛所证的究竟灭谛涅槃果位智德,故名究竟现观。但声闻现观和独觉现观与菩萨的大乘现观,有其根本不同的区别。因为菩萨为教化声闻独觉种性者,必须了知声闻独觉现观,不是取证二乘现观,若依《阿毗达磨集论》卷七所说,声闻现观与菩萨现观之差别有十一种。所以本论主要所说是大乘菩萨现观,从初发大乘菩提心入资粮道,历经修大乘加行道、大乘见道和大乘修道,乃至成佛现证法身果位的究竟现观智德,名为大乘究竟现观,是故唯佛乃能究竟圆满现证断德与智德。此即本论所说的大乘八现观之次第。
“庄严”,如《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一云:“譬如庄美质,临镜生欢喜,妙法庄严已,得喜更第一”。释曰:“譬如美质加严像,现在于镜则生胜喜。”“庄严妙法义入自心则生胜喜”该论为发大乘菩提心者又说五种庄严义:如金器、如花正开敷、如食美膳、如解文字和如开宝箧。如其次第,心向大菩提、受教大乘法、思维大乘法、修行大乘不可思议法和自觉证得无上菩提故。正喻《般若经》微妙甚深,自体本质本来美妙庄严,再加上《现观庄严论》的装饰妙具而显得更加庄严,能令闻思修者证受法味,于《般若经》生起清净信心,倍生胜喜,由此以般若为庄严之因缘,自觉求证无上菩提。
若依圣无著菩萨的《瑜伽师地论》所说,佛教论典具有第一…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