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数三摩地获得自在名心自在;已得虚空藏定名资具自在;开示一切工巧艺术等事业名事业自在;能随愿而受生名生自在;能现佛身充满一切世界,名胜解自在;成就无数调伏众生大愿,名愿自在;能于一切时顿现无量神变调伏众生,名神通自在;获得殊胜四无碍解,名智自在;如欲能演讲十二分教,名法自在。”
“第十三聚,谓十力。”1、处非处智力,谓佛悉能了达一切法的因果。如《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云:“若彼从果法定从此因法生,知者诸佛,即说此因为彼果之处,如从不善业生不可爱果,从圣有学道得涅槃次第等。若与上说相违,名为非处。”又云:“如是处非处境无量无边,佛智无碍着转,说名处非处智力。”2、业异熟智力,又云知三世业报智力,佛能如实了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处,是为业异熟智力;3、种种解智力,诸佛遍知一切众生贪等烦恼,等取信等诸法,所生种子,由彼种子之力,所发欲解,此有下中上殊胜极不相同之种种差别,然佛妙智遍三世转,了达一切众生欲解,名为种种解智力;4、种种界智力,《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云:“诸佛善巧一切界之差别,谓眼根等,等摄耳至意为六根,色至法六尘,眼识至意识六识,说彼(根境识)之内空等本性名界,正等觉智,遍于一切界差别转,说明种种界智力。”5、知根胜劣智力,谓诸众生虚妄增益分别,于生贪等诸根有自在力,总摄有胜、中、劣根,眼等二十二根及诸根互能生果。佛一切种智于彼一一根性皆甚了达,无碍着转,说为诸根胜劣智力。见《俱舍论释》卷三云:“二十二根:眼、耳、鼻、舌、身、意、女、男(男女身中起色欲之处)、命根,有情一生寿命;苦、乐、忧、喜、舍,上五为受根;信、精进、念、定、慧,上五根为信等之五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俱知根(即三无漏慧根);6、知遍趣行智力,《入中论疏》云:“颇有行道能趣佛果,有行能趣独觉菩提,有行能趣声闻菩提,有行能趣天、人、饿鬼、畜牲、地狱诸趣。等字显示正定邪定等种种诸行,于彼一切智无障碍,说为遍趣行智力。”7、杂染清净智力,同上《疏》云:“无边世界中,行者各差别,如四静虑,八解脱,奢摩他等持,及九次第等至,与杂染清净无边差别,佛智于彼一切均无质碍,说名杂染清净智力。”8、宿住随念智力,同上《疏》云:“始从愚痴展转传来,于过去世住三有中,随自他一一有情,一切生事尽有情数无有边际,并念其因,并念相貌,谓念自他如是色类,并念处所,谓念从彼处没来生此处,于彼一切随念境上,所有彼彼无障碍智,说为宿住随念智力。”9、生死智力,同上《疏》云:“尽虚空边际诸世界中,诸有情类,一一有情死时、生时,又种种业感种种果,佛清净智于彼众多境界,无障碍转,说名生死智力。”10、诸漏尽智力,同上《疏》云:“诸佛由得一切种智之力,永断贪等一切烦恼及诸习气,言速者,显示佛智一刹那顷,最细习气尽皆断除。声闻与独觉辈,以无漏慧灭诸烦恼,佛智于彼无障无碍,是名漏尽智力。”
“第十四聚,谓四无畏。”又名四无所畏。1、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云:我为一切正智之人,无有怖畏心。如佛自云:我成正觉无能如法攻难,名智无所畏。2、说障道法无所畏,佛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说障究竟佛道之法无有怖畏心。3、说苦尽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说尽苦道无有怖畏心,宣说一切智等道定能出生之菩提,无能如法攻难,名为说出离无所畏。4、说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我已断尽一切烦恼,无有怖畏心。自云:我已断尽一切漏,无能如法攻难,名为说自断德圆满无所畏。
“第十五聚,谓三不护。”如来身语意行,究竟清净故,不恐他知三业邪行而护过失,如来三业纯净,远离诸过,不需防护,故名。阿罗汉三业虽净而常需防护,方能离过,如来与彼异。
“第十六聚,谓三念住。”佛说法时于善听者不起贪心、于不善听者不起瞋心、于间杂者不起二心,唯念住不舍。佛当说法时,念住法界平等之中,毕竟无有灭退之相,故众生虽不一心听法,亦不以为忧,是为第一念处;又念住法界平等之中,增进之相,毕竟不可得,故于众生虽一心听法,亦不以为喜,是为第二念处;又念住法界平等之中,毕竟生死涅槃之相不可得,故常行舍心于一切时,利益众生,而无利益众生之念,是为第三念处。
“第十七聚,谓不忘失法,利益有情不越时。”佛不忘失所作事业及迟误时间等念不忘失。
“第十八聚,谓永害随眠,永断烦恼所知二障习气种子。”
“第十九聚,谓大悲心。昼夜六时以饶益心恒观一切众生谁已成熟,谁未成熟,谁成增上生器,谁成决定胜器。”
“第二十聚,谓佛十八佛不共法”。此十八种不共法,只限于佛之十八种功德法,唯佛具足,而不共同于其它声闻、独觉和菩萨,故云不共。1、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以智慧慈悲而修其身,此等一切功德圆满具足,由于一切烦恼悉皆断尽,是名身无失。2、口无失。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生之机宜而使其皆得证悟,是名口无失。3、念无失。佛修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义谛之安稳,故名念无失。4、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间杂,是名无异想。5、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是名无不定心。6、无不知已舍。佛于一切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无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是名无不知已舍。此六种是名六不共行。7、欲无灭。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餍足,是名欲无灭。8、精进无灭。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灭。9、念无灭。佛具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灭。10、慧无灭。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边不可尽,故名慧无灭。11、解脱无灭。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之解脱;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而无余,是名解脱无灭。12、解脱知见无灭。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灭。此六种是名六不共证。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示现一切殊妙相调伏众生,称于众生之智而演说诸法,各使证入解脱,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意业随智而转,入于众生之心,为说法而除灭众生无明痴惑之膜,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此三种是名三不共事业。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所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所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所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此三种是名三不共智。(见《大智度论》卷二十六)
“第二十一聚,谓一切相智。”“及”字亦摄究竟道相智,一切智。如是二十一聚无漏智,即说明智慧法身。一切相智,又译一切种智,或名一切智智,即智中之智,是为佛智;菩萨智为道相智,或道种智;声缘智为一切智。如《大智度论》第二十七卷云:“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庚二、差别
颂曰:声闻无诤定,离见者烦恼,佛无诤永断,聚落等烦恼。
佛所有愿智,任运无碍着,无障碍常住,普答一切问。
如来无诤三摩地,胜出声闻等之无诤三摩地。以声闻之无诤三摩地,唯断自身为众生作生烦恼之所缘缘。佛之无诤三摩地,谓入聚落时,能尽断除见自众生身中之烦恼故。
又如来愿智胜出声闻等之愿智。佛者无少用功相故任运而转,无执著故不贪著色等,永害二障故于一切所知智无障碍,乃至生死未空,三摩地作用安住故恒常而住。由得四无碍解故能普答一切问。声闻等之愿智则不能尔。
庚三、断诤分二:辛一、于法身常住断诤;辛二、于遍常断诤。
辛一、于法身常住断诤:
颂曰:若善因成熟,于彼彼所化,尔时能饶益,即于彼彼现,
如天虽降雨,种坏不生芽,诸佛虽出世,无根不获善。
若佛现身饶益有情者,需彼有情已集善根,要由值遇善知识等宿植善根,遇佛等因势力成熟,于彼彼所化,彼时彼处现身说法能有利益,乃于彼彼所化现身说法故。于未集资粮之有情,则不能如是现,由彼众生业障障蔽,不具现佛因故。诸佛世尊虽出世间,亦有一类众生不获闻法等善根,以彼等无亲见佛之善根故。譬如天虽降雨,然焦烂之种不发青芽也。
辛二、于遍常断诤
颂曰:如是事广大,故说佛为遍,即此无尽故,亦可说为常。
诸佛世尊可说为遍,如上所说,若有众生调伏时至,则一切时处现身说法,作广大利他事故。事业相续亦可说为常,乃至生死未终,安住利他时无尽故。
能表果法身四法之三·受用身
第三、释受用身
已三、受用身分二:庚一、略标行相;庚二、广释功德。
庚一、略标行相:此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一、经说:“复次善现,学此般若波罗蜜多,已得一切法性,现证无上正等正觉者,一切行相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以三十二大士相而为庄严,八十随形好为庄严,诸菩萨摩诃萨胜乘受用,无上欢喜安乐充满。善现,如是菩萨摩诃萨,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二、论释:就释经义门略标圆满受用身的自性。
颂曰:许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性,受用大乘故,名佛受用身。
就功德门广说:即“手足轮相具,足底如龟腹”。智法身后随即说受用身,谓由智法身所化众生的眼识自果能生受用身的显现境,如是说…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